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9-09-15 19:05: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 可读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我们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二、 可塑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内向性

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四、 超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五、容《易》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 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 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三、 成熟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

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此外,这一期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伟大建筑。

隋唐建筑的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多建游幸苑囿。

四、 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这一时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筑。

五、 解体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

中国古代园林序说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地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一、对自然简单占有的原始阶段

    ――商、周时代的园、囿、圃、池、沼

  中国古代园林肇始于何时?它的原始形态是怎样的?历来都是园林史界讨论的焦点。多数人认为商、周的园、囿可以视为是中国古代园林萌发的开始。

  商、周时代的"",一是有园墙,有""一类的竹木"篱笆";二是在这个闭合的园墙内"树木"(即人工种树)。这或许就是后来植物园的先型,不过在当时它却带有鲜明的生产性质。

  所谓"",《初学记》定义为"养禽兽曰囿";《淮南子.本经训》注指出,"有墙曰苑,无墙曰囿"""""一样,也有着鲜明的生产性质。此外,它还带有浓重的军事性质。

  所谓"",是人工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也有着鲜明的生产性质。

  所谓"""",在商、周时均为养龟养鱼专供占卜祭祀之用的地方。这说明""""也有着鲜明的生产性质,不似后来仅供观赏的水域。""在商、周时还是城外濠沟的另一称谓,这显然又带有军事的性质。

  总之,这一时期的""""""""""在主观上虽然不是为了观赏而兴建的,但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人工山水园林和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却奠定了基础。

二、采集或自然主义的仿写阶段

    ――春秋、战国、秦、汉的宫苑和私家园林

  这一时期的园林较之商、周的园、囿、圃、池、沼已少了很多生产和军事性质,开始具有了较多的观赏性质,而呈现出一种两者性质的过渡(或转化)形式。

  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经营带观赏性质的宫室园囿而见其端倪。

其中有:吴王夫差所筑的姑苏台、天池、海灵馆、馆娃阁等、还有梧桐园、葡萄园等一类非综合性"宫苑"的主题(或专题)园林。这些园林或许还带有明显的生产性质,但在"宫苑"出现的历史背景下或多或少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观赏功能。总之,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生产、观赏并重的"主题园"和以游宴、观赏为主旨的"宫宛"的分野。特别是"宫苑"一类园林,规模恢宏,建筑华丽,已不再"与民同之"而为王者所专有。

  中国古代园林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则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过渡(或转化)。秦统一全国后,在都城咸阳大建宫室,并于渭水之阳作上林苑,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了许多离宫别馆。秦上林苑在先秦各国宫苑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可居(帝之居)、可游(帝之游)的特征。汉武帝时又在秦上林苑基础上更为增广,使之纵横三百余里。如此众多的苑中苑、苑中离宫别馆,说明汉上林苑是一处内涵更为丰富的多功能(或多义)性大型皇家园林群体的集合。

  除皇家宫苑外,汉代的皇戚显贵、富商巨贾也争相效仿建筑自家的私园。历史上著名的有西汉文帝四子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东汉顺帝时梁皇后长兄大将军梁冀的家园群和西汉武帝时茂陵富商袁广汉的私园。它们的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有的甚至足以比肩皇家宫苑。它们所采撷的园林山水要素,都是真山真水般的大小,即令是人工堆筑的土山、石山也都是"延亘数十里""高十余丈"的大尺度之物。这或许同皇家宫苑一样,也是对山川崇拜的一种反射。它们的园区内除山、水、花、树、鸟、兽……外,建筑物所占的比重也很大,是皇家宫苑的一种缩写,住宅的延伸(或扩大)。

  汉末三国时期连年征战,但亦不废兴建,较著名的有两座园林,一座是曹魏邺城的铜雀园;另一座是曹魏洛阳的芳林园(或称华林园)。

三、同诗、画结合,对意境追求的阶段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的写意山水园   

从我国古代园林发展史看,这一时期,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阶段。它奠定了我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基本风格和"诗情画意"的写意境界,并转而深刻地影响了皇家园林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以后,私家园林中"文人隐逸园"异军突起,这是由于东汉以来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给人们带来的消极悲观情绪,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有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叹喟。皇室与士族的明争暗斗,荣辱生死没有保障。统治者于是荒淫奢靡成风,大量敛聚财富,享乐斗富而大兴园林之风。同时,士大夫出于愤世嫉俗,而玩世不恭,醉心老庄哲学及玄学,清谈不拘礼法,任性放荡,寻求刺激。他们常常饮酒、修禊,服散,寄情山水,把心中的不满吐向大自然,滋长了隐逸思想。佛教的出世思想又助长了这种风气的漫延,从而激发了文人园的兴起。

