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20篇)

发布时间:2019-08-25 22:4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家风故事(20篇)

(篇一)

家风二三事

   谈起我家的家风,我想起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记得真切的,有些是听父亲母亲后来说的。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却影响我至深,浸润我一言一行。

   百善孝为先

   《三字经》里黄香温席的故事,父母不知给我讲了多少遍,百善孝为先是小时候父母经常给我上的课,也是我家的传承。

   讲起孝道,父亲经常拿奶奶给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岁就中风瘫痪了,那时候家里负担重,又缺少劳动力,大家都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奶奶当然也不例外,白天她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休息的时候就跑回家照顾祖奶奶,给她喂饭。晚上还要去祖奶奶房里看她好几遍,渴了给她喂水,不舒时给她挠一挠、按一按。祖奶奶大小便失禁,也是奶奶一直给她擦洗身子,更换衣物。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你奶奶尽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几年,直到她去世。那几年里我从没听过她一句抱怨。奶奶读书不多,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亲也传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对爷爷奶奶大声说话,老人生病的时候,父亲总会亲自去老家接老人看病。近几年爷爷身体不太好,老有头脑眩晕的症状,父亲带他看遍了附近的医院,一听说有什么新药就会第一时间请教医生,确有其效便会托人在外面寻。保健枕、按摩仪,只要听说有用就会往家里买。爷爷的记忆不太好,有时不记得是否吃过药,父亲便每晚叮嘱,若是没亲眼看见爷爷服药,还会把药瓶里的药数一遍,确保爷爷已经吃过才放心。

   待人以宽

   “饶人不痴汉,痴汉不饶人是曾祖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来又成了父亲的口头禅。小时候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父亲对我说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就对了。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最初的理解。

   那是1998年夏天,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弟弟上街买菜,弟弟被背在背后,手里拿着母亲的钱包把玩。菜市场人多路挤是小偷经常出没的场所,弟弟手里的钱包因为并不在母亲视线范围之类自然成了小偷的目标。趁着母亲挑菜的间隙,小偷一把抢过弟弟手里的钱包转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起来,母亲赶紧回身,发现了原因,两步抢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镇上的人们大多互相认识,于是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亲当街质问起小偷,让他把钱包还回来,一开始小偷死不认账,周围有人便出来作证说自己看见了。僵持之际,围观群众中认识父亲的人赶紧打了电话给他。

   一会儿,父亲到了,他先谢过周围的热心群众,然后让大家都散了。之后父亲出人意料地请小偷到家里吃顿饭,小偷一开始不敢去,以为父亲是要关门打贼,后来在周围人的劝解下还是去了我家。中午,母亲烧了一大桌子菜,父亲让他别客气,还不时给他夹菜。兄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但路子千万不能走错了。父亲斟了一杯酒递给他。小偷接过父亲的酒,望着满碗的菜,两行泪滚了下来。

   原来小偷是镇子周围的人,当时围观群众中有人认出了他,把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人原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最近几年家里有老人一直生病,光景很不好,估计也是没有办法才走上了歪路。这件事情之后,再没听过他偷鸡摸狗的消息。

   清白做人

   我家温饱有余,算不上富裕,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对于利益不要锱铢必较,不义之财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纪90年代,不到30岁的父亲当上了镇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不算什么官,但在旁人眼里却有不少实惠。那时候金融市场不像现在这么活跃,贷款管得紧,镇上和村里想贷款的人却不少。僧多粥少,于是大家就想起了办法,记忆中经常有人拎着土鸡蛋、老母鸡、烟酒之类的东西来我家拜访,父亲总是一一谢绝。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提着几个袋子来到我家,庄稼人实诚,一来就说明了意图。父亲听后笑着对老伯说:老人家,您看这样要得不,您先把东西带回去,再来找我谈业务,您这东西搁这儿我就没法跟您往下谈了。老伯拗不过父亲,只得提了东西回去。事后,父亲带上其他同事去老伯家走访,了解他家情况以及贷款原因。老伯家条件符合业务规定,父亲便及时为他办理了贷款。

   还有一次,镇上一位开饭馆的付叔叔来到我家找父亲下棋,将近傍晚,父亲便留了他吃晚饭。席间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扩大餐厅规模,需要资金,请父亲帮他想想办法,晚饭之后他便告辞了。晚上,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在付叔叔白天坐过的沙发靠垫后面发现了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钱。父母相视,明白了付叔叔的目的。第二天,父亲带着信封去付叔叔的饭馆,准备把钱还给他。父亲到的时候,饭馆里有人正在吃饭,他便把信封塞进付叔叔手里,说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这里借的钱我现在周转开了,今天来还你,谢谢啦!当时付叔叔先是一脸错愕的样子,随后便脸红了。付叔叔的贷款申请在政策支持范围内,父亲也按规定给他办理了。付叔叔踏实勤劳,又经营有方,饭馆生意越做越好,很快便还清了贷款。

   没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做的,虽都是些日常琐碎事,体现的却是我家的风尚,我深信之

(篇二)

口头禅里传家风

小的时候,我非常怕冷。那时农村的冬天冷得吓人。清早起来,窗户上结满厚厚的冰凌花,水缸里也有一层透明的薄冰,出门抱柴禾,风像刀子似地剌脸,空心子穿棉衣,人冷得打颤。那时我最愿意坐在灶堂前烧火,这活儿省劲儿还能取暖。

烧火这活儿看似简单,做什么饭用多大的火也有技巧,需要虚实结合不断变化。每当我伺弄不好被父亲看见时,他就会说一句人心要实,火心要虚。听到父亲的念叨,我就会把柴禾架起来,被压灭的死火渐渐起了火苗儿。那时觉得,只有后半句话有用,前半句是啰嗦。

我家在村南有块儿自留地,早饭前的短暂时间,我和父亲去锄地。他俯身弓腰双脚抓地,一锄紧挨着一锄地前进。估摸着到早饭的时候,我们爷俩就收工,父亲扛着锄头走过我刚锄完的地垄,低头边看边说:人糊弄地一时,地糊弄人一季。不但除草,更要保墒。第二天清早,我扛着锄头睡眼惺忪来到地头,见父亲正在把我锄过的地垄重新过锄,他锄过的地垄比我锄得好很多。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父亲俯身锄地,低低的声音像从地上长出来似的。

长大后走向社会,历经人事的繁复虚华,也艳羡聪明人的心思机巧,向精明心术方向探索,反倒是弄得个东施效颦,远离了自己的本性,让初心伤痕累累。年岁越大,经风历雨,愈觉父亲的八字真经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前不久和父亲拉家常,说起从小耳濡目染的八字真经,如今我到了天命之年才悟出其中味道,而我经历人生几十年,为人处世也受益于父亲的这句口头禅。我对父亲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是您留给我的处世法宝。”“这句话是你爷爷说的!耄耋之年的父亲说:你爷爷把布庄开到了天津卫,买卖兴隆,财源滚滚,置办下偌大的家业,靠得就是做人厚道做事实在,你爷爷说这叫厚德载物

