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最优秀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9-06-26 08:40: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老舍最优秀的散文



  篇一:老舍散文的幽默
  老舍散文的幽默
  作为中国文坛星斗上璀璨的一颗,老舍的作品显示出与常人不同的文学特质与精彩。出身贫寒的他,不到两岁便失去了父亲,靠母亲为别人洗衣裳过日子,清贫的生活却没有阻断他求学的路。而正因为这样环境的生活,才给他的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素材。他的散文也正是取材于这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使他将社会、文化中的让人忧患的意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展现于观众眼前。创造出了那粗俗风趣却又发人深省的语言。另外作为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当北京话被确立为基础音的时候,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也逐步显现了出来,并逐步取得了进展。由此,被誉为“中国的语言大师”。
  老舍的作品涉及到多种文学形式。无论戏剧、小说还是散文,都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戏剧如介绍新中国成立时期,表达对政府为百姓办实事感激之情的戏剧《龙须沟》,语言幽默诙谐,写出了对生活的热爱。而话剧《茶馆》都是极有名的作品。老舍先生的散文需要细细品味和咀嚼,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深意,。它的散文虽从不列为代表作,但是也写的非常好。其中的京味和幽默是主要特色,反映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忧国忧民的情感。一次,朱自清先生有“朱光潜文学沙龙”返回清华,有人问他,今天的是做如何,哪位诗人的最好。朱先生回答说,今天好的不是诗,老舍的散文最好。在那次聚会上朗诵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引起了高度的称赞。写景散文尚且有如此高的评价,叙事类幽默散文更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散文中的幽默,是恩你个狗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情结合,获得一种丰厚的内在的艺术力量。
  老舍散文也有不同的分类,有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自传散文,幽默散文等等。而他散文中的幽默与京味成为散文的重要特色。例如《取钱》、《幽默的危险》、《避暑》等。
  散文《母鸡》就明显的表现户老舍先生语言中的幽默色彩。他运用北京语音中特有的儿化音,表现母鸡行为动作时,显得幽默风趣,也表现对生活的喜爱,悠然自得的心情。如“他总是挺着脖儿,表现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机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钱,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如此简单细致却具有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他对语言的严谨,同时又具有北京特有的色彩。另一方面将母鸡的勇敢机敏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看到了一直将要起身作战的母鸡。
  篇二: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们这代人缺的永远都是老舍那个时代的适静,淡雅。窗外的喇叭声,屋内的电视电脑音响声,无一不阻挠着我们进入内心的淡雅世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构成了老舍的世界。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各种东西有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但我觉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当美好的。“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能将这么美好的绿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展示了老舍文章功底之深厚,言语之精辟,用语之恰当,另一方面是那无可比拟的绿景的功劳。倘若没有这一份映在自己心里的绿色,又怎能将这份绿色映在我们心里?
  老舍的文章无处不闪烁着幽默的光辉。读他的文章,我们感觉读的是一部生动的戏,而不是一部生硬的剧本,他的人格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演奏在这里面,从而别具魅力,另有异彩。他用这么“高伟的诗”来自嘲自己的字:“行列有时像歪脖树,有时像曲线美,齐自然不是美的要素;要命的是个个字都像傻蛋,怎么耍俏怎么不行。”这种自我解嘲当中带着自己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总之,老舍的幽默是融汇中西的,是睿智深刻的,又是内敛宽容的,他将酸甜苦辣全熔铸在一笑之间。且是雅俗共赏的,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体味
  读了老舍的文章,使我明白了写文章时应具有的态度和品味,交给了我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篇三:第三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作品
  第三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作品:你的老去如此寂然
  你的老去如此寂然
  安然
  一
  我把我的心疼,寄给一个在中国乡间等着终老的村妪。
  二
  她叫赵秋云。生日在农历八月十八,在乡下人看来很吉利的一个日子。年龄?八十七或者八十八,谁也搞不清。她自己也搞不清,反正就那么老了。
  她是我的外祖母,小小的个子,温柔的性情,眉清目秀的面貌。基于她的糊涂身世,我总是一厢情愿把她设想成江南水乡来的女子。外祖母老了,她是个找不到娘家的老人。娘家血脉上没有一个亲人,一辈子没尝过女人“回娘家”的滋味。
  三
  骨骼和皮肤之间没有哪怕一丁点肉;血管不再平直地顺着经络运行,而是无序地扭曲着,严重的地方,鼓得像蚯蚓;表皮白白的,脆脆的,透明得像张玻璃纸,勉为其难地覆着“蚯蚓”和瘦骨。“纸”上麻麻点点的,是曾经的色斑寿斑。手是不敢伸上去的,似乎一触到这
  “纸”,就会碎成粉末。壮起胆子捏了捏她的四肢,四肢像葡萄根一样枯硬。牙齿几近落光,由于咀嚼受伤,牙龈发炎,下巴变得肥厚光亮,与铜菊般的枯脸异常不协调。头发大约是在二十年前就白了的,只是没了当年那银子般的清凉光芒,现在它们像一把稀拉的枯草,散落在她头颅的后半部———她的前颅倒是有些光亮的,只是头发早已不知不觉间弃它而去。还有从前那温良的眼神,现在也看不到了,现在她的眼珠像木鱼,盯着一个地方不得转动———由于上眼窝的塌陷干枯,和眼角的向内收缩,其实她的眼睛比黄豆大不了多少。
  这双眼睛收拢了一世风雨沧桑。现在它累了,不想再看了,造物主展给它的人生画轴已经收尾了。之所以睁着似乎只为找一个终点。它知道,那个终点近了。若是它还能偶尔动一动,那是因为它的主人突然心里有点点烦了:那个点到底在哪里呢?
