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

发布时间:2018-07-01 10:40: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道德”

【摘要】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

唯此为大的“德”文化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

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祖先传道德。《易经》对中华民族的道德進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概括和总结,正式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内涵和“道德”文化,加上儒家、道家和佛家等的“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数千年传承不断,一脉相承到今天。

家家讲道德。组成家庭者,“道德”,如“相亲”,女求男条件是“德才”,即有德有才;男求女条件多“贤淑”,即贤德和漂亮;要“明媒正娶”,即名正言顺合道德;支撑家庭者,“道德”,如有德行之父母、子女,以德性为基础的相亲相爱、互亲互爱等;维系家庭者,“道德”,如爱情、亲情、情感、诚实、品性等;延续家庭者,“道德”,代代相传、代代传承,必有道德内涵,不管大家、小家、富有或贫寒,无不希求其子女、子孙重德行,有操守,即使“恶人”也不例外。

人人言道德。最为赞美的话:品质好、德行好、有道德等;最为恶毒的话:缺德、损德、无德、必遭报应等。

国家立道德。中华民族历史的历代统治者多重视道德,并作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子孙承道德。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文革”之前)。

民族文化之魂:中华民族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大到国家、社会,莫不讲究道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文化基因”,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方方面面,進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的“神韵”,比如:做人,讲究品德的美;做事,讲究协调的美;建筑,讲究对称的美;艺术,讲究和谐的美;文化,讲究高雅的美;交往,讲究守诚的美;家庭,讲究和睦的美;社会,讲究和谐的美;追求,公平正义的美;向往,和谐社会的美等。就连小至“八方桌”、“太师椅”等家用器物,大到象征国家或政权的“鼎”等,莫不如此,讲究的是端庄、稳定、协调、持重的美。所以,中华民族已打下了数千年深深的道德烙印,流淌在历朝历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弃之便已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国人,就是“异化”或“变异”!中国的“中”字,无论字形或字义,莫不体现“中正”、“中道”、“均衡”等之内涵。所以,道德乃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或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及精髓!

当前,对中华民族“道德”认知上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中华民族“道德”,即为“中庸之道”。

误区之二,“中庸之道”等同于《易经》的“中道”或“中正之道”。

误区之三,中华民族“道德”为“封建道德”,乃“封建糟粕”。

中华民族“道德”的真正内涵:

道,即规律,是关于“基本规律”和“现实规律”的总称。基本规律,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共同特征即“阴阳平衡律”,前面已有专门篇章对该规律做了充分的解读;德,即德行、品性,或行为规范,是关于做人的原则或共同的行为规范,这在对于“易理”的实践部分即64卦的解析中,也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所以,“道德”,简言之,就是关于做人和做事的“原则”。本文则通过“卦理”再对道德做進一步地解读,以加深理解和认知。

《易经》64卦特别重视和强调“居中持正”,即每一卦的上下中位“九五”、“六二”的阴阳“位正”与“位不正”的问题,而且64卦从始到终,一以贯之。

先说“居中持正”之“居中”(或“中正之道”、“中正”、“中道”等):

“居中”——在64卦中乃体现为:天、地、君、王、父、母等“至尊”、“至重”之位。所以,“居中”乃关乎天地间之大道,即与同为卦中所揭示的“中道”、“中正”、“中正之道”,意义相同。

“中”:居中、中心、中间、中位,即平衡、均衡、均等、协调、和谐等之意;又由于64卦十分强调“阴阳相应”、“阴阳不相应”、“阴阳位正”、“阴阳位错”等“阴阳”问题;而64卦中的“泰卦”、“否卦”、“小过卦”等,就是专门讲阴阳平衡、失衡、适度、过度等关于阴阳平衡关系问题的。所以,“居中”或“中道”、“中正之道”,即“道”之内涵,就是关于“阴阳平衡”的规律性问题,即:“阴阳平衡规律”。平衡规律,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共同运动发展属性,或共同的规律,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平衡规律,又可称之为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

“平衡规律”可延伸为:用于价值观念上,则为公正、公道、公平、正义,即公平正义;用于事物状态,则为均衡、均等、协调、匀称、对称、平等、平稳、和平、规矩、方圆等;用于发展形态,则为平衡、协调、和谐,适度、适当、和合、民主、协商、沟通、名正言顺、平衡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

所以,64卦既证明了“道”、“中道”,即“阴阳平衡律”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其自身符合事物基本规律的科学性。

世界万事万物皆平衡!

