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视频笔记

发布时间:2018-10-11 20:2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基本

概况

政治

状况

文化



一、

1. 起止时间:约公元前2070—1600

2. 都城:阳城

3. 疆域:晋南豫西

4. 君王:禹、启、桀

5. 制度: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

1. 起止时间:约公元前1600—1046

2. 都城:亳、殷

3. 君王:汤、盘庚、纣

4. 制度:内外服;

三、 西周

1. 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771

2. 疆域:1500平方千米、上千万人

3. 都城:镐京

4. 君王:武王(伐纣)、厉王(国人暴动)、幽王(犬戎灭周)

5. 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四、 东周(春秋战国:分封 中央集权)

起止时间:公元前771—256

五、

1. 起止时间:公元前221—207

2. 中央集权制度:皇帝

六、

三省

六部

七、

唐太宗:1.灭东突厥;2.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新疆);3.设瀚海都督府;4.文成公主入吐蕃;

唐高宗: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1.册封怀仁可汗;2.册封大祚荣;3.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唐肃宗:同回纥可汗和亲;

八、 中国古代少数名族领袖之异同

统一本部

建国称帝

仿行汉制

创立文字

反抗压迫

松赞干布

×

×

耶律阿保机

×

李元昊

×

×

完颜阿骨打

×

成吉思汗

×

×

努尔哈赤

×

×

九、 中国古代官制

1. 秦汉:三公九卿 2.隋唐

汉:刺史制度,刺史改名州牧(东汉);

3. 4.

5. 6.

一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 先秦:世卿世禄

2. 秦:按军功授爵

3. 汉:征辟察举(特点:a自上而下;b举孝廉;c门第族望)

4. 魏晋:九品中正(门第)

5. 清:科举制

(1)

文帝:分科考试

炀帝:设进士科

(2)

太宗:进士、明经

武则天:武举、殿试

玄宗:高官主试

(3)

①乡、省、殿试;

②“天子门生”

③糊名法

④录取名额增加,扩大对象;

⑤废明经,设明法;

(4) 明清

①“四书五经”

②“代圣贤立言”

③“八股文”

(5) 科举制的进步性

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②扩大官吏来源;

③提高官吏文化素质;

④加强中央集权;

⑤缓和阶级矛盾;

一十一、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 春秋: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

2. 战国:商鞅变法,按亩纳税;土地私有;

3. 秦:商鞅变法,按亩纳税;土地私有;

4. 汉:编户齐民;(1)身份独立;(2)承担赋役;

5. 隋:均田制;

租庸调制(庸:限制年龄:50岁)

6. 唐: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A夏秋、户税和地税;B人丁 资产;C不抑兼并;)

7. 宋: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8. 明:一条鞭法

9. 清:“更名田”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一十二、 中国古代农业

1. 作物 2.工具

3.技术 4.水利

5.人口与垦荒

一十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中版)

手工业

一十四、 中国古代商业

一十五、 明清对外关系

顺治:册封五世达赖;

康熙:1.册封五世班禅;2.平定三藩;3.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雍正:1.设立驻藏大臣;2.改土归流;

乾隆:土尔扈特归国;

历史上中原

王朝对新疆

的管理

改土归流

一十六、 历朝疆域

明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1553年后葡萄牙占澳门,至1849年;归香山县管。

一十七、 中国古代医学

1. 战国:扁鹊 四诊法

2. 两汉:《黄帝内经》

3. 东汉:(1)《神农本草经》

2)华佗:麻沸散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 唐:(1)孙思邈《千金方》

2)吐蕃 元丹贡布《四部医典》

3)《唐本草》

5.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一十八、 中国古代农学

1.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特点:(1)重农抑商;(2)民族融合;(3)现存最早最完整;

2.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一十九、 中国古代地理

1. 东汉:张衡 地动仪

2.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3.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4. 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二十、 中国古代手工业

1.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2.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二十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

1. 春秋:(1)哈雷彗星的记载#

2197#

2. 战国:《甘石星经》#

3. 西汉:(1)《太初历》

2)太阳黑子#

4. 东汉:张衡 解释月食#

5. 唐:僧一行(1)测子午线#

2)《大衍历》

6. 元:郭守敬(1)简仪、高表

2)《授时历》#

二十二、 中国古代数学

1. 东汉:《九章算术》

2. 三国:刘徽 圆周率

3. 南朝:祖冲之 圆周率# 《缀术》

二十三、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 造纸术

(1) 西汉:植物纤维纸

(2) 东汉:蔡伦改进

(3) 西传(唐 阿拉伯)

2. 印刷术

(1) 隋唐:雕版印刷术

(2) 北宋:毕昇 活字印刷术

3. 指南针

(1) 北宋开始使用;

(2) 西传(13世纪、元朝)

二十四、 中国古代思想家

1. 春秋

(1) 老子:A道家 B“无为” C辩证法

(2) 孔子:A儒家 B政治:仁、礼 C教育:a“有教无类”b打破学在官府

D编订:《诗》《书》《礼》《易》《春秋》

2. 战国

(1) 墨子:A墨家 B兼爱、非攻、尚贤

(2) 孟子:A“民贵君轻” B“仁政” C不误农时,轻徭薄赋

(3) 荀子:A儒家 B制天命而用之

(4) 庄子:道家

(5) 韩非子:A法后王 B法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 西汉

董仲舒:A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4. 东汉

王充:A《论衡》 B反对:天人感应、有鬼论、厚葬

5. 南朝

范缜:A《神灭论》 B精神和物质统一

中国近代史

一、 中国近代史线索(旧民主主义革命)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中国社会的变化 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1. 四次侵华战争

(鸦片、二鸦、甲午、八国)

