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情

发布时间:2019-08-04 06:54: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的诗情
作者:薛玲玲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3

        摘要:一代文豪苏轼被认为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他诗词文赋兼长,在当时乃至当今享有巨大的声誉。诗歌方面内容宽广,气魄雄伟,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纵然名盛于当时千古不朽,他依然沒有丢失人性至醇,苏诗中无不显露出他浓厚而真挚的人情。此论文则主要就苏轼诗中的兄弟情兼有诗词中的夫妻情与友情论述苏轼浓厚的人情与诗意人生。第一章论述苏轼及其弟苏辙的深厚的兄弟手足之情,共同赴京赶考,荣辱与共,相依为命,不曾相弃;第二章讲述苏轼在其诗中对两位妻子及一位知音所流露出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第三章讲述苏轼与他挚友之间的相知相交,苏轼为人豁达,故而朋友遍天下,他幽默诙谐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总是充满乐趣故而所交皆挚友。结论就苏轼的性情与人情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出入尘世间而不染一分闲愁,是为真君子。

        关键词:兄弟之情;夫妻之情;朋友知己;人性之醇

        一、苏诗中的兄弟之情

        苏轼少年得志,但入仕后一生可谓是满川风雨,受小人谗害被愈贬愈远,最远至荒凉之地海南。可这样的贬谪似乎更是成就了这位文学大家,如他自己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的颠沛流离使他最为牵挂的莫过于家人手足。苏轼与苏辙自幼一起长大,幼年一起拜在刘巨门下读书,嘉祐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与其弟苏辙同赴京赶考,同登进士,在新党与旧党的变法之争中兄弟二人始终站在一条战线上,荣辱与共互相扶持。父亲苏洵去世后,共同护送灵柩回蜀,此后更是手足相依。

        每一次的兄弟分离都使他黯然神伤,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站在高处眺望你返回京师的身影,却只有一顶乌纱忽隐忽现。你的衣裳是不是太单薄了呢,就这样骑着瘦马离开了,在寒冷的残月之下是多么的孤单!一曲赠别诗,寥寥数语道出一位哥哥对于弟弟的牵念不舍,个中体恤关怀颇为深挚。文人多伤感,可纵观古今又有多少兄弟之情胜似瞻由二人呢?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夏日在京城居住时,一夜风起雨作,对景伤情之下兄弟二人相约不贪恋官场,要早享闲居之乐。此刻分别时,回忆风雨对床之盟,官场之路诱惑颇深,不敢料想时光对人将如何蹉跎消磨,对于弟弟唯一的担忧与嘱托,便是勿忘初心。苏轼从不曾忘却归田之约,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有回归家园之意。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归田虽贱辱,岂识泥中行。”“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这是与其弟的终身之约,岂敢相忘,纵使窃禄忘归,也时时记在心中赋在诗里。苏轼与其弟是相濡以沫的亲人更是如伯牙子期般的知己。不论是触景生情的忧愁还是闲适生活中的诗意,亦或是对于人生的思考,苏轼都会与其弟赠诗分享。其中不乏名作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送子由使契丹》)等。在苏轼的一生中,子由是他潦倒落魄时唯一的心灵友人,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在他入御史台狱以为必死无疑时,想到的唯一托付之人便是其弟子由,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纵是将死之人也不忘却彼此的约定,这赴死之人若是没去了,便只能留你暗自伤心了。今生是兄弟,生生世世都不改变这种兄弟之情。古来生世之约,不舍之情,多为男欢女别悼念亡妻佳人,而此时苏轼却将这种情感赠与其弟,兄弟之间的别留之意深厚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dfa69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07.html

《苏轼的诗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