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解析

发布时间:2018-01-28 21:01: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琴歌》

【作品简介】

【原文】

琴歌

作者: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解】:

1、广陵客:广陵客泛指弹奏古琴的人。因为在古琴的流派一面有一个广陵派(扬州的),后来多用广陵指弹奏古琴的人了。 古有《广陵散》琴曲,晋名士嵇康擅此调,后来以广陵客称谓技艺高超的琴师。

2、《渌水》:琴曲名。

3、清淮:地近淮水。

韵译】:

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

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

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

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

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

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

星星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

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讲解】: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

  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诗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评析】:

这首诗通过对美妙琴音的赞叹,从而引起自己归隐的情思。作者把奉使云山对举,显然是对仕途的不满。在描绘琴音效果上,此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借助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从而在动静形和室外的乌鸦纷飞、霜摧万木的悲凄景状进行鲜明对比,在极不协调的画面构置中,寄寓隐隐的忧情。他在另一首《不调归东川别业》诗中,一再表示: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的,急欲弃官归隐,都说明了他厌薄世务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古意》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原文】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作者: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解】:

1、弄:乐曲。(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王褒《洞箫赋》)

2、房给事:姓房名琯,任给事中之职。

3、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4、有:通。(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

5、戍:边戍哨所。

6、苍苍:衰老、残破貌。

7、烽火:借代烽火台。

8、荒:边陲、边疆。(乞赐褒奖,以慰边荒。《三国志》)

9、沉沉:低沉、阴沉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0、摵摵:落叶之声。

11、言:语助词。(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12、更:gèng连词,与、和。(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杨万里《春兴》)

13、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宫使驱将惜不得。白居易《卖炭翁》)

14、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15、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

16、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17、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

18、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19、迸泉:喷涌出的泉水。

20、飒飒:飞舞貌。(飒沓矜。鲍昭《飞鹤赋》)

21、木末:树梢。(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李贺《十二月乐辞·七月》)

22、呦呦:鹿鸣声。

23、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

24、凤凰池:中书省。(中书监令掌赞诏令。。。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杜佑《通典》)

25、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26、高才:指房琯。

27、脱略:轻慢,不在意。

 

韵译】:

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象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评析】:



  蔡女昔造胡笳声大荒沉沉飞雪白。六句单写《胡笳十八拍》曲子本身的精妙之处。汉使断肠对归客。一句,有言归客即蔡文姬,取文姬归汉之故。细想之似为不妥:文姬归汉,汉使有何断肠之处?施同以为,此汉使”“归客都应同前句之胡人是虚指。即言:胡人闻《胡笳十八拍》而落泪,汉朝在胡的使臣们看见他人归汉,闻之更加思乡断肠。

  先拂商弦后角羽野鹿呦呦走堂下。十八句写董大抚琴之高技。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两句为因果关系,后句是深山妖精来窃听的倒装。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两句直写琴声,其声如夜失群雏雁之酸嘶,胡儿之断绝恋母声。”“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两句用典,是写琴意。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寄房给事语。前两句突写房琯位高权重,后两句与前语构成转折关系。日夕望君抱琴至的原因有二:一是董大琴技神妙;二是高才脱略名与利。是继续对董大的肯定,更是对房琯人品的赞美。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古意》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作品简介】

【原文】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作者: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解】:

1、觱篥:也作筚篥,似唢呐,以竹为管,以芦为嘴,汉代由西域传入。

2、龟兹: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3、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

4、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5、傍:靠近、临近,意同

6、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7、解:助动词。能、会。(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8、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

9、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飕飗:拟声词,风声。

11、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12、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

13、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

14、相与:共同、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源明《移居二首》)

15、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

16、黄云:日暮之云。(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李白《乌夜啼》)

17、萧条:寂寥、冷落。

18、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19、上:上等的,美好的。(上客从赵来。《战国策》)

20、新:清新。

21、岁夜:除夕。

22、声:动词,听。(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谭嗣同《仁学》)

韵译】:

南山截来的竹子做成了 篥,这种乐器本来出自西域龟兹。

它传入中原后曲调更为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们奏吹。

邻近的人听了乐曲人人叹息,离家游子生起乡思个个垂泪。

世人只晓听声而不懂得欣赏,它恰如那狂飙旋风独来独往。

象寒风吹摇枯桑老柏沙沙响,象九只雏凤绕着老母啾啾唤。

象龙吟虎啸一齐迸发的吼声,象万籁百泉相杂咆哮的秋音。

忽然声调急转变作了渔阳掺,有如黄云笼罩白日昏昏暗暗。

声调多变仿佛听到了杨柳春,真象宫苑繁花令人耳目一新。

除夕之夜高堂明烛排排生辉,美酒一杯哀乐一曲心胸欲碎。

 

