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乌鲁木齐城市简介及道路交通规划

发布时间:2020-06-07 17:44: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乌鲁木齐城市简介及道路交通规划


概述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北部和东北部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吐鲁番地区交界。总面积10900.7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3.2万人(2005年底)。

邮编:830000

代码:650100

区号:0991

拼音:WulumuqiShi

英文:Urumqi

乌鲁木齐城市介绍:

新疆拥有中国六分之的国土,乌鲁木齐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行政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23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35万,其中城市人口就占90%之上。现辖七区县,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个出口加工区。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亿元,增长14%,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4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54亿元,增长12.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36亿元,增长9.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67亿元,增长16.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万元,增长8.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1元,比上年增加402元。乌鲁木齐市在全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中占在四分之壹之上的比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在中国西部12个首府、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前列,被誉为“中国西部明珠”。

文化独具特色。新疆古称西域,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特点是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乌鲁木齐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独特的服饰和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尔肯弹唱等民族文化活动以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对异国他乡的游客颇具吸引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0亿吨之上,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此外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境内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被称为“天然固体水库”。山区有繁茂的天然森林和天然草场,可利用的野生植物300余种。光、热和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亚洲最大风力发电厂。这些自然资源,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现已成为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世界商贸发达城市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乌鲁木齐即占沿边之利,又得沿线之益,这是新疆、也是乌鲁木齐在西部大开发中最大的地理优势。特别是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乌鲁木齐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短的西桥头堡,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乌鲁木齐拥有国际水平的现代通讯手段。所有这些,构筑起了条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架起了金桥。

市场潜力较大。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如果,我们以乌鲁木齐为圆心,半径1500公里,在大约70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乌鲁木齐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强、环境最好的城市,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新疆周边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类口岸和10个二级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跻身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2006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增长15%。

旅游业发达。乌鲁木齐自然风光优美,天山山脉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山地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为游客观光、探险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二道桥民族风情条街等带有浓郁新疆民俗风情的景区景点,享誉国内外。丝绸之路冰雪风情游,丝绸之路服装服饰节等带有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已成为乌鲁木齐特有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数以千万的中外游客到乌鲁木齐旅游观光。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80万人次,增长11.75%;实现旅游及购物总收入76.18亿元,增长12.86%,乌鲁木齐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乌鲁木齐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1.5%。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之上达到60余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之上;中小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较为集中,人才队伍较为健全。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高新技术、建材、制药、食品、家具、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7%。第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1.5%,可是,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有政策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针对新疆的开发建设,中央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国家给予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乌鲁木齐加快发展。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有着多年的园区建设经验,相继建成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乌昌经济体化建设是我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次新的尝试,对于乌昌地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断增强地区整体实力具有深远影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乌鲁木齐市和我们的邻居昌吉州经济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必将会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我们将利用好国际国内大市场,着力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努力为中亚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好中亚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将乌鲁木齐建成面向中亚地区的现代国际化商贸城市。为此,我们将在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五大物流中心、建设批对中亚地区具有辐射作用的商贸市场等方面不懈努力,不断完善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在新的世纪里,乌鲁木齐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的区域性商品交易集散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仓储中心和现代化信息服务咨询中心。

【地理位置】

乌鲁木齐北纬43.45东经87.36。

地处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东段的结合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市区平均海拔800米。有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柴窝堡湖等水系,乌鲁木齐河自西南向北斜贯市区。

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线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托克逊县相连。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和硕县毗连;西南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乌鲁木齐市境最北点在头屯河下游距五家渠镇3.5公里处,最南点抵阿拉沟以南夏格泽山脊,南北最宽处约153公里;市境最东点在高崖子牧场东边石窑子艾肯沟内,最西点在胜利达坂以西的天格尔山脊,东西最长约19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4°08'00"。总面积11793.7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面积1600平方公里。199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82.5平方公里。

地势地貌: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地水平距离75公里,高差4954.4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之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

