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发布时间:2012-12-04 20:2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资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再生,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制度,还有作为社会生活基础形态的宗法关系、血缘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使之形成了把世间伦常、现实政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目标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成为以政治伦理文化为主体、以等级制度亦即礼制为框架的封建专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复杂体系,其中既有积极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因素;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必须对之进行全面考察、理性分析。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些特点, 概括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哲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直居主导地位。

 二

  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的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儒家的价值学说,可以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它认为道德不是来自上天的意志,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而产生的。孔子主张“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具有内在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主导;道德不但可以衍生出知识价值,而且可以决定政治价值和物质利益价值。这种重视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儒家并非不看重生命的价值,但更强调道德价值,在他们看来,生命对一个人固然重要,但人的道德操守和气节更重要。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道德观念重内在价值与修养,认为道德不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尤其不是用来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它是一种精神的自律,人加强内在修养,就是要提高道德的自觉性。

  中国思想家从人类生活本身探求道德的根据,体现了人本的观点。像孟子把道德的根源归于人性,荀子将道德的产生归于圣人的思虑,张载从人与人、人与物的本然关系诠释道德等等,这些观点虽然在历史观上属于唯心主义,但比宗教的道德观无疑要高明、合理。

  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最为鲜明、持久的传统之一,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历代哲人都认为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大同世界。这种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原始大同社会图景,影响了中国历代哲人和统治者。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肯定人的人格尊严、人的道德价值的思想,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实践理性精神,它追求自我完美,力图通过道德塑造理想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认为高尚品德的价值远在世俗的富贵之上。儒家非常注重气节,孔子说: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 “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取义也。”儒家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积极入世, 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提倡群体意识, 突出个人的内在修养, 意欲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这种充分肯定人的人格尊严的观点, 是非常深刻的。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 正是由于它有着与人类理想的大道相一致的方向。

  封建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以及以儒家仁义道德为价值信念, 以成仁取义为价值理想的思想传统, 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最为普遍的家庭模式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大家庭中成员通常居住在一起, 经济上实行统一收支和管理, 除家长外, 其他人经济上没有自主权力, 要依赖家庭的共同财产而生活, 因而, 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 而个人就不得不以家庭为本位。家长制管理模式下的家庭关系, 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可言, 有的只是对家庭成员应负责任和应尽义务的种种伦理限制与规定,而且这些限制和规定大多是单向度的, 仅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义务, 族权、父权、夫权在家庭中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这种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后来被引申发展为国家为本、君权至上的社会本位主义, 正如“三纲”中所规定的: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总之, 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 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 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 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必须看到, 这种植根于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 服务于封建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机器, 有着稳定的、整体的发展模式的文化, 与现代工业文明和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所需要、所要求的文化, 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的转型, 新的文化体系的建立, 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 为依托, 为尺度。但同时,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传承性,使之构成了人们解读、理解现代化的整体背景;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 也是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成长和创建的必不可少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笔资源, 让它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资料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专家学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学说。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卢秀华副教在他的论文《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方面,现特向您推荐:

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㈡、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㈢、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㈣、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㈤、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㈥、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料一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资料二:  一、文化精神的意旨

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文化研究一方面离不开广义的文化这个宽阔背景,另一个方法论原则

,即可从特定文化的中心观念入手,以期真正深刻地把握整体文化的本

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

,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

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

向的消极因素。

  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

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

、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

、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

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

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

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

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

作用。

  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

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

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

导地位。

3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资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传统文化。

第一,如我们可以从实物的层面(譬如故宫、长城以及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等)、制度的层面(如各种官僚机构和制度等)以及思想文化的层面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第二,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内在构成上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2、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3、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4、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5、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6、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第三,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天人合一之学;2、从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际和谐之学;3、从人的身与心(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身心(形神)平衡之学;4、从人的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内圣外王之学;5、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知行合一之学;6、从经典原著与思想体系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经典诠释之学。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直线的系统,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系统,有些我们可以直观地说是好还是坏,如古代的人殉制度、炮烙制度、凌迟制度、以及一夫多妻多妾制、妇女裹小脚和男人留长辫等等,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极端残酷落后愚昧的内容,经过历史的选择,这类腐朽落后的内容被历史淘汰了;有些我们则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是好是坏、是优是劣,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而是必须具体分析,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笼统回答是或否。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年刚刚被废除的农业税,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到2006年,整整2600年;经过2600年,它最后被证明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当代社会现实,最终被淘汰了;有的经过现代改造,被现代社会所借鉴所利用,如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就是隋唐以来盛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的翻版,这种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有了一个基本公平的竞争机会。当然,以上都还是器的层面,也就是物质的层面、制度的层面,最难判断的还是道的层面,也就是思想的层面,观念的层面。冯友兰就提出“抽象继承法”: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断区分为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就具体意义而言,大都与封建思想有关,因此应当抛弃,就抽象意义而言,大都与封建思想无关,因此应当继承。譬如忠孝,荣辱、礼义廉耻以及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小康社会,实事求是、等,这些思想观念经过现代的创新性转化,已经成为我们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思想资源。总之,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切忌简单笼统地以是好还是坏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对待东方文化,或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二分法,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灵芝没于荒草,玉石淤在泥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不乏瑰宝,足以作为我们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的营养和土壤。在整个毛泽东时代,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将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入文化科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探索出一条研究和正确阐述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等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非凡成就,培养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分子时而为了“全盘西化”采取极端的虚无主义的态度拒绝承认中国文化中客观存在的革命性内容,时而又“反其道而行之”,用虚伪的“孔孟之道”抵制、诋毁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宣扬资产阶级和平主义,为资本主义复辟开辟道路、“拓展理论空间”,百般回护、无所不至。他们固执地以为阶级的存在不是以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反而是“人为地划分”的结果,企图以空泛无力的泛爱观或仁义观抹平生发于经济地位对立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分裂。上述思想也影响到左派阵营。个别同志开始对自己的一贯立场产生怀疑,动摇不定。不仅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鼓吹“共同创造历史”论,公然否定“奴隶创造历史”之科学论断,宣扬“阶级妥协”和“阶级合作”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距离彻底背叛无产阶级只有咫尺之遥。

资料二: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要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2.权威的解释 对文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五四时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 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津津乐道它的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甚至它的糟粕部分思想文化领域也有其精华部分,譬如民本思想(但我认为那还是明君明臣的产物)。我也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古典文学,古典音乐都是我的最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还有其他一些综合因素,比如皇权过重,统治者虚骄、妄自尊大等等。还有更主要的,是长期只知有中国,不知有世界,等到江河日下、国将不国的时候,总算知道有世界了,又囿于传统、不肯放下架子”(刘梦溪)这些都是历史的垃圾,而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在其间长达两三千年时间,受这种专制思想毒害何其至深是不言而喻的了。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人,也没有逃脱被中毒的命运。所以一种先进的文化应该是看它能不能与时俱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不是“囿于传统、不肯放下架子”。中国民主文化土壤薄弱,老百姓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中华民族的复兴,唯有大力宣扬民主和法制,开启民智。因此,民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国人需要补上这一课!

4谈谈你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及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

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

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身心之间的平衡和谐,在治国安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

而对于个体而言,文化能在个人的心灵深处形成势能,定向地释放与发挥,理智保持与直接欲望的距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空间,引导人们超越自我,溶入整体,成就事业。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为任何一个民族所未见。

资料二: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纪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孙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更是威震世界。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是更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吗?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三、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ec980ade80d4d8d15a4fc1.html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