【评析】:

  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诗情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与前两首最大的不同,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动人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胡笳歌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哪有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何排遣呢?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觱篥(bìlì必立):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今已失传。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龟兹(qīucí丘词):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古意》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夜归鹿门山歌》

【原文】

  《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2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3)忽到庞公栖隐处。(4

  岩扉松径长寂寥,(5)唯有幽人自来去。(6

 

【注解】:

1)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三十里。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2)渔梁:沙洲名,在鹿门山的沔水中。喧:喧哗声。

3)开烟树:指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

4)忽到庞公栖隐处:时间短暂,这里是指不知不觉。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栖隐处,隐居安身的地方。

5)岩扉松径:指岩壁当门,松林夹路。 寂寥:寂静空虚,这里的意思是人迹稀少,冷落萧条。

6)幽人:隐者,这是指诗人自己。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讲解】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乃是他在隐居鹿门山后的一篇杰作。孟浩然本来家居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处于汉江西岸,名为南园。而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名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乃携家眷隐居鹿门山,采药为生。从此这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住在南园家里,四十岁始游京师,深得张九龄王维爱重。王维尝邀入内署,适逢玄宗驾到,便令浩然诵诗。当听至不才明主弃之句时,玄宗不悦,遂放还。孟浩然在长安失意而归。接着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亦追步先贤庞德公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过上隐居生活。其诗作《夜归鹿门歌》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其题虽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意表歌咏归隐志趣之情,非常值得细加欣赏的。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直以白描手法勾划出回归路遇,借以抒发自己的隐居之情。

头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从岘山南园渡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鱼梁渡头。此刻耳听山寺传来黄昏时分的钟响,眼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情景,彼此呼应。直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首先点出,并紧相对照,由衷显示出山寺的僻静和尘世的喧闹,以此唤起联想。诗人潇洒超脱的归隐襟怀,依稀可见。

第三、四句继续对比着写。说世人都忙着回家,而自己却是离家出走,直奔鹿门。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归宿,两样完全不同的心情。字句中自然流露出自己志趣,颇有超然脱俗、恬然自得之感。

第五、六句是写夜晚登山。在鹿门山路上,只见夜色中的树木在月光映照下,烟雾缭绕,朦朦胧胧,真是美妙至极。如此一路前行,仿佛于梦幻中很快就到了归宿之地。这里原是庞德公隐居的地方!诗人似乎恍然有悟,觉得这里才真正是一个清幽高雅的存身之地。尤其是月照开烟树中的一个字,更是用得相当的绝妙。佛家在智慧点化上有个用语叫开光,人们日常生活中入夜照明一般叫开灯,而月光对夜间树木这么照着,岂不也正像开光或者开灯一样?!这段山行中的感受,既有开慧怡神的欣慰,又有借灯开路的喜悦,同时更有朦胧中开心于隐的惬意。其微妙而复杂的体验感受,尽以形象与洗练之笔把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是写庞公栖隐处的生活境况。道是岩洞对着松林小路,尽管相当幽静,但毕竟不无寂寞。幽人,既指庞德公,却也是自况。他躬身仿效了庞德公采药不归的道路选择与归宿,在与尘世隔绝的日子里,惟山林是伴,自来自去,过的是一种清闲、安逸却也不无孤单的生活。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全篇以谈心的语调,流畅的结构,干练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生动地托现出超然脱俗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清新洒脱,十分自然,从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所以这首诗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也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点评】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早年曾隐居鹿门山,著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的诗风格清新俊逸,恬静淡远,除表现个人求官不遂的苦闷外,尤以描写山林幽静的景物著称。

  《夜归鹿门歌》流露了作者怀慕隐逸的思故幽情。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音xiàn)山附近,汉江西岸。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诗人40岁时赴长安谋官不成,在吴越一带游历数月后返回故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过起了隐居生活。

  诗中一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悠然的钟响和喧闹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偏静和世俗的纷攘,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胸襟隐约可见。三四句是说世人归家我离家,心情迥异,归途有别。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则写夜归途中的微妙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士陶醉于自然,忘情于物外的独特心境。最后两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这个天地里,唯山林是伴,无尘世的纷扰,只有诗人孤独寂寞地生活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读来颇似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那黄昏里的悠悠钟声,喧闹拥挤的渔梁渡口,鹿门山上的婆娑树影,庞公松径下的清冷月光,经熟悉故乡的诗人娓娓叙来,历历如画,使读者觉得平凡而又亲切。而这首诗的主题则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道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道。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真实自然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作品简介】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卿同游。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

  作者:李白

  我本楚狂人,(2)