【行政区划】

2005年,乌鲁木齐市辖7个市辖区、1个县。

乌鲁木齐市面积10902平方千米,人口185万人。

天山区面积171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邮编830002。

沙依巴克区面积422平方千米,人口45万人。邮编830000。

新市区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邮编830011。

水磨沟区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邮编830017。

头屯河区面积276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邮编830022。

达坂城区面积5188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邮编830039。

东山区面积278平方千米,人口10万人。邮编830019。

乌鲁木齐县面积4332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邮编830063。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人口】

总人口185万人(2004年)。乌鲁木齐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13个。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翰尔族。目前,乌鲁木齐市有少数民族49个。总人口208.2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4.6%,市区人口占83.5%。据近期公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达到233.2万人。

乌鲁木齐少数民族遍布市辖7区1县。有75%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维吾尔族、回族有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分散杂居,全市每条街道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自然灾害】

(a)寒潮: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坡及北麓,常受极地和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形成寒潮。寒潮入侵时,日温迅速下降10或10之上。平原地区年均2—3次,山区年均4—5次。

(b)春旱:由于蒸发量普遍大于降水量,春旱发生较多,常在春季水少、气温偏低时发生。

(c)雷暴和冰雹:山区尤其是迎风坡雷暴日较多,年均为24天,般出当下5—8月;冰雹多发生在夏季6—9月,历史上记载不多。

(d)大风:乌鲁木齐是多风地区,大风最多出当下春秋季。达坂城是全国著名风口之,最大风速为34米/秒,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干热风是乌鲁木齐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

【气候灌溉】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的月平均气温为-15.2

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6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a.春:

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b.夏:

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郁郁葱葱;北郊的夏季,从6月4日到9月21日整整90天;城区则从6月23日到8月24日,才62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尽管夏日炎炎,却热而不闷,而且昼夜温差大,乌鲁木齐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c.秋:

乌鲁木齐的秋天从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山南北的瓜果汇集在乌鲁木齐。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谣正是乌鲁木齐深秋气候的生动写照。

d.冬: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从头年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大雪飘飘,银装素裹,是乌鲁木齐冬景的大特色,风采独具。南郊山前丘陵却有条“暖带”,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极易开展高山滑雪、高山冰场速滑和雪地“叼羊”、雪地“姑娘追”等冬季运动及旅游活动。

乌鲁木齐地区自然降水的空间公布很不均匀,大体上由平原向山区递增,呈带状。北郊平原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南山丘陵区300-400毫米,迎风坡达500-800毫米。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田间用水主要依靠灌溉,平原农区多为人工绿洲;山地降水较多,是地表径流的主要产流区;自然降水是天然放牧的根本保证,山区草场牧草生长的唯水源是降水,牧草的长势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寡。北郊平原冬季降水约20毫米,地面稳定积雪10—15厘米,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有良好的保温作用;北郊平原4—6月正值小麦从返青到发育成熟阶段,需水量迅速增大,同期降水量为82.1毫米,对调节灌溉用水有定作用。

乌鲁木齐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市区全年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北部平原和大西沟等地全年盛行南风,达坂城谷地盛行西风,南部中低山区盛行东北风和南风。在天山影响下,山谷风也较明显,无论冬夏季节,天气稳定晴朗时,夜间均吹南风──山风,白天吹北风──谷风。大风出现时间,平原地区夜间多于白天,达坂城谷地和高山区则是白天多于夜间。乌鲁木齐春夏季的风速最大,冬季风速最小。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2—3米/秒。著名的乌拉泊—柴窝堡—达坂城谷地多风区,年平均风速6.2米/秒,有效风能2000--3000千瓦·小时/平方米·年,是全市风能资源最丰富、最有利用价值的地区。现已建成的柴窝堡风力发电厂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目前装机容量为6.65万千瓦。

最佳旅游时间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最热的是7、8月,平均气温25.7;最冷的是1月,平均气温-15.2。去新疆旅游最佳时间是秋天的8月和9月,这时天气已经开始凉爽,瓜果也已经成熟。

