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林、冢、墓、坟”之别

发布时间:2019-01-27 19:25: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陵坟”之

外出旅游,常常会到名人墓地参观。同样是墓地,但称呼却不尽相同。有陵、墓、冢、林,有的甚至干脆就叫坟,这几种称谓区别是什么?

1、先说“陵”。 “陵”的叫法始于周朝,至于周朝之前帝王坟墓都称“墓”;战国时期帝王坟墓都称之为“陵”,以后慢慢传承下来。

“陵”字的本义是大土山,引申为高大的坟墓,代表着帝王生前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像一座大山一样高不可攀;心眼多帝王在有生之年都为自己修筑一座高大的坟墓,如至今尚未挖掘的秦始皇陵,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清东陵、西陵,十三陵都是世人皆知的皇帝陵墓。古时称陵只有帝王才够资格,陵地依山而建,高大磅礴,占地很多,气势恢弘,如长陵、惠陵、泰陵、明孝陵、定陵、福陵等。一些远古帝王的坟墓都是传说之墓也称陵,如黄帝陵、炎帝陵、太昊陵、尧陵、舜陵等。有些皇帝开国后往往追封自己的父、祖为帝王,较远时代的称墓,后来都直接称陵,如周武王之父的文王墓、汉高祖刘邦之父的万年陵。溥仪虽为帝王但去世时已是新中国时期,只能称“溥仪墓”了。孙中山并不是帝王其陵墓称“中山陵”,其实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中山陵园”,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的功绩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这才改称中山陵。

2、再说“墓”和“坟”。 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推平,不植树者称墓。穴地是为墓,棺木同样埋在地下,只不过上面是平平,没有土包,最早的就是表示没有冤屈,只是落叶归根之意。由于没有黄土,只是平平,没有标记,于是就有人会立上木碑,逐渐地还用石碑代替木碑能够留存久远。筑土则为坟,就是地下埋葬棺椁,地面上筑起一堆锥形都黄土。是表示掩埋的已故之人含冤而死,筑土表示不平,心中有冤屈,如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就命令加高比干的坟墓,因为比干是忠臣,被挖心而亡是有冤屈的,但后来这层含义慢慢消失,不管有无冤屈统统继承了筑起黄土这种形式。 “坟墓”远古时用来埋葬平民的,只要没有官身,那么都可称作坟墓。后来“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坟就是常见的一个简单的小土包,所埋之人都是地位较低的普通百姓,甚至将那些未有多少名望的人,也称为“坟”,如公主坟、驸马坟、郡马坟。不管有无官身,地位较高,在某朝、某地、某领域稍有名气的人,都称为“墓”。

3、然后说“冢”。本义是高大的坟。古代各种冢里埋的都是为官之人,只要有官职,不管王侯将相,还是达官贵人,就可以给自己建冢,冢规模高大,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冢地。冢是用来埋人的,但是古代很多人,像是将军战死沙场,尸骨无法找到;为了纪念与本地有关的名人,所以只能将他们生前穿过得衣服放在棺材里,叫做衣冠冢;逝世之人生前为家庭创造了好条件,身份高或者有特殊贡献的人的坟地也叫冢;还有的由于年代久远,上千年来经常有后人祭祀添土而形成高大的坟冢;如将相冢、寒浞冢、晏婴冢等。现在有一些村名就带有“冢”字,往往村子附近曾经有过此类坟冢,如侯冢村、前冢村、后冢村、冢子张、双冢村、东马冢村、西马冢村、西妹冢村等。

4、最后说“林”。林的本义是成片的树木。传说孔子逝世后,葬而不起坟土。孔子的弟子们担心天长日久找不到老师的墓地,不约而同携带着树种来到孔子墓地,围着墓地种植树木,作为老师墓地的标志,后来这种埋葬圣人的地方被称作“林”。 “林”的面积较大,仅次于陵,所埋之人在世时一定有过巨大成就,林一般并不是埋着一个人,如孔林、孟林、颜林、关林、介林。“林”作为墓地的意义后来也传到民间,如张家的林地在村南。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有一个“袁林”,是袁世凯的墓地,是其子袁克定请德国设计师仿明陵建造而成,本想效仿古代帝王称为“袁陵”,但当政的徐其昌以“林陵谐音”而改为“袁林”,这一改虽将袁世凯区别于古代帝王,但确有辱没圣人之嫌。

由此来看,古代有土堆的是坟,平者无土包的叫墓,高大的坟为冢,帝王才会筑造陵。到了现代来看,帝王称陵,圣人称林,高官称冢,名人称墓,平民称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16b80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e.html

《“陵、林、冢、墓、坟”之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