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衰落又一步:知名公司纷纷从港股退市

发布时间:2018-10-03 16:13: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香港衰落又一步:知名公司纷纷从港股退市

  新世界中国、东鹏控股、万达商业、淡水河谷……这段时间,一家接一家的公司传出要从香港退市的消息,其中不乏在中国甚至世界都闻名的“好公司”。

  既然当初选择了香港,为何如今却又将之抛弃?估值严重低估、业务需要调整、上市失去意义……五花八门的原因并未道明真相。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与当前香港股市吸引力下降有关;另一方面,港股市场监管不力,老千股横行的问题,也确实应该引起重视。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高度自由化的香港资本市场,公司退市也是一种自由。但自由的背后,或是香港资本市场正在走向没落与衰退的一种预兆。

  全球矿业巨头对香港“说拜拜”

  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06210.HK)上周五(4月28日)公告,其董事会已批准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在申请获得港交所批准后,公司的香港预托证券将于7月28日起退巿,最后交易日为6月27日。

  所谓预托证券(Depositary Receipt,简称DR),是指外国企业把部分股份交给某个市场存管机构托管,再经这一市场存管机构发行票据并在本市场交易所买卖,以此来避免和降低本市场投资者和机构直接投资于海外市场的风险。

  顾名思义,香港预托证券(HDR)就是在香港市场推出的DR,其原意是想改变香港因新股主要来自于内地、国际化程度稍显欠缺的情况,希望以香港预托证券的方式吸引更多海外公司来香港上市。

  淡水河谷不是第一只从香港退市的预托证券。此前,同样以HDR形式赴港上巿的日本金融公司思佰益,在挂牌三年后已于2014年申请退巿。在淡水河谷HDR完成退巿后,香港股市将只剩下高档奢侈品牌COACH(06388.HK)和优衣库母公司日本零售商迅销(06288.HK)这两家企业继续以HDR形式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淡水河谷是在港股上市的首只HDR。因此,这次淡水河谷宣布退出香港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并不一般。不过淡水河谷并未透露退市的原因,只是称撤回香港预托证券上市符合公司的精简策略。

  有市场人士向指出,机构投资者可在相关上市公司的第一上巿地直接进行股份交易而无需通过HDR,再加上近年来港交所在推广HDR业务方面力度相对较小,因此香港HDR巿场一直未能吸引大客户、大资金进场参与。

  以淡水河谷为例,其报价由挂牌初期的270港元跌至近期的40港元左右,累计跌幅超过85%。此外,每日成交额多为数万港元,突破百万港元的交易日屈指可数。由此可见,长期交投不活跃、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交易,是淡水河谷决定退出香港股市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这也凸显出香港HDR市场长期交易清淡、对国际投资者吸引力减弱、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受到影响等多方面问题。

  万达商业和香港股市“闹离婚”

  如果说淡水河谷HDR退市只是对香港股市打了一把冷枪的话,那万达商业私有化退市无异于在港股市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3月30日晚间,万达商业(03699.HK)发布公告称,公司的控股股东已告知公司,其正初步考虑就H股进行一项自愿全面收购要约,如经落实,将可能导致公司私有化以及公司于联交所除牌。

  万达商业在公告中称,如果进行自愿全面收购要约并且发出正式要约,H股的要约价将不会低于每股48港元现金。该价格刚好为万达商业H股上市的发行价。据计算,此次万达为私有化需要支付约313亿港元。

  差不多16个月前,万达集团将其商业地产业务推至港股上市,成为2014年港股最大的IPO活动,而今又突然宣布准备私有化退市,着实让市场吃惊。

  舆论普遍认为,过低的估值是万达商业退市的直接诱因。自上市以来,万达商业的市盈率只有6倍左右。在A股上市的万科与绿地,两者的市盈率分别为17倍与34倍。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万达商业的业绩表现不差,但在港股市场上,投资者一般不会单纯依赖营收、毛利等指标来估值,而会和杠杆资金的借贷成本做对比,如果此类商业项目的租金水平不高,那么从投资角度看就不愿意给予更高的市盈率评价。同时,H股市场上很多投资者来自于国际市场,对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等担忧程度相对高,对于传统商业地产项目也持谨慎态度,这会在估值方面得到反映。

  “海外投资者最认可的是类似喜达屋这种高度依靠运营而不依靠资产来产生价值的模式。”上述人士指出,万达商业的模式相对而言是一种“重资产”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以售养租’的模式在维持,即以出售物业产生的巨大现金流为支撑,尽可能地维持“只租不售”的物业。

  虽然现在万达商业正在尝试实施轻资产战略,但依然没有获得海外投资者的认可。金融资深评论人黄立冲表示,“现在香港市场只愿意给这样的企业3-8倍的市盈率,大部分在3-5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万达商业的价值并没有被低估。”

  香港资本市场在没落衰退?