  凤歌笑孔丘。(3)

  手持绿玉杖,(4)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5)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6)

  屏风九叠云锦张。(7)

  影落明湖青黛光,(8)

  金阙前开二峰长,(9)

  银河倒挂三石梁。(10)

  香炉瀑布遥相望,(11)

  回崖沓嶂凌苍苍。(12)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13)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14)

  黄云万里动风色,(15)

  白波九道流雪山。(16)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17)

  谢公行处苍苔没。(18)

  早服还丹无世情,(19)

  琴心三叠道初成。(20)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21)

  先期汗漫九垓上,(22)

  愿接卢敖游太清。(23)

 

【注解】:

  (1)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卢侍御虚舟: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3)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4)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5)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6)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7)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8)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青黛(dài):青黑色。

  (9)金阙(què):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10)银河:指瀑布。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11)香炉:南香炉峰。瀑布:黄岩瀑布。

  (12)回崖沓(tà)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凌:高出。苍苍:青色的天空。

  (13)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整句诗的意思: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14)大江:长江。

  (15)黄云:昏暗的云色。

  (16)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书多说长江至九江附近分为九道。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雪山:白色的浪花。

  (17)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平滑如镜,可见人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

  (18)谢公:谢灵运。

  (19)服:服食。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

  (20)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21)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22)先期:预先约好。汗漫:仙人名,一云造物者。九垓(gaī):九天之外。

  (23)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纵身跳入云中。太清:太空。

 

韵译】: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高唱凤歌讥笑孔丘。

手执神仙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

庐山高耸,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绮丽俊秀。

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流。

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

苍翠的山色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

登上庐山纵览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

万里黄云起伏,两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

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

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已被青苔掩藏。

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经初成。

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讲解】:

  这是一首纪游抒怀诗。通过对自我形象的描绘和庐山景物的生动刻画,表现了诗人晚年流放归来、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

全诗共二十九句,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刻画出一个放荡不羁、好游山寻仙的自我形象。前两句以高唱凤歌讥笑过孔子的楚狂自比,自剖心迹,其中包含着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及从政招祸的愤懑不平。诗人对被唐玄宗尊为文宣王的孔子直呼其名,显示出疏狂傲岸的性格。手持绿玉杖四句,以充满神话传说色彩的笔触表述他的行程及来游庐山的原因。诗人手持仙人所用的镶有绿玉的手杖,在晨曦中飘然离开黄鹤楼,来到庐山。因为平生好寻仙访道,游历名山大川,路途遥远也不以为苦。这既是诗人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也流露出他的潇洒自然的人生态度和高蹈遗世的隐逸情怀。

  庐山秀出南斗傍以下十三句为第二部分,以浓墨重彩具体描绘庐山和长江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庐山三句,写出了对庐山雄奇瑰丽景色的鸟瞰式的观感。庐山高峻挺拔,直插云霄,山峰矗立有如屏风重叠,秀丽的山色象展开的锦绣云霞。遍山苍翠的树木,蓊郁的山影倒映在清澈明净的鄱阳湖中,湖光山影相互映照,将庐山衬托得分外明媚秀丽。金阙四句,采取仰视的观察角度,对庐山胜景作进一步描绘。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叠泉瀑布三折而下,如银河挂于石梁,与香炉峰瀑布遥谣相对。那里峰峦重叠,山势高险得仿佛要刺破青天。诗人以跳脱之笔,将庐山的三处胜景绾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翠影二句写登临绝顶所见。旭日初升,海天红霞与苍翠的山色相辉映,山势高峻,甚至连鸟也飞不上来,放眼东望,寥廓无际。诗人从多个角度,以错综之笔层层写来,将庐山雄伟秀丽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登高四句,写远眺所见的长江的雄伟气势。诗人登上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浩浩汤汤的长江奔涌东流,一去不返。万里长空漂浮着浓密的黄云,天色瞬息万变,茫茫九派,江水汹涌奔腾,巨浪有如雪山一般。诗人以饱满的激情,酣畅的笔墨,将长江景致写得气势雄伟,气象万千。诗人笔下的奇伟庐山,吐纳风云,汇泻川流;诗人笔下的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象征着诗人满腔的激情和郁勃不平之气。在生动传神的刻画中,蕴含着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感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好为庐山谣至结尾为第三部分,抒写因庐山美景而引发的出世隐逸情怀,是对全诗思想主旨的总结和深化。好为庐山谣四句,由游山的清兴转入人世沧桑的慨叹。诗人的兴致因庐山而感发,不能不借诗抒怀。他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郁闷的心情为之清爽,想寻找谢灵运当年游山的足迹,可惜已经被青苔覆没。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人感怀于已逝的先贤,蒙生超脱尘世的强烈渴望,以求在仙境里得到灵魂的解脱。早服还丹两句,叙述自己修炼的境界。诗人早已经吞服了成仙的丹药,不再有尘俗杂念,初步达到了平静和谐的内心境界。结尾四句,由仙人的朝觐天帝再申自己的出世之想,以卢敖借指卢虚舟,点题中的寄卢侍御虚舟,收束全篇。诗人远远望见仙人驾着彩云,手拿莲花正要去天宫朝觐天帝,而自己也已经预先与造物之神约会于九天之外,并邀请卢虚舟共游仙境。诗人仿佛要跟随着仙人飞升而去,即将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全诗至此便戛然而止,想象奇妙,馀韵悠然。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富抑扬顿挫之美。诗人以瑰丽的辞藻、飞腾的想象和饱满的激情,将祖国壮丽山河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飞扬,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上,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内心是非常矛盾复杂的。他将山中的生活看作是逍遥快乐的仙境,抒发寻仙访道的强烈愿望,其实是在宣泄着从政招祸的愤懑,是对无力改变的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