(1) 背景:国内、国外 1.中国两半社会加深; 1.传统阶级

(2) 直接原因(导火线)

2.中国近代化和民族

(3) 经过 资本主义的发展; 1)地主

(4) 结果:不平等条约

(5) 影响 2)农民阶级

2. 经济侵略

(1) 商品输出为主; 2.民族资产阶级

(2) 资本输出为主;

3. 干涉内政和扶植代理人 1)政治

2)经济实业救国

3)思想新文化运动

二、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背景

(1) 国际: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要市场和原料;法、美等国相继。

(2) 国内:①自然经济,土地兼并;

②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亏空;

③闭关锁国,虚骄自大,“天朝上国”;

2. 直接原因:中国出超英国走私鸦片林则徐广东禁烟虎门销烟

3. 经过:(11840年:广州厦门定海天津

21841年:广州东南沿海南京

4. 结果——不平等条约

(1) 中英《南京条约》——香港(《北京条约》割九龙司;《中英展拓香港界址 专条》租新界 1898年)

(2)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①割香港岛;

②赔2100万银元;

③广、厦、福、宁、上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⑦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租界);

(3) 中美《望厦条约》

(4) 中法《黄埔条约》

5. 中国社会变化

(1) 社会性质变(封——半殖半封)

(2) 主要矛盾变(地主与农民——外资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3) 革命任务变(反封建——反侵略反封建)

第二次鸦片战争

1. 背景:列强扩大在华利益;

2. 经过:

11856——1858:广州 天津

21859——1860:天津 北京

3)火烧圆明园;

3. 结果

11858年:《天津条约》

①公使进京;

②十口通商;

③内地游历;

④船舰进江;

⑤赔偿白银;

21860年:《北京条约》

①天津开埠;

②割九龙司;

③赔款增加;

4. 影响

(1)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2) 洋务运动;

三、 中日甲午战争

1. 背景: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制定了“大陆政策”;

2.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3. 主要战役:

(1) 丰岛海战

(2) 平壤之战

(3) 黄海海战

(4) 辽东之战(聂士成)

(5) 威海卫之战

4. 结果——《马关条约》

(1) 割三岛(台、澎、辽);

(2) 二亿两;

(3) 开四口(苏、杭、沙市、重庆);

(4) 设工厂,免内地税;

5. 影响——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2)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引发民族危机;

(3) 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

(4) 清廷举借外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四、 戊戌变法

(一) 背景

1. 民族危机

(1) 列强资本输出(铁路、开矿、设厂);

(2) 巨额赔款,清廷举借外债;

(3)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

2. 朝廷统治危机

(1) 财政赤字;

(2) 信任危机;

3.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 外国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 朝廷放宽限制,民间设厂;

(二) 早期维新思想

1. 时期:1870年代;

2.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3. 主张:

(1) 发展工商业,与列强商战;

(2) 建立新式学校,学习西方文化;

(3) 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

(4) 局限

①没有完整理论;

②没有行动;

(三)康、梁的变法活动

(1) 学堂:万木草堂

(2) 著述:《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

(3) 报刊:《时务报》、《中外纪闻》、《国闻报》

(4) 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5) 上书:“公车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

(6) 论战:同封建顽固势力

(四)内容

1.《定国是诏》;

2.措施:

1)政治

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裁汰冗员;

③废除旗人特权;

2)经济:私人办厂、邮局、银行;

3)文化: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

4)军事:新军、新式操练;

(五)戊戌政变

1.光绪被囚;

2.六君子殉难;

(六)作用

1.发展资本主义;

2.挽救民族危亡;

3.进行思想启蒙;

五、 八国联军侵华

1. 义和团“扶清灭洋”;

2.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3. 结果:《辛丑条约》

1)赔偿白银四亿五;(9.8亿两)

2)东胶民巷不许(中国人)住(使馆区);

3)拆除(大沽口北京)炮台守(北京山海关)铁路;

4)反帝官吏永不用;

5)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6)修订商约;

4.影响

1)清廷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六、 不平等条约

时间

名称

割地

赔款

开口

特权

1842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片面最惠国待遇、建立租界;

1844

《望厦条约》

五口巡查贸易、建医院、建教堂;

1844

《黄埔条约》

自由传教

时间

名称

割地

赔款

开口

特权

1858年英法俄美

《天津条约》

十口(长江中下游、沿海)

公使进京、军舰进江、外国人在内地经商、游历、传教;

1860年英法

《北京条约》

九龙司

天津

准许华工出国;

1895

《马关条约》

台湾、辽东、澎湖列岛

2亿两3000万赎辽费

沙、重、苏、杭

设工厂、免收内地税;

1901

《辛丑条约》

4.5亿(9.8亿)

赔偿白银四亿五;东胶民巷不许住;拆除炮台守铁路;反帝官吏永不用;总理衙门改外务部;修订商约;

七、 辛亥革命

1. 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2. 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3. 团体:同盟会

(1) 时间:1905

(2) 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3) 总理:孙中山

(4) 机关刊物:《民报》

4. 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5. 中华民国成立

(1) 孙中山就职;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权在民;

②人民权利;

③三权分立;

④责任内阁;

(3) 清帝退位(1912.2.12

(4) 袁世凯就职;

6. 辛亥革命的意义

(1)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八、 五四运动

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3. 经过:

15.4:北京学生示威;

26.3:上海工人罢工;

4. 结果

(1) 释放被捕学生;

(2) 罢免卖国贼;

(3)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 意义: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九、 中共的成立

1. 中共一大

(1) 党的名称;

(2) 党的纲领

①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②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 领导机构——中央局

2. 中共三大——国共合作;

