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4版提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4版提纲)
第一篇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三篇科学技术正文+外章+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点:什么是哲学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寻求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三、探究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意义四、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一、哲学思辨与科技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四、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1
1990
附注:索卡尔事件
深度阅读:关于哲学的思考(一)是否哲学的例解例1.玻尔的互补原理(哲学否)2.盗版的经济分析(否哲学)3.芝诺的运动悖论(是哲学)(二)哲学思维的特点1.以反思为前提与基础2.以逻辑思辨为核心3.以难以验证为特征4.以整体认识为追求(三)关于哲学的二个说法1.哲学即哲学史2.哲学即个人智慧
附注之一: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附注之二: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的解法绪论复习思考题
1.索卡尔事件关于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启示。2.举例说明什么是哲学。
3.试求解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4.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解法的价值。5.如何理解“哲学即哲学史”。证为特征
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
重点:古希腊自然观,哲学物质,自然图景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一节西方古代的自然观一、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
2

二、古希腊经典时期的自然观三、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自然观四、西方他地的自然观第二节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二、中国自然观的发展三、中国自然观的特点第三节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一、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二、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三、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深度阅读:古希腊自然观介评(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1.泰勒斯的水
2.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二)毕泰戈拉学派的数1.数是万物的本原
2.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3.数本原说的深远意义(三)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辩证法1.火本原说的进步2.辩证法思想3.晦涩的哲学家(四)爱利亚学派的存在1.塞诺芬尼的“一神”2.巴门尼德的存在3.芝诺悖论
(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和争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与努斯
3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虚空(六)柏拉图的相1.人类的导师2.柏拉图的对话3.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4.“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5.人治到法治(七)亚里士多德的本体1.希腊哲学集大成者2.论本体3.本体论
小结:古希腊自然观发展阶梯另:值得思考的三个普遍性问题附注之一:泰勒斯的几何定律附注之二:毕泰戈拉学派的音乐数附注之三: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附注之四: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附注之五: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属性附注之六:柏拉图《美诺篇》关于美德的探讨附注之七: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附注之八:“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
附注之九: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唯物论—→唯心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恩自然观的产生一、马恩自然观产生的背景二、马恩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三、马恩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第二节马恩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物质的运动性三、运动的规律性
4

四、规律的可认识性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苏联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他地的发展深度阅读:关于物质的思考
(一)恩格斯的物质: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二)列宁的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三)笔者的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
—→(阿派朗、存在)
(四)哲学思辨与科学建构例: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附注之一:黑格尔的“物质”附注之二:《公孙龙子·指物论》附注之三:大爆炸宇宙图景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自然观的新探索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生态自然观三、科学家的自然观四、其它重要自然观第二节自然观的反思一、西方反自然观思潮二、非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三、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的意义第三节自然观探讨的基本问题一、自然界的统一性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结构三、自然界的演化形式及其规律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附注之一: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化学元素周期律附注之二: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超统一理论
5

附注之三: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宇宙蛋
附注之四:自然界演化之科学解——恒星归宿的三种形式附注之五:自然界存在方式之科学解——太阳系及其成员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
一、自然图景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
问题: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什么“头脚倒置”?(一)欧洲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1.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3.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1.感性:数学知识何以可能2.知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3.理性: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三)黑格尔的逻辑学
二、自然图景案例剖析——自觉辩证法与自发辩证法之辨(一)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中的混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辨证统一例(二)科克曲线的启示:简单系统产生出复杂行为
(三)观念需要更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睛乱动模型的误解1.病症的物理表现2.休伯曼的模型3.模型运行结果
4.与会者对模型过于简单的烦恼5.传统信念
三、当代自然科学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及重建维度(一)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时间性、熵、预测性(二)自然图景重建维度1.时间性的发现2.整体论的出现附注之一:康德的教学生涯
附注之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宙斯
6

附注之三:分形几何学应用例:海岸线自然观复习思考题
1.简述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自然观。2.为什么说泰勒斯是哲学第一人。
3.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πειρον)到底是什么。4.如何理解毕泰戈拉学派数本原说的意义。
5.举例说明赫拉克利特的晦涩:感性的语言表达理性的思想。
6.分析巴门尼德存在—思想—真理,非存在—感觉—意见僵硬对立的历史依据。
7.为什么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解决巴门尼德存在与非存在僵硬对立的最后方案
8.为什么说“相”客观存在是柏拉图哲学的最大难题。9.举例说明亚里士多德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
10.如何理解恩格斯“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11.如何理解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阿派朗、存在)
12.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3.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何“头脚倒置”14.混沌学自然图景的突破有哪些。
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九章技术方法
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
重点: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
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一节科学认识的内涵、结构与功能一、科学认识的内涵
7