 

【评析】: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作者介绍】

  李白(7012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

(3)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mǔ)连天向天横(23),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5)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24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6)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8)宿处今尚在,渌(25)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9),身登青云梯(26)。

半壁(10)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1)

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27

云青青(2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1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4),訇然中开。

青冥(15)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6)

霓为衣兮风为马(17),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18),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19)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29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1)

安能摧眉折腰(22)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解】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指今浙江绍兴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4).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 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5).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一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城南。   (7).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8).谢公:指谢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渌水:清水。   (9).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1).暝:黄昏。   (12).熊咆两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这里作动词,震响。   (13).列缺:闪电。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16).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17).霓为衣兮: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18).虎鼓瑟兮鸾回车: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19).忽魂悸以:从梦中惊醒,长叹不已。   (20).惟觉时: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1).君:指东鲁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22).折腰: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23)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24)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25)渌:清   (26)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27)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8)青青:黑沉沉的   (29)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韵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 岩,道路千回万转,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深林为之惊,峰峦火为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翻译】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评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个名篇。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奉诏进入京城长安,满怀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可惜不久即受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受斥逐离开长安。之后游历于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东鲁兖州(今山东兖州市)一带。约在天宝四、五载,他准备南下吴越,离开东鲁,本篇即为准备离开东鲁时所作。本篇题名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表明此诗是李白准备南下吴越、畅游名山时向东鲁诸友人留别的篇章。

  一

  本篇典型地表现了李白一生深刻的思想矛盾。如众所知,李白一生存在着出与处、建功立业与隐遁求仙的一对思想矛盾。他一方面具有宏伟政治抱负,希冀建立赫赫功业,成为唐王朝的辅弼大臣;另一方面又爱好游览名山胜境,求仙访道,度逍遥自在的生活;为了处理好这对矛盾,他提出了功成身退的主张,即先是建立赫赫的功业,足以垂名青史,然后摆脱富贵爵禄的羁绊,逍遥于山林江湖。他的诗句云: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铭鼎傥云遂,扁舟方渺然。”(《金门答苏秀才》)都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主张。

  长安从政失败,李白建功立业的理想受到挫折。他在流落东鲁时期内,仍然念念不忘长安,希望能有重回朝廷的机会。他的诗句有云: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他以遭谗被放的屈原自比,表现出他报效唐王朝的理想是多么执着!他在东鲁等了一段时间,唐玄宗没有召他再去长安,他十分失望苦闷,就打算在未能建功的情况下,先遨游名山了。他后来在吴越、皖南宣城一带游历时期,仍然希望有从政立功的机会。他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云:今日之日多烦忧举杯销愁愁更愁,这忧愁即是因为未能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该篇结尾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在不称意(未能建功立业)的情况下,只能暂时退隐江湖。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正与《梦游天姥吟》篇息息相通。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一度节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征聘李白,李白欣然前往,表明诗人暮年仍然不愿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应李璘征聘入其幕府,可以说是李白一贯坚持的功成身退理想的必然表现。