平衡则谐,则吉、则利;失衡失谐,则凶、则害。所以,失衡就要复归于平衡!

即:平衡——失衡——调整——平衡——

再谈“居中持正”之“持正”(或“阴阳相应”、“位正”、“正位”等):

“持正”——与“居中”相联系,在64卦中二者紧密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强调“居中”必同时强调“持正”,因而“持正”几乎就是专门为“居中”而设。所以,如果“居中”为道的话,那么“持正”是否就是德呢?

“正”,有正确、正当、正义、正道之意。特别是,64卦中:强调“阴阳相近、相亲”,则为“情”;强调“阴阳相应”,则为“义”;强调“尊位”、“持正”、“不持正”,则为“礼”;强调“位正”、“位错”,则为“谦”与“诚”等。而且,64卦有专门讲重情重义的“家人卦”、讲礼节礼仪的“贲卦”、讲谦虚谨慎的“谦卦”、讲诚信的“中孚卦”、专门讲善的“损卦”与“益卦”、更有专门讲道德的“恒卦”等。

所以,“正”,即德;“持正”,即有德及德行之意。故根据64卦,德之内涵可概括为:“重情重义、礼节礼仪、谦虚谨慎、正直善良、持诚守信”,可简化为:情义、礼节、礼仪、谦虚、谨慎、正直、善良、诚信。具体则为:

情义——情:情感、亲情、爱情、友情、友爱等。可延伸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真、善、美、爱等。义:忠义、道义、仗义、义气等。可延伸为:忠贞、守道、操守、适宜、合宜、進取、向上等。

礼节——即:礼节礼貌、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尊师重教、文明有礼等。可延伸为:秩序、法律、礼节、礼貌、文化、文明等。

礼仪——即: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礼节等。可延伸为: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团结友好、彬彬有礼等。

谦虚——即:虚心、谦逊、谦和、谦谦君子等。可延伸为:谦让、虔诚、忍让、包容、隐忍、低调、不张扬等。

谨慎——即:谨言慎行、自警、自励、自勉、慎重等。可延伸为: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不麻痹大意等。

正直——即:正当、正道、秉公、秉正、秉直、率真、直率等。可延伸为:坚守正道、遵循规律、坚持真理、坚定信念、是非鲜明、不屈不挠等。

善良——善人、善事、善心、善行、善性、好人、人品、品质等。可延伸为:重人品、重德性(行)、乐施好善、积德行善、善人善己、善己善人等。

诚信——即:真诚、真实、诚实、守信等。可延伸为:不欺、不骗、不谎、不虚、不假,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等。诚信,是64卦中强调最多的内容之一。

故,“居中持正”即为“道德”。综上所述:

“道德”==“平衡规律+重情重义、礼节礼仪、谦虚谨慎、正直善良、持诚守信”。

道,亦为“现实规律”,是“现实规律”与“基本规律”的统称。所谓“现实规律”,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根据“平衡规律”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规律性”现象。现实规律受制于平衡规律,如市场规律、价值规律、教育规律、成长规律、饮食规律、运动规律等。故,道即规律,是关于如何正确做事的。

德,乃人类社会所独有,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原则。也许有人会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思维,然动物也有简单思维,如俄罗斯牧羊犬具有九岁普通儿童的思维能力;也有人会说是会使用工具,然有些动物也会使用简单工具等。因此,只有“德”行才是动物所不具备的,是古老的中华易经专门为本民族所制定的规范和原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实践的总结,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中国人的身体力行,充分证明了其伟大、不朽和光辉,且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堪为真正的人类普世价值!试想:假如没有了德行或操守,即易经之“德”,或管子概括的“礼义廉耻”,还何以为人?道德沦丧,人性也即泯灭!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人。故,“德”即德行或操守,就是关于如何正确做人的。

如何正确做事、正确做人,就是“道德”。

即:遵从规律,按平衡规律办事,注重做人的原则。

所以,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道德”二字不可分割,二者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涵,又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无道即无德,无德即难以为道,循道必须守德,守德必须合道。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保证,有德者即为有道德,无德、缺德、失德者,即为无道德。

综上所述:

——中华民族的“道德”,绝非“中庸之道”!