统治者的斗富同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推动了完全不同的两类园林的形成。前者,著名的有西晋石崇的"金谷园",这是一处"别墅园"(或园林化庄园)。此外,张伦宅园也是这一时期十分著名的园林,是一处"市隐园"

后者,著名的有北周庚信《小园赋》中提到的那座小园林:又如南朝"广陵城旧有高楼,湛之(徐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游玩之适,一时之盛?quot;(《宋史·徐湛之传》)。这几座南朝园林,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文人园开始向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发展。他们不是为了悦目才去建造林园,而是为了静心、息性、寄情,才不疲园林的经营。在他们眼里山、水、花、树、风、月已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了,都已成了老庄哲学中"恬静无欲"最好的注脚,都已被人格化了,都同他们一起愤世嫉俗,心心相印了,能给他们以藉慰的须庚不可分离的知音了。于是,在他们思想里,不是去占有山水,而是赋予山水以情感,同山水同在(或同呼吸)。观察山水的角度变了,对山水的发掘也就不同了,即所谓:"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隐诗》)便是对他们新的开拓的最深层的揭示。

 隋、唐两代,特别是在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中,酷爱园林的风气依旧十分盛行。这一方面是因为两晋、南北朝以来"文人园"在给予知识分子精神寄托和心灵净化上,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而成为一种传统风尚的缘故:另一方面在唐代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发达,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的社会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积极的,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挤身仕途,建立功业的机会,企望一登龙门,而身价百倍。于此同时,他们又有感于心力的疲惫,宦海沉浮的无据而向往"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的既不脱离功业、仕途,又能享受山林野趣洗礼的"中隐"生活。这种两全的抉择可能是更为主要的原因。

  这一时期,不少诗人和画家参与了造园活动。涌现出不少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们按照自己熟悉的诗论或画论来建造园林,推动了造园理论的深化和确立。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一位是大诗人白居易。

  王维曾作"辋川别业"。他以诗人的激情,画家的机敏赋予"辋川别业"及其周边自然景观以人文色彩。从而使别业脱去简单的自然山水的外表。如果说王维的辋川别业是一座根植于自然风景区里的"别墅园",那么白居易在洛阳的私园却是一座典型的人工"市隐宅园"。从这些众多的私家园林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造园宗旨将入画、入诗、入情、入趣作为追求的终极目的,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同时,私家园林的这种追求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皇家宫苑的发展取向。举如,唐长安的禁苑(即隋大兴苑)、大明宫太液池、兴庆宫龙池以及骊山临潼华清池等,它们的规模已远不及秦,汉宫苑所特有的恢宏气势,但在内涵和性质上却还是一脉相承并没什么不同的地方。规模的缩小,说明隋、唐时期皇家宫苑同私家园林一样,注意造园要素的典型化,山、水、花、木的"比兴""隐喻",完全脱离了简单仿写自然的初始形态,即便是自然山水园,也被人们赋以深层的寓意,用拟人的手法给打扮了起来。

  北宋王朝,也是个大兴园林的王朝。据有关文献记载,仅东京城内和近郊皇家宫苑就有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和撷芳园等不下八、九处之多。宋徽宗时更倾尽全国财力于旧城东北兴建艮岳,不过,它们的规模更趋小型化。这同宋代审美情趣的偏于细腻、婉约、写实外,也同"文人园"日臻成熟有着直接关系。北宋时期,私园也遍及汴城内外。

  南宋,并未因国难而泯灭兴建园林的风气。据《都城纪胜》、《梦梁录》中记载,临安一地就有五十多处私园和宫苑。择其主要的有大内御园,位于凤凰山西北,是宫中避暑的胜地。其次,如德寿宫等十几处御园,环西湖周边而建。临安之外如吴兴一地也有园林三十四处之多(《吴兴名园记》)。难怪林升发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的感概了。经过唐代对园林意境的开拓,又经过两宋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古代造园术登入艺术大雅之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奠定了基础。

