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仕宦初期经历及其西北边疆任职诗作考论

发布时间:2022-11-10 20:49: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寇准仕宦初期经历及其西北边疆任职诗作考
作者:胡世强
来源:《理论导刊》2012年第12
要:对于寇准仕宦初期经历,史料记载上存在不同说法。文章对此作了考证,指出寇准仕宦并未赴任郓州通判,而是被派往西北边疆,调兵食于西夏长达五年。此段经历对寇准以后的政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其在西北边疆任职时期的诗作对边塞景色和战事之描写,情理交融,特色鲜明,是其难得的佳作。
关键词:寇准;仕宦初期;西北边疆;调兵食于西夏;边塞诗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12-0106-04 (一)
寇准(9621023),①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历仕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两次拜相,是北宋前期著名政治家。其在景德元年1004)北宋与契丹战争中,反对王钦若、陈尧叟逃跑主张,劝宋真宗亲征,最终签订澶渊之盟,功勋彪炳史册。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为宋初晚唐体诗人的盟主。
寇准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至端拱元年(988)闰五月担任京官之前为仕宦初期,主要是在地方任职。但是由于记载寇准生平的重要史料《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和《宋·寇准传》(以下分别简称为《旌忠之碑》和《寇准传》)的疏略,加之学者研究尚不充分,此阶段寇准任职地点和任期以及从事的活动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现结合寇准诗歌作品加以考证分析,求正于方家。
《旌忠之碑》为北宋时任参知政事的孙卞奉宋仁宗之命于皇祐四年(1052)撰写,距寇准去世仅30年。其云:(寇准)年十九,一举擢进士第,解褐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时太平兴国五年(980)也。后三岁,补大名府成安军,三迁殿中丞,调兵食于西夏。还,差通判郓州,得召见,称旨,遂给札试禁中,授右正言、分直东观。中谢日,赐绯袍银鱼,罢汶上之命,充三司度支推官,俄转盐铁蠲司判官公事。会诏百官边事,准极疏利病,天子器之。擢署尚书虞部郎中、充枢密直学士、赐金紫、判吏部东铨。未几,丁曹国太夫人忧。有诏权夺,不得已,起视事。”[1]卷首
而《寇准传》云:(寇准)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2]281,第27册,第9527
二者结合可知,太平兴国五年(980)寇准中进士后到归州巴东县(今湖北巴东)任职。三年后,即太平兴国八年(983)中,寇准离开巴东县,到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任职。
然而二者在之后的记载有矛盾之处。《旌忠之碑》记载寇准任成安县后,被派往西夏调运兵食,回来之后又被任命通判郓州,但赴任之前被太宗召见,因皇帝十分满意,于是重新任命为右正言,并在谢恩时赐绯袍银鱼,取消了汶上之命。后来又进一步升为三司度支推官,不久转任盐铁蠲司判官。《旌忠之碑》所言汶上,代指古齐地,而郓州在其境内,所言罢汶上之命即指更改了寇准通判郓州的任命。即,寇准虽有通判郓州之命但未能成行。而《寇准传》记载其在任成安县之后通判郓州,再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使人很容易误解为寇准曾到郓州任通判。以上分歧的关键问题在于寇准是否到郓州任职,此问题要正本清源,才能解决后世一些史料和研究者记述此事时莫衷一是的矛盾。 结合其它可信材料可知寇准未曾赴任郓州,《旌忠之碑》此处记载是正确的。第一,王禹偁所作赠寇准的序文《送寇密直西京迁葬序》云:皇上省徽号之明年春正月,尚书郎、直枢密上谷寇平仲葬先正少卿于西洛,君命也。……洎平仲十九登进士第,三迁得佐著作郎,尹成安县。……越明年,迁殿中丞,循恩例也。时夏师未复,兵食颇艰,乃诏平仲使西北边。归,上便宜,因得召见。试《御戎论>》称上旨,制授右正言、分直东观。且以邦计之地,吏缘为奸。辍史笔之才,试奏刀之利。君子不器,斯之谓欤?会诏下,百官各言边事,平仲慷慨拜章,极陈利病,天子壮之。不数日,擢拜虞曹郎,置于密地。寻以天官之职委焉。出领铨衡,入备顾问,扬清激浊,物论多之。”[3]19结合《旌忠之碑》,可推断寇准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到任成安县之后的第二年即雍熙元年(984)中,因北宋与西夏作战,军需紧张,被朝廷派往西北边疆。王禹偁于端拱元年(988)正月入朝任右拾遗、直史馆,寇准此年闰五月入朝任右正言、直史馆,二人随后相识。两人是同年代人,在朝同时为官,并且相知甚深,这时的记载是第一手资料。此文所云皇上省徽号之明年春正月中的皇上省徽号之事,指的是《宋史·太宗纪二》端拱二年(989)十二月:庚申,诏令四方所上表只称皇帝。群臣请复尊号,不许。辛酉,上法天崇道文武皇帝,诏去文武二字,余许之。”[2]5,第1册,第84页所以此文作于淳化元年(990),可信性强。文中记载寇准有西北之行而不提郓州,最大的可能就是寇准没去郓州,所以不提。如果寇准真到郓州赴任,王禹偁不会不说。