——中华民族的“道德”,绝非“封建糟粕”!

——中华民族的“道德”,绝非“民族局限”!

中华民族六千年道德发展的“三大阶段”:

初始并形成阶段——周朝以前。即伏羲观天象、画八卦及之后的民族探索时期。

成熟阶段——主要在周朝。突出表现为对《易经》的创新实践时期。(如周文王和管子)

传承、规范阶段——主要在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复归中华民族“大一统”以及重塑道德文化的系统性。主要表现:通过“克己复礼”而起到对《易经》传承作用的“孔孟之道”居于社会历史的主导地位。

稳定发展阶段——秦汉以后,至满清王朝的覆灭。

也许会有人认为,秦始皇乃“焚书坑儒”的暴君,怎么还会行“道德”?其实不然,秦始皇结束中华民族自东周以来四五百年混乱局面而一统天下,完全不难想像其在“统一”过程中所遇到的抵抗、反对、阻碍等复杂程度,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而那些“阻碍者”、“复辟者”、“倒退者”势必成为这个时代“逆我者亡”者,秦始皇若是“乱烧”、“乱坑”,儒家思想也难以流传至今了,而且秦统一以后,儒家的思想和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比如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到董仲舒“罢拙百家独尊儒术”也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秦始皇不仅是复归中华版图“大一统”的“始皇”,也是复归中华道德“大一统”的“始皇”,其在传承儒家思想以及民族道德方面亦功不可没。至于史论秦始皇的“暴政”或“暴君”等问题,也是中国历史诸多“君主”共同的“功过”特征,或“兴亡周期率”特征,即兴于德政,亡于暴政。

中华民族六千年道德发展的“三大层次”:

周文王开创64卦,丰富了天人合一的道德内涵;管子则将道德之德概括为:礼义廉耻;孔子则在“克己复礼”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老子则侧重于道,力行于智,近于孔子之德。但是,上述皆为易经道德之拓展、延伸或践行运用。所以,纵观中国历史,关于道德的演变或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特征,即:

探索者——社会精英。即历朝历代大师及社会“精英”阶层,如贤达、圣人、师表、士人等。他们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开拓者、探索者、先行者,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丰富、发展、传承及发扬光大,发挥了堪称彪炳日月的巨大历史作用,已成为中华文明或东方文明的一道绚丽“风景线”。

推动者——执政者。即历朝历代的“执政者”或君主、帝王等,在传承“礼义廉耻”等道德内涵外,还注重推行“忠君”、“报国”、“仁爱”等道德思想,以利于其统治。所以,史上大凡智者,无不将道德奉为至宝,供奉于国家的“庙堂”,以仁政或德政,则国泰民安,社会祥和;反之,则惑而社会乱象丛生,国家由此而步入衰落败亡的不归路。这已成为中国道德传承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

践行者——百姓。中国历朝历代的老百姓,都是既遵从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又追求公平正义、和合、和谐等道德精神,并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诉求”或民族文化现象。“不患贫而患不均”,此处的“不均”不是平均而是不公,中国数千年历史,历次的社会动乱,或国家的败亡,大多并非缘于贫困,主要是失公、失正所致,即道德的原因,这就是中国人或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道德情感,或道德因素,不了解这一点,就不算是真正了解了中华民族,认不清这一点,就不会是称职的“执政者”。