  通过对李白一生思想、行为的考察,可见李白对于建功立业是非常执着的,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是其鲜明表现。当功业未建时,他是不甘心退隐的。《梦游天姥吟》诗有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把万事(包括建功立业)均视作东流之水,不值得重视、留恋,这只是他一时愤激之言,一种在找不到美好政治出路条件下自我慰藉、排遣苦闷心情的说法,并不代表他指导一生行为的主导思想。这种排遣苦闷的片面夸张的话,在李白其他诗篇中也时有出现。如其《将进酒》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认为圣贤还不如酒徒,是在强调饮酒之乐时的一时狂言,也是长安从政失败后苦闷心情的流露。实际上正如《古风·其一》所说,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的主导思想是希望追踪孔子,以著述垂名不朽。李白在长安从政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他行为傲诞,不能获取权贵们的欢心。对此,他表示不能改变初衷,采取逢迎阿谀的态度,他在本篇结尾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他诗篇中蔑视权贵、表现兀傲不驯品格的最强音,赢得了后来无数读者的瞩目与喜爱。李白渴望建功立业,但他又不愿为达到政治目的而逢迎权贵,在一时找不到政治出路的情况下,他只能暂时退隐山林;须行即骑访名山,以至精神恍惚地梦游天姥山了。所以我认为本篇典型地表现了李白一生深刻的思想矛盾。

  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艺术上具有杰出的成就。李白擅长七言、杂言的歌行,本篇是他歌行中的一篇杰构。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即举此篇为体现李白风格的代表作品。以后明清评论者在论列李白歌行时,也常提及此诗。李白的许多诗篇,往往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手法,笔势豪放纵逸,其歌行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本篇更是如此。现代学人对此已多有分析,这里只简单地谈两点。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是本篇中间写梦游天姥山一段,写得具体详赡,形象鲜明。李白的许多诗篇,往往以纵放概括的笔调,着重倾吐豪情,不重视作具体的描绘。本篇中间一段则不然,描写较为详赡。先是写自己着屐登山,一路上所见所闻景象,见出境界开阔,继写山势幽深,猛兽深林,青云淡水,物象变化多姿。忽然石扇打开,仙境展现,显示出璀璨艳丽的仙人及其车驾下降的情景。这一段较为具体详赡的描写,形象鲜明,给人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的感觉。这种描写,只有《蜀道难》可与之相比。只是《蜀道难》着重写蜀道的高峻险阻与蜀地不可久留,气氛显得凄怆危苦;本篇着重写美丽的山中景色与仙境,其中虽有熊咆龙吟殷岩泉等二句惊险景象,大体上显得气氛舒坦愉悦。

  二是句式长短错综,变化多端。这也以中间梦游天姥一段为突出。短句有四言的、五言的,长句有六言、七言、九言的,交互穿插,配合了景物的变换与情绪的起伏,打破了较平板的统一七言句式,显得富有变化,成功地表现了跌宕起伏的情景。这种长短句式变换的格局,也与《蜀道难》篇接近。值得注意的,是此篇中运用了列缺霹雳四个四言句,文辞短促而铿锵有力,以下即从描写山景转移到展示仙境,变换了境界;而《蜀道难》后面则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短促强劲的四言句,把描写对象从剑北引渡到剑阁和剑南区域,变换了境界。《梦游天姥吟》、《蜀道难》两篇都是李白歌行中的杰构,读来使人感到特别淋漓酣畅,跌宕多姿,它们在艺术描写方面的相似相通之处,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讲解】

  李杜是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家。明代胡应麟在评论他们各自的特色时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诗薮》内编卷三)凡是读过李杜诗歌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李诗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诗则结构严谨,描写逼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是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李白好神仙,在作品中常常有游仙。该诗作于天宝四年。诗人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后,经梁、宋,到达齐、鲁。当他由东鲁又要南下吴、越时,写了这首诗留别山东的朋友。所以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梦游天姥吟是就诗中所写内容自拟的乐府歌行题目,留别是点明诗为赠别之作。留别而出之以梦游天姥,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意味来。据志书记载: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它同天台山相对,峰峦孤出峭立,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这样一座山自然是诱人的。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李白在南陵得到征召时,曾兴奋地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并非甘居乡野山林的人物。曾几何时,又转向 水。为什么有如此骤然的转折呢?就在当时政治腐朽,奸佞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无人识贤用贤,只好赋归去来了。所以留别诗要写成梦游天姥,因为中心不在别意的缠绵,而在借此以抒发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态度。本属政治性主题,却通过梦游名山、神入幻境表现出来,惝恍迷离,奇异多彩,更充分地发挥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成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诗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是诚然。烟涛指烟波海涛。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拔五岳,掩赤城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渌水指清澄的水。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接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指半山腰。神话传说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先照到此树,天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半山腰处已经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当如何?