二、科学认识的结构三、科学认识的功能第二节科技方法的认识论负载一、牛顿的假说与爱因斯坦的想象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三、费耶拉本德的“什么都行”第三节科技方法的体系结构一、科学发现方法二、科学抽象方法三、理论建构方法四、理论实践方法
深度阅读:关于第四章设置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方法论,抑或论方法(二)方法论与论方法的结合(三)准(科学)方法论的组合程序另:技术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一节科学发现的逻辑结构一、提出科学问题二、发现科学事实三、整理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特征二、科学问题的结构与分类
(一)科学问题的结构:疑问项+解答域(二)科学问题的分类
1.劳丹的分类2.典型分类
1)错误问题改造例:千年平行公理的证明2)常规问题: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问题
3)非常规问题: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
8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三)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四)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第三节科学事实一、科学事实的概念二、科学事实的特点三、科学事实的作用第四节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科学观察二、科学实验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
深度阅读:关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考(一)科学事实1.事实Ⅰ2.事实Ⅱ
(二)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事实(三)事例:氢原子的事实认知1.无法直接感知的氢原子2.测不准原理的提示
3.一个怪圈:不测量就不能认识客观事实,通过测量认识的事实就不是客观事(四)结论
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逻辑前提
2.验证了贝克莱的哲学命题:存在就在于被感知3.客观事实假定对科学认识而言是无用的4.科学事实是可错的,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另:法律事实亦类似
附注之一: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
附注之二:科学事实确定例:新试验证明中微子不比光速快
9

附注之三:科学事实发现例:大亚湾发现新中微子振荡附注之四:《科学》刊出华南虎争议照片的启示
附注之五: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亦称“观察渗透理论”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一节科学抽象及其进程一、科学抽象的概念事例:伽利略论单摆1)传说
2)现实摆运动的影响因素3)伽利略单摆的影响因素4)结论:单摆等时性规律的发现二、从科学事实上升到抽象规定三、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科学假说四、科学抽象案例:万有引力发现权之争(一)争议的缘起(二)牛顿的思考(三)背景介绍(四)牛顿的独特贡献1.如何测量r
2.用数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逆命题3.开创科学理性时代(五)笔者的观点
1.思想层次:胡克与牛顿对万有引力都有独立的贡献2.科学层次: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唯一发明人第二节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一、归纳与演绎二、分析与综合三、类比
事例: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1)光波2)电子
10

3)物质波
附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四、理想化方法
第三节科学抽象的非逻辑方法一、想象二、直觉三、灵感
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四节科学抽象的量化方法一、数学方法二、系统科学方法(一)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系统哲学或系统观2.系统理论1)控制论及其分支2)信息论及其分支3)运筹学及其分支
4)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3.系统工程
(二)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数量化的前提和途径事例:申农信息论有关信息量的数学化1)公式2)数学工具3)信息量(I
4)申农有关信息量化的选择另:托姆的突变论有关“质变”的量化(三)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三、复杂性研究方法事例:牛顿法的复杂边界1)牛顿迭代法(切线法)
2)迭代计算从“聪明的猜测”开始
11

3)实例:f(xx104)复杂边界图解
5)结论:复杂性是由研究方法缺陷造成的四、科技方法的多重认识论意义(一)数学:以抽象量研究为核心(二)系统:以质量转化研究为核心(三)复杂性:以普适性研究为核心第五节科学抽象的假说方法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与特征(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二)科学假说的特征1.科学性2.猜测性3.多样性或易变性二、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一)解释性原则(二)对应原则(三)可检验性原则三、科学假说的检验(一)逻辑分析及其作用1.逻辑的完备性2.解释力与预见力3.简单性
4.检验全称假说本身
(二)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
1.实践检验的含义(以广义相对论为例)2.实践检验的复杂性1)证实不实2)证伪不伪3)判决性实验不判决
事例: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历史检验1)惠更斯的波动说

12
4

2)牛顿的微粒说3)傅科的判决性实验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第六节科学抽象与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点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说的方法论意义(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问题激发2.孕育构思3.潜伏顿悟4.验证完善
(二)阿基米德“顿悟”机制的新研究1.研究过程2.机制解释3.成果评价
(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2.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3.意识与潜(下)意识
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抽象(一)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
(二)科学家直播大脑解剖全过程——珍贵大脑被切成2401
深度阅读:有关创造性思维环境的思考——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谈起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一节科学理论及其结构一、科学理论的概念二、科学理论的特征(一)客观真理性(二)普遍性(三)逻辑性
附注:假说与理论的差别
13