所以,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数千年一脉相承到如今,关键则在于其内在的道德文化的不朽魅力,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棒”似的代代传承,在于上述“三大层次”的道德认知和不懈努力!特别是广大的中国老百姓,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承载着中华道德文化的基因,是中华道德最重要承载者和践行者。所以,讲道德是中国人的固有本性,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光大、绵延不息、辉耀东方、灿烂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国外侨居时间再长,也改变不了中国人固有特性,有人形容为中华民族的“根”,实则为道德文化的基因使然,如若强行改变或“异化”,即去道德化,则必然会留下“不伦不类”的遗憾!融入或融合,并非是彻底改变或变异,种群不同、文化或“基因”差异,强行改变则必然要付出代价,而且从根本上讲,不同族群或不同的民族文化,绝非是彼此取代、相互消灭或异化的关系,而是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各自丰富、共同发展,方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改革开放不更是如此吗?南橘北枳、东施效颦,若是发生在国家层面,就不仅仅是“笑话”那么简单了,道德缺失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看古今贪官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不就是“礼义廉耻”的缺失或道德的沦丧吗?不是没有法,监督问题也仅为一个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在“做人”方面出现了问题,在一个极端自私而贪婪的人那里,什么法律或监督都会被“打折扣”的,所以对于官员而言,外施以法,内修于德,内外结合,方为根本,这就是“中国人”!

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社会关于“道德”发展的“三大特点”:

其一,“虚、实结合”。即不管理论上还是意识形态上,推行的是“中庸之道”,实则施行的却是《易经》的“中道”。例如,无论从人们对“公平正义”,以及“均贫富,等贵贱”等的价值诉求,还是对“平衡、均等、协调、和谐”等事物的美感追求,以及反映在建筑、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和谐”理念等方面,无不体现了《易经》的“中道”思想,而与倡导“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和稀泥”、“老好人”等思想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

其二,“明、隐统一”。即“中庸之道”高居“正统”地位,大有天下非此道莫属之势,而且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恐怕知道《易经》“中道”为何物者甚少,然而二者却并行不悖,并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奇特现象。

其三,“言、行不一”。即言必“中庸”,行则“中道”。三千多年中国历史社会既无“道”,又有“道”,既没有《易经》“中道”的正统地位,却又处处体现了《易经》的“中道”思想,这既归功于儒家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结果,同时也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才导致上述“奇特”现象的发生,从而也進一步证实了《易经》的博大精深与神奇的内在魅力。

中华民族六千年道德实践的“三大铁律”:

以德治国者——兴。从夏商周,到秦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社会,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凡是文明昌盛时期,都是中华民族道德践行最好的时期。实行“仁政”或“德政”,君主贤德为民,开道德文明昌盛新风,上下同欲,政治环境宽松,社会关系协调,呈现和谐繁荣的盛世景观。

以贪祸国者——亡。亡者自亡,败者自败,亡于贪婪,败于奢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载舟者”德盈,“覆舟者”德亡。而且,任何事物的兴衰败亡,都会呈现某种“兆头”,亦如“大过卦”的“凶之兆”,而亡国的一个重要“兆头”,就是贪欲横流,道德沦丧,奢靡之风盛行,直至败亡,可谓“成由勤俭败由奢”。贪婪而道德沦丧,则必祸国、误国、败国、亡国,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数千年来,中国陷在“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兴与亡不都系于“道德”二字吗?载舟与覆舟,何以载?何以覆?

行德治贪者——谐。上苍真会“造物”,没有十全十美,人亦如此,有德为阳,同时也弄个贪为阴,与人形影不离,并形成相互“制约”,使人不得不时时“自警自戒、谨言慎行”,稍不留神就误入“贪婪”的陷阱。说贪婪是“万恶之源”毫不为过,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皆由贪而生;说贪婪“魔力”无边毫不夸张,它既让你恐怖不已,又往往诱你上钩,既让你品尝到暂时的快感,又折磨得你苦“不堪言”;说贪婪“危害”极大,毫无耸人听闻之意,一旦贪婪成性,小则毁掉自己的人生、毁掉一个完美的家庭,大则可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可毁灭整个人类。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战争,不都是贪婪若得祸?目前,地球从环境,到资源等,由于严重地污染、破坏、过度地消耗和掠夺等,已导致的不堪重负和种种的危机,归根揭源,不都是贪婪惹的祸?