小城里不久前倡家风晒家训,一时成为传承正能量的风尚,我思谋着自己也有了孙辈,应该给儿孙留点传承的祖训,脑子里经常回想着父亲的这句口头禅。爷爷是打土豪分田地那年去世的,12岁的父亲用弱小的肩膀躬耕田畴,识字不多的他用这最接地气的俗语,诠释传承了爷爷的厚德载物。我清楚地记得,爷爷留下唯一的遗物是两条装粮的口袋,那口袋上饱蘸浓墨用楷书写着厚德载物四个大字。我想这是爷爷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我们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能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靠得是祖训家风的传承。而我一生脚踩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从古稀之年开始领上养老金,靠得是如今的好政策,也是自己行善积德的福祉。如今,我更加体会到厚德载物的深意,就用一针一线绣了一副厚德载物的十字绣匾,悬挂于客厅的醒目处,既是对儿孙的期盼,也是自己前进的方向。朋友见我累眼费时,劝我求个书家完成心愿,我仍然坚持己见,一针丝线,一句祝愿,用我的诚心,诠释出父亲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的厚朴,传承爷爷厚德载物的家风。文章定制服务电话:4000-121-855

(篇三)

周志华,是青海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的丈夫是一名警察。二十多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孝敬老人,和睦邻里,崇德向善。他们家曾被评为**年青海省最美家庭,是社区里人人交口称赞的模范家庭。

在丈夫眼里,她是最美的妻子。周志华的丈夫以前是名军人,军转后现在是一名戒毒警察,前后工作都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就使得结婚20多年里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周志华一个人在照顾老人,教育孩子,操持家务,为此丈夫总说亏欠了她太多,但她从未埋怨过,也从未拖过丈夫的后腿。她把老人和孩子的事情安排得妥妥贴贴,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说这样爱人就可以没了后顾之忧,安心工作,正是这样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夫妻二人被邻里称为模范好夫妻,丈夫多次获得了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她自己也曾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儿子眼里,周志华是最美的妈妈和最好的朋友。由于丈夫工作的特殊性,儿子的教育也就落在了周志华的肩上,照顾孩子日常,陪伴孩子温习功课,讨论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周末闲暇,也会和儿子一起打球一起散步一起做家务,儿子说她不光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好朋友。就这样年复一日,也正是她默默的付出,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着,高考也如愿以偿,顺利的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

在父母眼里,周志华是最美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中华传统的美德是他们家永远放在首位的行为准则,用一颗感恩的心,从平凡的生活起居开始,多为老人考虑,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在一起时多陪他们说话散步聊天。这几年由于父母年事已高,适应不了高原气候,所以多数的时间都居住在陕西老家,不能陪伴老人的日子里,周志华和丈夫就每周不忘给父母打电话,问候老人健康、生活。老人的衣物、保健品、药品、零用钱都会及时的快递回去。

在邻里之间,周志华是最美的邻居。无论邻居中谁家有困难,周志华和丈夫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同时,他们多次参加慈善捐助和义务劳动,也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文体和法制宣传活动,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被邻里称为模范好夫妻。

周志华说,家是个人温暖的港湾,更是社会发展的细胞,每个人只有将家庭建设好,才能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多年来,她一直以这句话为座右铭,用自己点点滴滴的付出,为丈夫、为孩子、为社区奉献自己最大的贡献,用心培植幸福的家庭,获得大家的交口称赞。

(篇四)

善良代代相传 

《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孟轲主张性善论,荀卿认为人性恶。我在此无意评判儒家大师的是非,即由我家观之,从我家的祖孙三代人生轨迹考求,善良当是我家的家风,而且是历代相传,至少是传了三代……

家世小传

我祖父姓赵,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他的事迹我没有亲眼见到,也没有亲耳听到他的讲述。大部分都是听父亲讲的,特别是听我的姑姑讲的。

祖父的祖上中过举人,家里开着大染坊,祖父兄弟三人,还有一个姐姐。他排行第三,二哥死在日本飞机轰炸河南的炸弹下。他小时候上过私塾,算盘打得在十里八乡都倍儿棒。只是由于父母早早离世,染坊由哥哥嫂嫂经营,他便成了哥哥嫂嫂手下的长工、伙计。总是嫌他吃得多,干得少。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在他十三四岁时赶上冯玉祥的部队招兵,羡慕军队里能吃饱饭,糊里糊涂他便成了国民党部队的一名士兵。后来还曾到西安陆军学校进过修,当过上尉,压过军车。解放后,穷困潦倒,连自己的一双儿女都养不活,由于自己的这一段国民党军队的历史,祖父晚年的生活很心酸,在生产队挑大粪,也多亏他长得高大,多亏当兵多年练得一身好体魄,要换成别的一个六七十的老头还真的吃不消。

他备尝世态炎凉,曾经在年轻富贵时,时时巴结奉承得到多年救济的亲戚们此时都离他远远的,病重时只有他的一双儿女守候在病床前。父亲告诉他有孙子时,他高兴地不知说什么好,逢人就说他有孙子了。他闭眼时,远在**的我刚刚生下来百天。他临死都没看到过他唯一的孙子。

父亲和他姐姐出生时,祖父已五十多岁。在他们之前,其实还有几位哥哥姐姐,只可惜由于环境的恶劣,都相继夭亡了。在算命先生的指点下,他父母从城里迁居到乡下才生下他们。可是很不幸,在父亲不到两岁时,他妈妈因病撒手人寰,留下他父子三人相依为命。

父亲的童年正赶上我们国家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河南的灾情更是严重怕人,眼看自己的一双儿女要被饿死,我祖父万般无奈,一狠心将年幼的闺女送人抚养,光剩下了儿子。最后一看还是不中,赵家的根不能断啊,便带着他儿子拄着一根枣木棍,跋山涉水,沿路乞讨,走了一个多月,将枣木棍挨地的一头都磨掉了好大一截。就这样从河南走到了**,走到了他岳父母在**运城的落脚处:临猗县东三里村。

父亲由于常年营养不良,小小年纪顶着个大脑袋,七八岁的年纪看上去只有三四岁大。他外祖母一看到他,一把搂在怀里,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边哭边数落女婿:看把我孩都饿成啥了。哭罢,赶紧烧火做饭。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好,他外祖家在东三里也是数一数二的穷家。时常缺吃少穿的,两间瓜庵似的破屋占据着两分大的小院,就是他们全部的资产。就是这样也比河南老家强啊,条件也好很多啊,最起码饿不死人哪!

他外祖母一天五六顿地烧面汤给我父亲喝,就是这样,他还是喝不够,脑瓜倒是小下去了,肚子又开始大起来了。看到儿子身体慢慢恢复过来了,我祖父便着急要带他回河南去。父亲是真的吓怕了河南,死活不愿回去了。祖父最后没有办法,狠了狠心,丢下他唯一的儿子,赵家的骨肉放在了**,自己一个人栖栖遑遑回河南老家去了。

父亲就这样在**扎下了根,求学,工作,娶妻生子,生下了我和妹妹。这期间祖父曾托姑姑来**想把他儿子领回河南去,可是每次父亲都拒绝了。对他来说,**就是他的家乡,他是吃**的馍馍,喝**的水长大的,河南是他儿时记忆中的一个可怕之地。很多年他都不愿提起河南,不愿人提起他的童年。

父亲的经历也够曲折,作为全村少有的几个优秀高中生,差点被推荐上大学,因没有关系,在去学校的前几天被刷下来;在村里工作出色,组织要提拔他,在他入党时,专门派人到河南老家调查家庭历史,带回的政审结论是祖父历史不清,入党的事又泡汤了。

父亲的大半生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着一家人的生计艰难谋生着。年轻时给单位做过饭,在运城市摆水果摊,卖青菜。刚开始由于穷,租不起房子,即使是寒冬腊月,大雪纷纷,铺个破褥子,睡在别人的屋檐下。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又没有退休金,父亲又马不停蹄地给人扫地,一刻也不能休息,赚取那一月微薄的1000元工资。