  四
  不是亲眼所见,我断是不敢相信,一具血肉丰满的肉体会被岁月烟火整成这副样子。一副躯壳。一具木乃伊。
  我蹲跪在外祖母面前,外祖母坐在一张发红的竹靠椅上,屁股下是颜色暧昧的青布棉毡,脏旧得已经分不清年月。阳历八月的暑热,正肆无忌惮地侵袭着外祖母的村庄。舅舅家那条同样不出屋的老狗,软怠地趴在屋门口,正热得扯长了脖子,舌头一伸一缩哈哈喘着粗气。屋前不远处池塘边的野树上,知了有一声没一声地叫唤得像要断气。午觉的村民,空调或者电风扇呼呼地响着;不午觉的,则坐在屋巷的
  通风口上纳凉。暑热涂炭生灵,拿外祖母却是没有办法的。我小心牵起她的衣角数了数,三件,单衣,偏襟盘扣的。我摸摸她的手,凉的,居然是。
  我心里一酸,微微一叹,放下,放下温度全无的一双老手、爪子。这双手给过我们多少温暖啊。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全是这双手抱大的。这双接纳又送出过蓬勃生机的手,怎么就可以毫无生机了?怎么可以呢?
  五
  我犯了一个大错。我忘了眼前这具形容枯槁,状如朽木的肉体还有清醒的神智———我这一放一叹竟是伤着了她。以她心思的细密,她一定敏感地捕捉到了这叹息声里的悲悯———近些年来她最担心的正是这来自亲人的悲悯。她并不晓得也不承认自己的老,但别人的一个眼神,就足以担醒她的老,她不要这个!
  我悲伤地看见外祖母黄豆大的眼窝窝里,闪过了点点泪花。生命力随自然运行,并不畏惧枯萎,如果躯体和灵魂同步老去的话。若是不能呢?若是枯萎的躯体盛不下丰满的灵魂,那种无处安放的受挤压的痛,与谁言说?怎么言说?
  难怪大画家吴冠中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痛彻心扉地谈及“人老心不老”的生命大痛。想想,眼见枯骨衰败零落,骸骨无存,雄心犹在,那是多么的悲壮痛楚。这样的悲楚于生命本身,原是无解药的。刻骨铭心啊,总是有太多的生之痛,我们于天地间找不到解药。
  在大自然的铁律面前,我们不得不低头承认人的渺小。再伟大的灵魂,终了也斗不过那座肉造的居所。没人找得到永远的居所。冰冷的石头造的屋子,居然比温润的血肉造的屋子在大地上待得更久。我扭过头去,看外祖母左边的狗,看她  
右边长长的杉木条子。就是不看她。就是装作没看到她那浊重的泪花。狗已经透够了凉,已经睡着了。杉木条子很粗糙,上面有很多的小木刺,我想像自己的手捏着它会被扎伤。但这是无所谓的,反正它扎伤不了外祖母的手,那双手已经几无知觉了,使劲捏它也不晓得痛了。
  杉木条子比人高,比外祖母高。说不清哪一天开始,它成了她须臾不离的随身之物———外祖母总是拄着它,在屋里一步步打着转转,消磨这人生余下的可有可无的时光。
  我记得在很多年里,外祖母总是把姨娘从井冈山买下来的拐棍扔在一边,而情愿净手打着颤颤,迈着粽子般的小脚走过她自己的日子。那拐棍曾经让她有些不快,我又不老,买这个干吗?她怏怏地说。后来她不得不要有所倚仗了,拐棍却找不到了。
  也罢,实话说,在乡下,老人用拐棍也是众人眼里的奢侈,不合适的。老人们用的是竹棍子。笔直笔直的,一根小竹子,在手里操久了,竟也光滑可人,看得顺眼舒服。
  但外祖母居然连小竹棍也没有,居然用粗糙的杉木条子,想是她烧火做饭时,自己从柴火堆里留心捡出来的。
  我的手里并没有杉木条子,杉木条子在外祖母手上。但我总是免不了被它扎着,我,疼得不得了。
  六
  外祖母轰然老去。我不得不有所警醒。
  仔细观察自己的肌体,真的很好。饱满,光泽,有弹性,没有一点多余,青色的血管布在雪白的皮肤下,清晰又透明,热血在那里汨汨地流,体温不高不低,摸上去自然美好。头发浓密,不是想像中的黑但绝对闪着光泽。眼神不够亮但蓄着些知性的力量。
  我就住在这具肌体里面。我的外祖母也有一部分住在这具肌体里面。但因了其他部分的掺融,外祖母不可能是我,我也不再是外祖母。我轻轻一叹,叹过后不得不面对事实,事实就是,那具制造过我生命之源的肌体,也曾经如此这般饱满过,光亮过,有弹性过,那头发甚至比我的还黑亮过,那眼神曾经比我美丽过。就是那具肌体,在我未曾留意的时光里轰然老去。等我终于留意到了时,一切,已经不再。只有那黄豆眼里的泪花,千斤万斤重地提醒说,看看吧,记住吧,我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
  是的,由不得我愿是不愿,我的将来就是那个样子,确切地说,我灵魂的居所,将来就是那个样子———外祖母现在的样子。
  那么,在当下,此刻,我的居所真的完好无损吗?当然不是。我再仔细观察,肌肤的确不错,但裸露的部分已经有了色斑,额头不经意间看到皱纹,岁月在上面留下画痕;头上长发早已不再,多年来总是短发示人,原因是嫌它长得太慢;眼神不再单纯,除了知性和自信,还有经过一些世事后的沧桑。口腔里有一颗牙,一年前出现了一个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7e77b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4.html

《老舍最优秀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