三、科学理论的结构(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理(三)科学推论
第二节科学理论体系化方法一、公理化方法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三节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一、逻辑实证方法二、可证伪性方法三、解释与预见性方法第四节科学理论的解释方法一、解释是理论的再建构二、科学解释的类型三、理论解释的DN模式四、溯逆推理法与因果解释法第九章技术方法第一节技术方法的内涵一、技术方法的概念二、技术方法的本质三、技术方法的特征第二节技术方法的体系结构一、二、三、
第三节主要技术方法概述一、技术预测方法二、发明构思方法三、工程设计方法三、技术评估方法
14

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衰二、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崛起(一)破:率先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二)立:把“证伪”提高到认识论高度(三)问题:不断革命论三、历史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1.十五年构思2.两大看点3.范式困境
(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2.强调科学预见力的决定作用
3.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和科学史的理性重建四、各家争鸣时代
(一)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
(三)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中心议题
五、科学发现案例研究例:板块镶嵌理论与多元假说方法(一)前期研究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
3.三个工作假说:地球收缩假说—地球膨胀假说—地球内部对流假说(二)威尔逊的研究
1.比较收缩说与对流说,提出收缩说具体模式1)对流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2)冷却收缩说的合理性
3)根据收缩说提出的地面形成模式2.海底山脉的发现与收缩说的修改

15

3.三个相互竞争假说比较研究
11960年认真分析引力衰减假说的可能性2)用事实比较三个相互竞争假说4.1962年秋认真研究对流说
5.提出“变形断层”假说和板块镶嵌理论1)大陆运动问题的思考
2)预见“变形断层”模式的存在3)板块镶嵌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多元假说方法方法论复习思考题
1.试述方法论与论方法的区别。2.科学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3.试理解非常规科学问题:20世纪初的以太问题与黑体辐射(固体比热)问题。
4.结合自己的专业,做一个科研选题的案例分析。
5.科学是认识客观事实,西方科学哲学为什么还要提出“科学事实”这一概念。6.从伽利略的单摆谈科学抽象。7.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的启示。
8.举例说明系统科学(方法)是现象对象与数学对象之间的中间环节。9.举例说明复杂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10.举例说明科学假说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11.就所知所感,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12.结合课堂讲授,谈谈你对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的认识或体会。
第三篇科学技术观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重点:科技的体系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6

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概念一、科学二、技术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原则二、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
三、科学技术的学科结构:教育部2008年《学科分类与代码》(一)一级学科:39(二)二级学科:447
(三)三级学科:约447×52235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建制
一、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科学家与工程师二、科学共同体(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二)无形建制:科学的精神特质1.普遍主义2.公有主义3.非谋利性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附注:违反科学精神的最新案例——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1.伪造与篡改2.剽窃与不当署名3.不当获取与使用科研资源4.科研管理失责三、科学技术奖励制度(一)科学发现权(二)技术发明权(三)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
17

深度阅读:英美科技奖励系统实证研究(一)期刊文章评议模式
1.样本选择:19481956年的《物理学评论》档案2.结果及其解释
1)撰稿人地位与稿件采用率:地位差异与质量差异2)评议的分配模式:评议人地位通常高于作者3)两个辅助研究
3.最终结论:评议人对论文所运用的评议标准大致是相同的(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
1.研究背景:NSF同行评议系统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国会两方面的批评2.研究过程3.研究结果
1)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老生俱乐部”2)申请者的个人属性不影响同行评议的等级
3)项目管理主任的最终决定高度依赖同行专家的评议4“积累优势”效应在NSF资助中发生微弱作用4.最终结论:NSF同行评议系统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三)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
1.英美奖励系统基本上遵循普遍主义规范1)研究方法2)统计分析
3)结论:变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支持普遍主义假设2.两个未得到证实的推测1)学科成熟度2)研究集中度
3.最终结论:相当程度上证明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按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18

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文化氛围三、政策导向四、法律环境
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三、科学发展的宏观描述规律(一)带头学科的更替(二)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三)科学中心的转移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
深度阅读:关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测度的思考(一)创新意识的觉醒1.熊彼特2.历史演变3.笔者的理解
(二)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1.自主创新的主体性2.自主创新的地域性3.自主创新的过程性(三)自主创新测度的构建
1.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2.研发与服务指标1)学术论文2)发明专利
3)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3.产业化指标1)新产品2)新技术
19