我出生在四人帮垮台的第二年,改革开放的前一年。我生长在共和国的红旗下,活在团花似锦的国度里。祖辈、父辈的苦离我一去不复返了。我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快乐地成长、上学,大学毕业后,娶妻生女,现居桐城,享受、沐浴着桐城的文风商雨。

祖父的善良

祖父的善良体现在他发达后,有了大批金银财宝,十里八乡的穷亲戚都来揩油了,他总是来者不拒,倾全力帮扶,从不想着为自己置田办业。对待朋友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讲义气,重交清,毫无防人之心。后来便吃了朋友的大亏。几大卡车的绫罗绸缎寄放在朋友家,后来朋友告诉他,因失火被烧毁了,要知道这可是祖父后半生的家当,现在没了,加上兵荒马乱,祖父一下就一贫如洗了。

不过祖父的善良也不总让他吃亏。解放后,由于他的过去不清白历史,要换成别人,可能就被镇压了,他却安然无恙。因为他一生没有害过人,没有什么仇人。在一波波社会运动面前,也没有什么贫下中农、革命群众去整他去斗争他。他的善良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保护了他。

生产队领导考虑他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就安排他喂牲口,是他心里过意不去,怕给领导添麻烦,影响人家干部前途,自告奋勇要去挑大粪。前些年,姑姑还从南阳回到祖父生前呆过的村子,祖父的坟还在,别人的坟好多都被平掉了。村里的历任书记都说:老赵的坟不要平,老头的儿女都在外面,什么时候回来还有个地拜祭拜祭老赵头。村里的领导能够对祖父这个外来户关照到这个地步,祖父生前的善良肯定是重要原因。

父亲的善良

父亲的善良体现在他撑起了外祖家的门户后,改赵姓刘,我和妹妹都姓刘。即使后来碰上许多先前过继到别人家后又改回原姓,父亲也坚决不让我们改回赵姓。父亲对我说:做人一定要善良,一定不能忘本,我永远不能忘记是刘家的外祖养活了我,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我不能昧着良心,趁两位老人家过世了我就改回赵姓。不但我不改,你也不要改。

这是父亲式的善良,也是赵氏许多先贤的善良。想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家的江山,做起了宋朝皇帝。为了不忘老柴家的恩情,发下重誓,要求后世子孙严格恪守:世世厚待柴家子孙,册封的王爷世袭。我无意攀附赵宋皇族高枝,尽管祖上世居河南开封附近,真要有什么瓜葛也不一定。至少血液里流淌的善良因子却有共通的地方。

父亲在与人交往时,时常抱着宁让天下人负我,我也决不负天下人的信念,以致很多时候老是吃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做生意的人好多坑蒙拐骗、缺斤短两,依靠这些,好多身边的人都富起来了,可父亲不管在卖水果还是卖菜时决不会少顾客一斤半两。好多顾客都喜欢买他的菜,知道这个人不会亏人。

邻村一个人家盖房子,雇的是河南的工匠,工匠们辛辛苦苦把他家房子盖好后,他对工匠耍赖,不付工钱。工匠们后来给他集体下跪,乞求,反正他就是不给。他家其实不是没钱,很富有的,没过两年他就得癌症死了。群众都指指点点:看看,这就是为富不仁者的下场。

父亲对我说:骗人的事坚决不能做,做了昧心事,就是老天爷不收你,你良心也会一辈子都不安的。母亲经常开玩笑说:人家唐僧是十世修成的好人,你们祖孙三代是三世修成的好人,不同的是各类妖魔鬼怪想吃唐僧的肉求长生,你们吃别人的亏因善良。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没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没挣下很多很多的钱,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善良伴随了他一生。

我的善良

从我记事起,我从没欺负过一个小伙伴,相反老有一些小伙伴欺负我,甚至在上小学五年级时,还被同桌的女生用指甲把我的手掐得稀巴烂而不知还手。每当这个时候,身材高大的母亲就为我出头。

我也见不了别人受苦,不管是影视剧还是书本中的受苦受难的人都会引来我的一掬同情之泪。记得我七八岁的年纪,一位邻家老奶奶与母亲唠嗑时讲到故事中一个受苦的人,言者无心,听着有意,引得我泪水汪汪,害得老奶奶赶紧劝导我:孩子别当真,这是故事不是真的。

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当老师读到红军在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小鱼,把鱼肉让给小红军吃,自己只吃鱼骨头和鱼刺,最后饿死时,我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流。这时的同桌嬉皮笑脸正在笑我时,冷不防老师一个黑板擦朝他飞来,接着传来老师骂他的声音:你这个畜生,冷血动物,不但不感动,还嘲笑同学。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工作岗位上,我始终遵循与人为善的原则,不与人争权夺利,不在背后讲同事坏话,不向领导打别人小报告,更不会给人使绊子。同事们对我很放心,戏称我为无公害动物,公认我为好人

找对象时,我先和单位一个女孩谈了大概大半年的时间,又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个家境条件好的女孩子,两个女孩子都愿意跟我。先前的女孩子对我说:你去找人家吧,我家没人家有钱。为这个事,我们家开了个家庭会议,最后父亲拍板:我们不能做缺德的事,人家跟你这么长时间了,有钱没钱没什么要紧,只要你们好好干,生活会好起来的。

考上研究生后,好多人都对我母亲开玩笑说:你儿子现在有出息了,说不定哪天就不要人家了。母亲郑重其事地说:我儿不是陈世美,我们家没有这样的门风。虽然现在年逾四旬,寄居桐城,买不起房,生活压力大,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不做亏心事、不做缺德事,善良,带给我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带给我人生的无忧和安逸。我的心快乐而宁静!

现在女儿也有十来岁了,但愿善良的家风能够继续在她身上流传下去。

善良是我们家的家风,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其实善良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因子,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纵横五千年历史,我们很少去欺负、侵略别的国家和人民,只有别人欺负我们。现在国家强大了,我们更不会去欺负别人,相反,我们还会维护和平,促进人类和谐大同世界的早日到来!

(篇五)

孝心撑起一片天

古训云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在大厂县邵府镇尚各庄村有这样一位女性孟金香,她4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精心照料公婆及公公的两个哥哥,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生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孟金香为二伯公擦脸

1977年,时年26岁的孟金香嫁给了尚各庄村村民王宝山,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当时,小两口的日子并不富裕,但却用他们的肩膀担负起了赡养四位老人的重担。丈夫上班养家糊口,孟金香则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她除了抚养自己的一双儿女外,还要照顾公婆和公公的两个哥哥的饮食起居。为了不让丈夫分心,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浇了施肥等大事小情只要一个人能扛下来的,孟金香从来不跟王宝山讲。就这样,家庭生活虽然谈不上宽裕,却也过得有滋有味、和和美美。

孟金香的女儿王玉兰帮助母亲伺候老人吃早饭

家里老人多,难免对一些生活琐事看不惯,话多唠叨是常有的。每当这个时候,孟金香都会跟丈夫和孩子们说不要和老人计较,要理解老人对家庭的一片苦心。孟金香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不管家中四位老人怎么说、怎么做,她从来不跟老人争辩,更没红过脸。她的贴心照顾使得四位老人舒心愉快地生活着。随着时光的流逝,公婆及公公的大哥相继过世,仅剩公公的二哥一直和孟金香一家人一起生活。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降临到了孟金香头上,丈夫王宝山因肺癌晚期去世了。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她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时间让她觉得天昏地暗。但是当孟金香看到了90岁高龄的二伯王少香,心中的大爱让这个坚强的女人再一次站了起来,再次挑起了照顾家庭、赡养老人的担子。