3. 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

4.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大革命失败;

一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17 1918年,非常国会 1919年,孙中山就任 1924年,国民党

护法运动 选孙为总统 非常大总统 一大

1925年,两次东征全歼 (第一次东征,国民政府 1927年,国民政

陈炯明,统一广东、广西 成立,军队整编为国军) 府广州 武汉

19279月宁汉合流

(冯玉祥从中牵线)

一十一、 共产党左右倾之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为右倾;照搬别国经验,扩大革命对象为左倾。

一十二、 北伐

1. 导火线:直系与奉系联合

2. 目的: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 经过:(1)占领湖南,连克湖北要地汀泗桥、贺胜桥,占领武昌,吴佩孚主力

被灭;

2在江西歼灭孙传芳;

3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4)张进河南,北伐军与冯军会合;奉军被迫撤退;

5)收回英租界(九江、汉口);

一十三、 军阀混战

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战败,退出历史舞台;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直系巩固了地位;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北京政变,奉系胜控制北京;

一十四、 中国共产党(1927——1937年)

1.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从幼稚走向成熟(27——35年)

(1) 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失败;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南、秋,开创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入乡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 八七会议:纠陈右;土地革命、武装反抗、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

(3) 文家市决策:向山村进军;

(4)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 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 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与毛泽东工农革命军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7) 1930,星火燎原,十几块根据地;

(8) 1930——1931年,3次围剿;

(9)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10) 1931年春,毛泽东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1) 1933年,第四次围剿;王明、博古掌握领导权,毛泽东被剥夺实权;周、朱打破围剿;

(12)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左倾思想全面贯彻;

1933年,蒋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实行冒险主义,保守主义,没能打退围剿。

(13) 红军长征

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过湘江(8 3万);

19351月,遵义会议,纠左肯毛;

③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越过大草地;

193510 1936年三军主力会合(3万)

(14) 红军长征影响

①革命转危为安;

②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

③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2.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1) 九一八事变背景

1927年,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方针;

②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企图通过战争转移危机;

③国民党围剿红军;

(2) 1931918攻占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东三省;

1932年扶植溥仪当伪满洲国皇帝;

(3) 中共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4) 中共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联;至1940

(5) 国民党内非主流派主张抗日;1933

(6) 1933年,李济深等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7) 1935年,华北事变,危逼京津;和日本达成《何梅协定》。

主要内容:中央军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8)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9) 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扩张,损害到英美的利益;

(10)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11) 1935年,中共在瓦窑堡开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2) 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13) 一二●九运动,1935年北平学生游行;平津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爱国运动;

(14) 19361212,西安事变;

一十五、 土地革命

1.1927——1931 阶级矛盾为主 土地革命、反蒋

2.1931——1935 民族矛盾上升 反蒋抗日

3.1935——1936——1937 民族矛盾为主 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

一十六、 抗日战争

时期

日本侵略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1937

七七事变

庐山谈话

七八通电(号召抗日)

八一三事变

自卫宣言、淞沪会战

红军改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日军进攻山西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洛川会议(1.全民族抗战2.游击战3.建立敌后根据地)

南京大屠杀

1938

日军进攻徐州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论持久战》

日军攻占武汉

武汉会战

日军占领广州

193810月(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改变侵华方针

汪精卫叛国投敌

沦陷区:1.掠夺中国资源、劳力2.进行奴化教育

1940

伪国民政府成立

枣宜会战(张自忠)

百团大战

1941

敌后大“扫荡”和“三光”(中国军民损失80万)

皖南事变

中国远征军入缅

三三制原则;双减双交;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

1943

国民政府废除治外法权

1944

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

豫湘桂会战

1945

日军投降(1945.8.15

1.美国原子弹;2.苏联出兵东北(157万,中国损失8亿美元物质)3.中国军队大反攻;

中共“七大”

抗战意义:1.中国人民自尊心振奋;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一十七、 解放战争

1. 争取和平民主(1945.8——1946.6

(1)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945.10.10

(2)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 解放军防御(1946.6——1947.6

(1)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运动战);

(2)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3. 解放军进攻(1947.6——1949.4<1950.6>

(1) 反攻(1947.6——1948.9

(2) 战略决战(1948.9——1949.1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共消灭国军150多万)

(3) 北平和谈

(4) 渡江战役(1949.4

(5) 追歼残兵(1949.1——195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 分期

1.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 巩固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

(2) 改造时期(1953——1956年)

2. 探索时期(1957——1966年)

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4. 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

二、 巩固恢复时期

1. 巩固

2. 恢复

三、 1949年以后左倾错误的表现

1. 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问题,最后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片面追求大规模、高速单一公有制;

四、 探索时期

1. 错误

11957年反右扩大化;

2)大跃进

3)反右倾斗争(1959年)

1959年,庐山会议;

②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毛泽东认为彭德怀是右倾,进行反右倾斗争;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饿死2000万)

2. 正确

1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1962年,七千人大会;

五、 文化大革命

1.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导火线);

2.1966年,发表“五一六”通知;

3.1967年,上海造反派夺取党政机关领导权;

4.全面夺权,发生武斗,全国全面混乱;

纠正1.1967年,谭震林、叶剑英批评中央文革的作法,江青诬之为二月逆流。(二月抗争)

5. 刘少奇被开除出党,成为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6. 文革以来,林彪的地位上升,九大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加紧夺权;

纠正2.林彪集团策划政变,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政变,林彪外逃,机毁人亡。史称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文革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971年)

纠正3.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极左;

7. 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提出批林批孔;

纠正4.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实际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

8. 四人帮猖狂反对,毛泽东不能容忍;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纠正5.1976年,周恩来逝世;群众发动四五运动,为结束文革打下了群众基础;