四、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类和理论总结阶段

   ――元、明、清的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和计成《园冶》的刊行

  忽必烈在围困金中都时,曾以金大宁宫为军事司令部。元代建国后,将大宁宫扩而大之,形成了后来明、清时北海和中海的规模(南海是明中叶以后才开发的)。这一时期,皇家宫苑进一步趋于小型化,在内涵上也有了新变化,已不见以往的狩猎及生产性质。现遗留的主要是清代宫苑,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进入明、清以后从文人中分化出一部分从事园林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同工匠出身的造园家会合成一股新的推动力量,激发了造园事业向更高层次(或境地)的发展。不少文人出来著书立说,特别是在人文荟萃的江南一带。他们当中名声最为显赫的有明代《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园治》的作者计成和清代《一家言》的作者李笠翁。《长物志》和《一家言》并非造园学的专著,但它们的作者还是用了极大热情和较大篇幅阐述了园林中室庐、花木、水石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之说。

  《园治》,又名《夺天工》。刊行于明崇祯七年(1634)。这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造园学专著。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园冶》并不是从理论视角来写作的。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课本。

  《园冶》以前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都已不复存在了。留存至今的大多为明、清的宅园和庭园。其中,苏州、扬州和川西园林和庭园,最为人所称道,而苏州园林和庭院更其著称于世。



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构成及特点

园林之中的建筑,具有居住、游憩、娱乐、赏景与造景、理政,甚至举行宗教活动的功能。其基本造型轻巧、富于变化,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亭:是憩息赏景的建筑,也是园中的一景,大小不一,式样众多。通常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扇面亭等形式,其屋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类。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有用来供养巨型佛像。

  榭:它的突出特点是建于水边,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立面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它的主要作用是点饰水岸和观赏水景。

廊:是园林中的突出建筑。 它不仅是连接建筑之间的有顶建筑,而且是划分空间,组成景区的重要手段,同时它本身又成为园中之景。一般廊上都有彩画。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对象。

桥:在园林中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墙:园林的围墙,用于围合及分隔空间,有外墙、内墙之分。墙的造型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粉墙和云墙。粉墙外饰白灰以砖瓦压顶。云墙呈波浪形,以瓦压饰。墙上常设漏窗,窗景多姿,墙头、墙壁也常有装饰。



中国皇家园林

______造山理水以配天地

甲骨文中的囿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阿房宫与上林苑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 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 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皇家园林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的成熟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 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 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 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避喧听政”。 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私家园林                  —— 尚小巧而贵情趣

起源问题

 中国私家园林很可能与皇家园林起源于同一时代,但是从已知的历史文献中,人们了解到在汉代有梁孝王的免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

士大夫的隐逸时尚

晋南北朝时,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   

  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辋川别业和独乐园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 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私家造园之风兴盛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 正如清代造园家李渔总结的那样:一勺则江湖万里 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 这壶中天地,既是园主人生活场所,更是园主人梦想之所在,这时期著名的南方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狮子林等。

……来看从现今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宅园布局来看,北方的私家园林受四合院形制的影响较大,显得较为拘谨;南方的私家园林则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自然大方。

从水池大小来看,北方私家园林中通常水面较小,而南方私家园林因基地水源丰富而水面较大。

从假山材料来看,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北方产的石头为多,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太湖石;从园林建筑外观造型南方园林建筑则空灵、飘逸,屋角起翘很大。

从植物材料上来看,北方私家园林中,油松、桧柏、白皮松、国槐、核桃、柿子、榆树、海棠较为常见,而南方私家园林中常以梅花、玉兰、牡丹、竹、榆树、芭蕉、梧桐等为主要树种。 从色彩构图上讲北方园林是灰瓦、灰墙、红柱、红门窗、绿树、黄石、青石为特点,色彩艳丽、跳动。南方园林则是以灰瓦、粉墙、棕柱、棕门窗、灰白石、绿树为特点,色彩清雅,柔和。

自然无为与壶中天地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

  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

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坚定等待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清醒选择。 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世道一旦清明,明君一旦出现,他们就可即刻复出。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也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而不必假皇权的中介了。 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等)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 这时的半亩方园就成了孔颜乐处。失意的士大夫们便可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笏,卧游边,山山水水了。

在这种情况下,园林中不仅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文学艺术作品(匾额、楹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皇家建筑所不能比的。

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方面

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后来为皇家所吸纳,一些宗教寺庙,尤其汉传佛教寺庙的营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而一些儒家知识分子一旦当了地方官,也适时修建一些郊野公共园林或少量园林式建筑,供市民踏青登高赏景之用。