孟金香在给老人洗衣服

二大爷年轻时没少帮我们。他一辈子没成家,一个人这么多年就够委屈的了,现在年龄大了,我当然得照顾他。说心里话,我一直把他当爸爸伺候着。这是孟金香对于孝道的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是默默的付出。孟金香每天为二伯喂饭、送水,定期为其洗澡、理发,从不嫌麻烦,更不怕脏、不怕累。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孟金香把老人接到自家一起居住。近年来,政府为王少香老人办理了五保户手续,但孟金香怕老人住敬老院不自在、不舒服,便毅然决然地让老人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由自己亲自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由于多年的感情融合,王少香老人也更愿意和孟金香一家生活在一起。对于这些,村里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老人毕竟不是孟金香的公公,直接送敬老院多省事,没有义务再对他继续照顾。对此孟金香不这么看,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很好。当问及老人现在的生活,王少香老人说:这么多年真是难为她了,我就愿意跟我侄媳妇家过,哪好都不如我侄媳妇对我好!说话间,老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把家里老人和小孩都照顾好,就能让孩子们安心在外面工作。现在孟金香的儿子和儿媳每天都要上班,早出晚归,无暇顾家,因此照顾老人和两个孙女成了孟金香日常生活的全部。在儿子儿媳眼中,孟金香既是个坚强的女人,也是位伟大的母亲。通过她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儿子、儿媳也都很孝顺,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主动照料老人和孩子,让母亲到村活动中心去跳跳舞、唱唱歌,放松精神缓解疲劳。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延续着,那幅挂在客厅墙壁正中央的四世同堂的全家福,正见证着弥漫在每个角落的温馨与亲情。

孟金香,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用一颗体贴、关爱的心,让四位老人安享晚年,用40载年华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弘扬着代代传承的善美家风

(篇六)

良善家风传家宝传承惠及三代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内容。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委宣传部开展传承好家风、奋进新时代好家风好家训成果宣传活动,在全市营造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

传承好家风、奋进新时代,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优秀家风故事,充分展示我市优秀家风家训事例,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守规矩、重家风,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经济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杨茂林的家风家训可以概括为老实做人、与人为善、踏实做事、勤奋节俭。我的家人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让我们受益匪浅。

杨茂林是市妇幼保健中心医生,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父亲老实本分,母亲勤俭持家,一家三代传承了良善家风。

爷爷是村里公认的热心肠,不管谁家有事都是能帮就帮。爷爷爱做小买卖,打得一手好算盘。村里谁家卖粮食、牲畜,需要他帮忙,他都乐意帮。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也一定会到场,端菜洗菜、烧火洗碗,忙里忙外。现在八十多岁了,他还会帮助别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杨茂林说,爷爷爱赶集,每次赶集都会帮邻居带东西,小三轮装得满满的,一到胡同口就招呼大伙来取东西。正因为爷爷本分善良、做事踏实、用心待人,也换来了他人的以诚相待。去年爷爷因为煤气中毒摔折了胳膊,村里人得知,纷纷来家里看望爷爷。

杨茂林的父亲继承了爷爷的勤劳善良。杨茂林说:父亲的名片就是老实,自己吃点亏不要紧,从来不去伤害别人。

杨茂林的母亲,是勤俭持家的典范。杨茂林说,小时候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母亲手工做的。印象中母亲总是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家做鞋底。母亲过日子精打细算,小时候家里没什么电器,一台21寸的彩色电视机看了很多年。每次回家我都劝母亲,年纪大了别再手洗衣服了。她都说几件衣服没什么,其实就是舍不得那点儿电费。

家人善良勤劳的品质对杨茂林产生了很大影响。小时候,杨茂林就懂得帮父母分担家务,收拾屋子、做饭、照顾妹妹,样样都干得有模有样。在工作中他也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从小爷爷就告诉我,咱们到哪儿都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父母告诉我要好好学习,用心做事,我一直记在心里。

杨茂林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帮助老师同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工作以后,他用心钻研业务,用心服务每一位患者,屡次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用杨茂林的话说,这一切都来源于良好家风对他的影响。

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有每个人认真践行自己的家风家训,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富强。杨茂林说。

(篇七)

正直做人 诚实做事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其实就是一个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于大厂回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的郭志媛来说,正直做人、诚实做事就是她家的家规家训。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郭志媛的父母从小就告诫她:做人要正直、善良,要热心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才会受人尊敬。

长大后,郭志媛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出一份力;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其走出困境。

人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郭志媛七岁那年,父亲就教育她,父母永远都是为孩子好,不会让孩子走弯路。而对于孩子来说,字当先,唯有对长辈孝顺,自己的人生才会精彩。潜移默化中,郭志媛逐渐被家规家训所感染。每次吃饭,要等长辈动筷,她才能拿起筷子,长辈有需求,郭志媛也会尽力满足。

态度决定高度,这是父亲常对郭志媛说的一句话。父亲告诉她,面对挫折与失败,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而自己能做的,就是以正确的态度从容面对一切

(篇八)

母亲的大白话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因为孩子多、开销大,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母亲从未打骂过我们。

母亲没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时却常常语出金句”——“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说话要知深浅,做事要懂倒正”“心宽不怕房屋窄”“处人要有长远劲儿,淡淡泊泊长流水儿”……这些平淡无奇的道理,成了滋养我们成长的原生态营养。此外,还有两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1966年,我上了小学,因为平时贪玩,学习并不出色。为了供我们读书,母亲摘下家园子里的沙果,搭马车到城里摆地摊儿出售,用赚来的钱买袜子、背心、短裤等小商品,再把这些东西拿到农村兑换鸡蛋,然后把鸡蛋拿到城里卖掉,再买各种日用小商品,如此周而复始……当时,有人笑话说:老王媳妇也不知天高地厚,供儿子念书又能咋样,到头来还不是顺垄沟儿找豆包

母亲并不回应,只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活着,一定要争口气!这句话让我猛醒,从此不再淘气,发奋读书。最终,我没让母亲失望,1972年小学毕业时,全班只有我和另一名同学考上初中。也正是母亲的这句话,让我在日后的学业中克服重重困难,一直读完高中,毕业后成为国有农场的一名职工。

1980年,我结婚了。爱人是个知青,在学校当老师。时年24岁的我,则当上农场团委书记。1985年,我又考上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停职带薪学习二年。

19891月,我从农场调到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检察院工作。随后,父母也来到城里,享受着天伦之乐。

当时,我们住的是平房。为了让这个小平房更有个家样,我托关系买来红砖和铁制大门,盖起仓房,砌起院墙。看着修缮后规整的庭院,我得意地向母亲表功。谁知,母亲脸上顿时没了笑意,严肃地对我说:刚到城里,人生地不熟的,用权力占便宜的事儿可不能干,尤其当检察官,人心不能黑!

