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发布时间:2023-03-13 08:00: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艺评论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付佳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无时无刻不透着一种美,其散文结构严密,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情感真 挚,给人以逼真的艺术效果;形式灵活,给人以生动的知觉美感。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发展中,作为散文大家的朱自清先生 是极具影响力的。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后~位突出的小品文作 家,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他创造了具 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他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 的全部, 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月 光里鲜明的少女一般。”《威尼斯》;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 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那醉人的绿呀……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绿》 的感染力。 很多名家都赞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美。这“美”是如何透过 文字表现出来的呢? 结构严密,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冬天》 一文描绘了三幅场景:一是父子围桌吃白水煮豆 腐,二是同挚友共游西湖,三是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作者描绘 这三幅图画时,主要是以第三幅为主。作品写道: “外边虽老是 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 房的大门窗开着,并排的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 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寥寥数语, 家庭生活的幸福温暖便跃然纸上。作品描写的三幅场景,本身并 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感情线索,天衣无缝地把 他们连为一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 是温暖的。”对于这篇文章领会了“温暖”情思的连缀作用,就 会感到文章的珠联璧合的独特之处。 二、感情真挚,给人以逼真的艺术效果。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是写景叙事议论,还是写景抒 情,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 再漂亮,也不过是蜡质美人。”他无论是写个人、友人、家庭, 还是写景观、时政,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且率真细腻,朴素自 然,或温厚、或幽默、或感伤、或激愤,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 以情服人。朱自清的散文正是以真挚的感情抒写自己的所见、所 闻、所思、所感,获得了逼真的艺术效果。 我们以《绿》为例,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结构紧凑,首尾 圆合,景物的描写极为逼真。先写山岩、梅雨潭和梅雨亭,“走 到山边”,先听到声音,再看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是梅雨 瀑,走到梅雨亭上,正对着瀑布、山岩、平台、草丛、潭水、尽 收眼底。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薄阴的天气岩面与草丛,直 冲而下的瀑布,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纷纷落下的如白梅, 似杨花的水花,此处没有夸张和雕饰,却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 声;然后,作者写了梅雨瀑的绿色,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 “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 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到了潭边,望着这一碧潭水,作 者说: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 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着动人的绿,然后用见过的种种的绿与之 相比较,认为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真是恰到好处了。最 后作者展开联想,极写这绿色的鲜润醉人,为它命名为“女儿 绿”。作者对绿色潭水的描写,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 地。 三、形式灵活,给人以生动的知觉美感 朱自清的散文,灵活多变。他既注重“动与静、形与神、 张与弛、虚与实、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重“拟 人、排比、对照、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比喻最为精当。凡能涉及的, 信手拈来便是一喻。首先,以物喻物“那溅着的水花……象一朵 小小的白梅。”《绿》; “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 “远处……有一两片白云……象美丽的贝壳一 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里把水比喻成白梅,把荷叶 比喻成舞女的裙,把白云比喻成贝壳,通过迁移、转换,从不同 角度选取喻体,从不同深度寻找相似点,从而产生联想。其次, 以人喻物,他或选取人体的某一部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 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或选取人体 (二)通感手法,朱自清散文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而且 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的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微风过 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 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形容嗅觉的,但他都用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让人感觉到香气的 悠远、飘渺、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 谐,却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将视觉通感为听觉。 《绿》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说“他滑滑的明亮着,像 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 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用“曾触过的最 嫩的皮肤”形象的描写了潭水的柔滑与细腻。 (三)杨振声说朱自清的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 宽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u ”从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句句明 白如画,然而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能于意处见工,让人回味无 穷。 《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 给儿子买水果的普通事情,但让人读后不能不被父亲对儿子至亲 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我说到:“爸爸,你走吧。”他在车外 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南 边的月台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 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 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 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 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留 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 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 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 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 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 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以上是全文的核心段 落,不过是写父亲临别前去买了几只橘子,给孩子路上吃,语言 极为朴实,却写得非常感人。作者特别细致得勾画了父亲买橘的 “背影”。下去“尚不大难”,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先写父亲的着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平地走路,就用了 “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蹒跚”与“胖子”正好照应。从 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的非常 准确。在写他怎样爬上去时,两手动作用了一个“攀”字,那高 度显示了攀的吃力,两脚的动作用了一个“缩”字,把怎样爬写 得更细致了。这里又说到他身子的肥胖,点出他爬法的困难,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描写,运用 寻常的语言却传达出无限的深情,这正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要 求,“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 。 参考文献 1.选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2.选自:朱自清《译文读拾・今天的诗》 — 7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28a8de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dd.html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