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5-11 18:25: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海南白驹学校 王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思乡情结,理解乡愁。

教学重点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感受诗人的思乡情结,理解乡愁。

教法学法

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赏书法:出示楷书书法作品《春夜洛城闻笛》,师生共同欣赏。同时请一名同学跟老师一起用楷书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析诗题:从诗歌的题目,你能看出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由以上三要素,引出第四个要素——诗人李白。

二.认识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三. 诵读体会

1.全体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2.师生配合朗读。指导:阅读时注意做到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3.学生展示诵读,师生共同评价。

四. 赏析诗文

1.七言绝句言简义丰,短短二十八字却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小组合作,赏析诗歌,说一说诗中的哪一字、哪一词句最为巧妙。

2.提示:从内容、语言美、炼字、修辞、音韵、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赏析。

3.小组内讨论,并展示成果,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预设:

从诗句内容角度:

一二句写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此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三四句写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从炼字、修辞的角度:“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从表现手法角度: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体悟诗情

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怎样理解“折柳”与“伤别”的关系? 

预设:

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引导学生思考折柳与伤别的关系)②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另有多句与折柳有关而表达别情的诗歌作为佐证。

2.如何理解作者的笔下的“故园情”

引入《静夜思》与本诗进行对比,谈谈李白两度表达的思乡情有何不同?

知人论世:《静夜思》作于726年,那时,李白26岁。《春夜洛城闻笛》作于734年,李白34岁。在这九年里,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经了千金散尽,得而复失;结交了新友,又见证的旧友的死葬。有游历名山大川的喜悦逍遥,也有旋转回京,长安失路的黯然神伤。想过隐居避世,却又习惯于云游漂泊。经历了千回百转,物是人非,却不改潇洒自如的文人气度。作者成长了,深邃了,再不是月光下独自哀愁的青年才俊,而是世上所有的天涯游子长叹一句故园之恋,长舒满腔思乡清愁。如此洞悉人心,不愧为诗仙也。

总结:历经即成长。本诗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何人”一词,是作者替古往今来所有的游子书写的故园之情。说明思乡之情人人皆有,是普遍的,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读来令人顿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54f0e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1.html

《《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