一句人心不能黑,让我羞愧不已。

1996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到齐齐哈尔市检察院工作。在此后21年的工作中,我牢记母亲的叮嘱,严格约束自己,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为人生追求。

2000年农历八月初二,老母亲一觉未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

在人生的路上,我永远忘不了老母亲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人生箴言。正是那些充满哲理的大白话,激励我自强不息、不走歪路。

(篇九)

最好的家风是勇于担当

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平凡三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家里并没有传承下来的成文家规,但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一些朴素的言语,在无形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小时候,镇上就一家加工面条的店铺,每每都要排队,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常常边排队边跳皮筋打发时间。有一次,我嫌脖子上挂的钥匙碍事,就取下来挂在了路边的柱子上,后来玩的高兴也忘了取钥匙就端着面盆回了家。到家才发现丢了钥匙,母亲陪着我去寻也没找见,我当时就急了,责怪面铺的阿姨为什么不早点给我轧面,不然我也不会丢了钥匙。母亲很生气,到家就让我跪下,我僵着脖子不肯认错,晚饭也没给吃。第二天早上,母亲看我饿的可怜,边端了早饭来边教育我,钥匙丢了又不是大事,我也并没有责备你,可明明是你自己疏忽大意,还理直气壮从别人身上找毛病找借口,你虽是个女孩子,却也不能没有担当。我怀着羞愧的心情吃完早饭,犹豫要不要去给阿姨道个歉,但最终还是没能成行,现在想来还是遗憾的。

担当是最好的家风,不止于每个成员在家庭中乐于奉献、敢于担当,还要在工作岗位中,在社会上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上班的第一年姥爷的身体就不太好了,两个舅舅工作都忙没有时间照顾,母亲辞了工作在医院整整照顾了大半年,直到姥爷去世。去年,姥姥胃癌也是母亲衣不解带的照料,我想,这就是母亲心中的家庭责任和担当吧。后来,我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每次打电话,母亲都会对我提要求,要认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宁愿多干活,不要多抱怨,要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母亲的话简单朴实,我也牢记在心,在学习上认真踏实;在工作中,勤奋肯干,乐于助人。

循着这条路,我一往无前,也开始认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要的就是要敢于担当。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闲差受追捧的现象,不敢担当、不愿作为,遇见困难绕着走,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视而不见。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因为担当就意味着揽责、奉献,意味着为了党的事业、单位的利益而不能顾及个人的利害得失。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我们只有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的父母是平凡而又普通的,没有太多大道理,但是从日常小事中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将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把润泽人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自信的精神力量,努力做优良家风的传承者和推进者

(篇十)

以父为镜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04-28 09:26  前段时间,市里组织廉政文化楹联征集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几则,非常幸运,竟然得了个三等奖,奖品是商城的一张500元的购物卡。

我想用这笔奖金孝敬一下父母,给他们一个惊喜,就把父母从乡下接来,给他们选购一些礼物。节俭了一辈子的父亲一看商场的标价,执意不让我乱花钱,好说歹说,总算为父母选了两套衣服。

结账时,总共460元,我潇洒地掏出购物卡一刷,高兴地陪父母回了家,没有注意到父亲的脸色早已晴转阴了。

吃过饭,父亲避开老公和母亲,拉着我说:闺女,咱们去把这衣服退了吧?我问:怎么了?您不喜欢吗?父亲说:不是不喜欢。电视上经常看到有些人接受别人的礼物,违心地办了不该办的事,后来都犯了错误。你买的衣服可没掏钱,我都看到了。你是公家人,咱们可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再暖和的衣服,如果来历不明,我穿着心里也是冰凉的。

我这才明白父亲为啥不高兴,往事也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

那年我6岁,刚上一年级。一天,放学后轮我值日,看到讲台上花花绿绿的粉笔,就偷偷拿了几根,回家后在院子里的地上写字。父亲下地回来看见字,一边夸我字写得漂亮,一边问:哪来的粉笔?我吞吞吐吐说:从学校拿的。父亲一听,脸色一沉说:粉笔是学校老师给孩子们上课用的,你怎么能拿回家呢?咱们不能随便拿学校的东西。走,现在就跟我找老师承认错误,把粉笔还给老师。母亲说:孩子这么小,懂啥,不就几根粉笔,至于那么较真吗?父亲说:小时拿人一根针,长大拿人一块金,不是咱们的坚决不能拿。说着连夜拉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到老师家里,赔了不是,还了粉笔。第二天,父亲跑到镇上的供销社给我买了一盒彩色粉笔,教我在地上写了个方方正正的字,一边写一边给我讲做人的道理……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哥哥带着小侄儿磊磊到城里办事,顺便到单位来看我。因为我在财务部工作,办公室存放着很多集中采购的办公用品。侄儿看到一个新式的卷笔刀,爱不释手,我便给了侄儿一个。

第二天,父亲从几十里外的乡下带着磊磊风尘仆仆来找我。我忙问父亲有啥事,父亲掏出卷笔刀放在桌子上,说:来还卷笔刀的,你在哪买的卷笔刀,我去给磊磊再买一个。我说:爸,您怎么那么较真,不就一个十几元的卷笔刀,劳您跑这么远的山路,真是的!父亲说:比起磊磊一生的品格,这点路算啥?社会上很多人就是立场不坚定,从一件小事一步步走向错误的。你是干会计的,更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占用公家的财物了。我笑着说:爸,从小到大,你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里呢。我不会占公家一点便宜的,我早把卷笔刀的钱交到出纳账上了!父亲看到账簿上真的有我交钱的记录,这才放心地回家了。

想到这,我从书柜里取出一本荣誉证书,对父亲说:爸,您放心,这张购物卡是我参加市里的廉政文化楹联大赛得来的奖金。要不是您一直给我们做表率、敲警钟、认死理、常较真,我还写不出好的作品呢!这份奖金里有您的一份功劳,您就笑纳吧!

看到烫金的奖状,父亲笑得合不拢嘴,这才高兴地穿上了新衣服。

父亲傻傻的较真,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做事公私分明,做人公道正派。父亲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不得一丝不当之利的教诲,也伴着我一路成长,让我一生受用不尽、踏实心安。

(篇十一)

牢记家教 弘扬家风

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40个年头了,但父亲重视修家谱、立家训、定家规、重家教、树家风言传身教的点点滴滴,却历久弥新,言犹在耳。每次回想,我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父亲非常注重门风,讲究过家之道。因一个大字也不识,只能凭借听闻记忆,用原生态化的土掉渣儿的极其质朴的语言,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和自己的行为示范加以传承,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仅从家教一个侧面说起。

父亲一向在意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成人的教育。他经常念叨人受教调武艺高”“好孩子是管出来的,坏孩子是惯出来的小时管不好,大时管不了等等。

父母膝下共有我们八个孩子,父亲到52岁时才有了我这个独生子,当然是如获至宝。父亲担心我以后过不了日子”“养活不了一家人,所以谆谆教诲我锅是铁打的”“勤勤肯肯,吃饭把准;懒惰懒惰,必定挨饿。父亲每天一大清早就一声吆喝,我立即就得按时早起,打扫卫生或做其它家务,他经常说,天亮不起,躺不多时早晚都得起,不如早早起。父亲一生勤苦艰辛,每天清早第一个起床干活或办事,等别人天亮起床开始干活的时候,他已经把别人半天才能干完的活干完了。记得当年赤峰造纸厂曾大量收购干草,父亲每天都是起鸡不叫的五更,挑着100多斤重的干草走60多公里的路程,每天往返一次。俗话说,远道没轻载,父亲肩上的扁担如刀,踏在地上的脚如锥,可父亲坚韧的意志如钢。凭着这种意志,我家由小到大,由贫到富。村里的人都说,老齐家的日子是在棉花堆上,人勤家富啊!

