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1966(高中阅读)

发布时间:2019-06-14 20:24: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的脱胎换骨,以及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嬗变: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

B. 关山重重: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

C. 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

D. 窠臼: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 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

D. 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3.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

A. 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 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小品文

C. 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 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B. 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五四时风格相似。

C. 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D. 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

5.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台湾散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B. 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C. 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 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6.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B. 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C. 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D. 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

1. C

2. D

3. B

4. C

5. D

6. C

7.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18b7e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1.html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1966(高中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