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小说

发布时间:2014-12-01 22:31: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创业史》

一、柳青的生平与创作(19161978

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他从事革命活动较早,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民脂县一个乡政府任文书,历时3年。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长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613因病逝世,终年62岁。

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他的小说大都以新中国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历次重大变革,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他计划写四部:互助组阶段,农业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阶段,合作化运动高潮,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整风。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2月初版)

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4月号)

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3月初版)、

《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9月初版)、

《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

《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6月第版)

《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6月第版)

二、《创业史》

《创业史》(第一部)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郭振山

主要人物:梁生宝——“蛤蟆滩三大能人”︱郭世富

︱姚世杰

梁家——梁三老汉、生宝妈、梁秀兰

贫苦农民——高增富、冯有万 、任欢喜、徐改霞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白占魁

1、情节内容简介

1929年,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逃荒的人成群结队,不少人就饿死在路上了,渭南下堡村蛤蟆滩的人每天早上都去掩埋死在路上的无名尸首。三岁的宝娃随寡母王氏逃难到了下堡村,被村民梁三捡回来。梁三娶妻收子,重新组建了家庭。宝娃改名为梁生宝。梁三带领全家艰苦奋斗,苦熬苦做(种地、打柴、缝补衣裳),想创立起一份家业,无奈时年不济,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梁三累弯了腰,也没有实现创立家业的愿望。

土改后,梁三分得了十来亩土地,他欣喜若狂,重新萌发创业想法,他一心想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养子梁生宝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心想办互助组,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于是,父与子的矛盾和冲突便时时在两代人中间发生。

1953年春天,一天清早,梁生宝动身去郭县买稻种,为的是实行稻麦两熟的计划,使互助组多打粮食。梁三对儿子的所做所为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劝阻,只好向生宝娘发火。

村中的富裕中农郭世富正给新房上大梁,梁三和村民都前去观看,心中非常羡慕,他觉得这样的发家致富才是正经庄稼人的榜样。

村民代表主任郭振山和富农姚士杰原是一时仇人,如今都成了郭世富的座上客,梁三心中不是滋味。

此时正当春荒时分,区政府号召活跃借贷(当时农村实行的互相救济的一种办法,发动有余粮的农户,把粮食低利借给困难户,春借秋还,防止高利贷剥削)。郭振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想凭借自己在村中的威望发动村中大户拿出余粮借给困难户,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尴尬。困难户们也非常失望。土改以后,郭振山一心想个人发家致富,很少关心群众利益和集体事业,在村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梁生宝一路上省吃俭用从郭县买回了稻种,分给众人后,自家的倒不够了,这又使梁三老汉大为不满。

村里有个俊俏女子叫徐改霞,她念过三年初小,土改时和生宝在一起开会学习,彼此产生了好感。郭振山常劝改霞到工厂去当工人,改霞心中很矛盾,想找机会与生宝好好谈谈,生宝也对改霞有心,只是苦于工作太忙,没机会接近。

活跃借贷失败以后,村里的困难户就把希望寄托在生宝身上,因为生宝的互助组准备进山割竹子挣钱,这无疑是一种用生产自救的可行之路。他们提出扩大互助组,也跟生宝一起干。出于党员的责任心,生宝应允下来,重新制订了进山计划,并让高增福组织人运扫帚。进山之前,生宝又拿出与供销社订购合同的预支款,分给众人做安家费用。一时大家都很兴奋,感到了有组织的优越性。

梁三老汉认为儿子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挑起这么大的担子,心中很是不安。他找卢支书诉说心事,卢支书细细给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老汉心中才踏实了一些。

生宝进山后,村里有了一些变化。先是郭世富仗着财大气粗从郭县买回的稻种要比生宝买的多一倍。他故意让人敲锣吆喝:——喜愿分百日黄稻种的,都来分啊!不限互助组,……”他要把梁生宝比下去,在大家心中建立起威信。

富农姚士杰的女人坐月子,他雇来栓栓媳妇素芳来家做月工,并借机诱奸了她,然后挑唆她勾引生宝,破坏生宝的名誉。

互助组的任欢喜留下来照看田里的庄稼,上级派来韩技术员指导密植水稻,两个人耐心地向群众宣传推广科学育秧,渐渐使恪守旧制的农民信服。

生宝带人进山以后,先扎好茅棚安家,然后做出具体分工,劳动进行得很顺利,只有栓栓不小心割伤了脚板。生宝尽心照料他,并代替栓栓干活。他以这种公道、能干的品格博得了众人的拥戴。

