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

发布时间:2020-04-08 17:0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

第一单元

第1课《邓稼先》

1.文学常识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

至死不懈xia: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4)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6)“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文学常识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因代其代表作《老马》广泛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重点字词

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锲qia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深夜。

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4.重点句子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学者方面: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革命家方面: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2)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使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仰看起来越高,攀登起来就越起劲;钻研起来越困难,就会钻研地越锲而不舍。整齐的句式,叙议结合,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严谨踏实、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文学常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自《萧红全集》,作者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2.文章主题思想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重点字词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重点句子

(1)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第4课 《孙权劝学》

1.文学常识

(1)体裁: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2)作者:北宋司马光

(3)作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重点字词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务:事务。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只,只是。 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若:比得上。 以为:认为。 益:好处。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

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 更:重新。

见事:知晓事情。 拜:拜访,拜见。

3.句子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⑧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4.重要问题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7)“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9)“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1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①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②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⑤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1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5)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6)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8)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9)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

1.文学常识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3.重点字词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ō:魄力;气势。

澎p?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 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4.重点句子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第6课《最后一课》

1.文学常识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字词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钥yà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 哽gěng住

4.重点句子

(1)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文中哪些内容暗示这一背景?

背景: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文中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布告牌”,以及结尾处提到的“普鲁士兵的号声”等,都暗示了这一历史背景。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3)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上学路上

(发展)上课(课前、课中)

(高潮与结局)宣布下课

(4)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 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基础原因:小弗朗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 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

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6)“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7)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联想表现了小弗朗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8)小弗朗士这一形象在文中除了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充当线索人物 贯穿故事情节

把不同的场面、众多的人物串联在一起; 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

第7课《土地的誓言》

1.文学常识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20世纪30年代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2.文章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3.重点字词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a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 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4.重点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

答:(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第8课 《木兰诗》

1.文学常识

乐府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重点字词

当:对着。 户:门。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市:集市。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但:只。 戎机:战事。 度:越过。

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策勋:记功。 强:有余。 欲:想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穿。

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同伍的士兵。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贴近地面跑。 安:怎么。

3.句子翻译: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4.重要问题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 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三单元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1.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响——粗野、庸俗、愚昧。本文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重点词语

骇(hài) 掳(lǔ) 孤孀(shuānɡ) 惶急(huánɡ) 诘问(jié) .....疮疤(chuānɡ bā)

渴慕(mù) 粗拙(zhuō) 霹雳(pī lì) ......陆玑(jī) 惧惮(dàn) 憎恶(zēnɡ)

懿(yì) 辟头(pī) 悚(sǒnɡ) ......

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惊慌急迫。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诘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文中是震惊的意思。

4.重点句子

(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

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第10课《老王》

1.文学常识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小说有《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本文选自《杨绛散文》,

2.文章写作思路及主题

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3.重点词语

愧怍(kuì zu?) 镶(xiāng)嵌(qiàn) 滞(zhì)笨 荒(huāng)僻(pì) 翳(yì) 骷(kū)髅(l?u)

塌败:塌陷破败。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愧怍:惭愧。

4.重点句子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句中两个“也许”和“更深”有何含义?

两个“也许”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宽厚的性格。

(2)第⑤段中“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一句表明了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概”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一句是对前面的“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的补充说明,表明老王从来没有想过要占“我们”的便宜或是欺负“我们”,可见老王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大概”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大概”表示一种猜测,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据自己的观察而做出的一种猜测。

(3)“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一句中的“货”有什么深刻内涵? “货”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表明老先生愿意帮助老王,另一方面表明老王生活越来越困难。作者这样写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含有悲哀。

(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愧怍”包含了“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是由作者的道德观所生发出来的高尚情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11课《台阶》

1.文学常识

李森祥,其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3.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况状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第12课《卖油翁》

1.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伶官传序》《六一诗话》等。本文选自《归田录》,题目是编者加的。宋英宗诒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蜚语中伤,自请外任,《归田录》便是作者在出知亳州时所作。

2.重点字音字义

矜(jīn) 圃(pǔ ) 睨(nì) 矢(shǐ ) 颔( hàn) 忿(fan )酌(zhu? )

沥( lì ) 遣(qiǎn )

3.重点词义

善:擅长,善于。 以此:因此。 自矜:自夸。矜,夸耀。 尝:曾经。

释:放下。 立:站立。 睨: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颔:(点,头。) 忿然:(气愤的样子。) 沥:(下滴。)

因:(接着。)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 吾射不亦精乎:射术

以此自矜:凭借 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以钱覆其口 :用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代词,代指陈尧咨

之 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代指射技精湛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代指油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代指卖油翁 4.句子翻译

(1)原文: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2)原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3)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4)原文:“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5.重要问题

(1)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

答:善射;自矜。以此人物特点为后文故事中两人矛盾激化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

答:睨之久而不去,微颔。说明略表赞许的同时又感到美中不足。

(3)如何看待课文中“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

答:“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写得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最富有个性的神态、言行来描写。陈尧咨的轻狂自傲,卖油翁的从容稳重就跃然纸上了。

(4)在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示例1:我喜欢卖油翁。他虽然身怀绝技,却心态平和,不骄傲自满。

示例2:我喜欢陈尧咨。他不是一个完人,他因射技高超而沾沾自喜,认识到骄傲自满的错误后又能虚心接受卖油翁的批评。

示例3:我喜欢卖油翁。他是一位深明世故的老人,对于陈尧咨的责难,他没有分辩,只是用行动说明一切。

6.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第四单元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文学常识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

颠沛流离(diān pèi ) 商酌(shāng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朦胧(méng lóng)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譬如(pì rú)

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

(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

答:①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13课《最苦与最乐》

1.文学常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2.文体知识

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3.重点字音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9faed4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f.html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