最佳旅游时间:8月、9月

历史文化

【历史背景】

乌鲁木齐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车师人。

东汉时期,这里是东师六国的部分。西汉初年,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这带被称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就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轮台县城。边塞诗人岑参曾在轮台生活过三年,写下了“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军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座土城,城“周里五分,高丈二尺”,就是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后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把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赐名“迪化”。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设在新疆的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成为省会。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当下,这座具有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已经是座现代化的大都会,市中心的红山是它的标志。

【发展】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座土城,城“周里五分,高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76975.94平方公里减至73660.41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区域界线保持不变,双方跨行政区域使用的土地、草场仍按原使用习惯保持不变。

【文化特色】

乌鲁木齐有着特殊的地缘优势,自古便有“开天辟地之门户”之称,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内地的交通枢纽,现已成为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内陆城市,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夏季这里花木争艳,瓜果溢香,是旅游的黄金季节。隆冬时节,满城银装素裹,玉树琼花,番北国塞外风光受清凉甘甜的天山雪水润泽的各族人民,创造过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历史悠久的乌鲁木齐,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公元前世纪,西汉政府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曾置戊已校尉在这带屯田。盛唐时期,为了进步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丝绸之路”新北道的繁荣和发展,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乌鲁木齐东北设北庭大都护府,公元1755年,清政府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明故城筑垒驻兵,将此地正式定名乌鲁木齐,公元1763年改名为“迪化”。

在这片原始大草原上,牧民们曾经逐水草而居,过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生活。他们把这块土地命名为「乌鲁木齐」,意思是「美丽的牧场」从公元1世纪起,汉朝政府就派遣田卒垦民,到草原上垦荒务农,开辟了「丝绸之路」新北道。岁月沧桑,这座连结中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边塞城市便逐渐形成了。今日的乌鲁木齐拥有208万人口,聚集了36个民族,人们在继承和保持着各民族的传统和特色的同时,又把自己融进时代气息之中,形成了民族特色流行风气相映成趣的独特风貌。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是亚洲的地理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朝鲜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十三个民族和睦地生活在这里,创造出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众多的民族,不同的风俗,构成了乌鲁木齐的奇特风情;颇具民族特色的赛马、摔跤、姑娘追等运动表演,做工精致的玉雕、刺绣和民族乐器,香浓醇厚的奶茶和各种风味小吃,将人们牢牢地吸引到这里。

城市规划布局规模

建成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

产业交通

【资源】

土地资源:

乌鲁木齐土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54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5%,其中水田990公顷,菜地4618公顷,水浇地面积56872公顷,山旱地2950公顷;现有园地10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林地57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9%;牧草地8046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23%;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307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水域总面积3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7%;未利用土地178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3%。

矿产资源:

乌鲁木齐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截止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29种,129处矿产地,大、中型矿床30多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铜、锰、铁、黄金、石材、砂石、粘土、盐、芒硝、矿泉水等。其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100亿吨,约占全疆总储量的四分之,且分布广,埋藏浅,煤层稳定,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易于开采,故乌鲁木齐又被称为“煤海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水磨沟、芦草沟等地;盐储量2.5亿吨,芒硝储量1.1亿吨,盐和芒硝产于芒硝盐池,分东、西盐湖部分;石灰岩储量1.2亿吨;锰矿储量2.2万吨。另外,柴窝堡地区石油资源有良好的前景。

森林资源:

乌鲁木齐地区的森林资源在全疆相对较优,相当于全疆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但全国相比差距甚大。森林资源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大类。天然林主要包括山地针叶林、河谷林和平原荒漠林;人工林主要包括以改造自然、保护农田、草场为主体的各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城市绿化林。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2477公顷,有林地面积3561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7%;疏林地面积1836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9%;灌木林地面积278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育苗基地面积264公顷;城市园林及荒山绿化已达3226公顷。树种资源约90余种,主要有雪岭云杉、天山桦、密叶杨、白榆等。