纠正6.1976年,毛泽东逝世;江青篡权,华国锋、叶剑英粉碎了四人帮;

六、 两年徘徊中的光明苗头

1.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和知识分子开始受到尊重;

2.1977年,高考恢复;

3.思想解放,否定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准备;

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转折;

八、 经济体制改革

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首先在农村;

时间

土地制度

内容、作用

1950

土地改革 农民私有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

1953——1956

社会主义改造 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1958——1978

人民公社体制

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 农村改革推动了工业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扩大企业自主权;

4.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5. 对外开放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经济实行优惠;

21980年,设四经济特区,吸收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在互利平等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

成就:乡镇企业

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三个环节、四个阶段

1. 三个环节: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

2. 四个阶段:

对应时期

50年代:一边倒 过渡时期

60年代初——70年代初:两个拳头出击 探索和文革

708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

9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 改革开放

150年代:Ⅰ背景:A两大阵营对立;B美国敌视新中国;

Ⅱ大事件:

①与苏联等17国建交;三大外交方针;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停战问题;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260年代初——70年代初:两个拳头出击;中美敌对,中苏破裂;

370年代——80年代: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结束对抗;1979年建交

1971年,26届联大,恢复合法席位;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邦交正常化;

49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不结盟;

世界史

一、 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

(一) 背景

1. 黄金

2. 传教

3. 商业危机

(二) 条件

1. 技术进步;

2. 西班牙和葡萄牙中央集权;

(三) 经过

1.(葡)迪亚士 好望角(1487年) 大西洋

2.(西)哥伦布 美洲(1492年) 大西洋

3.(葡)达伽马 印度(1498年) 大西洋 印度洋

4.(西)麦哲伦 环球航行(1519——1522年)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四) 意义

1.商业革命:地中海时代 大西洋时代

2.价格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

(五) 早期殖民扩张

1. 葡:占据点,控制商路;

2. 西

3. 作用

(1) 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2) 欧洲开始输出自己的文化;

(3) 开始了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史;

二、 文艺复兴(14——17世纪)

1.性质: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原因

1)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大量学者逃往意大利,带来了大量文献、典籍;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 宗教改革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政治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英国:城市出现:手工工场(制呢)

圈地运动

2)北美:北部工商业;

中部产粮;

南部种植园;

3)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欧洲第一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

1)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3)法国: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3.发展受到阻碍

1)英国:斯图亚特王朝

2)美国:英国殖民统治

3)法国:波旁王朝

(二)导火线

1.英:苏格兰人民起义;

革命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①英国是大西洋航运中心,开拓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发展。

②圈地运动:英国农村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有了受雇的农业工人。

2)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①都铎王朝削弱旧贵族,加强专制;

②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国国教;

③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16世纪末,英国打败西班牙,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17世纪初,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加强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激化了阶级矛盾;

4)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在议会中形成反对派,利用议会有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与国王展开斗争;

2.北美:波士顿倾茶事件

革命背景:

(1)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形成: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佛吉尼亚,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的统治模式按照英国政体建立;经过多年的发展,统一的市场、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产生,民族意识觉醒;

(2) 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传播,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

(3) 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北部工商业,中部产小麦,南方种植园;英国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矛盾尖锐,导致战争爆发;

(4)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派军队前往镇压;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组织民兵准备反抗;

3.法:三级会议的召开

1)法国的封建等级森严;

2)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专制制度的阻碍;

3)财政危机;1789年,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三)过程

1.英国

1)议会斗争(1640年)

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会议,想要征税;议员反对征税,要求限制王权;

②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2)内战

3)克伦威尔独裁

实行清教法规,发展工商业,拓殖海外市场;

4)王朝复辟

5)光荣革命(1688年)

2.北美(1775——1783年)

1)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

2)第二届大陆会议

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3)《独立宣言》(177674日)

①天赋人权;②社会契约论;

4)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5)约克镇大捷(1781

6)英承认美独立(1783

3.法国(1789——1830年)

1)制宪议会召开

2)攻打巴士底狱(1789.7.14

3)君主立宪(斐扬)派的统治

①大(金融)资产阶级的代表

②制宪议会 立法议会

③八月法令

制宪议会宣布废除封建制度

④颁布《人权宣言》: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⑤《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⑥普、奥武装干涉;

⑦义勇军保卫法国;

⑧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1792

4)吉伦特派的统治

①工商业资产阶级代表;

②立法议会 国民公会

③普选产生国民公会;

④分配公有土地;

⑤瓦尔密大捷;

⑥国民公会审判并处死路易十六;

⑦反法同盟、王党暴乱、物价飞涨;

⑧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1793

5)雅各宾派的统治

①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

②措施

Ⅰ给农民分配土地;

Ⅱ限价法令;

Ⅲ惩治嫌疑犯;

Ⅳ发布总动员令;

③热月政变

6)热月党人

①代表大资

②督政府

③纠正雅各宾派过激行为,维护资革成果;

④雾月政变

(7) 执政府

(8) 第一帝国(1804——1814

①对内

Ⅰ建立中央集权;

Ⅱ财政改革,法兰西银行;

Ⅲ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Ⅳ《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规范;

②对外

Ⅰ与反法联盟多次战争,一再打败普奥俄西等国;

Ⅱ侵入西班牙,远征俄国,元气大伤;

1813年,莱比锡之战,拿破仑战败;

(9) 波旁王朝复辟

(10) 七月王朝建立(1830

(四)革命结果——近代法制化

1.英:《权利法案》

2.美:《1787年宪法》

1)联邦制共和国;

2)三权分立:

①立法——国会

②司法——法院

③行政——总统

3.