  上市公司私有化在香港市场并非罕见。梳理发现,除万达商业外,今年以来启动私有化退市的还有新世界中国(00917.HK)和东鹏控股(03386.HK)等。

  今年初,新世界发展(00017.HK)正式向新世界中国提出私有化建议,目前新世界中国私有化已完成,公司股票正在停牌中,直至撤销上市地位。东鹏控股则是2月初启动私有化,目前还在进行中。

  为何辛辛苦苦上市之后,又要从香港退市?有投行人士称,最主要的原因往往是股价低迷,甚至低于净资产值,而成交量长期偏低,证券丧失融资功能,上市失去意义等等。此外,有部分企业可能觉得自身前景秀丽,公众无法理解,因而进行私有化。当然,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母公司集团的整合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对于包括万达商业在内的优质公司纷纷离去,有市场人士指出,这透露出一个信号:曾风光无限的香港资本市场面临着没落与衰退的压力。

  一方面,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资金急于“分蛋糕”,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自然受到资本的青睐,从而带动投资气氛暴涨。但近期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加上人民币贬值的预期,香港的吸引力大不如前,机构纷纷抛售乃至做空“中国概念股”,令香港股市顿时犹如一潭死水。

  另一方面,过去内地企业积极争取在香港上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的身份筹借低息外债更容易——在人民币单边升值情况下,借外债显然要划算得多。不过,当人民币开始“双向浮动”,甚至是贬值时,借外债的成本就显著增高。与此同时,由于内地施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内地反而容易筹集资金,企业债尤其是房地产债颇受追捧,香港平台的作用也突然变得可有可无。

  如今郎无心,妾也无意,香港作为全球开放的股市中最大的“中国概念”市场和内地最主要的“窗口”市场,受到冷遇其实是必然之事。

  国际金融中心好日子将尽?

  然而,把企业退市归咎于受大环境影响,香港资本市场吸引力不如从前,真的妥当吗?事实上,作为监管方的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也频遭质疑。

  首先,港交所本身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根据其最新年报,去年港交所IPO集资总额2631亿港元,为全球最高。

  但这份成绩单的成色颇值得推敲。查询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数据发现,2015年内地公司通过发行H股IPO融资金额为236.19亿美元,折合约1830亿港元。如果剔除掉这部分,则去年港股IPO金额仅剩800亿港元左右。这其中还有大量注册在海外,业务却在内地的“红筹”公司。

  把以上种种根植于内地,却因为各种原因“外溢”到香港的IPO去掉,港股还能剩什么?

  此外,香港股市还有一个最经典的组成部分——“老千股”,让许多投资者都深恶痛绝。一些买中了老千股的小股民,百万资金可以被老千股血洗到只剩几千元。但是,这么多年下来,老千股这个老鼠屎在香港依然如鱼得水,肆无忌惮,并没有引起香港当局的重视。

  有业内人士曾直言:“老千股”不是癌症,只要监管层作为,不可能无解。从某种程度上讲,香港资本市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实在太不足。

  去年,港交所净利润79.56亿港元,创下历史纪录。包括临时工在内,港交所一共只有1568名雇员,人均创造净利润超过500万港元,堪称全球赚钱效率最高的公司之一。同期,身为全球最赚钱公司的苹果公司,人均创造净利润也只折合不到380万港元,仅相当于港交所七成多。

  港交所各项盈利指标,无论毛利率、净利润率、分红率还是净资产和总资产收益率,都非常靓丽,放眼全球也极少有公司能与其匹敌。但过去的风光不意味着未来的辉煌。在留不住淡水河谷和万达商业等公司之后,港交所和香港资本市场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

  港交所在其最新的年报中称:“香港作为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今正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d15a5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1.html

《香港衰落又一步:知名公司纷纷从港股退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