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节风俗

发布时间:2019-03-11 14:18: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河南年俗

商丘:拜商祖祭火神 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民俗盛

“春节”是现代称谓,“过年”则在民间比较普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的俗语,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既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过年从“小年”开始,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祈求老灶爷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子。一般与初一春节连过,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此日,人们早起,到墓地恭请祖宗神灵后,换桃符、贴门画、对联(又称贴门对)。贴门对要赶在中午之前,并且要乘家人全部在家时贴,否则不在家的人就会被贴在门外,不吉利。除了贴门对外,还要在院子里贴上“满院春光”、“幸福之家”,院门旁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猪圈马棚贴上“猪肥马壮”、“六畜兴旺”,车辆上贴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粮油满仓”,厨房内贴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等等春联,以讨吉祥。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团圆的气氛。年夜饭尽其所有,倾其所好,大凡人家都少不了饺子和鱼,因“鱼”和“余”谐音,是 “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河南人过年习惯吃饺子,不仅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好兆头,又因为饺子形状像银元宝,蕴含“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取几粒花生、大枣等包进饺子,若谁吃着了,新年就更有福气。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吃饭时要讲吉利话,如吃鱼要说“年年有余”,吃豆腐要讲“都富”,吃猪肠“常吃常有”等等,以期来年人财两旺、大吉大利。有的人家故意在锅内留些饭菜,取吃之不完用之不尽之意。

饭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 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子女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次日,即大年初一,人们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拜年(俗称“走亲戚”)是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紧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

初五,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县境南部地区一般中午放鞭炮。有的地方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河南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了要吃饺子或汤圆,即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如豫西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信阳地区要作年糕。有的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等,早餐要抢早,象征早种早收。

正月十五谓“灯节”,“灯”是整个节日的主题。人们提前数日即开始忙碌。主妇们用面蒸出鸡、鸭、牛、羊、粮、棉等形状的“面灯”或“灯馍”。入夜,焚香祷告后,将准备好的“面灯”或“灯馍”添上棉()油,并置芯点燃,放置在自家的水缸、粮囤、墙头、树下、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井边等等,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此时满院生辉、灯花起舞、油香扑鼻,以讨家家到处油()、新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彩头。

“送灯”、“点灯盏”的习俗,各地不仅相同。 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庙会通常都有舞狮舞龙表演 洛阳:舞台剧PK社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6849b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8.html

《河南春节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