我一直惧怕敬重父亲,只要老远地听到父亲那非常打远儿的洪亮声音,就觉得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似的,不知所措,赶紧反思。有道是,能敬者必有德从何处来?是由而生成的。就是父亲常说的,小孩子必须有怕劲儿。父亲教育我们注重于细微处养习惯,要懂得仁恭之礼。我母亲在九十三岁时还向我讲述父亲从前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父亲是个最认亲的人。家里虽贫困,里表外表近支远房的各路亲戚都扑着父亲来。亲戚缺钱少粮有困难,父亲总是慷慨大方,要上尖不给下溜,且从来也没有讨要过,有的时间长了也就不了了之,成了变相的无偿捐助。父亲在营子中向来与人为善,特别厚道。他说,十分精明留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在地里干活回来,发现住在前面的人家打土墙时有意往后明显拓展了,把与我家的胡同挤得很窄。有人建议给他推倒,可父亲却说,现在他雇人打墙挺不容易的,算了吧!父亲从不与人计较、争高低论短长。抱定了亏是人吃的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信条,教育我们要传承忠厚的基因

父亲尽管走了,可他的好思想、好作风没有走。我深深懂得我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来自于父亲的教育和熏陶。有人说齐显林的书法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就是他有着做人的规矩,是好家风让他成为一个站得直、立得住的好人,使家风世世代代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篇十三)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家庭。而残疾人家庭有其特殊的一面,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艰辛。但他们有建设美好家庭的愿望和能力。在我们周围,就有这样人人称羡的残疾人家庭——朱生金家庭。

一、孝老爱亲、爱国勤俭、廉洁诚信

提起朱生金夫妇,认识他们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朱生金是既是一名残疾人工作者,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爱人包庆琴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工作。生活充满酸甜苦辣和琐碎。但朱生金夫妇一直秉承孝老爱亲、爱国勤俭、廉洁持家的理念,彼此成就,将家庭建设成了温馨的港湾。朱生金夫妇在西宁购房结婚后,把两位老人从平安农村接过来,过着夫妻上班、公婆带着两个孩子的生活。**年,朱生金的岳父经体检查出了胆囊结石。朱生金联系病床,寻找大夫。在手术期间衣不解带的伺候护理老人,使丈人的身体得到康复。事后,朱生金夫妇给双方老人购买了电子血压计每天监测血压。**年,在监测血压时发现朱生金的母亲心率异常,经检查诊断严重心脏病。而该病的治疗只在北京等地区开展。夫妻二人东挪西借,带母亲到北京安贞医院做手术,花费16万,治好了老人的病。**年,朱生金的弟弟经检查得了胃癌。朱生金夫妇妥善处理工作、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在弟弟生病直至去世期间一直照顾弟弟,并始终如一的善待自己的弟媳和侄女,让弟弟安心的离开。此后,夫妻双方每年寒暑假都要把侄女接到自己家住一段时间,补偿缺失的父爱。邻居的大爷大娘都夸包庆琴是孝顺的儿媳妇,朱生金也经常自豪地说:最开心的事就是媳妇和公婆相处比我这个儿子还要亲。而包庆琴的父母也对这个自己原来并不太认可的残疾人女婿赞不绝口,觉得自己的女儿眼光好,觉得自己有个好女婿。多年来,朱生金夫妇孝敬彼此的父母,善待家人,谱写了一段人间佳话。

为了将这种廉洁和谐的家风传承下去,朱生金夫妇严格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品格教育为根本,教育孩子爱国爱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习,明理尚德,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的人。教育孩子珍惜粮食,热爱生活,两个女儿衣着朴实大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率先垂范,以自己在路边碰到急性胰腺炎患者协助其入院抢救,为贫困残疾人捐款救助等实际示例教育女儿诚信担当。大女儿已逐渐自立,假期积极参加社会献爱心公益活动,并且练钢琴、写书法、画国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小女儿也在快乐成长。

二、爱岗敬业、廉洁奉献、成就大家

小家和谐温馨,残疾人事业这个大家就能有所成就,在廉洁家风的支撑下,朱生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怀着一颗为残疾人谋幸福的赤子之心,在领导的带领下,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推动省政府出台《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青政〔**72号),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在国家规定救助0-6岁的基础上,将救助年龄扩大到7-17岁,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每年近6000名残疾儿童受益。二是推动召开青海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残工委扩大会。推动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三是推动省财政厅、省残联出台《青海省残疾人辅助器具精准适配服务实施办法》,省财政每年专项拨付资金,用于支持残疾人辅助器具精准适配,每年惠及残疾人2万人。四是狠抓青海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精准康复服务率多次在全国通报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近三年来,245308人(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服务。五是认真履行城西区人大代表职责,充分体现残疾人代表的代表性,提出六条意见建议,得到相关部门回应和落实,推动了幸福西区建设。六是积极协调教育厅等部门,在青海大学设立康复治疗学专业,填补了我省没有康复医学本科专业的空白。七是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推动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争取中国残联人才培养经费67.73万元,省委组织部人才培养经费6万元。将全省422名残疾人康复人才每年轮训一遍。八是募集社会资金30万元,完成了你行、我行、帮你建个家活动,为100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发放了家用电器。九是发起成立了青海省残疾人企业协会。十是争取中肢协站立计划项目,183名肢残人获得肢体矫治手术治疗。妻子包庆琴是眼科主管护师,是业务骨干,对病人热情大方,对业务精益求精。通过努力钻研,她熟练掌握了眼科半球后、长球后注射,白内障手术护理,泪器病治疗及护理,青光眼的治疗及护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护理,眼外伤治疗护理等高难度眼科护理技术,精湛的技术保证了她每天在治疗室面对一两百例患者施治时游刃有余。

尤其可贵的是,朱生金夫妇彼此扶助,相互成就,将家打造成了廉洁家庭。妻子包庆琴经常提醒朱生金,知敬畏,明底线,干净廉洁担当,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做好自己的事业,为残疾人谋福利。妻子的鼓励,是无形的鞭策。为保证康复事业有效健康发展,朱生金严格按制度规范提出自己分管范围内的康复资金使用方案,按程序提交理事会研究,努力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针对岗位廉政风险点,起草印发《关于开展政府购买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项目执行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开展康复项目执行情况核查;对全省政府购买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承接机构进行公开招标,改变了以往的自行确定机构模式,有效地防治廉政风险。对于康复资金的使用、项目的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组织第三方对全省政府购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整改存在的问题,改变了以往自身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项目运行更加透明、公开、标准、规范、有序。

荣誉是廉洁家风、家国情怀的副产品:近年来,朱生金夫妇先后获得了12项荣誉。**年,朱生金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年,朱生金获省残联优秀党员称号;带队组织机关三名同志参加省直机关计算机及公文写作比赛,获得集体二等奖,是青海省残联自省直机关计算机及公文写作比赛开展以来获得的最好的团体成绩;当选为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朱生金家庭获得青海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朱生金被评为青海省残联机关优秀公务员,获嘉奖一次;**年,朱生金家庭获得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被评为评为全省第七次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省残联机关优秀公务员,城西区优秀人大代表,包庆琴被评为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先进个人。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廉洁齐家的残疾人家庭朱生金夫妇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幸福家庭的内涵。

(篇十四)

温厚传家久

说起家风,我家既没有令人动容的特别之处,也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但爷爷和父亲宽厚待人的作风却根植我心,伴我成长。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永远是那个温厚纯良、医术精湛的老中医。

1988年,还在上中学的我随父亲回山东老家探亲。当天深夜,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镇里的李顺叔忽然发病,人事不省,家人把他抬到了爷爷家。

爷爷诊完脉后,给他的几处穴位扎上银针,不到一个小时,奇迹出现了,李顺叔慢慢睁开了眼睛。

爷爷对李婶说:再给他抓点儿药,吃上七天就没大碍了。

李婶低着头,手插在衣服口袋里,脸憋得通红,小声道:大爷,药费我过阵子给行不?

爷爷笑笑说:治病要紧,你们也不宽裕,这次就不要钱了。

李婶一家千恩万谢抹着眼泪走了。看着如释重负的爷爷,我不解地问:治病救人已是行善积德了,怎么还赔钱送药呢?