  这种园林或建筑就更与私家园林气味相投了,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就与著名诗人苏东坡两度在此为官,曾先后疏浚西湖,筑苏堤,修石灯塔,造各种亭台,并留下大量赞美西湖的诗词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了解私家园林之美,可进一步懂得中国园林之妙,并直观地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花园改建成的中国第一佛寺

根据已有的考古材料证明,中国寺观的起源在5000年以前,当时是以神祠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女神庙。  东汉时在洛阳以皇家花园改建成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佛寺。然而佛寺的建设兴旺于魏晋南北朝。因为当时的社会战火不断,民众生活痛苦不堪,生命无常,因此,佛教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道教思想中取法自然、延年益寿、飞身成仙等也赢得众多追随者。

舍宅为寺的热潮

在舍宅为寺的热潮中,北魏洛阳和南朝的建康佛寺成百上千,香火甚旺。 

 此时,寺观园林有三种形式,一是把城市中寺观本身按园林布置;二是在城市寺观旁附设园林;三是在风光优美的自然山水中建寺。 

这样做是因为,不论佛教中的天国还是道教追寻的仙境都对寺观的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

世俗化、文人化的浪潮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教迅速发展, 寺观的建筑布局形式趋于统一,即为伽蓝七堂式。  

 此时的寺观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民众交往、娱乐的活动中心。 此时的文人也把对山水的认识引入寺观氛围,这种世俗化、文人化的浪潮促使寺庙园林的

 建设产生了飞跃。唐代长安的广恩寺以牡丹、荷花最为有名,而苏州的玄妙观也发展成规模宏大的寺庙园林,据传宋代名画家赵伯驹之弟所绘《桃源图》描绘的就是玄妙观的情景。

明清时期,寺观园林建设达到高潮。由于清帝极为重视与蒙古、西藏首领的友好关系,汉藏风格相结合上永安寺、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都是著名的范例。



景观园林

很久以前和后来

很久以前,中国人把自然山水尊奉为神而加以崇拜。后来,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由对自然山水的恐惧转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老庄与孔与佛

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庄子曾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而作为儒学始祖的孔子则把这种热爱升华到把山水比作人的品德的境界。

佛教传入中国经汉化而后扎下根来,其因果报应、来生转世的思想受到信奉,佛教中所叙由亭台楼阁、林木花草组成的花园成为天国的形象而为人们所向往。

正是由于上述道、儒、释对山水的不同认识,最终导致中国人把巨大的生活热情凝聚在山山水水之间,他们把对天堂的梦想转化为在山水之间建设人间仙境的现实行动。

人间仙境的梦想

实际上,他们是把自然山水环境当作一个巨型的花园来进行建设、经营的,从而架起了通向精神归宿的桥梁。

因此,我们发现,无论是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是在江河湖泊之滨,都有这样的巨型花园――人间天堂的出现,天国与他们是如此之接近,生活也就变得不再空虚而更加充实、完美了。

这种天人合一的结果是许多巨型花园――风景名胜的出现。

人们把中国五大名山概括为泰山雄,华山险,恒山幽,嵩山峻,衡山秀,然而仅有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并不能满足人对天国意境的追求,唯有溶入亭、台、楼、阁,才能成为人可亲近的环境,才能成为人间的天堂乐园。



四合院 ——宅门

门第相当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屋宇式大门的等级

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主宅院的中轴线上,宏伟气派。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

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绅的府邸,后来封赐给恭亲王,这座王府的大门是三开间,上复绿色琉璃瓦。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枋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品级地位的饰件。

金柱大门

这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蛮子门

如将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的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框的形式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的又一种形式。

如意门

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如意门占着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楣上方常装饰雕镂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楣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意门里的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却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

老百姓的墙垣式门

除上述数种屋宇式大门外,在民宅中,采用墙垣式门者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普遍、最觉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楣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却十分华丽,显示房主人的富有和虚荣。



影壁

重要的装饰壁面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有三种影壁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形的,称雁翅影壁。

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

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135°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撇山影壁

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烘云托月的影壁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垂直花门

很有讲究的门

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中,垂花门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处在正房与倒座之间,它的两侧连接着抄手游廊,游廊的外一侧是一道隔墙,称为看面墙,把院落截然分为内外两部分。

垂花门就是沟通内外院的门,俗称二门,又称内门。

  在垂花门以外的倒座房或厅房及其所属院落算作外宅,它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罩房等则属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在封建社会,未出嫁的香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指二门就是这道垂花门。