植物资源: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以北,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现已查明,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约有40余种,其中野蔷薇、沙棘、野苜蓿等在国内外已被开发利用,作为饮料和保健品;野生油料植物约有50余种;野生饲用植物约有29科140多属240余种,其中如三叶草、草木樨、苜蓿、冰草、草地早熟禾、布顿大麦等世界上著名的豆科和禾木科牧草在本市均有生长,本地有不少野生优良牧草有待进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蜜源植物约有100多种;农作物野生近缘种植物约有6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约有390余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部分;野生工业用植物约有100余种。

(1)雪莲

是生长在高山雪线以下,海拔2500-3500米之间的寒冻风化带中的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山雪莲系大苞雪莲,植株高15-35厘米,每年七八月份开花,花的外围有十多瓣玉白色或淡绿色的半透明膜质苞片,拢着棵紫色的半球形的花心,大如拳头,上去象大朵荷花。

(2)雪岭云杉

又名天山松或天山云杉。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是常绿乔木,为单树种建群,在乌鲁木齐南山,常有天山花楸、柳树伴生。喜欢生长在气候湿润的中山带阴坡、半阴坡及山中河谷,抗寒性强,能忍受-40的低温,喜酸性、较肥沃的棕褐色土壤。雪岭云杉年四季生机昂然,生命旺盛,寿命很长,最长可达四百岁。

(3)苜蓿

系多年生宿根豆科草本植物。鲜草富含营养,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故有“维生素饲料”、“牧草大王”之称。苜蓿分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天蓝苜蓿,以紫花苜蓿最多、品质最佳。苜蓿产量高,根系发达,根深可达2-3米,是抗碱、抗寒、抗旱的绿肥作物,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苜蓿是蜜源性植物,放花季节,可供养蜂。鲜嫩的苜蓿可作蔬菜。

动物资源:

乌鲁木齐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为各类动物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生存条件,是动物繁衍生息的丰富资源。目前各类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约212种,其中鸟兽资源丰富,约有201种。荒漠动物群分布于本市低山地荒漠和冲积平原地带,主要有沙鼠、跳鼠、鹅喉羚、沙狐、狼等动物;河流、湖沼动物群分布在本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代表种类有灰雁、绿头鸭、黑鹳等动物;森林草原动物群分布在南山山地的森林、草原,主要有马鹿、野猪、棕熊、灰旱獭、石貂、野兔等动物;高原寒漠动物群分布于南山和东山高山地带的动物,主要有北山羊、雪豹、高山雪鸡等动物。目前,乌鲁木齐分布的野生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4种,其中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

水资源:

水资源是地处内陆干旱区的乌鲁木齐最宝贵的资源。乌鲁木齐存在着冰川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不同形态的水资源,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降水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变化。水资源总量为9.96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1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771亿立方米。

乌鲁木齐地表水水质较好,河流均系内陆河,河道短而分散,源于山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大,散失于绿洲或平原水库中。乌鲁木齐地区共有河流46条,分别属于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阿拉沟、柴窝堡湖5个水系。

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按地质情况可划分为达坂城—柴窝堡洼地、乌鲁木齐河谷和北部倾斜平原三个区,形成地下水储存的良好环境。

乌鲁木齐地区冰川资源丰富,冰川素有“高山固体水库”之称,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上游的天格尔山以及东部的博格达山,储量73.9亿立方米,平均消融量1.23亿立方米。

乌鲁木齐地区湖泊有盐湖和柴窝堡湖,二湖位于东南部的柴窝堡达坂城谷地。盐湖水面总计23.7平方公里,湖内原盐芒硝储量丰富,畅销全疆和内地省区;柴窝堡湖湖面面积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2米,储水量1.26亿立方米,盛产鲤鱼、鲢鱼、螃蟹等,已辟为旅游区。

【产业】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1.5%。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之上达到60余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之上;中小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较为集中。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高新技术、建材、制药、食品、家具、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7%。第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1.5%,将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跻身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2006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增长15%。