爷爷摸着我的头说:谁家都有个难处,与人为善、宽厚待人,是咱做人的本分。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爷爷的追悼会那天,看着十里八乡自发前来吊唁的乡亲们,我似乎读懂了他老人家那句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的真正含义。

这话也深深体现在父亲身上。

父亲年轻时来到大庆油田,是一名老会战2001年,一个下着大雪的傍晚,年近六十的父亲被人搀着一瘸一拐地进了家门。

搀他的人不停道歉:太对不住了,路太滑没刹住车……”

原来,父亲在下班路上被一辆长途车撞倒了。

我责问司机:不知道应该先上医院做个检查吗?

父亲当即严厉制止了我,然后对司机说:我没啥事儿,赶紧回去吧,家人也在等着你呢。司机千恩万谢地走了。

第二天,我们送父亲到医院检查,发现折了一根肋骨。家人都埋怨他,可父亲却说:多大点儿事啊?人家又不是故意的。

父祖辈的言传身教朴实无华,却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年国庆长假,我开着新买的车载着妻儿去郊游,路上被一个骑电瓶车的农民工大爷追尾了。他一脸惶恐,翻遍了全身才掏出一沓又碎又皱的零钱,不住地哀求:小师傅,我就这点儿钱,你看够吗?

我淡然地说:不要你的钱了,你走吧,以后骑车注意点儿。

老人走后,儿子问我:爸,他走了,咱不就得自己花钱修车了吗?

我也像当年爷爷和父亲那样,对儿子说:人家又不是故意的,与人为善,少一些纷争,才能多一些美好。

如今,我在油田从事党务工作已20多年,工作和生活中尽力做好人、做好事,连续多年被评为厂优秀共产党员及模范党务工作者,还先后三次被大庆油田授予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我深知,这些都与祖辈父辈教我的做人道理不无关系。

(篇十五)

任克鸿,男,48岁,青海省统计局干部。遵纪守法、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婚后21年来,夫妻相互恩爱,孝敬老人,生活美满幸福, **年被推选为青海省最美家庭

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1996年结婚以来,他是青海省统计局职工,妻子为个体经营户,一个上班,一个经商,性格都善良忠厚,待人谦虚谨慎。在与人交往时两夫妻都做到了心胸开阔,心地善良,遇事多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以诚相待。

他参加工作以来,由于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在参加玉树灾后重建的两年挂职期间,他严守纪律、敬业求精,扎实开展灾后重建统计工作,被省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临时党委、玉树州委、玉树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她在经商的10多年间,始终做到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勤俭创业,吃苦耐劳。和员工一起加班加点,将改善大家经济条件为目标,把最初只有3人的加工点发展到吸纳了10名下岗职工的个体工商户。

和谐互信,孝敬老人

他们夫妻婚后,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家中时常交流工作体会,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

结婚二十年多来,他们孝敬父母、爱护家人。双方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他们为老人们购置电子血压仪和血糖检测仪,准备好常用药。

践行家教,传承家风

1997年,孩子出生后,他们夫妇自觉抵制陋习,方方面面做引导,时时刻刻做榜样,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兴趣和爱好。不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参加电子琴、绘画的学习和乒乓球的训练。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他们做到了跟老师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对家内、外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孩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在乒乓球单打和团体赛中多次获奖,他们夫妻二人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家长。**年,孩子顺利考入青海湟川中学,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取了四川大学。

他们之所以取得上述的成绩,得益于家庭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得益他们把事业和家庭完美地结合,更得益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篇十六)

我家的书香味

父亲早年家贫,很早便离开了校园。他一直觉得没上够学,没读够书。务农期间,父亲坚持读书、写作,还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作品。大庆油田会战期间,一个建筑公司招工的机会让不到20岁的父亲离开农村,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参加工作后,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函授大专课程。文化水平的提升,让他的写作更加得心应手。

后来,父亲被调入公司机关党委,担任过工会主席,晋升为高级政工师后,又调到二级单位任党总支书记。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党员干部,父亲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书成了我们家的宝贝,读书也就成了我们家最重要的事。

父亲很严肃,我小时候有些怕他。但上学后,我却每天都盼着父亲早些下班,因为他总会给我带课外书回来。母亲没工作,全家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但父亲买书从不吝啬。记得父亲给我买过一本薄薄的**开本儿童读物,里面全是文言文小故事。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对照文下注解看懂了文中内容。读过这本书之后,上初中开始接触文言文时,我如见了老朋友般亲切,学得很有兴致。

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和一本《新华字典》,让我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书看完了,我也认识了不少字,查字典的好习惯也由此养成。

我家的书越来越多,开始是书柜摆满了,接着衣柜、电视柜也摆满了。逢年过节,别人家打麻将,我们这个九口之家却总是人手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父亲经常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作品,比如《党的生活》就多次刊登过他的文章。他的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北京某著名高校校刊海外版转载,译成了英文;一篇获奖通讯曾被技校的写作教材选中做范文……能像父亲那样把作品变成铅字,曾是我幼时最绚丽的梦。

我带着梦想成长,经过多年努力,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工作之余,我坚持读书,勤奋练笔,在国家级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在父亲的影响下,弟弟、妹妹也都酷爱读书,并有作品发表。

我的女儿出生后,父亲给她起名叫文煜,希望她未来能有闪光的文章面世。女儿在学龄前就由父亲教认了3000多个常用汉字,读书对她来说毫无障碍。在父亲与我的熏陶下,女儿上小学时就开始在报刊上小试牛刀,不断有文章发表、获奖;读初中时,因在网络上连载小说而拥有众多读者,曾被一个文学网站邀请签约;读高二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36万字长篇处女作《沉默契约》,后又凭这本书通过了吉林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吉林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学生。如今,女儿学习之余正在进行她的新书创作,并申请了微信公众号,每日更新,笔耕不辍……

岁月流淌,父亲渐渐老去,孩子逐渐成长,不变的只有我家里那氤氲的书香……

(篇十七)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腰缠万贯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是幸福,有人认为食可裹腹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平安即是福。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心中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人对幸福的演绎也千差万别。

有这样一家人,他们是千家万户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是大千世界里平凡的一户,但就是这样一户平凡普通的人家,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宽容,相敬和爱护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这个家庭有三口人:丈夫李生寿,妻子赵芳,女儿李梦婧。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温馨,深受朋友的羡慕、邻里好评。

孝敬父母,家庭和睦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1991年,李生寿与赵芳结婚,在这一年赵芳的身份转变成了军嫂,李生寿长年累月的训练没有时间回家。赵芳在工作之余照顾年幼的女儿,侍奉年迈的婆婆公公,虽然辛苦,但赵芳从来没有抱怨过。公公婆婆也逢人便夸儿媳贤惠勤劳,自从嫁到李家来,赵芳从来没有和婆婆没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关系如同母女,家庭十分融洽。

爱岗敬业,互相促进

他们坚持干一行,爱一行,转业后的李生寿进入了省公安厅工作,有了妻子的付出和默默支持,他多次立功、授奖。夫妻二人常说一个家庭,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共同经营。这种经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强调精神上的,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等。工作和生活一样,需要投入自己的热情,只有默默付出才能向家庭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家庭是船,事业是帆,帆儿推动船行,船儿扬起风帆。二人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从来没有因生活琐事而吵架。

邻里和睦,热心公益

真心待人是他们家的处事态度,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他们都热心帮助。他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些贫困的家庭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女儿李梦婧从**年加入了夏都志愿者联盟,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在大学获得了十佳志愿者的称号。