品第森严下的垂花门

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也是房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方面,它与宅院的外门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在品第森严的封建社会,宅院门户等级的高低直接标志着房主人的品级地位。

历来的有钱有势之家,都很注重对二门的修饰装点。正因为如此,宅院里的垂花门一般都是建造得非常华丽考究的。

两种垂花门

  垂花门的建筑形式是多样的,北京住宅建筑的垂花门,最常见的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一殿一卷式垂花门,所谓一殿一卷,是指垂花门的屋面是由一个尖顶屋面和一个卷棚屋面组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组合屋面形式。这种形式既庄严又活泼,屋顶迭宕起伏有致,富于韵律感。另一种是单卷棚垂花门,屋面仅采用一个单一的卷棚形式,虽然活泼不足,但仍不失高雅,在四合院中应用也较广泛。

以上两种垂花门建筑形式虽有差别,但它们的构造、功能却是完全一样的。

垂花门的两种功能

凡垂花门都有两种功能

第一是要求有一定的防卫功能,为此,在向外一侧的两根柱间安装着第一道门,这道门比较厚重,与街门相仿佛,名叫棋盘门,或称攒边门。白天开启,供宅人通行,夜间关闭,有安全保卫作用。

第二是起屏障作用,这是垂花门的主要功能。为了保证内宅的秘密性,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这道门称为屏门

除去家族中有重大仪式,如婚、丧、嫁、娶时,需要将屏门找开之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人们进出二门时,不通过屏门,而是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通过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垂花门的这种功能,充分起到了既沟通内外宅,又严格地划分空间的特殊作用。

园林中的垂花门

垂花门除用于住宅建筑中,还广泛应用于园林、寺庙等建筑当中。

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就有各种形式的垂花门十余座。这些建于园林中的垂花门,有的作为园中之园的出入口,有的则串联于墙垣、游廊之间,起分隔园区、隔景、障景等作用。

由于功能不同,采用的建筑形式也更加灵活,除一殿一卷式、单卷棚式而外,还有独立柱式、歇山式、廊罩式、十字形垂花门多种,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建筑形式的千变万化。

垂花门讲究的装饰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

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特殊的垂柱有关。

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有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内宅

内宅是

进入垂花门之后,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开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

【正房】 内宅的北房为正房,座北朝南,它是宅院中最主要的房间,台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

【耳房】 正房的两侧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故称耳房。

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

小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

【厢房】 内宅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房,分别向院内方向开门,称为厢房。如果四合院的规模较大,在厢房的南侧,还可以再加厢耳房。

【游廊】 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一般都有游廊连接。凡有游廊连接的房子,其前檐都有廊子,在廊子两尽端的山墙部分留有洞口,通向游廊,叫做廊门筒子。

抄手游廊都成曲尺形,与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相连接,将内宅串联成一个整体。游廊不仅有通行功能,还丰富了内宅建筑的层次和空间。

居室的分居室的分配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关起门来过活

四合院的各幢房之间,均由卡子墙连接,形成封闭的空间院落,临街房屋不开后窗或仅开很小的高窗。

院内,露天空地可按照主人的意愿,栽植四时花木,摆设鱼缸或盆景,一家人关起门来过活,怡然自乐,俨然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居住环境。



东西南北中轴线

正方形的城市

现在的北京,是在明初一举盖成的。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后,觉得南京缺少他自己的社会基础,便积极筹划迁都。准备并施工了13年,北京的内城城墙,连同其中的皇宫、街道、民房都基本就绪——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的城市(即今天的内城),他就颁布圣旨,宣布迁都北京。

计较于东西南北

人类时刻都在关注东西南北。日出于东而没于西,周而复始又开启新的一页。北寒而南温,是要稍微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的。

当然,南半球的冷暖恰恰相反,但中国人一直无从感知。

久而久之,东西相比,东为上。南北相比,北为上。坐北朝南,就成为君权、正统必须具备的一种形象和态势。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国这样关注东西南北;中国当中也没有哪个城市,像老北京那样斤斤计较于东西南北。