1)《179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立法规范;

二、启蒙运动

1.背景

1)工场手工业发展;

2)自然科学发展;

2.性质: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3.核心:理性

理性:自然法则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强调用人的思考代替神的启示和国王的谕旨。

4. 内容:人权反王权;民主反专制;科学反蒙昧;

5. 代表人物

(1) 霍布斯(英):社会契约;君权民授:授权不悔;

(2) 洛克(英):保护私有财产;分权;

(3) 伏尔泰(法):反对天主教会;主张君主立宪;

(4) 孟德斯鸠(法)——三权分立;

(5)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6) 狄德罗(法)——主编《百科全书》;

(7) 北美:富兰克林、杰斐逊;

6. 影响

(1) 描绘“理性王国”蓝图;

(2) 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3) 对中、日等亚洲国家的影响;

三、经济

(一)工场手工业

1.定义

16——18世纪,欧洲主要的生产方式:在分工的基础上,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手工劳动。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手工工人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他们首先感到的是来自专制王朝的压迫,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不明显,而是同农民、城市贫民一起构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

(二)农村资本主义

1.英:圈地运动: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是使农民失去土地,而不是使两者结合、给农民分配土地。

2.法:给农民分配土地;形成资本主义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章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760年代——1870年代)

一、经济

(一)工业革命

1.一个前提:资产阶级在英统治确立;

五个条件:

(1) 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

(2) 原料和市场:殖民扩张;

(3) 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

(4) 技术积累:工场手工业长期的积累;

(5) 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2.过程

1)时间:1760年代——1840年代

2)标志:机器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3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

4)过程:

棉纺 矿冶 交通运输(火车、汽船)

3.扩展

1)法国——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高利贷资本阻碍;

2)美国

①资源环境;

②少受战乱;

③移民;

④标准化生产;

3)德意志——分裂阻碍

4)日、俄起步;

4.影响

1)生产力发展;

2)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3)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兴起;

4)城市化;

5)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民族主义兴起;

(二)农业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

1.大农场

1)英:圈地运动

2)美:西进运动和《宅地法》

3)德:半封建的容克庄园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大农场;

4)特点:①规模大;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占用劳动力少;

④农业经济发展快;

⑤为工业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市场、原料和劳动力;

2.小农制

1)法:分地

2)俄:1861年改革,废奴,分地

3)日:明治维新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农民租种地主土地;

4)特点:①规模小;

②机械化程度低;

③占用大量劳动力;

④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⑤无力为工业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市场、原料和劳动力;

二、政治

(一)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区别:

早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时代背景

工场手工业时期

机器大生产时代

领导阶级

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工业资产阶级

主力

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

无产阶级

任务

推翻封建统治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一切障碍

对象

封建统治者

大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

2.美国内战(1861——1865年)

1)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2)原因——两种经济制度不同;

①市场、原料、劳动力的竞争;

②立法权的竞争;

3)直接原因:林肯当选总统;

4)经过:

①北方失利;

②《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葛底斯堡战役(1863

④南军投降(1865

5)意义

(二)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市场、劳动力;

②俄国工业发展缓慢;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导火线——克里米亚战争;

21861年废奴

①人身自由;

②赎买份地;

3)影响

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②政治改革缓慢;

2.德意志统一

1)原因:国内市场、国际竞争

2)核心邦国:普鲁士

3)核心人物:俾斯麦

4)政策:铁血政策

5)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普奥;普法(三大法宝:铁路、总参谋部、后膛枪)

6)作用:改变了欧洲的关系格局;

3.明治维新

苏我氏

物部氏

大化改新(646

摄关时代(摄政、关白)(858——1192

1)背景

①锁国政策,封建领主经济瓦解;

②身份等级森严,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

③美舰叩关;(1853

④幕府统治的危机;

2)倒幕运动

①尊王攘夷;

②武装倒幕;

Ⅰ形成倒幕派;

Ⅱ控制长州、萨摩藩政;

Ⅲ“大政奉还”;

③戊辰战争;

3)措施

①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统一市场)(劳动力)

②土地私有,殖产兴业;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扶植私人企业)

解决土地问题得正确含义:封建的有条件的等级土地所有制 资本主义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

③新式军队;

④文明开化;

4)成功原因

①虚君传统;

②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身份等级制(世袭制);

5)作用

1889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逐渐摆脱殖民压迫;

③对外扩张

Ⅰ“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Ⅱ吞并琉球(1872);

Ⅲ侵略朝鲜(1876);

Ⅳ甲午战争;

Ⅴ日俄战争——实际控制朝鲜;

Ⅵ吞并朝鲜(1910);

4. 俄德日三国改革的特点:

(1) 传统统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 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君主、地主保留)

(4) 军国主义传统,对外扩张;

(5) 德日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根源:工业革命

2.两种扩张模式:(1)英:强占殖民地;(2)俄:扩张领土;

3.评价

1)对西方:原料、市场、投资;

2)对亚、非、拉(双重使命)

①破坏性:灾难;

②建设性:技术、制度、思想;

3)加强世界的联系;

三、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

(一)马克思主义

1.背景

1)资本主义的弊端;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3)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

2.《共产党宣言》18482

3.第一国际

4.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尝试

(二)亚洲革命风暴

特点:传统阶级领导,旧式农民战争,以赶走外来侵略恢复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不具备近代社会革命的意义。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1870——1918年)

一、经济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主要国家的确立;

2.条件

1)资本:机器大工业利润;

2)市场、原料: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自由劳动力:美俄废奴,日本的四民平等;

4)科学发展;

5)市场需求;

3.四个方面

1)电的广泛应用,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石油)