  (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指天黑。这些靜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降临时刻。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是野兽怒吼声。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形容声音震天。是感到惊惧而发抖。层巅指峰顶。熊、龙、岩、泉、巅景象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象。这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气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洞天外梦境变幻,胜景之二)描绘洞天仙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青青形容雨云浓黑。淡淡是水波闪动的样子。指雾气。先写神奇之境将要出现时的预兆变化,黑云在脚下,青青含雨欲滴,岩泉瀑水则笼罩在夜雾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列缺是闪电。霹雳是雷声。是门。訇然形容大声。这四句承上文云青青兮欲雨,写一阵电闪雷鸣,山峦崩裂,现出两扇石门,又訇然张开,露出一个洞天福地来。那里面是什么情景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即指青天。金银台是神仙所居的台阁。这里青空辽阔望不到头,日月光华照射着金装银裹的亭台建筑,光彩夺目。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之君犹如说天上仙人。他们以云霓彩虹为衣,以风为马,也就是乘风,飘然而下。说神仙们纷纷从天上降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回车即拉车,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梦境高潮,胜景之三)这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至此,诗人的想象已推到高峰。洞天是极乐世界,诗人向往之乐土,追求之理想。我们说李白在不得意时,往往通过这样的境界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然而,这毕竟太虚幻了,到头来还是觉醒。诗人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肘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是心惊。,这里是恍然醒觉的样子。向来是旧来之意,指方才的梦境中所遇。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为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眼前的现实是即将离开山东亲友,去游那魂牵梦萦的天姥山了。这个现实自然会勾起那使诗人悲愤的长安三年生活。三年长安,清梦也似的过去了。京华难容,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已付诸东流,半生的坎坷,斗争中失败的悲愤,使诗人慨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一切富贵行乐,不过有如一场春梦,千古往事不都像东流逝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吗?这是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诗人记梦,看来也就是为了这两句,不妨把它看成画龙所点的。结论是人生如梦。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不过这一方面是现实压抑的结果,另一方面其中也含有对庸俗富贵的轻蔑。怎么办?另一追求就是深入名山,求仙访道。别君去兮何时还何时还是两可之间的问题,也许还,也许不还,所以不做答,眼前却是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白鹿是仙人所骑。这两句是说往游名山,求仙访道。诗人经历过人生的周折,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所以最后喊出高亢的决绝的声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摧眉折腰是低眉弯腰,指屈抑自己的心志,恭顺地侍候权贵。怎么能低头弯腰忍受屈辱去趋奉权贵,使自己不能舒心畅意呢?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这里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

  一、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

  古人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诗歌,尤其需要想象。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中,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动。诗人写此诗时,刚从长安放还,未曾到过天姥山,诗中所写的景象,或本诸传说,或托之虚构;但他信笔写来,却显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临其境。其中有历史故事,神话和传说。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在意识中的印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构成辉煌灿烂、惊心动魄的图画。题曰梦游,可见诗人是在字上大做文章,梦即是真,真即是梦,在梦与真的有机结合上,写出了无比瑰丽的幻想境界。你看他一夜之间就从东鲁(今山东省)飞度过绍兴的镜湖,上有轮明月伴随,下有一池碧波映衬,他穿起南朝谢灵运曾经穿过的木屐,沿着高入云霄的石梯开始向天姥山的峰顶攀登,诗意多浓!境界多美!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诗人对现实生活不作过细的描写,而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于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看来似乎无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诗人就是通过这些奇幻的景物,抒发迭宕起伏的感情,表示对社会现实的摒弃。诗的最后部分写梦醒后的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我怎么能低眉弯腰服侍权贵们,叫自己终日闷闷不乐呢?诗人的梦游天姥,向往仙境追求自由,超脱尘世,都与他反权贵思想密切相关。诗人的想象如此丰富而又奇特,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只有屈原的《离骚》与《远游》可以比拟。

  二、别具匠心的构思。

  《文心雕龙·章句》在论及文章的结构时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是就文章的一般结构而言。然而诗歌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可以按照诗人感情的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跳跃。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突破了一般留别诗有别必怨,有离必伤的陈规俗套,全然不写惜别之情,而是借抒怀,另有寄托,写成一首惊心动魄、众音繁会的纪梦诗、游仙诗,借此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为此,不按生活的顺序,逐个描绘每一事物,而是以炽烈的感情去燃烧读者的心灵。他一任感情之所至,大胆地展开想象,尽情地予以挥洒。明代胡应麟以为这首诗无首无尾,杳冥昏默,似乎不可捉摸。然而仔细寻绎,还是具有严谨的规律性的。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该诗在构思上,不同于一般触物生情、感事抒怀之诗,而是离开现实生活,把主观世界的活动外化为幻想,制造出一片幻影,任凭主观意愿在幻觉里自由的驰骋,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构思,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李白对发扬个性自由的独特追求。

  诗人写神仙世界的美好,正是为了反衬现实社会的恶浊;写自己对仙境的向往,正是为了表现对尘世的憎恶。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仿佛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真正的解脱。正是由于这种别具匠心的构思,使得全诗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从而构成了全诗浪漫主义的华赡情调。

