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板书

发布时间:2020-08-20 06:07: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师说(板书)



———————————————————————————————— 作者:

———————————————————————————————— 日期:

《师说》教学设计

【前情分析】

《师说》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当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中的“求学之道”版块,该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前代先哲的著述中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收获做人的教养。《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要从师学习的议论性散文。高一学生刚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对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而“从师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诵读,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从师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学生能够学习到议论性散文写作的方法和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正确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我会设计如下的导入语。

[导入语]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还是跟从老师学习呢?我们来看看大文学家韩愈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学生刚学习过荀子的《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我这样设计不仅温故了旧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对新的课文产生兴趣。

二、 初读感知

全班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触,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能够讲解生字词。

三、 作者及背景讲解

所谓“知人论世”,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会先给学生讲解课文的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明确]:(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四、 文言知识讲解

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书下的注释和字典翻译全文,课上我会叫学生起来逐段翻译,然后着重讲解学生翻译上不正确的地方和重点知识的地方。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大家回去翻译课文,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课文的第一段,有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给大家开个头呢?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借助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可以基本了解课文的意义,所以我让学生自己翻译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补充指导能够让知识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 名词,老师

巫医乐百工之人 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道也 动词,学习

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择师而教 代词,指代人

郯子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所存,师所存也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形容词,糊涂

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之不传也久名词,风尚

嘉其能行古 名词,古人从师之道

其皆出于此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吾前 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 介词,表比较,比

耻学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其身也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弟子 介词,表示比较,比

不拘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 形容词作名词

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小学而大遗)

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今之众人)

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吾从而师之)

: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句读之不知)

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圣人无常师)

古:风气 今: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特殊句式】

1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2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4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6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7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8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9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10 则曰省略句

五、 文本研习

1、首先先来了解一下课文的题目,“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2、提问学生,这篇文章是为谁而作的,为什么?

[明确]:李蟠。因为他能像古人一样,跟从老师学习。

3[过渡语]:韩愈那么有名,文学修养那么高,能跟他学习我们是求之不得得对不对,那么韩愈为什么还要特意写一篇文章给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呢,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文章的背景,大家就不难理解了吧。

4、韩愈那么推崇让大家去从师,到底从师有什么好处,我们来看看文章是在呢么写的。

[明确]:古代知识渊博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只向一位老师学习,他们向各种人学习,甚至包括一些远不如他们的人请教学习,所以从师学习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成为接近圣人的人。

5、古代的圣贤那么重视从师学习,那么他们选择老师的原则是什么呢?

[明确]不在乎贵贱,不在乎年纪,不一定要比自己名望高、地位高,只要有比自己出色的地方,就值得去跟从他学习。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6、前面老师已经跟大家说过韩愈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不愿意跟从老师学习,而崇尚“家传”,那么韩愈是怎么样来评价这种风气的呢,在文章的第几段中有体现,用原文来回答老师。

[明确]:第二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7、虽然韩愈说这篇文章是写给李蟠的,但是学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感觉到其实韩愈是想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不愿从师学习的士大夫。

8、过了1200多年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还有没有实际意义?

[明确]:是的,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不尊重老师,不愿意跟老师学习的人,这篇文章是不是也是对这类人的一种劝诫呢?正是这种恒久的价值,才使得这篇文章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经典。

六、 总结课堂

全班集体朗诵一遍课文,布置背诵,下课。

【教学总结】

本堂课,我是在钱梦龙老师“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展开的,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知识,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板书设计】

师说 古圣人—今众人

作用: (二)今人不从师 择师教子—自身耻师

(一) 中心论点 的表现后果 巫医乐师—士大夫之族

“古之学者必有师” 百工之人

(三)圣人从师

从师标准 的态度 (四)写作缘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f11d4c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9.html

《师说板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