3)电报、电话(通讯)

4)化学工业;

4.三个特点

一工革 二工革

1 技术革新 科学创造

2 美、德

3)日本交叉进行,避免重复建设;

5.五点相同

1)推动生产力发展;

一工革:蒸汽时代

二工革:电气时代

2)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一工革:自由主义

二工革:垄断

3)社会主义

一工革:马克思主义

二工革:列宁主义

4)城市化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一工革:初步形成

二工革:完全确立

(二)垄断

1.产生

1)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工业的一体化要求;

31873年经济危机;

2.作用

1)调整生产关系——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托拉斯帝国主义

1)资源、环境;

2)西部开发;

3)移民:

4)欧洲投资;

2.——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1)统一国内市场;

2)法国赔款;

3)法国割地;

4)新技术设备;

3.——殖民帝国主义(落后原因)

1)设备陈旧;

2)资本输出;

4.法——高利贷帝国主义(落后原因)

1)割地赔款;

2)小农经济、中小企业;

3)高利贷资本;

5.——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6.——带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1)特点:财阀和军阀紧密联系;

2)对外扩张“征韩侵华”;

1876年,《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国门;

1895年,控制朝鲜;

1905年,实际殖民地;(设统监府)

1910年,完全吞并;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确立

二、政治——多党制和代议制民主

三、国际关系

(一)三对矛盾

1根源: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2.争夺目标:殖民地、霸权;

3.矛盾:

1)法德:欧陆霸权;

2)俄奥:巴尔干半岛;

3)英德:殖民地、海军(争夺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

(二)两大集团

1.同盟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2.协约国:

11892年,法俄协约;

21904年,英法协约;

31907年,英俄协约;

(三)一次大战(1914.8——1918.11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3.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保、土;

协约国:英、法、俄、比、塞尔维亚、意、日;

4.战线

1)西线:英、法、比——

2)东线:俄——德、奥匈

5.经过

11914年:西线:马恩河战役;转入阵地战;

东线:俄军夏季攻势;

21915年东线;

31916年: 施里 9D16D

①凡尔登战役; 芬计 81D

②索姆河战役; 72D65D9D27D)法

③日德兰海战; 63D38D)比

41917——1918

①美、中参战;

②俄国退出;

③德、奥投降;(一战:800万死亡,1000万终身残废)

6.影响

1)空前的灾难;

2)政治上:

①削弱英、法、意,摧垮德、奥、俄、土;

②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

3)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由平面发展到立体;

4)社会结构上:女权运动兴起;

5)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调整政府职能,实施国家干预;

6)和平主义思潮弥漫,导致三十年代绥靖政策的出现;

第五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世界(1919——1939年)

一、经济

(一)苏俄——计划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

1)“一切为了前线”;

2)直接过渡的尝试;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特点

3)问题

①比例失调;

②忽视产品质量;

③牺牲农业;

④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二)市场经济

1.背景

1)贫富差距加大;

2)赊销;

3)股票投机;

2.影响

1)内部: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冲击;

2)外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加剧;

3.解决——国家干预

1)德、日:国民经济军事化;

2)美:罗斯福新政;

①整顿银行;

②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

④以工代赈;

二、政治

(一)苏俄

1.十月革命的胜利

2.苏联的建立

3.斯大林模式

1)个人崇拜;

2)肃反运动(500万人)

(二)德国法西斯上台

1.特点:民间政党,合法选举;自下而上取得政权;

2.法西斯专政

1)“国会纵火案”,建立独裁;

2)扩军备战;

①退出国联;

②扩充军队;

③进军莱茵兰;

3.思想控制;

4.种族灭绝(600万犹太人);

(三)日本

1.特点:官僚机构非法政变,自上而下取得政权;

2.九●一八事变;

3.二●二六兵变;

4.广田组阁,法西斯专政建立;

(四)美与德、日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

1.历史传统

1)美从下而上的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彻底;

德、日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彻底;

2)美国议会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德、日有君权强大的传统;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自我调整能力强;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落后,德国依赖英美投资,自我调整能力差;

3.——华体系影响不同

美国是受益者,力图维护;

德、日受限制,想打破该体系;

4.领导者个人素质不同;

三、国际关系

(一)凡——华体系

1.凡尔赛体系(1919.1——6

1)巴黎和会召开

①时间:1919.1.18

②地点:凡尔赛宫

③目的:惩罚战败国

④三巨头:威尔逊(美);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

⑤意图:美:世界霸权;

英:殖民霸权,海上霸权,大陆均势;

法:欧陆霸权;

⑥凡尔赛对德和约(1919.6.28

Ⅰ割地:1/8领土、1/10人口;

Ⅱ殖民地:英、法、比、日瓜分;

Ⅲ裁军;

Ⅳ赔款;

⑦凡尔赛体系:对德、奥、匈、保、土的和约;

⑧评价

A调整欧洲、中东政治格局;

B隐含着许多矛盾:

Ⅰ战胜国与战败国;

Ⅱ战胜国之间;

Ⅲ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

Ⅳ两种社会制度;

2.华盛顿体系(1922年)

1)背景

①美日矛盾;

②造舰比赛;

21922年,华盛顿;英、法、美、意、日、比、荷、葡、中九国会议;

3)内容

《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五国海军协定》——英美并驾齐驱,日本屈居第二;

《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各国共同支配;

(二)国际联盟

美倡议,英法控制,欧洲中心地位动摇;

(三)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和绥靖政策

1.日本侵华;

2.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

3.西班牙内战(1936——1939

1)西班牙共和国建立,佛朗哥叛乱;

2)德意武装干涉;

3)英法不干涉,美国中立;

4)苏联支持共和国;