  该诗虽分成三段,然而彼此关联,不可分割,不仅自始至终,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而且每两段之间都以关键性的诗句作为纽带,加以绾合。例如第一、二段之间,用我欲因之梦吴越来承接上文:二、三段之间以失向来之烟霞结上启下,环环紧扣,宛转相生,不留斧凿之痕,表现了诗人高超的结构技巧。

  三、句式参差,节奏缓疾相间。

  诗歌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诗歌的语言讲平仄,讲押韵,都是为了创造抑扬顿挫的节奏,以供合乐和应歌。《梦游天姥吟》中这个字,就是古代长篇歌行的一种诗体,乐谱虽已失传,然而我们今天吟诵起来,仍然感到一种节奏铿锵的音乐美。在平仄上,它不像近体律诗那样严格,句法也没有那样整齐,更不讲究对仗的工稳。在押韵方面,它不是一韵到底,而是换了九次。每一次换韵,都形成一个明显的节奏,在感情上表现个顿挫,两句一换韵的,显得节奏急促,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多句一换韵的,显得音调舒徐,如送我至剡溪以下七句。

  本篇在句法上也有鲜明的特点:全诗以七言为主轴,错以四、五、七、九言长短句式。有散文式的句式,也有楚辞体的句式。长歌永言,语气荡漾,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效;有的甚至三句构成一个小段,全不讲求对仗,如别君去兮何时还三句便是如此。由于其中有个单句,在音节上造成不稳定感,于是下面二句就夸口而出,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由于韵脚的不断变化,句子的长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变化:有时慷慨激烈,犹如万壑争流,波涛汹涌;有时飘逸闲适,犹如一条小溪,平缓地流去。词釆亦明丽璀璨,极富表现力。写静幽,则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金银台承日月之照耀,读之确有烟霞明灭、美不胜收之感;写动荡,则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虎咆龙吟,又使人魂悸魄动,惊栗而感叹。凡此,皆可看出诗人艺术手段之高明。在这里,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人的灵魂美融铸为个艺术整体。

  四、思想艺术的高度统

  即使李白作品读得不多,也都知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个警句,它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是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抗。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比兴的传统,在景物描写中讲究寄托,《梦游天姥吟》也是一样。清人陈抗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借指唐代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诗比兴笺》)并且解释说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身登青云梯以下是指金銮召见,醉草吓蛮书;忽魂悸以魄动以下是说一旦被放,君门万里。至于安能二句,乃是对高力士之淹表示嗔怒,这一切当然不必指实,但作为作品的主旨是贯串全篇的,只不过是到了篇末作了直截了当的抒发。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很难截然分开。请注意,该诗写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它不是那对现实的描写。思想渗透形象,形象展示思想,两者融合无间,表现了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这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主要成就所在。

 

【作者介绍】

  李白(7012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金陵酒肆留别》

 【作品简介】

  《金陵酒肆留别》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解】

  1.金陵: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2.吴姬:吴地的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3.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4.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自己。不行: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5.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

 

韵译

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美女 酒,殷勤劝客品尝。

金陵年青朋友,都来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比离情别绪,到底谁短谁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多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讲解】

  题解 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也就是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726年(开元十四年)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留诗告别。

  句解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如钟惺所说:不须多亦不须深,写得情出。诗中的字,在一些版本中又作

  柳花,即柳絮,本来是没有香的,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故明人杨升庵说:其实柳花亦有微香,诗人之言非诬也;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竹之香,非子美不能道。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此,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析】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赏析】

  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

  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 

  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作者介绍】

  李白(7012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金陵酒肆留别》

【作品简介】

  《金陵酒肆留别》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解】

  1.金陵: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2.吴姬:吴地的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3.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4.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自己。不行: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5.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

 

韵译

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美女 酒,殷勤劝客品尝。

金陵年青朋友,都来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比离情别绪,到底谁短谁长?

 

【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多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讲解】

  题解 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也就是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726年(开元十四年)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留诗告别。

  句解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如钟惺所说:不须多亦不须深,写得情出。诗中的字,在一些版本中又作

  柳花,即柳絮,本来是没有香的,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故明人杨升庵说:其实柳花亦有微香,诗人之言非诬也;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竹之香,非子美不能道。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此,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析】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赏析】

  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

  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 

  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作者介绍】

  李白(7012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品简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八十八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解】

  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长风:远风,大风。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览:通,摘取。览日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韵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翻译】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讲解】

  这首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 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诗的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一,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 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为把谢朓和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朓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览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学习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

 



【评析】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作者介绍】

  李白(7012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品简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岑参的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原文】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

