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0 18:42: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要: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六大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站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全局的宏观高度上来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当前对城乡统筹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和政策等方面,缺乏对指标体系方面的探索,较少有在城乡具体差距的基础上展开分析。本文明确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然后介绍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最后通过选择代表性指标,建立城乡统筹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城乡统筹 评价指标体系 差异系数

  

   “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根本性问题再次备受关注,社会各界围绕“三农”及城市化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塑造和谐城乡关系再次成为理论与政策研讨的热点。何种测量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地区的城乡统筹程度,是科学开展城乡统筹问题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指导城乡统筹发展、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以发展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等①。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建设,对污染同步治理。

   2、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既然城乡统筹关系到城市和乡村,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城乡统筹进行评价,就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标准,而应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多个方面,因而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就不能以单一的、经济方面的指标为标准,而应该采用涉及以上诸多方面的指标体系,全方位地将城乡统筹的现状及动态进程体现出来。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的主体包括国家级政府部门、地区政府部门、县乡镇领导、农民等。不同评价主体对城乡统筹状况的评价目的与侧重点是不同的。国家级政府部门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是从宏观意义上进行全局的把握,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与措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地方政府进行城乡统筹评价,是为了切实把握当地城乡统筹的进程,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追踪,创造性地运用与实施国家有关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并及时纠正政策实施中的偏差;县乡镇领导对城乡统筹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则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把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与周边城市发展的协调;农民自身对于城乡统筹状况的评价,关系到其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可能会更加注重局部的、微观的、直接的、短期的利益。

   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城乡统筹发展的评价标准应当从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和乡村发展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于城市和农村的需求侧重点是不同的,在经济生活日渐开放、国内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日益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情况下,城乡统筹应该放到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探讨。当地城市的需求、当地农村的需求、城市和乡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体对于另一方面的要求等等②。

   二、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1、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统筹城乡的必然要求,评价体系设计要客观真实的反映城乡关系的各个方面,同时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

   2、突出城乡关联性原则

   城乡统筹是全新的概念,没有现成的评价体系借鉴,很多指标只能体现城市或乡村单方面的状况,因而必须突出指标的城乡关联性。选择指标应该能准确体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差异及协调程度。

   3、指标的可测性原则。指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在设定了特定的时间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或者通过对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可以进行测量、计算、比较的数据资料。

   4、可比性原则。农村和城市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中,因此使得具有同一属性、反映统一实物的指标,具有不可比性,因此必须通过相应的转化才可使用。

   三、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乡统筹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构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按照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力图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综合水平。

   如果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可以将统筹城乡的程度解析为最基本的几个子系统和多个二级子系统,然后再依据现实情况将二级系统细分为多个三级子系统。根据系统性原理要求,体现系统不同层次性特点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准确的定位,也便于建立指标完整的体系。子系统(ⅰ层指标)包括了协调状态指标、协调动力指标和协调管理指标。

   1、城乡统筹状态指标反映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状况的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是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地区区域的经济结构、质量、效益、潜力等等,包含了两个ⅱ级子系统,即反映经济水平和反映社会水平的子系统。

   经济水平方面下设ⅲ级子系统包含指标9项,涵盖了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消费支出、人均银行存款、贫困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劳动生产率。

   社会水平方面下设ⅲ级子系统包含指标9项,涵盖了人均教育经费财政支出比重、上大学人数占适龄青年比重、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居民教育负担程度、人均科学事业经费财政支出比重、人均卫生经费财政支出比重、医疗保险覆盖率、人均社会保障补助财政支出、居民选举权。

   2、城乡统筹动力指标是指能够起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力量指标。包含了两个ⅱ级子系统,即反映投入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子系统。

   投入机制方面下设ⅲ级子系统包含4项指标,即信贷资金、科技发展政府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分配机制方面下设ⅲ级子系统包含3项指标,即财政支出收入比较、土地转让价格、居民赋税负担程度。

   3、城乡统筹管理指标是指对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能起到平台保障作用的指标。包含了两个ⅱ级子系统,即反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子系统。

   基础设施方面下设ⅲ级子系统包含3项指标,分别是人均道路面积、自来水普及率、信息化综合指数。生态环境方面下设ⅲ级子系统包含3项指标,分别是绿化覆盖率、污水排放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陈鸿彬. 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62

  [2]徐静珍,王富强.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j].2004,(15):91-92

  [3]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付兆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注 释:

  ① 陈鸿彬. 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62

  ② 徐静珍,王富强.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j].2004,(15):91-92

  

  作者简介:

   王亮(1979-),女,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0a8b3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4c.html

《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