崇尚科学,勤俭持家

他们的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妻子赵芳常教导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如:水龙头坏了,换个皮垫、加个螺帽就废物利用起来;全家人的洗衣水总是用盆接起来拖地或冲刷厕所;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剩饭剩菜可以喂流浪猫;平时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爱国守法,廉洁奉公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能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工作中,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最美家庭一定有最动人的风景、最优良的家风,李生寿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幸福是什么?腰缠万贯不一定幸福,位高权重也不一定幸福,一家用夫妻的相敬如宾,尊老的一颗孝心,助人的一股热情,创业的同舟共济,育人的言传身教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篇十八)

母亲的读书好习惯已成为家风

搬了多次家,换了若干城市,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辗转人生中,丢弃了很多东西,但唯一不肯丢弃的就是我这一书架的书,它们是我忠实的朋友、良好的老师,更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闲暇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执喜爱的图书,时而沉醉其中,时而交流分享,这是我们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

谈起爱读书的习惯还要从母亲说起。那时我上小学,母亲是建筑公司大集体工人,每天工作在建筑一线,全家住三间小土房,生活比较清苦,可是母亲没有放弃,只有高中学历的她报考了自考大专、本科。母亲学习很刻苦,小时候我常常半夜一觉醒来,看到她仍然开着灯在看书,晃眼的灯光让我难以入睡。不懂事的我总是催促她闭灯睡觉,可是后来我发现母亲为了不影响我,又用手电筒照着看,在手电微弱的光下坚持学习。那时的我懵懵懂懂,还不能理解母亲的举动。后来母亲对我说:“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幼小的心灵就已种下与书结缘的种子。

母亲进步很快,只用两年时间,就拿下了大学专科学历。当我看到母亲已学过堆起来足有三十多厘米厚的书籍,和被她翻得已经变形、里面记录得密密麻麻的批注时,禁不住感叹母亲所下的功夫,佩服她那颗上进的心。      

母亲是个很爱惜书的人,每每遇到好书,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买回来,认认真真地写上何年何月何日购于何地,再端端正正的写上自己的名字。她总是把不看的书小心翼翼地锁到木箱子里,这样的习惯让我很好奇,没事的时候我就要来钥匙打开锁翻看母亲珍藏的书籍,渐渐地,我也成了书迷。书籍就像一盏灯,它照亮了我家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也更加坚定了我那颗读书向学的心。

上了初中后,功课一下子增多了,有时我还是管不住自己那颗贪玩的心,功课上难免有学得不好的科目,在灰心丧气之时,眼前总会浮现母亲那挑灯夜读,不知疲倦孜孜以求的场景,以及那暗夜中照亮书本的手电筒……逐渐的,我能够沉下心来学习,之后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大学毕业后,在外漂泊的几年里,因为工作不稳定,经常搬家,但每次搬家我都要带上我的那些书,它们就像我最好的朋友不离不弃,却又考验着我的体力。记得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我把电器送给了好朋友,把行李都邮寄回家,只剩两纸箱子书既舍不得送人,又不敢邮寄,害怕把他们丢失或损坏,因此这每一箱子都有几十斤重的书便由我亲自搬运带回。上火车时,有友人相送还好说,下火车时,我如何也搬不动两大纸箱书,只能求助车上认识的一位老乡帮忙搬运。等出了站,我俩都累得汗水直往下流,我一边擦着汗,一边调侃地对书箱子说:我不负君,相信君也必不负我!

后来我工作终于稳定了,家安顿下来。这时父母也逐渐地老了,眼睛花了,书上的字看不清了。母亲把她所有的书都给了我,我细数了一下大约有几百本,一个小图书馆啊。新家刚装修完,首先想的就是要想做一个大书柜,让这些书先有个合适的家。当我看着它们排列整齐的样子,我们一家心里别提多充实。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撰写一些材料,有了母亲的这些书籍,我很少会感到文章无处着手。每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宛如又见母亲那双历经困苦而仍智慧闪亮的目光,于是灵感就汹涌而来,顿感文思有如细流,下笔如有神助。

母亲退休后时间变得宽裕,有了更多时间读书,还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一些小说、散文类作品。我写的一些小作品都是在第一时间发给母亲看,请她指教。

如今,我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或许是受我的影响,也特别的喜欢看书,有时我深夜醒来,发现她屋里的灯还亮着,她还在看书。经常的她是在我们一再催促下才去睡觉。正因为这海量的阅读,女儿经常能写出让我和妻子都能眼前一亮的习作,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级展读,女儿的作文描写细腻,用词生动幽默,经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

父亲和母亲都是家里兄弟姊妹众多,出身贫寒,人到中年又遇上下岗失去工作,可以说是命运坎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很少对后辈讲人生的大道理,但身教胜言传,他们传给我最大的人生财富就是爱读书的好习惯好家风。爱看书的人,人品不会差。在书中,我学会了做人要坦荡正直,懂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让我能够不忘初心一路前行,让我将书中所学入脑入心默化于行。同时我还能将这种精神传承给我的女儿,滋润她们健康成长。

如果有一天,我有什么要留给我的女儿,我想那一定不是存折上的几位数字,更不是房屋田产豪车,一定是我最珍爱的那些书以及爱读书的好家风

(篇二十)

把最好的给别人*

妈妈今年60岁,听说我妻子怀了二胎,放心不下,就从千里之外的故乡赶来照顾。妈妈就是这样,一辈子心里牵挂的都是别人。

妈妈到来后,不仅照顾我们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还精心侍弄起窗前的小菜园。我平时忙于工作,对小菜园也不怎么上心。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妈妈,看不得小菜园里的杂草如此任性,就加以精心侍弄。很快,一畦一畦菜长势喜人,过往的路人都赞叹不已。

妈妈知道我们爱吃茼蒿,就特意种了一些。还别说,妈妈种的茼蒿确实比从市场上买的好吃很多。我跟妈妈说,想送一些茼蒿给楼上几位要好的邻居。妈妈便把茼蒿采下来,择洗干净,均匀地分成几份。我下班后分别给邻居送去。其中一位邻居去了亲戚家,第二天才回来,我拎起隔夜的茼蒿正要送去时,却被妈妈一把拦住。她说:菜都有些蔫了,怎么好给人家?这些留着咱们自个儿吃,我再去园子里弄些新鲜的!

不大一会儿,妈妈捧着刚采下来的茼蒿,又是择,又是洗,装好后递给我,嘴里还念叨着:给人家新鲜的,才好让人家尝尝鲜嘛!

这虽是件小事,可拎着妈妈精心准备的新鲜菜,我还是百感交集。妈妈一辈子就是这样,送给人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好的。

记得小时候,老家后园里有几株沙果树,一到秋天,满树红彤彤的,十分诱人。妈妈每年都会主动送一些给邻居家的孩子,而且每回送的都是最大最红最好的。这把我气得不行——把好吃的果子给人家,自己却吃些歪裂的,咋这么傻呢?

在老家,妈妈如果要把种的菜送人,白菜一定是长得最大、最紧实的,土豆儿一定是又大又圆、表面坑坑洼洼最少的,豆角一定是长得顺顺溜溜儿、肉最厚实的……虽然妈妈没有文化,也不跟我们讲大道理,但她认准一个理儿:送别人东西,就要给最好的。

在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当品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时,我感觉这就是妈妈的行为心理依据。推己及人,如果我们收到的礼物是蔫吧了的菜,会高兴吗?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不也说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吗?

让我欣慰的是,现在七岁的儿子也懂得了把最好的给别人这一道理。他送小朋友东西时,也是高高兴兴地挑最好的给。这个品质自然是传承于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奶奶,它已深深植根于我们一家祖孙三代的为人之道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ea4fd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93.html

《家风故事(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