5)“国际纵队”支援共和国;

6)佛朗哥法西斯独裁建立;

4.德、意、日三国轴心建立(1937);

5.绥靖政策

1)维护既得利益;

2)牺牲弱小民族;

3)祸水引向苏联;

6.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3);

7.谋占捷克斯洛伐克之苏台德区;

8.《慕尼黑协定》(1938.9)得苏台德地区——绥靖顶峰;

9.德国吞并捷克;

10.《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爆发(193991——1941622日)

欧洲战场:1.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德军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1940);

3.苏联建立“东方防线”;

4.敦刻尔克撤退;

5.法国沦陷(1940.6

6.戴高乐和自由法国;

7.不列颠空战(1940.7—10——德国第一个没有取胜的战役;

二、扩大(1941.6——1942.6

苏德战场:1.德军突袭苏联(550万),(1941.6.22);

2.莫斯科保卫战(1941.12);

太平洋战场:1.日军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挑起太平洋战争(1941.12);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1.1);

三、转折(1942.6——1943.9

太平洋:中途岛海战(1942.6

北非:阿拉曼战役(1942.10

苏德: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欧洲:西西里登陆和意大利投降(1943.7—9

四、胜利(1943.9——1945.9

太平洋:1.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1943112226

2.日本投降(1945.8.15)(1.美国原子弹;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3.中国军队反攻:)

3.二战结束(1945.9.2

欧洲:1.德黑兰会议——开辟第二战场;(19431128日至121

2.诺曼底登陆(1944.6

3.德国投降(1945.5.8

4.波茨坦会议(1945.7

苏德:1.雅尔塔会议(1945.2):德国战后民主化;联合国;苏对日作战;

2.苏军攻克柏林;

第七章 两极格局

一、经济

(一)美国

1.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初,繁荣的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国家宏观调控;

3)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2.危机和滞涨(1979年代)

11973年石油危机;

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复苏(80年代)——里根,新自由主义;

4.高速发展——高科技;

(二)西德 (三)日本

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基础好; 2.美援;

3.非军事化; 4.教育

5.外向型经济; 6国民素质;

(四)新加坡、韩国

1.劳动密集型企业——起飞;

2.产业升级换代;

3.外向型经济;

4.教育和国民素质;

(五)印度

(六)西亚

(七)苏联、东欧

1.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6——1955

斯大林模式的扩展;

2)第二阶段(1956——80年代中期)

改革,非斯大林化时期;

3)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苏联改革及其失败 (二战:死亡2000多万,占总人口七分之一)

11946——1955

①四五计划;

②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赫鲁晓夫改革

①苏共二十大(1956);

②不实事求是,失败;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优先重工业;

4)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失败;

②政治体制改革,引发混乱;

③八●一九事件(1991);

④苏联解体(1991.12.25);

5)苏联解体原因:

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

②直接原因:

Ⅰ戈尔巴乔夫改革;

Ⅱ西方和平演变;

3.东欧剧变原因

1)长期受制于苏联;

2)脱离群众,改革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

4)西方和平演变;

二、国际关系

1945 1947 50年代中 1991

(一)雅尔塔体系

1.战后各国实力的变化

1)西欧衰落;

2)美国:政治上:西欧听命;

军事上:垄断核武;

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

3)苏联:政治军事大国;

2.雅尔塔体系(特点)

1)美苏均衡;

2)两分天下;

3)大国强权;

3.联合国

4.对德、日的处理

1)德国:分区占领;严惩战犯;

2)日本:美国独占;包庇战犯;保留天皇;

(二)冷战政策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130亿=2000亿 今);

军事上:北约PK华约;

德国分裂;

朝鲜战争;

(三)美苏争霸

时期

领导人

大事

态势

对华关系

美国

苏联

50年代——60年代初

肯尼迪

赫鲁晓夫

1.结束对奥占领;2.苏承认西德;3.赫鲁晓夫访美;4.柏林墙;5.古巴导弹危机;

美占优势

中美敌对;

中苏破裂;

60年代——70年代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1.苏联侵占阿富汗;(19792.美从越南撤军;3.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攻美守

中美正常化;

中苏恶化;

80年代

里根

戈尔巴乔夫

1.美“星球大战计划”和小规模局部战争;2.苏放弃东欧,对华关系正常化;

美重占优势

中苏正常化;中美曲折;

(四)多极化趋势

1.欧、日崛起

1)西欧

①经济恢复

Ⅰ基础和技术储备;

Ⅱ马歇尔计划;

Ⅲ社会福利;

Ⅳ国家垄断;

②走向联合

Ⅰ原因:抗衡美苏,共同发展;

Ⅱ步骤

A煤钢联营;

B欧共体(1967年)法德意荷比卢

C欧盟(1993

2)日本

原因:①基础好;

②社会改革;

③非军事化;

④重视教育;

⑤国民素质;

2.苏东剧变;

3.一超多强;

1)美、日、欧、中、俄;

2)特点:综合国力消长,渐进性特点;

4.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

1)全球一体化

①条件

Ⅰ新科技革命;

Ⅱ市场经济;

Ⅲ跨国公司;

②实质:西方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2)区域集团化

①欧盟;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章 改革

一、王安石变法

1.措施:

1)理财——“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①青苗法:减少高利贷盘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②募役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农田水利法;

⑤市易法;

⑥均输法;

2)强兵

①保甲法;

②保马法;

③将兵法;

④设军器监;

3)学校

①改革科举;

②整顿太学;

2.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1)地主官僚阻挠;

2)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二、商鞅变法

1.措施

1)“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废除世袭,奖励军功;

4)“燔诗书而明法令”;

5)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6)统一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