栓栓受伤的事被他爹知道以后,他爹到生宝家大闹一场,并宣布坚决退组,与富农姚士杰搭伙种地,梁大老汉家也接着退了组。

生宝一行人刚从山里回来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栓栓、梁大两家一退组,任老四等人也开始动摇,八户之中只剩下梁生宝、冯有万、任欢喜三户。梁生宝毫不动摇,耐心细致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动摇的人稳住了阵脚;同时他又吸收了两户新组员,经过一番调整,互助组的力量大大增强。

经过一番苦干,到秋天,生宝互助组的密植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单干户要高出一倍。这一成功,使得总路线的意义在蛤蟆滩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他们主动向国家出售余粮50石,合1.2万斤。这一下大大促进了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

郭世富在这场和平竞争中成了输家,彻底收敛起了春天的那股神气。他病了,虽能下炕,但不出街面。

姚士杰则公开反抗统购、统销工作,最后受到了群众的斗争,他不得不低下了头。

经过党的教育,郭振山的自发思想有了改变,重新开始为集体的事情奔波,显示出卓越的魄力和组织才能。他积极热心地组织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送粮队,欢天喜地去交售余粮。

梁生宝、冯有万任欢喜到县上的“互助合作训练班”学习去了,培训回村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始筹建“灯塔农业合作社”,梁生宝被推举为社长。

梁三老汉在事实面前认识到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开始理解儿子的事业,儿子的创业,才是真正的创业,创社会主义大业。他决心全力支持儿子的工作。他穿着生宝妈为他缝制的新袄裤,终于流露出生活主人的神气。

生宝改霞的爱情,最终却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梁生宝一心扑在互助组的工作上,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他与改霞之间缺少沟通,对她考工厂的事产生了误会。改霞细细地考虑了生宝与自己的个性,觉得两个强性子人扭在一起有些勉强,再者,她也不安心做个农家媳妇。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她带着几分惆怅离开了下堡村,去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

2、《创业史》的主题P.22

重大主题:柳青说《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新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1)小说描写了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揭示了走集体致富道路的必然性,即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2)展示了农村最初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即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农村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命运的深沉关切。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1)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刻画、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最显著的特色。

①全书结构严谨细密、匠心独具

外部结构:由题叙、正文、结局三大板块组成。开篇用题叙提供生活源头,最后有结尾承上启下,显示生活的去向,并与下一部相衔接,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

内部结构:一条主线贯穿五组矛盾。一条主线:公有制战胜私有制。五组矛盾: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姚世杰、郭世富、郭振山。几条线索相互交错、主次分明、时隐时现,展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②小说注重分析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小说刻画了各种人物(共产党员、进步农民、富农、富裕中农、个人发家者、落后农民)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这部小说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讲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但却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它的真实再现性。

在艺术效果上,这部小说既有细节渲染和细致入微心理刻画,又俯视全局,视野开阔、气概雄浑。

③哲理性的议论

得失参半。

2)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

梁生宝:小说的主人公,是作家着墨最多、倾注最大热情塑造出来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

①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甘心情愿去吃苦、去节省每一分钱,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

例如,“梁生宝买稻种一章”,他冒着雨在泥泞中行走,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拖着一个行李卷,并不觉得辛苦,反而高兴得满面笑容。走进一家小饭铺,拿出他妈带给他的馍,要了一碗五分钱的面汤,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后,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打开,里面是秀兰写过大字的纸,再打开,才露出钱来。他挑出一张最破的五分钱,付了帐。堂倌用嘲笑的眼神看他,他毫不局促,相反,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拿稳,甭慌,免得差错和丢失东西,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

②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如分稻种,进山割竹子。

③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善感、多情。

这些不同的品格侧面显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梁生宝形象创造不成功之处:过于高大、成熟、理想。他一切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这样就如恩格斯所说个性“消融到原则里”去了。为了突出他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忽视了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写他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成熟稳重可以,但太过了,高瞻远瞩,敏锐过人,脱离了农民性格特征。他常常能从小事情上看出重大意义,如农民争着买稻种,他想到“党就是根据这一点,提出互助合作道路来的吧?”从进山割竹子,他看出:“积蓄力量,准备推翻私有财产制度。”从山中农民的团结一致,他体会到“这贫雇农恐怕就是乡下的领导阶级吧?要不然你在乡下哪里去找工人阶级呢?”从哥俩吵架中,他悟出了“私有财产……一切罪恶的根源。”

如处理爱情不当。

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他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共产党,给他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最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其中饱合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挚爱之情。

1 朴实、善良、正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立家业。

2 保守、自私、狭隘,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其他人物,如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杆、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众多人物几乎包括当时农村社会各个阶段,阶层的典型,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3)在形式上,作者往往打破时空限制,巧妙地穿插进人物的历史回忆或对事件及进程的概括综合的叙述,以增加篇幅的生活容量。