3)新服务4)技术扩散4.环境影响指标1)教育2)基础设施3)公众意识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一节经济支撑功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马克思(二)邓小平(三)生产力要素说
(四)科技第一生产力表达式:(五)质疑(六)笔者的观点(七)不良倾向
二、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深度阅读:有关知识经济的思考(一)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1.物质经济及其特征1)理论2)特征

2.知识经济及其未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典型例证3)知识经济的未来(二)高技术“高”在哪里?1.高技术的概念2.高技术的特征3.高技术高在垄断
20



1)人类经济发展四大要素2)要素的历史稀缺性
3)超额利润来源于对稀缺资源垄断第二节民生保障功能一、提升生活品质二、强化医疗保健三、优化服务质量第三节精神文明功能一、环境美化陶冶情操二、网络信息营造学习型社会三、科技革命扩展人类视野
深度阅读:台湾工研院的崛起及其启示(一)政府如何扶持公共科研机构1.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官研合作新机制2.加强体制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3.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4.对大陆的启示
(二)非营利科研机构如何维持自身发展1.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2.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研发效能3.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4.对大陆的启示
(三)独立科研机构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1.实施实验工厂计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2.组建产业研发联盟,实现科技成果“零距离”转移3.鼓励人才流动,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4.对大陆的启示
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价值一、科学技术是否价值中立二、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
21

(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二)全球性问题的内涵(三)全球性问题的视角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一)不负责任论(二)一般责任论(三)完全责任论
四、社会公众对科技价值的判断第二节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三、科学与民主相互支撑第三节技术创新的社会伦理一、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一)克隆的概念
(二)多莉羊事件(法律和道德影响)(三)多莉羊的克隆过程
(四)多莉羊引发的生命伦理讨论
附注: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是福是祸?二、基因识别与缺陷歧视(一)人类基因组工程(二)
三、代孕母亲与家庭伦理
第四节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一、西方哲学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反思二、STS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STS成为西方显学的启示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
一、一个实证研究:发明从问世到应用的周期(一)问题的提出
(二)几个需规范的概念和时间
22

1.实际应用的含义:样品样机,抑或商业化应用2.如何确定发明问世的时间:以有线电报为例
3.如何确定首次商业化的时间:批量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抑或稳定连续生产4.哪一年作为“现代社会”的起点:1919(三)新旧时期的对比
1.旧时期:计18项,平均11.2附注:啤酒瓶盖胶垫是近40年最重要发明2.新时期:计31项,平均19
3.结论:与旧时期相比,新时期技术创新项目从“新的技术思想(发明)问世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所经历时间并没有缩短。(四)可能的原因及其思考
二、美国科技生产力的两次“发现”(一)科技生产力模型——生产函数(二)50年代索洛有关“余值”的发现1.索洛的余值法2.余值的推算3.余值的内涵
(三)90年代中期格林斯潘困惑中的发现
三、我国科技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科技日报》2002年系列文章(一)创新文化从喝咖啡谈起:中科院的原始创新1.到哪里去喝咖啡:轻松讨论和交流的场所2.谁可以来喝咖啡:有限资源分配问题3.喝了咖啡干什么:建设创新文化4.咖啡壶里乾坤大:创新文化的三个层面
附注:中国两院成“高官俱乐部”——2009年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二)激励机制:一壶难提的“温吞水”1.给多少钱算奖励?2.成果评价——倾斜的天平3.宽容失败?(三)新“学而优则仕”1.出名即折翅?

23

2.解不开的“心结”——“则仕”3.“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才的使用培养(四)企业技术投入:有人算账,没人埋单
1.企业技术投入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早已是一本明账2.“不是不想投,而是不敢投、没钱投”3.政府的角色
(五)教育创新:我们怎样突围1.创新是教出来的?2.素质教育的困惑3.教育创新的瓶颈4.教育观念的思考5.退而结网
(六)为了苗壮,多一些沃土
1.对人才的评价管理考核制度简单化2.不注意充分发挥博士生的创新能力3.学科交叉阻力重重4.项目招标难以保证公平
(七)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宏观管理1.“多头拿钱”2.科技投入3.项目管理
(八)人口大国的人才忧患1.国内种树,国外结果2.隐性的人才流失3.构筑人才高地
2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b238dd4693daef5ef73d42.html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4版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