第二,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作为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其在端拱二年989 初,左正言,直史馆下邽寇准承诏极言北边利害,上器之,谓宰相曰:朕欲擢用准,当授何官?宰相请用为开封府推官。上曰:此官岂所以待准者耶?宰相请用为枢密直学士,上沉思良久,曰:且使为此官可也。秋七月己卯,拜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准尝知巴东、成安二县,其为治一以恩信,每会赋役,未尝出符移,惟具乡里姓名揭县门,而百姓争赴之,无稽违者。”[4]30,第3册,第680页这是寇准首次出现在《长编》中。而《长编》著者李焘在此书中第一次记载某人时都尽可能对此人加以介绍。此处也只是提到巴东、成安而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郓州。第三,从寇准本人角度也看不出曾经有郓州上任的可能。寇准有别集《忠愍公诗集》三卷流传于世,流传广且影响力大的是四部丛刊三编本。据统计,寇准诗现存268首(组诗按一首计算),[5]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寇准人生各个时期或多或少都有遗存,其在诗中大都能留下任职的线索。而现存诗歌中没有任何与郓州相关联的。寇准如果郓州任职,岂无丝毫之感叹,无一诗之可作?政治上,寇准入仕初期有一定作为,在巴东和成安都有政声。如果他曾在郓州上任,作风不应该突然有重大变化,使得正史一无所载。寇准任职过的地方很多,后世野史杂记一般都能找到相关传闻,唯独郓州没有任何记载。所以从寇准自身考察,推断他没有到任郓州。一些文学作品不但是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作者人生轨迹触发心灵的历史写照,是研究作者生平和思想的第一手资料。综合以上材料,笔者认为,寇准在巴东、成安任职之后即在西北调运兵食,未曾到任郓州。
与此同时,应当指出的是,记述寇准任职郓州的文献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虽然宋代留下丰富的史料,《宋史》也是二十四史中分量最重的一部,但是由于在元末动乱之际两年半内匆匆修定,存在问题较多。而明陆钺等修《山东通志》卷二六[6]26、明朱泰等修《兖州府志》卷三九[7]39所记寇准均无具体内容,疑后世修地方志沿袭《宋史》之成说。王晓波《寇准年谱》考证寇准在雍熙元年(984)到雍熙四年(987)通判郓州,其中雍熙元年984)调兵食于西夏,乃分析《旌忠之碑》不慎之误。其书雍熙元年(984)引《旌忠之碑》三迁殿中丞,调兵食于西夏。”“还,差通判郓州。端拱元年(988)引:得召见,称旨,遂给札试禁中,授右正言、分直东观。”“中谢日,赐绯袍银鱼,充三司度支推官。”[8]最后一句引文并无罢汶上之命之语,忽略了《旌忠之碑》的语义连贯性,这样寇准从西夏回来之后短时间内的一时之事,变为数年之事。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中《寇准的宦历、性格及思想》承袭《寇准年谱》之误。[9] 学者赵冬梅在《千秋是非话寇准》第四讲《簪花少年》中认为寇准未曾到任郓州,但是限于此书是由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对此并没有深入论证。其中讲述寇准从西夏回来受到召见,因太宗金口玉言取消了之前朝廷对其通判郓州任命,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说寇准是在雍熙二年(985)被召见,然后留在三司工作,从雍熙二年(985)在三司工作四年之后,于端拱元年989)七月进入枢密院担任枢密直学士,也有不准确之处。[10]据《太宗实录》端拱元年988)闰五月条云:戊戌,以殿中丞寇准为右正言、直史馆。”[11]44结合《旌忠之碑》,太宗召见寇准,此事应在寇准任右正言、直史馆,充三司度支推官的端拱元年988)。再据李焘《长编》端拱二年(989 云:初,左正言,直史馆下邽寇准承诏极言北边利害,上器之,谓宰相曰:朕欲擢用准,当授何官?宰相请用为开封府推官。上曰:此官岂所以待准者耶?宰相请用为枢密直学士,上沉思良久,曰:且使为此官可也。秋七月己卯,拜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4]30,第3册,第680页可知寇准为右正言充三司度支推官,仅是从端拱元年(988)闰五月至端拱二年(989)七月,此后再被任命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
综合考察,寇准仕宦初期主要经历是:太平兴国五年(980)至八年(983)在巴东县;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至雍熙元年(984)中到任成安县;而雍熙元年(984)至端拱元年988)长达五年内都在西夏调运兵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寇准在西夏调运兵食的情况由于史料缺乏,不甚明晰,据笔者考证,大致为:寇准雍熙元年(984)至端拱元年(988)主要在西北边疆即今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带附近任职。 北宋初期,北宋和西夏之间的边疆局势是寇准在此时此地任职的主要原因。
