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精品教案

发布时间:2019-04-06 07:33: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词书墨话人生-----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特点,体会文章精炼,自然清新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等,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诵读法、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利用多媒体出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此文为什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在音乐的美感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兰亭序》)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1、听音频、自读、齐读

1)字音辨识

2)听音频范读,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 第一段(1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2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3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4、 合作探究、品读鉴赏

全班分成3个讨论小组:自然组、人文组、哲学组

(一)自然组研习第一段,即1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如: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二)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1、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按照自己的体会,为文章设计一幅风景插画;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2、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3、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三)学生讨论、交流(整体感知23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人文组进一步品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品书作)

哲学组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思人生)

明确:对话佳作,读出才气横溢的王羲之;对话历史,读出知人论世的王羲之;对话人生,读出时不我待的王羲之

五、当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或者人文组构思运用所学专业,利用PS软件,设计一副插画;

哲学组写一段富含哲理的心灵小语。

六、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七、预习作业

1、进一步预习第2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诵读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儿去了?

二、深入研习第2自然段

1、展示学生利用唱吧录制的优秀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二:作者为何而痛?

明确: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老师进行朗读点拨)

三、深入研习第3自然段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3、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四、课堂小结

概括文章总体(12字,便于记忆):一佳作、二态度、三心境、四方式”。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觞、死生亦大矣;三种不同心境:乐------悲;四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升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认知)。

五、拓展迁移训练

1、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教师引导: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2、利用网络列举古今文人的人生观。

例举摘要: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3、学生谈: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地、人、物、事

——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亘古不变的规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86978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cd.html

《兰亭集序 精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