贪婪横行,怎能建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靠经济与道德共同支撑,而绝非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或物质文明,而忽视道德或精神文明,只能导致贪而更贪,乃至人性的泯灭。如果仅靠经济发展就可建成和谐社会的话,那么古罗马帝国、二战前的希特勒德国、日本军国主义等,岂不也都是“和谐社会”了吗?那么它们的覆灭也就没有道理了。

两千六百年前的管子就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既强调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同时也强调提升道德,即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强调发展道德的问题。尤其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即礼、义、廉、耻“四维”得不到发扬,国家就会灭亡!这是何等的重视和强调道德的作用啊!他把道德建设上升到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可谓惊世骇俗!然而,难道历史不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吗?

贪婪的克星就是道德,这叫“一物降一物”,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为什么这么重视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有人会问,靠法律不行吗?然法律“治标不治本”,法律只能束缚其身,却难以消弭其心,消除内心贪婪的欲火还需施以“中药”式的道德方可有效,德法兼治,道德与法律并举,即“依法依德治国”方有“疗效”!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法律如此完善的情况下,贪婪却如此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西方国家数千年弱肉强食,即奉行所谓“森林法则”而“轮流做庄”的重要原因,也是世界战争、掠夺不断,过度消耗、破坏、浪费地球资源,并导致污染、破坏而造成人类愈来愈严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

所以,作为国家如果不讲道德,不施行德政或仁政,道德缺失,则必上惘,精英惑,社会乱,政权亡;作为富人如果不讲道德,张狂、张扬、甚至仗势欺人,则必遭社会唾弃,特别是如若道德传承受阻,即前不传德,后不承德,其结果必然是“富不过三”;作为家庭如果不讲道德,则必亲情淡化,失衡、失谐,幸福不在;而作为个人,真正得信任、有口碑,走得稳、走得远,尤其平安快活者,不正是那些有道德、品行端的人吗?这些就是千古不变的道德规律,故不可不智,不能不警啊!

中华民族道德发展历史的“三大结论”:

第一,历史再次证明,居于中华民族主导思想地位数千年而不变的“道德”,是《易经》的“中道”思想,而非“中庸之道”。

第二,儒释道等“八大脉系”,在诸多方面承袭了“易经”的思想文化,并为发扬光大《易经》思想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第三,在《易经》处于“神秘”地位,即尚未被人们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就发挥了如此大的影响力,足见其伟大而又神奇的魅力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巨大作用力。

中华民族道德走向未来的“三大必然”:

其一,《易经》之“道德”,必将由“幕后”走向前台,并成为中华民族“正统地位”的核心道德观。

其二,《易经》之“阴阳平衡律”,必将被人们所重视和实行,并成为真正的中华民族和谐之道、未来的和谐世界之道。

其三,《易经》之“道与德”,必将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道德,必重登国家的“庙堂”;“平衡规律”,必大道于天下!

历史的结论:中华民族已走过六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见证并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兴衰”,而最锐利和智慧的民族法宝则是“道德”,并一脉传承到如今,无论什么制度、什么朝代,也不论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谁想割断中华道德的历史都不可能,不传承都不行,要不何以为中华民族?至于那些玷污道德、自以为是、妄自菲薄、自寻其辱的“浮躁者”,在伟大的民族智慧面前更是什么都不是。不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就不算是称职的代表者,这一点无容置疑!不妨试想: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位伟大人物,不皆缘于道德的光辉吗?失却道德的光环,人民还认同吗?民族还认同吗?还何来伟大?

道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渗透到每个中华儿女的细胞。

然而,从“五四”到“文革”,再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打击、破坏、割裂等而造成的历史“断层”,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后果难以估量!这不能不是当今社会人心不古、信仰缺失、道德沦丧、贪欲横流、龌龊充斥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是中国人被世界“轻贱”并被讥讽为“中国:你们的道德比你们的产品还垃圾”的根本原因,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华民族千古的历史“镜鉴”!

——如果不讲道德还算是中国人吗?

——如果不讲道德还是中国特色吗?

——如果不讲道德还是中华民族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521493f01dc281e43af04b.html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