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发布时间:2017-01-19 14:1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城墙)非不高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      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

失道者助(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

2.①如获至宝 至理名言 至高无上 ②曲高和寡 孤陋寡闻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施行仁政

5.D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 (委: (去:

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9.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  

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 主张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 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 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3.天时 地利 人和 人和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6 城高 池深 兵革坚利 米粟多 失道者(守城者)

7.举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 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8 不能 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9.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10 否定句 排比 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11.施行仁政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

A、委而去之 (到…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 A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3d407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0.html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