西夏以党项族为主,各部落中以拓跋部最为强大,原在今青海、甘肃、四川三省边境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唐代中后期逐渐迁至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唐末五代时趁中原混乱,扩充势力。北宋初期,西夏以夏州(今陕西靖边西)为中心割据一方,但是向北宋朝贡。太平兴国五年(980),西夏首领李继捧继位,家族内讧。七年(982),李继捧到开封朝觐宋太宗,表示愿归附,遂献上夏州、宥州(今内蒙古鄂克托前旗)、银州(今陕西横山西)、绥州(今陕西绥德)。但其族弟李继迁不愿归附,假装乳母出葬,藏兵器于棺材之内,逃到夏州东北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耳)继续对抗。而此时,由于宋朝接管四州未能处理好接收,引起当地部族的不满。李继迁抓住机会不断扩大势力。七年(982)、八年(983),战争初起,双方交战的战场大体在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中南部的两省交界处。这时北宋略占优势。雍熙元年984)九月:知夏州尹宪侦知继迁所在,与巡检使曹光实选精骑,夜发兵掩袭地斤,再宿而至,烧四百余帐,获继迁母、妻及羊马器械万计,继迁仅以身免。”[4]25,第3册,第586页但是北宋仍未能一劳永逸。北宋和西夏的战事接连不断,李继迁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雍熙二年(985)李继迁用诈降的手段杀死尹宪,攻陷银州等地,逐步夺取西夏故地。并且他利用北宋和契丹之间的矛盾,连辽抗宋。北宋在军事上一直没有起色,派兵讨伐一再失利。雍熙三年(986),北征契丹也大败而归。在这种形势下,端拱元年(988)五月,宋太宗听从赵普建议,重新任用李继捧为定难节度使,赐名赵保忠,派其回夏州,再次管辖夏州、宥州、银州、绥州。李继捧到任后不久,上言李继迁有悔过之意。宋太宗就此授予李继迁官职。至此,北宋与西夏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到西夏调运兵食,有了西北边疆任职的经历。开始时间是雍熙元年(984)中,即在成安县任上的第二年被调任至此。当北宋与西夏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之后,即端拱元年(988)闰五月寇准回朝。寇准回朝之后虽有郓州之命但未能成行,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太宗的赏识任右正言,开始在中央任职。
寇准此时期的职责是西夏调运兵食,主要活动地点应该是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宥州、银州、绥州等地在内的西北地区。这是西夏主要势力范围,也是宋朝接管的地区。从寇准诗作中还有进一步发现。寇准《忠愍公诗集》卷中《塞上》诗云: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州。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以及《塞上秋怀》:未识穷边苦,今游信有之。秋林残照后,关路独行时。碛迥风长急,天寒雁度迟。离心已无赖,更听戍楼鼙。《边城春望》:独望原西路,离襟倍黯然。青山遮故国,绝塞度新年。风聚沙迷岸,烟开烧满川。归心正无际,骠骑莫留连。”[1]卷中诗中描写的景物、塑造的意象符合西北边疆特色。特别是提到榆塞指明了作者的所在地。榆塞,即榆林塞,秦长城所在,隋代曾置县,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五代末至宋初榆林在夏州内,清改榆林县。此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处在北宋与李继迁交战的主要战场,在今陕西、内蒙古交界一带。所以寇准以榆塞代指本地区。诗中用投笔从戎的典故以汉代班超自况,表达了虽然位卑官小但是渴望建立丰功伟绩的理想抱负。诗作中的内容和情感都符合此时此地此境,而不能置放于寇准其它人生经历之下。这也为寇准在西北调运兵食任职提供了确凿的本证。 (三)
寇准在雍熙元年(984)中至端拱元年(988)闰五月在西夏调运兵食的任职经历对其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寇准作为一个文人拥有亲自到边疆参与战事的经历,在西北军事战争中得到不可多得的历练,熟悉军事斗争和军需调度,他的才能很快就显现出来。以殿中丞身份在宋太宗召见时上言《御戎论》,得到皇帝的青睐授右正言。随后应诏言边疆事宜慷慨拜章,极陈利病,太宗再次中意,擢拜虞部郎中。寇准在很短时间内受到非常待遇,快速升职,这都与熟悉军事后勤有关,加之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打破按部就班的官员升迁惯例。寇准很快进入中央政权,成为宋太宗的股肱之臣,致使宋太宗赞叹自己发现寇准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征。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天资忠义能断大事的寇准拜相。此年契丹南下,寇准反对朝中迁都的逃跑主张,力劝宋真宗亲征,其《上真宗议澶渊事宜》对契丹南下的分析鞭辟入里,对宋朝军队调动事先做出谋划,以策宋真宗亲征安全。虽然《御戎论》已不可见,但从《上真宗议澶渊事宜》可以看出寇准老成谋国的才能,非孤注一掷的侥幸。终于,寇准在澶渊之盟中建立了彪炳青史的功勋。
寇准以澶渊之盟的功业著称于世,他的诗歌作品也颇具特色。四库馆臣云:准(寇准)以风节著于时,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然骨韵特高,终非凡艳所可比。”[12]152寇准虽是宋初晚唐体诗人群中的一员,但是与其他成员林逋、潘阆、魏野、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有很大不同。北宋范雍在《忠愍公诗序》中赞誉其诗:曲尽风雅,藻思宏逸,峻格高远,因兴发尹咏,必根于理,得骚人之旨趣焉。故所成篇咏,脍炙众口,传写宝秘,恨不多得,鸿笔奥学,靡不钦叹。”[1]卷首钱钟书先生认为:他的七言绝句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13]读寇准五言诗言简义丰,七言诗吟咏深沉。并且寇准诗作没有苦吟派艰辛推敲、字斟句酌的弊病,通篇晓畅流利。
