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26 01:47: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感斯人言               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为: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èi 

轻: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2、文章结构

诗人               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       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       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       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       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合作探究 

、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间关、幽咽、呕哑、嘲哳(效果: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5、比喻。

清人刘熙载《艺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比喻有何效果?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与喝彩经久不息的掌声等比较,哪种效果更好?

这种间接描写更能突出音乐声感人肺腑、引人入胜的魅力。更写出了诗人的如痴如醉的神态。是又一种的无声胜有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几句有何作用?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总写音色音质以及在不同弹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概括音乐的美。  

注意下文音乐旋律的变化!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写声音的特色。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顶真。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何效果?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音乐的旋律是如何变化的?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谁解琵琶语--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分析三感” 

  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明确:第四节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六、整合评价 

  总结课文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f50390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3.html

《琵琶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