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发布时间:2019-03-18 17:20: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案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 学会用“不但……反而……”说话。

二、 抓“中华不振”引入

师:请大家把目光一齐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师指屏幕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赶快打开书找一找!生:是中华不振。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读——

生:(齐读)中华不振

三、 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认真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感受“中华不振”。

师:你划的是哪一处?(纯粹地读,不做任何解释和分析)

四、 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师:这些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两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课件出示该段话)。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几段话,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可以划一划,在边上写写批注。

生:自由读。

师:读着,想着,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如果学生能说出当时中国真是太落后了,就更棒了,可始终围绕“中国不振”展开。如果学生讲到的是心情很气愤,就照以下环节展开。)

1:我感到很气愤。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人,非但不赔礼道歉,承担相应的责任,反而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是呀,受害者痛苦无助,而肇事者却趾高气扬,实在令人气愤。

2补充:还有更令人气愤的是,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课件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是呀!这简直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请你读。

指导朗读。评语:我感受到了你的愤愤不平!我感受到了满腔愤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在当时的租界,中国巡警即使有心想帮这位妇女的忙,即使他有心为这位中国妇女主持公道,也是无能为力呀!因为当时的租界已经不像刚开始成立时候的租界了。此时的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即使是中国巡警也是听命于洋人或形同虚设。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相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生读。

师:现在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交流。

师:这不仅令人气愤,更令人感到悲哀。中国——不振啊!

齐读句子:……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当时,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课件出示,齐读)

课件出示,齐读:但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师:“谁又敢怎样呢?”就是

这正如周恩来刚到沈阳时,伯父说的在外国租界里“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课件出示,齐读)

师: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谁又敢怎样呢?再次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点评:(站出来的)夸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然后引:当时围观的中国人这么做了吗?他们怎么做?

(不站出来的)引到中华不振。

师:课文中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很深的?

生继续交流补充: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闯”说明肯定是被人拦着不让进,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可中国人却不让进,巡警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真让人生气。

师:是呀!老师还曾读过这样一份资料。

补充材料: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有什么什么想说的?

生交流

师: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却剥夺了中国人进入中国公园的权利,竟然还公然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为什么?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因为中华不振,像这样是非颠倒的事情在租界里是举不胜举呀。请同学们就看看这件事,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18自然段,课文中还有哪些现象也是不合常理的,你也能用“不但……反而……”说一说吗?

指名说

预设:

作为中国人的周恩来和他的同学们进入租界,不但不能光明堂皇地进去,反而要闯进租界。

这个肇事的洋人,不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反而得意洋洋。

围观的中国人不但没有站出来为为这个妇女讨回公道,反而出来劝这妇女。

师:是呀,该发生的没有发生,不该发生的却发生了。当时的中国租界就是这样。当时的中国也常常是这样。

3、师:也就在此时,就在亲眼目睹了租界里的这令人愤慨的事实后,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你体会到了吗?

预设:中华不振意味着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不振意味着有理无处说;

中华不振意味着遭受欺凌;

中华不振意味着面对欺压人们只能敢怒不敢言

中华不振意味着国土被人无情地侵占。

五、 引读第9自然段

六、 精读第10-16自然段

1、 周恩来的发言说了些什么?同学们又说了些什么呢?请一边默读一边用横线出来。

2、 自由读一读同学们和周恩来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

生:周恩来真了不起!同学们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书,而周恩来却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生:周恩来真了不起!才十二岁就有这样的抱负和胸怀。

激将法:可也许当时周恩来是随便说说的,也许他在吹牛呢?

生找依据反驳:1、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在究竟在想什么。直到一次修身课,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底。(肯定是关于怎么振兴中华或为什么读书有关)2、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3、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正因为经过了深思熟虑,所以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指名多人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板书上添加感叹号)

正因为经过了深思熟虑,所以当校长再次追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小练笔:

师:同学们,周恩来从刚到沈阳时对租界的疑惑好奇到目睹租界是非不分的事实时的愤怒到最后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想了许多许多。一起读——

从租界回来,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师: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一下课文第78段,联系周恩来在租界的见闻和课堂上铿锵有力的话语想一想,再拿起笔来写一写。

4、交流并引读最后一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4、 阅读链接:

从此,周恩来更加发愤读书。并时刻不忘读书救国。(板书上添加箭头)请同学们默读124页的阅读链接。把你认为特别重要的句子划一划。

交流。读得懂吗?

讲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东渡日本求学,将深入研究各种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我刻苦钻研为的是学成之后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救国救民的壮志雄心!

七、 拓展延伸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他们都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让我们来读一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去找一找这些爱国名言读一读,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箭头由下往上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同伴评价:

1、 引入部分,让学生“清晰而坚定地读”“铿锵有力地读”无意义,将老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妥。

2、 整个教案设计不应抓“中华不振”,应该抓“中华崛起”,抓周恩来这条线。

3、 “不但……反而……”没有落实,这个关联词语的运用很难,所以在起先学生交流到此处时应该马上引导学生明白它的用法,在后来用“不但……反而……”总结概括时,学生才会运用。

4、 是否抓这么一条线:课题“中华崛起”引出“中华不振”,再抓魏校长“为之一振”,最后回到“中华崛起”。

5、 “中华不振“意味着什么学生不会说,太难!

6、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师没有抓住一点深入下去,在备课时还要细化,寻找几个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的点。

教后反思:

听了老师的评课,深受启发,确实在教案中我也发现,当学生每次交流感受后,我都引导学生回到“中华不振”,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归中,“学生对中华不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对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愿望的激发就显得较弱。我想,在下一次的教案中还是以中华不振为背景,抓周恩来的心理这条线,让学生去根据文本去想象周恩来在租界的见闻,体会周恩来的感受。

前面潘老师提到的从课题“中华崛起”引出“中华不振”,再抓魏校长“为之一振”,最后回到“中华崛起”挺有道理,能否以此线为明线,而以周恩来的心理为暗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1b8215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6.html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