仅就寇准在西北边疆任职时创作的三首诗来看也颇有可观。《塞上》《塞上秋怀》《边城春望》是寇准诗中难得的佳作。《塞上》诗云: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州。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塞上秋怀》诗云:未识穷边苦,今游信有之。秋林残照后,关路独行时。碛迥风长急,天寒雁度迟。离心已无赖,更听戍楼鼙。《边城春望》诗云:独望原西路,离襟倍黯然。青山遮故国,绝塞度新年。风聚沙迷岸,烟开烧满川。归心正无际,骠骑莫留连。”[1]卷中这三首可以看作一组边塞诗。诗中写出了作者任职的地点在榆塞,秋季刚到边关时的所见迥异景象,在绝塞度过新年时羁旅之思。边疆特殊的气候条件在春风已绿遍中原大地时,飘雪方休而冰河尚未流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长风高急,要塞阻雁,更添戍楼鼙鼓之声;征人独立眺望故国,目光却被青山遮挡,归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际,离襟黯然而神伤。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凌云壮志与举目苍茫萧飒的风物在内心之中发酵,化为诗人笔下深沉曲折的诗句,读之使人内心产生久久不能平复的冲击。 (下转第111页)
(上接第108页)
诗贵在情景交融,意境浑成,这三首不同于寇准其它之作,风格独特,堪称寇诗中的上乘之作。生活的经历对诗人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范仲淹与寇准曾有相似的经历。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四年。在此期间创作了著名的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与寇准的榆塞诗都是北宋初期进入和平时代文人少有的亲历战争作品,抒发了同样的边塞军旅生活的内心感受。
寇准出身儒士家庭,中举之后任职巴东县、成安县、调运兵食于西夏。随后任右正言、擢拜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拜参知政事,两次为宰相,最后贬谪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雷州。其一生经历跌宕起伏,诗歌创作中的内容及其情感变化丰富,因此可以说寇准是集政治家和诗人为一体的士人形象,不能偏废。 释:
①寇准生年为建隆二年(962),卒年为天圣元年(1023),享年六十二岁。此处依据徐规、吴鸥、张其凡三位学者之说。参见:徐规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页;《全宋诗》卷八九 寇准小传(吴鸥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册,第991页;张其凡著《宋代人物论稿》卷三《关于寇准生年的再考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
[1][]寇准.忠愍公诗集 [M].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脫脫.宋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王禹偁.小畜集 [M].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胡世强.《全宋诗·寇准卷》文献述考 [J].东南学术,2012,(5. [6][]陆钺.山东通志 [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续编》影印明嘉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5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朱泰.兖州府志 [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续编》影印明万历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53. [8]王晓波.寇准年谱 [M].成都:巴蜀书社,199532-34. [9]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2. [10]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42-44. [11][]钱若水.太宗实录 [M].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2]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北京:中华书局,19972034. [13]钱钟书.宋诗选注 [M].北京:三联书店,20021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11114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3.html

《寇准仕宦初期经历及其西北边疆任职诗作考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