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3-03-04 14:22: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资料链接】
(一)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其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三)“其”字用法提示
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3.“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4.“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5.“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6.“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预习题】
1.熟读课文,尝试口译,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试找出文中记游部分和说理部分相互照应的语句。


【活动过程】【导入】
【活动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谈谈本文和印象中的游记是否一样?
2.作者的游踪是什么?【活动二】研习课文
1.浏览课文第一段,思考:
①褒禅山的本名叫什么?何以见得?
②为什么褒禅山又叫“花山”?找出课文中原话。指名朗读并翻译。
③作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什么感慨和认识?找出相关文字并翻译。
2.请读课文二三两段,试着找出前后呼应的语句,填在下表中。
第二段第三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
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或咎其欲出者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非有志者随以止
在己为有悔
思考:在王安石看来,要欣赏到美景,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哪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哪一点最重要?
活动三】探究思考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尽吾志”的理解。
【课堂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eb881f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8.html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