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08-28 02:2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赤壁赋》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1.根据“知识链接”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预习全文,用相应符号在文中标记出重点实词、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有疑问的地方用铅笔做好标记),并将书下面的重要注释注入文中相应位置。

【知识链接】
1、作者及写作背景见凤凰新学案P732、文体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课前预习】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注音:)客,诵明月之诗,歌窈(注音:之章。(修辞格为: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式为:)。⑦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②歌曰:“桂棹(注音:)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注音:)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③客有吹洞箫者(句式:),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课中学习案】
4、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5、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

6、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感悟人生之“悲”
1、作者“悲”又从何而来?

2、所唱的歌表达的是怎么样的情感呢?(反复诵读品味歌词,联系作者人生经历)

3、诵读第二段描写箫声的语句。箫声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4、“如怨如慕”中的“慕”怎么理解?呼应歌词中的那一句?
【当堂检测】默写下列句子
1)举酒属客,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羽化而登仙。3然,

【课后巩固案】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习题。
双调·蟾宫曲
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乐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于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全曲共五句,首句设问开卷,气势不凡。
B、诗人用”惊起”两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由隐居到出山的转变过程。C、纵观全篇,诗人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幕古贸、大展经纶的宏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注音:),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注音:)千里,旌旗蔽空,酾(注音:)酒临江,横槊(注音:)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翻译⑤驾一叶之扁(注音:)舟,举匏樽(注音:)以相属。寄蜉蝣(注音:)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课中学习】
初步感受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感,上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后,你觉得作者在赤壁泛舟时的感受如何?
1、作者“悲”又从何而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de9164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a.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