造就帝都文化

首先,是东西南北的观念,造就了中国的帝都文化。当然,帝都文化反过来也极大丰富了东西南北的内涵。

北京城从一建城开始,就依据了一条鲜明的坐北朝南的中轴线。

老北京,得到一个背倚长城的大背景,它坐北朝南,俯瞰中原以南的各省,同样也气象万千。

从这里入手琢磨老北京和老北京中的帝王,我们就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和答案。

符合东西南北规范

东西南北的理念也涵盖老北京的居民,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东西南北的规范。

比如北京人选择住宅,无论是买是租,一是看房子质量,同时也要看其方向。

就民居而言,比较好的房子是四合院。但作为一个整体,它通常也需要坐北朝南;北京东西向胡同中,有一半房子是坐南朝北的,因此也有同等数量的房子处在后者位置上。

这样,形成了比较、衡量。一般来说,后者次一些的,价格则低廉一些。

东西南北的派生物

东西南北这种地理概念在老北京城里的落实运用,久而久之,也出现了略有影响的派生物。

比如民谚有钱不住东南房,因为北屋才算上房,南房背阳,东房又挨西晒,于是比较下来,只有西房才是北房之下的唯一选择。

不知旧戏中称呼皇帝宠妃为西宫,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智慧有关?

比如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衙门就是官府,官府的背后就是皇上,都是要坐北朝南的了。还比如不撞南墙不回头,为什么撞的非得是南墙呢?因为发出这种感叹的人,是站在北边(坐北朝南)的立场上。从北边的立场看,最大的背叛就是脱离北边的管辖向南闯,碰了头是活该的。如果碰头还不知悔改就更是罪上加罪。

在北京,这类民谚挺多的,每一条都值得再三玩味。还有,在慈禧和光绪斗法激烈的时候,宫廷中的太监偶然谈起这件事,都习惯把慈禧简称为西边,地点发生在宫廷,可这种习惯却属于民间。

浙江水乡乡土

这一切没什么两样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他们也吃稻米。这一切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浙江的民居制作与风格既是从它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又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创造。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

浙江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洋溢着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与亲切。  然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却又无不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礼乐气氛。

古人把选择一地居住建房称为卜居。有人说中国人并没有一种专门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们的世俗生活的许多方面,却又有着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风水,认为房子的地势、方位、高矮及同周围山水形胜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未来房屋主人的吉凶祸福和家庭的兴衰。

总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盖房,不买田,一生一世未做人这句俗语,至今仍然流传在浙江农村。

红白喜事,盖房买田是一生的事

盖房标志着人生的成功,这成功来之不易,需有主人数十年的辛苦劳动,以及在生活中的节衣缩食。

一个中国农民一生中其实只有四件大事:红白喜事,盖房买田。由于现在田归公家所有,不能买卖,实际上只剩下三件事。而没有房子,红喜根本无从指望,所以盖房这件事就成了  一个前提,一个人生终极目标——齐家的必要前提。

笑脸下隐蔽着的宏愿

也许正是这种超越了简单生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才使得盖房仪式格外隆重吧?

不仅是主人,全村的人和全族的人都在这个隆重的气氛中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创业的神圣。

正如结婚要选个吉日良辰一样,造房子也得择个好日子。一求造房顺利,二求岁时平安。当然,能荫子荫孙,瓜瓞绵绵,后世出几个有脸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脸下内心深处隐蔽着的宏愿了。

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墙角是关键。房子立得稳,站得正,方向对,都得看墙角。所以,立墙的时刻,重要人物都要到场。

风水先生手拿罗盘,表情严肃,目光专注,口中喃喃有词,使这一时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房子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家中每个人的生辰的八字都是这个时辰的参数。也许是因为把家中每个人的运气都托给了这根支撑一家基业的大梁吧?

最恐怖的是火

浙江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是木结构的,因此木结构的保护和防火就成了大问题。从造房子的那天起,人们就期望日后房屋坚固,免遭虫蛀、火烧。

上梁时,主人在梁上挂只箩筐,筐中装只鸡,一来鸡吉同音,吉利;二来认为鸡能吃蜈蚣、白蚁,可保木结构牢固。

为了防火,浙江民居普遍都用马头墙,以防火势蔓延;有的大型民居布置水塘,为消防提供方便。

屋脊大量地运用像征主义手法,用鱼、草等水生动植物做装饰;梁枋被雕刻成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盖。

历次大火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点火星能败倒一户世代簪缨之家,一把火能毁灭半座城池。

因此,砖木结构的建筑最恐怖的灾星就是号称祝融君的火。

浙江民居在所有醒目的部位和构件上都以水作为装饰主题,就是提醒居民时刻留心火的失慎。防火已成为生活的基本常识。那唱绍兴莲花落的,开场白中提醒人们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当心着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10ace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d.html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