(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

(3) 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4) 金山:指阿勒泰山

(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韵译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翻译】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字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评析】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字,但捕捉住了风,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县),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有作品《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品简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岑参可称当时写边塞诗的第一人。他的这类新鲜而具有异国情调的诗歌在开元、天宝年间曾风光了一阵,甚至形成了一个流派。他写出的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原文】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解】

角:军中的号角。

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尉犁县。

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

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戍:驻防,防守。

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凭证。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

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沙口:位置不详。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韵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评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写雪片曰,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战场白骨缠草根,白骨缠草、尸横遍野的战场,令人胆战心惊。但这就是战争!诗人对此没有丝毫的怯懦之态,不作凄苦之语,确是战场送别之作的本色。

  这首诗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于同一时期,都是送别封常清西征之作,也都是岑参写边地战争的诗。诗中,作者极力颂扬了封常清率师西征,报主静边尘的巨大勋绩,认为他的战功胜过了古人,应该彪炳青史,流芳百世。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是说胡人已兵临城下,轮台告急了,而是说,只要汉唐军在轮台城头把战斗的号角吹响,在轮台北边的敌人早就命定要灭亡。说明胜利已经在望了。接着叙述了出师的经过:从羽书告急,到大军开拔,表明这次战争是叛军挑起的,唐军是正义之师。所以下面紧接着浓墨重笔写出了西征将士气冲霄汉的勇武精神和顶风冒寒的战斗意志。最后以对封常清的祝愿作结,既歌颂了他立功边塞的报国贞忠,也赞扬了这次平叛战争的必胜。全诗以激越雄浑的笔调,生动地描写出戎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手法上,充满着独特的边塞气息和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情调激越,风格豪放。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县),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品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这首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武判官,未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

  2.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3."风掣"一词: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4.轮台:见前注。 

  5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6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7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8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9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阑干:纵横的样子。

  11惨淡:昏暗无光。

  12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13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

  14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15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16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经霜后变白。

  17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18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19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韵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百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评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讲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来写;这一部分则是用来写,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诗以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县),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有作品《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作品简介】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在代宗广德二年作于成都。时诗人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沧桑,浮生若梦之感。因而在诗中明以写马,暗以写人。写马重在筋骨气概,写人寄托情感抱负。赞九马图之妙,生今昔之感,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先帝忠诚之意。

这首诗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极是。

【原文】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作者: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注解】

照夜白:马名。

龙池:在唐宫内。

支遁:东晋名僧,字道林,本姓关。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韵译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騧。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评析】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画的九马图后所作的题画诗。

  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善画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多才艺,善书画,鞍马擅名。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说:

  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幹)为之最。(汤垕《画鉴》引)所以开端四句,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得名三十载,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将军,因为曹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以将军代曹霸以显尊金。乘黄,马名,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山海经》,本诗特借以形容马的神奇骏健。

  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曾貌先帝照夜白,貌,描画;先帝,指玄宗;照夜白,玄宗坐骑名。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感动龙池里的龙,连日挟带风雷飞舞,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龙池,地在长安兴庆宫,常有云气,有黄龙出没其间,因此得名。内府二句,写玄宗喜爱曹霸的马画,命婕妤传达诏书,才人手捧内府殷红玛瑙盘,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图。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玛瑙盘极为名贵,足见恩宠之重。

  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恩赐以后,声名大振,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连达官贵戚也以求得曹霸画作而感到光荣。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诗人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前六句,先写二马,今之新图有二马,一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一为郭家狮子花,即九花虯,是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御马。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缟素,是画绢。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飞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高超。其余七匹以下四句,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都是与众不同的良马。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马官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九马匹匹神骏,昂首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喜爱。这二句诗,深得马的神趣,杨伦评之为警句(《杜诗镜铨》),谁是苦心爱马的人呢?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写道:后有韦讽前支遁。据《世说新语》记载,支遁常畜数马,有人以为道人养马,不伦不类,支遁说:贫道重其神骏耳。以支遁衬托,是突现收藏九马图的韦讽。这句诗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格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本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

  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到底。前四句写玄宗巡幸骊山的盛况。

  新丰宫,即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驾。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见并献上宝物,引导他西行,穆王由此归天,(《穆天子传》)。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陵前的萧条。

  金栗堆,即金栗山,在奉先县东北,广德元年三月,玄宗葬于此,即泰陵。龙媒,骏马,语出《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唐玄宗喜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

  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线索,绾带全篇,正如陆时雍所论: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

  (《唐诗镜》)全诗感慨深沉,波澜迭起,转笔陡健,脉络细密,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情韵极尽沉郁顿挫,实为古今长篇题画诗中的杰作。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更多唐诗欣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a3bea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9.html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