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清朝官吏管理制度

发布时间:2023-02-15 12:46: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朝官吏管理制度 清朝的官吏制度沿用明朝制度,有“官”和“吏”之分。官者,由吏部或兵部量才而任命者叫官员,分九品十八级。不需两部任命的各衙办事人叫吏员,例如内阁和各部、院的经承、书吏、典吏等,没有品级,也叫未入流。 一、官吏来源

朝廷文官的来源有“正途”和“异途”之分。经过科考选拔的官员为正途,他为异途。(武官类似)
1、科举(参看本网清朝科举制度简介) 经过塾学堂读书的童生,通过童试,进入官学堂上学的读书人,叫生员,就是俗说秀才,就算走上仕途了。 在官学堂(有县学堂、州学堂、府学堂)学习的优秀生员,有机会被学政选拔为贡生,可到国子监进修。县学堂三年内,经过遴选优秀的,可以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过关的叫举人。举人有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进京参加会试,高中的就是进士。进士还要上殿通过殿试,由皇帝亲点翰林(面试)。点了翰林,就留翰林院进修,叫庶吉士。只有点过翰林的官员今后才能担任吏部、礼部尚书、大学士,登上仕途的顶峰。经过国子监培训的贡生(叫监生)、经过两次会试不中的举人、未点翰林的进士、翰林院散馆(毕业)的庶吉士,都取得做官资格,只是资历不同,在吏部有登记。吏部可以根据资历建议任免职务。2承阴保荐 高级官员过世、战死,他们的子弟皇帝可以恩准他们做官。凡是在地方办理河工、军工、边防事务中有功者,地方主官可以保荐他们做官。明保由藩、臬、学三司参加共议,密保由巡抚决定。 3、纳捐 清朝在经济困难时还准许捐官。但级别有限制,前程只捐到监生。京官以郎中为限,外官以道员为限。捐官必先捐得贡生或监生的前程,再捐小官,后捐大官。个别花大价钱,也能捐到大于郎中的官。 以上是官员的来源。 二、官吏任用不论是科举还是承阴保荐、纳捐的,只是取得了做官资格,吏部按资历报告皇帝,任命了才是官员。对官员任命有以下方式。 1、授予。任命实官用授予,例如授予六部主事、授予知县等。
2、补。任命时没有官缺,命为候补官员用补,也叫候补。例如候补知县。也算任命了,与实官同等,有的可以担负临时工作,有的就等待实缺。 任职后,改变职务有下面方式。
1、转。在同一衙门,转任品级相同,位高一点的官员。例如右侍郎转左侍郎。 2、改。由一衙门,改任另一个衙门品级相同,位也相同的官员。吏部侍郎改礼部侍郎。 3、调。由一种官职改换为另一种品级相当官职。一般指地方官与京官互调相当职位(因为京官位高于地方同级官,调京会降一品任职。相反,会升一品任职)。
4、升。任命高一级的官缺,例巡抚升任总督。 三、任官其他型式 有时官员被任用在某一位置,并非实职,可以有八种方式。
1、署职,即见习生。进士初到部、院任职,要试用三年再授予实官。例如:翰林院庶吉士、各部额外主事等,但取得同品级俸禄。
2、兼职。一个部门官员兼其他部门官员,例如: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
3、署理。本官官缺,命其他官员代理。例:署理总督(相当代理总督)。 4、护理。主官不在位时,例如出差、进京了,由低级官员代行职责。例:巡抚进京公干,布政使护理抚印。
5、加衔。在实职外加虚衔。例:尚书加太子太保。外放总督,有时为了提高地位,也加兵部尚书虚衔,表示地位是京官。
6、委差。临时委派的大员。例如钦差大臣,学政使、盐政使、裞监等官员都是临时委派,事情完了,回原职。
7、额外任用。皇帝额外任用的官员。 8、革职留任。虽然撤职,仍然在原职务主持。

四、官缺制 清朝为了优先满人(及蒙古人)做官,将所有的官位定为汉人缺、满人缺、蒙古人缺。满人缺位的官员,汉人是不能补缺的。可是汉人缺的官位,满人可以补缺。朝廷高官总是满人缺多,地方官(知府以下,是汉人缺多)各部尚书满汉各一人缺。 五、回避和丁忧制度 清朝规定官员不能在本省做官,就是邻省也要远离五百里外。直系(父、子孙)不能在一地为官。武官不在内。 汉官员父母亡过,要回家守孝三年,叫丁忧。丁忧期满,才能复职。丁忧其间也不能参加科考。满人守孝百日即可。汉官有病请假,需离职。满官不用离职,可以留任养病。 六、封爵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郁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12级)。由宗人府掌管。 二是皇族之外的世爵位有五种,分为公、侯、伯、子、男。还有世职四种,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级。由吏部掌管。世爵位、世职位都可以继承。其实汉人封爵的极少。 例如,清军南下时,大将阿济格、多铎、豪格等都是努尔哈赤之子,故直接封为英亲王、豫亲王和萧亲王。博格是努尔哈赤之孙,故先封贝勒,再加封端重郡王,再进为端重亲王。另一大将图赖不是皇族,就只能封一等公。张勇是汉族,被封为一等侯。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曾封一等公,在四川镇城市白莲教起义的额勒登保和德楞泰都曾封三等公,名将常遇春曾封二等男。清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部曾封一等侯(清代的汉族文官无封公者,封侯者也以曾国藩为第一人),左宗棠曾一等伯,进二等侯,李鸿章也曾封一等伯。按清朝的官职制度。汉族是不能封王的,唯有清初时例外,就是原为明朝大将,后又降清,成为清朝大将的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清廷为了招诱更多的明将降清,特地破例封汉族将领为王,吴三桂为平西王、孔有德为恭顺王(后改定南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后改定平南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后改靖南王),故而时人以藩王视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018d0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9.html

《浅清朝官吏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