4)语言洗炼生动,富有关中的乡土气息,使小说富有感染力。

4、不足与缺失:

这部小说存在明显不足,如情节发展沉滞缓慢,对一些人物的把握不当。尤其是小说在1977年再版时,作者为迎合一时政治需要而进行几处重要修改,造成了严重失误。

5、对《创业史》的评价问题

60年代初北大严家炎曾对梁生宝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提出疑问,文章发表后引起作者和学术界对此展开讨论。

二十世纪末,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对历史的反思,也有人认为《创业史》尽管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但也受到了的思潮干扰,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该书所反映的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对书中梁生宝等一系列形象也要重新审视,这些又引起新的争论。

1988年,《上海文论》第四期的一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小说〈创业史〉”》。宣称:“我在柳青和他的〈创业史〉里,更多地看到了局限和教训。”基本观点:

①《创业史》是一部“以狭隘的阶级分析理论配置各式人物”,“以文学形式对政治运动直接模拟”的作品。

②柳青的生活道路和文学道路是一代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包括马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宗教信仰主义”的接受,是“对农民文化的认同”。

③柳青长期地、全心全意地深入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学实践活动是在“先验”的理论框架的规范中面对生活,是用“理论框架”“筛选”生活。

《文学评论》1991年第一期发表了一篇文章,《为柳青〈创业史〉一辩》。作者罗守让。与前文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而柳青是当代一位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基本观点:

①《创业史》塑造了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他们身上不仅有所属阶级特征,而且有很浓的个性化色彩。

②柳青深入生活,塑造自己,把文学事业看作是人民的事业、党的事业,说明柳青思想、精神、人格的伟大。(不是宗教式的信仰)

③柳青谙熟所写生活,因而场面描写、细节描写逼真、生动;人物的相貌、神态、心理、行动都真切、生动,仿佛活生生的人。他所描写的农村生活,具有原生状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并不是用事件和人物“演绎主题”、图解政治。

文化多元时代,百家争鸣是正常的。

第五节 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 赵树理

一、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

1赵树理(1906—1970)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

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因家贫,少时即参加农业劳动。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和医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使赵树理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多才多艺。1923年小学毕业后任农村小学教员。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后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29年被山西阎锡山当局逮捕入狱,次年获释。在此前后,卖过字画,当过江湖郎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1936年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翌年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和民政工作。1939年起编辑《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并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致死。

十年浩劫中,赵树理的作品被批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923含冤而死,终年64岁。

2赵树理的创作活动

赵树理的创作活动始于20年代末。1930年首次发表了反映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解放区文坛,其作品通俗化大众化的追求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恰相吻合,以至于甚至产生了所谓赵树理方向的口号。

建国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聘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等,都令人爱不释手。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等。

稍后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此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中篇小说《邪不压正》,短篇小说《地板》、《福贵》、《田寡妇看瓜》、《登记》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54年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作品。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评论等。他的创作已结集为《赵树理文集》和《赵树理文集续编》出版。不少作品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日等20余种文字,产生了国际的影响。

赵树理的创作以农村生活斗争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农民形象。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凤趣,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性格,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他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为山药蛋派的作家群体。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二、赵树理小说与晋东南民俗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2、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3、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摘自《汾河两岸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段友文,1998

1931年开始发表通俗文艺作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他指明了方向,发表了最能体现这一讲话精神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崛起的新型作家的代表。以后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地板》、《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 ()及短篇小说多篇。近年又有《赵树理文集》及《赵树理文集读编》问世。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诸葛胆小怕事、落后迷信,极力想维护家长制的权威,顽固地反对儿子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结婚。三仙姑本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不仅忌妒女儿小芹的幸福婚姻,而且还贪财出卖女儿。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是势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

如果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表现小世界的代表作,那么,《李有才板话》就是表现大世界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准确真实的描写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村政治生活的横断面,反映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变动,赢得了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赞誉。

通过这两部优秀小说和其它的一些作品,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他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的风格,就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

  《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建国后赵树理艺术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作者紧紧围绕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娓娓动听地讲述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一桩桩有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交织着党内斗争和家庭矛盾,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也穿插其间。作者饶有情趣地描述了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通过家庭、爱情问题的生动描写展示农村在合作化运动中发生的巨变,传递出农民前进的脚步声,是赵树理创作《三里湾》的思路,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赵树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广泛影响,特别在山西影响更大。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五、六十年代,山西籍作家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实力雄厚的作家,以《山西文艺》、《火花》为阵地,继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格调,发表了一大批趋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影响波及全国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

  以孙犁为首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个文学流派,如今仍有人承袭其风格从事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

三、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分析

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是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了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赵树理小说中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习也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后来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203485aeaad1f347933f5b.html

《农村题材小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