7)普遍建立县制;

2.作用

1)国力最强,称霸七雄;

2)严刑酷法,秦朝速亡;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1)均田制与租调制;——促进农业发展和汉化;

2)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汉服、汉姓、汉语、通婚;

2.评价

1)少数民族汉化;

2)完成民族融合;

第九章 民主进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欧洲封建君主国

1.小国寡民;

2.有限君主专制;

3.君权神授;

二、革命前的英国

1.政治特征

1)王在议会中,王在法律下;

2)都铎王朝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统治:

①打击旧贵族——统一国内市场;

②宗教改革——加强英国实力;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3)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2.经济

1)工场手工业兴起;

2)圈地运动:

3.斯图亚特王朝专制

1)宗教专制和君主专制;

2)无议会统治:

三、经过

1.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

2.过程:

1)议会斗争——揭开序幕;

2)内战——处死查理一世;

3)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

4)王朝复辟——反攻倒算;

5)“光荣革命”;

四、成果

1.《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

2.《王位继承法》

3.两党制和内阁制;

美国的建立与发展

一、 美国独立战争

1. 背景

(1)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形成;

①采用英国的统治模式;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③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2) 英国压制北美发展;

(3) 波士顿倾茶事件;

(4) 召开大陆会议,组织民兵;

2. 战争经过

(1) 来克星顿枪声(1775);

(2) 华盛顿组织大陆军;

(3) 《独立宣言》发表(1776.7.4);

(4) 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法、荷支援)

(5) 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

(6) 英承认美国独立(1783); 6700人亡)

3. 1787年宪法

(1) 联邦制共和国;

(2) 三权分立政体;

(3) 保留奴隶制;

二、 美国南北战争

1. 起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的矛盾;(市场、原料:南方向欧洲输出棉花,输入工业品;劳动力:黑奴<350>

2. 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3. 经过(1861——1865

(1) 南方独立,挑起战争;

(2) 北方初期失利;

(3) 颁布《反脱离联邦法》、《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

(4) 葛底斯堡战役——转折;

(5) 南方投降(1865);

4. 影响

(1) 维护统一,民族国家观念深化;

(2) 统一国内市场,经济起飞;

法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

(一) 背景

1.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2. 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等级制;

3. 财政危机;

(二)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1. 国王:解决财政危机;

2. 第三等级:制定宪法,限制王权;

3. 召开制宪会议;

4. 国王调兵镇压;

(三) 经过

1. 攻克巴士底狱(1789.7.14);

2. 斐扬派执政;

1)《人权宣言》;

2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

3)外国武装干涉;

4)推翻君主制;

3.吉伦特派统治

1)建立第一共和国(1792——1804

2)处死路易十六;

3)形势恶化;

①反法同盟;

②王党暴乱;

③物价飞涨;

4)吉伦特派被推翻;

4.雅各宾派上台

1)限价法令;

2)惩治嫌疑犯;

5.热月党人执政

1)热月政变;

2)成立督政府;

(四) 第一帝国(1804——1814

1. 雾月政变;

2. 称帝(1804);

3. 《民法典》;

4. 对外战争——前期革命,后期扩张;

(五) 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六) 七月王朝(1830——1848——君主立宪制度

(七)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八) 第二帝国(1852——1870

(九) 第三共和国(1871——1940)(第四共和国<1946——1958>,第五共和国<1958——>

1. 君主派和共和派的较量;

2. 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第十章 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

一、君主立宪

1.早期维新派

2.戊戌变法

3.清廷“预备立宪”

1)五大臣出国考察;

2)预备立宪;

3)《钦定宪法大纲》;

4)资政院和谘议局;

二、民主共和

1.辛亥革命

2.《临时约法》

1)主权在民;

2)三权分立;

3)责任内阁;

3.二次革命

1)袁世凯专权;

2)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赢得大选;

3)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4)孙、黄起兵失败;

4.护国运动(1915年)

1)袁世凯复辟;

2)蔡锷组织护国军;

5.护法运动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共同点)

一、 完成统一

1.秦:灭六国;

2.唐:完成对中国的统一;

3.清:①平三藩;②收台湾;③定蒙古(噶尔丹);④复东北;

二、 勤于政事

三、 民族团结

1.秦:①开发越族地区;

②凿灵渠;

③打败匈奴,夺回河套;

④修筑长城;

2.唐太宗:①灭东突厥,设都督府;

②天可汗;

③文成公主入吐蕃;

3.清:①满蒙一体;

②尊崇黄教;

四、 制度创新

1.秦:①三公九卿;

②郡县制;

2.唐:①三省六部;

②科举;

3.清: ①设南书房;

②“更名田”;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五、 知人善任

第十二章 殖民地民族独立领袖

1.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

条件:(1)宗教信仰;(2)工业发展;(3)民主政治;

2. 凯末尔革命

(1) 领导民族独立;

(2) 建立世俗政权;

第十三章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领袖

一、建军

1.克伦威尔——新模范军;

2.华盛顿——大陆军;

3.拿破仑——皇家军队;

二、征战

1.克伦威尔——打败王军;

2.华盛顿——独立战争;

3.拿破仑

前期革命 打击欧洲封建制度;

后期战争 欧洲民族主义萌发;

三、立法——维护革命成果

1. 克伦威尔:《航海条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2. 华盛顿:《1787年宪法》

3. 拿破仑:《拿破仑法典》

四、 克伦威尔、拿破仑独裁

1. 克伦威尔:护国公;

2. 拿破仑:皇帝;

第十四章 王朝没落迹象

1.女宠 2.阉竖 3.悍夷 4.外戚 5.强藩 6.朋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bc774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c.html

《袁腾飞视频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