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卜算子苏轼
篇一:卜算子 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弯新月正挂在稀疏的梧桐,这时正是夜深人静,什么人见到我独自一人徘徊往来?像缥缈无依的孤鸿之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受惊吓飞起却又顾盼回头,有多少怨恨可无人能够领省。拣完了所有的树枝都不肯停栖,宁愿栖宿在寂寞的沙洲熬受寒冷。 【注释】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一.作者简介 ? 二:写作背景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1



? 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2分)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1分)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分)
本词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蔑视流俗的心境。 篇二:苏轼卜算子课件 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文学寓意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 1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再如垂柳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庄子在《秋水》中也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这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 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 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如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唐孟郊《烈女操》又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对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夫妻生前被迫分离死后合葬九泉
2


难道不震撼人心吗 3 孤独忧愁的意象及寓意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了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4 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唐明皇回宫
后目睹旧物触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诗人以春秋两季景物相对比暗讽了这位重色轻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苏轼103718日-11018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和他生命中的四个红颜 结发之妻王弗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第三任妻子王朝云 王弗苏轼第一任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王弗与苏轼生活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
3


哀思 《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久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王闰之苏轼第二任妻子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给王闰之 写祭文 苏轼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苏轼的侍妾___第三任妻子 苏轼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朝云墓 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遭贬岭南惠州始终随侍其左右的便是朝云朝云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遁儿在生下三天时苏大诗人写了一首《洗儿诗》用以自嘲 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此婴儿仅活了十个月就不幸夭折了
朝云三十四岁时染病身亡东坡遵照朝云的遗愿将她安葬在惠州城西丰湖边的一座小山丘上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4


当时东坡为她写了墓志铭称她敏而好义忠敬如一不久后又写了两首词来悼念朝云自此东坡一直鳏居未娶那年苏东坡六十岁
苏轼与妓女马盼盼有一段不了情名妓马盼盼敢在太守兼大诗人面前班门弄斧足见她天性活泼俏皮说明苏轼与马盼盼关系非同一般而马盼盼摹仿苏轼的笔迹几可以假乱真除了她的书法天赋以外还可以看出她学苏轼的字不是一天两天
马盼盼和苏轼虽一个仰慕一个喜爱却只能一直保持红粉知己的暧昧关系苏轼走后马盼盼不久就去世了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
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等等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宋苏轼 赏析这首咏物词以物拟人写得缠绵悱恻构思精妙笔力卓绝这是苏词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词中细腻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情状也借杨花自花自落的寂寞传递出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
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

5


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住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在不断经
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 上阕
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 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这两句看起来似乎信笔娓娓而来的句子可以说是既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了感情
的铺垫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
6


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景为情设晴随景生有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把整个上阕合起来看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一言难尽吧索性不说他了吧可是上阕说的孤鸿就不能不用些笔墨如果说上阕还有一个影恣绰约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下阕人就完全象朦胧的月光一样淡去了作者把笔墨从那幽人身上宕开全部用到了鸿身上至于人如何作者完全把他付诸读者的想象这是一种不写的艺术 篇三: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到徽宗即位后, 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

7


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缺月即残月,疏桐,枝条疏朗的桐树,写作这首词的时间是十二月,(王文浩《苏诗总案》)树叶早经凋零,枝条变得疏朗起来,故称疏桐。残月
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首句交代时间是在夜里。二句进一步顺笔交代,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漏,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是说漏壶的滴答的水声已经消歇,夜已正阑,万籁具静。这两句看起来似乎信笔娓娓而来的句子,可以说是既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接下去作者自然沿着此时此景,象电影中的镜头移动,更富有诗意和更具象征意义的景致推移到我们面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景为情设,晴随景生,有“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把整个上阕合起来看,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
8


现在我们面前了。
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一言难尽吧,索性不说他了吧!可是上阕说的孤鸿,就不能不用些笔墨。如果说,上阕还有一个影恣绰约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下阕,人就完全象朦胧的月光一样淡去了,作者把笔墨从那“幽人”身上宕开,部用到了鸿身上,至于人如何,作者完全把他付诸读者的想象,这是一种“不写”的艺术。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紧承上阕,首句写鸿被“幽人”惊醒,逡巡不进,回头顾盼。二句进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这两句敷墨于物,用意在人,语语双关,不露痕迹。而尽“曲写”之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炼字如此,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作者切切实实的找到了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以鸿喻人,曲抒怀抱,写的哀婉凄丽、楚楚动人。是苏轼言志抒情词作中的上品。词中写鸿笔触冷竣而苍凉,我们不难想象残月下那幽人悲凉神态和残破心理,这其实就是词人自己思想的观照。因为这与词人孤独寂寞蛰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不能不说是十分吻合的。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 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9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但把“拣尽寒枝不肯栖”附会为温氏女暗恋东坡的绮丽堇色故事,把作者借写鸿而别有寄托“以俗情附会”(《古今词话》,无疑就销尽了词的神韵,而与原作意旨大异其趣了。这首词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抒情的“曲”,有人称这上词作“雁词”、“孤鸿词”,词中敷墨于物(鸿),却处处让人感到是在写人;不直接写人的遭际、情绪,却让读者从鸿身上看到人的神貌,从而曲抒自己胸中块垒。这种别辟蹊径的侧面表现手法,其效果远比直接铺陈心迹来的深刻感人。庭坚说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蓼园词选》说它“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
10


神品”。古人之论,今天看来,虽不免过誉,但也绝非庸俗的溢美。
在肯定这首词很高的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词作通篇意境幽邃凄迷,缺少亮色,格调低沉,多少流露出落魄封建士大夫的孤傲情绪。
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840cf0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39.html

《卜算子苏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