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翻译

发布时间:2020-09-09 10:14: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字翻译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以及西方《希伯来圣经》的通用希腊语译本《七十士译本》,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罗塞塔石碑,都能说明文字翻译活动历史悠久。

口译的历史必定更为久远。

英国巨石阵附近一个约有四千年历史的墓葬,墓主被称为“巨石阵之王”(King of Stonehenge),有些随葬品很可能来源于欧洲大陆。而根据巨石阵之王的牙釉质分析,他的童年是在中欧度过的——一个距离巨石阵一千公里以上的地方,可能是瑞士、德国或者奥地利。

乌鲁布伦沉船上的锡矿向我们揭示了一条上古时期持续了数千年的锡矿贸易路线: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在古代就是产锡和各种矿物宝石的地方,早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的人们就已经在使用来自巴达赫尚的青金石。

某文章这样写道:南海贝壳,六千年就出现在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这个时间大概是不准确的。不过中国也的确很早就有长距离的贸易活动。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不同地方的语言已经不一样了,要进行这些贸易活动,应该存在简单的口译。

最早的口译者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情况早已消散在古老的迷雾之中。我们只能大概想象,那时候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两种语言母语者混居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之下习得两种语言;或者有些人在语言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退化的情况下,迁移到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生活;或者有些人在和异族的战争中落败受俘,变成异族人的奴隶;或者有极少数的天才,在成年之后仍然可以在陌生环境下迅速学会一门陌生语言……

等到文字出现,简单的两门语言对译字典大概也就呼之欲出了。只要资料保存得当,这种积累便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丰富,直到遭遇兵燹。

翻译通常归为三类:音译、意译、音意兼译。音译显然会遇到类似于循环定义的理解困难:音译词发音和源语言中的原词类似,我本来正是因为不懂才来寻求翻译的帮助,结果你把原词用汉语发音念一遍就完事啦?那对于一个属复读机的人来说,编一部双语词典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对于中文而言,音译词倒是勉强有一条出路,就是通过偏旁推测含义的大致范围。比如,葡萄,至少大概是某种植物。不过一开始《史记》中的记载并没有草字头,这个方法一开始大概没有被有意识地运用。

从近现代语言实践来看,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文字和音频资料迅速丰富,音译词又的确很快就能进入一部分人的词汇库中,其中有一些很快就能获得非常广泛的认同。麦克风、萨克斯风现在已经人尽皆知,粤语母语者吃士多啤梨时也知道就是草莓,日语的片假名英语更是蔚然成风……

规则就是规则!露露挖露露哒!

音译词用习惯之后,往往会给人一种亲生儿子的感觉,如果不是有文献支持,大概不会有人觉得“苦力”这个词其实也是音译词。

所谓音译词,如果把含义扩大一点点,包括这种情况应该也算合理:用已有的汉字记录各地方言土话的发音。包括北京话。

也许有相当一部分意义和字面对不上的词汇都是这么来的。(当然,其中有少数词汇还能找到正字,比如马马虎虎,极有可能是迷迷糊糊滞古的发音。)其中有一些词汇已经通过文件正式确立为普通话词汇,但是有一些也许只是方言母语者的自嗨,北方方言母语者尤甚,很容易把自己方言里的表达当成普通话里的正式说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428871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0.html

《文字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