【交通】

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

道路交通规划

8.1对外交通

8.1.1铁路

为兰新线提速和北疆线扩能改造控制建设用地。

规划建设芨芨槽子到文光站的东环线,在北站西站之间增建条长约7.9km的联络线,建设文光货运站(预留80.5公顷),二工站第二客运站(预留35公顷)。扩建乌鲁木齐站,对乌西站、乌北站进行技术改造。

8.1.2民航

完成机场跑道及候机楼、机库、机场路立交等配套设施的改扩建工程。

按照审定的机场总体规划及机场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机场周围的净空、电磁环境、环境保护、土地使用及周边地区的城镇建设进行严格控制,以利于机场的长远发展。

8.1.3 公路

规划修建乌鲁木齐到奎屯的高速公路和西站到米泉的北联络线,市区

东侧沿天然气管线走向的东外环线,修建沟通东西白杨沟的公路。

公路客货运站规划公路主枢纽管理中心设在乌北货运综合中心内。

客运站:

南郊客运站(水上乐园西侧)占地2.3公顷

北郊客运站(苏州路北侧)占地2.7公顷

头屯河客运站(铁路西站)占地2.7公顷

乌鲁木齐涉外综合客货运站(西山路)占地5.0公顷

货运站:

乌北货运综合中心(铁路西站、北站之间)占地8公顷

南郊货运站(南郊客运站南)占地2.6公顷

二工货运站(铁路二工站附近)占地4.0公顷

文光货运站(铁路文光站北)占地6.6公顷

乌鲁木齐涉外综合客货运站(西山路)占地3.3公顷

8.2城市交通预测

8.2.1居民日平均出行从2.69次/人.日(1999年)提高到2020年2.8次/人.日。

8.2.2机动车拥有总量从12.3万辆(1999年)增加到2020年的30万辆。非机动车拥有总量从57.4万辆(1999年)到2020年的150万辆。

8.2.3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从6.2亿人次/年(1999年)增加到2020年的12.0亿人次/年。

8.3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

在新旧市区中心外围布置条城市快速环路,通过放射状道路将城市路网和外围公路环线沟通,满足平时客货运交通紧急情况下市区和机场及外围公路的联系。

8.4道路系统

8.4.1快速路系统由城市快速环路、河滩路、西虹路、喀什路、西山路构成,总长78.37km,密度为0.39km/km2

8.4.2主干路系统主要有:将阿勒泰路接入西过境路;贯通长春路、鲤鱼山路、友好路、扬子江路、长江路、北京路向北延伸;南湖路向北伸至乌米公路;将红山路向东延伸到青年路;将西虹路向东延伸到七道湾路;打通铁路北侧的环路;新建连接北站、西站、头屯河的路。主干路长274km,密度为1.37km/m2

8.4.3次干路系统规划次干路326km,密度1.63km/km2,均在现有道路基础上的进行全断面扩展,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道路设施。取缔马路市场,路于民。

8.4.4支路系统在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中落实。

8.4.5公共停车场

8.4.5.12020年在市内需6万个机动车停车泊位。

8.4.5.2新建的公共建筑物必须按规定配建停车场,已建的公共建筑物也要尽可能安排停车位置向社会开放。

8.4.5.3 旧城改造时要安排地面、地下或多层停车场(库),利用零

星地块修建不同规模停车场,化整为零的解决停车问题。

8.4.5.4新规划的住宅区必须考虑停车位置或车库。

8.4.5.5在城市出入口、客货运站等地增设21处公共停车场,共7000车位。

8.4.5.6对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要予以控制。

8.4.6公共交通

公交运营车2005年总数达2000辆,2020年为2800辆。

规划需新增9处保养场,每处停车200辆,占地40000-50000m2,新增公交首末站7处,每处占地2000-3000m2。对保养场等用地要予以控制。

8.4.7轨道交通

线路走向为太原路、沈阳路、天津路、昆明路、友好路、巴州路、南湖路、新民路、健康路、解放路、团结路到火车站,及胜利路—三屯碑支线,在天津路沈阳路东北角,规划保养场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1a701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d.html

《(2020)年乌鲁木齐城市简介及道路交通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