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教案

发布时间:2018-08-31 11:22: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课时

1

讲授日期

总课时

№: 课时

主备课老师:

黄怀伟

审核老师:

王军、毕佳胜、李莹、杨飞

知识与技能: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汉文化;

过程与方法:

运用通史的体例,综合复习古代史;

点:

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点: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特点,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国并行制,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

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思想文化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具体讲析:

一、秦朝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

秦统一的原因: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 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

6)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3、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的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 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直接通过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来掌握了人事大权。

3)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4)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对战国以前的诸侯分封制,是一个大的历史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4.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严峻刑法,实行族诛连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灭亡。

总结:秦始皇作为一代君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大于过。

5、对秦长城的评价

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例题: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闭关锁国的作用。

(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成为西汉在西域政治军事据点,成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6.秦朝设置的重要官职及其职权

(1)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御使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事务。

(3)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4)郡守、县令:负责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征发徭役。

★同时注意在封建社会早期和晚期区分其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的程度。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建立中朝:中朝(内朝),任用身边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完善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⑤文化措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育: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2.两汉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和商业:

①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用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②制瓷业:东汉出现青瓷。

③丝织业: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

④工商业: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⑤外贸: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3.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统治接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②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针对加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

⑤评价(影响):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3)造纸术的发明。

4)数学:《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制值制记数法。

5)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万世宝典”)。

6)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7)文学:楚辞盛行;汉赋是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重点、难点破解】

(1)秦的统一:从教材相同点来看,主要应掌握秦统一的经过和结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至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②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一些官职专为皇室所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⑸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明确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⑹郡国并行制:注意借助材料和地图,创造情景。要明确封国既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最终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

⑺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董仲舒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汉书董仲舒传》);还要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由自由走向专制。

教学反思:

1、按照通史要求,从三个角度构建古代史的知识框架;

2、认真做笔记,注重阶段性特征;

3、每个学生在下一次的课堂上要能展示知识框架;

4、部分知识是为了时段的完整性,不要求都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216d8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c.html

《秦汉时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