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15-06-07 12:52: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梦里梦来花落去,梦回故里总是情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

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级:20134

号:132001014115

名:谭娟

师:常江(教授)

 

间: 2015 5


目 录


梦里梦来花落去,梦回故里总是情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

要:最近几年来,红学界的纷争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其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主要女性形象的争论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在此书中描写人物手法细腻,表现人物性格独特。而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位女性形象更是如此。她们两人都才华横溢,也曾貌美如花。但,这两人的脾气秉性可谓背道而驰。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代名词,而薛宝钗却稳重平和。林黛玉蔑视仕途权贵,而薛宝钗却有着缜密的心思。相比之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处世方法以及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恩怨纠缠。必然造就了她们两人不同的命运结局。两人孰优孰劣,实在难以定夺。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性格;人物结局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性的对比很鲜明,一直以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行为以及性格都是被世人争论的对象,而曹雪芹先生塑造这两个极度相反的形象,一是给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二也是为《红楼梦》这部惊世之作增添一抹无可比拟的色彩。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

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十二支《红楼梦曲》中有一支《终身误》是写钗黛的,其中两句是:“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1]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作者借甄士隐的梦境讲述了绛珠仙子的“还泪”神话。讲的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於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著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2]这段神话般的梦境也阐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恩怨纠缠,同时也为林黛玉柔弱的形象奠定了基础,也侧面暗示了林黛玉的人间生活伴随着泪水,“还泪”是等了一世凄苦,流了一生的眼泪。林黛玉的身世凄苦,虽说形容惹人怜爱。但,她最终的结局又让人惋惜痛心。

(1)林黛玉的身世背景

 黛林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姐妹作伴,她外祖父怜惜她孤苦伶仃,于是将她接到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家底殷厚,文人之族,祖籍姑苏,家住在扬州。她的先祖曾经是列侯,她父亲林如海又是前科探花,而后升至兰台寺大夫,曾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黛玉的出身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因膝下无子,只有女儿黛玉,便爱如珍宝。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意化的女子;她的才能多种多样:既学识渊博又附庸风雅,气质高洁。她对于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而且深有体会;她不仅善鼓琴,而且识的乐谱。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3] 这首词完全体现了黛玉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 林黛玉的美,不仅仅,在于她的外表美丽,更多的还表现在她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但却写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这大概就是因为她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了数不尽的遗憾。

(2)林黛玉的出场背景

林黛玉进贾府是在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情况下,她被贾母怜爱,而后被接到贾府生活。林黛玉的出场可谓是一条线索,使得贾母以及贾府三春和王熙凤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也突出表现了贾宝玉的出场,贾宝玉的出场可谓是王熙凤惊人出场的第二大“惊喜”。而当时宝玉对黛玉的评价非常高。这都为后面黛玉和宝玉的相知相爱奠定了基础。正所谓有好感才会去了解,去发现,去欣赏。同时也为黛玉的命运结局打下了引子。

(三)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林黛玉,她有仙子一般气质,但仍免不了世俗的悲哀。她犹如精灵一般,她微微的病态之躯给她无形中增添了一抹柔弱,一种让人舍不得伤害她,想要去保护她的悸动。然而她又是一个矛盾体,她有着极度悲观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她把和宝玉的爱情看做了一切,所以当王熙凤“偷天换日”后,直接导致了黛玉对生活的期盼消失殆尽,最终黛玉在宝玉成亲的当晚香消玉损。

而另一方面,林黛玉骨子里有存在着高冷,她不屑于世俗的仕途,她可以说不会圆滑的为人处世。她性格率真,但是却活的太过于自我,她沉浸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矛盾中不可自拔,她是让人怜惜的,也是凄美。

2、山中高士晶莹雪

宝钗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举止娴雅。但她恪守封建妇德,并且深谙处世之道。

她在贾府生活的如鱼得水。而一提到“金玉良缘”众人便自然的想到了她和宝玉,因为她拥有一把金锁。而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然而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她最终成了贾宝玉的妻子。

其实,薛宝钗出生在皇商之家,商人做生意的圆滑和为人处世的玲珑剔透让小小年纪的薛宝钗从小便心思缜密。而且,薛宝钗从小是想按照宫中妃子的标准教育的,所以,她恪守礼教也是不足为奇了。

(1)薛宝钗的身世背景

薛宝钗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4]她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就已经身处人心斗争的漩涡之中。而她还有着非一般的才华,这着实是她的父亲对她的培养。但她的父亲早逝,她唯一的哥哥又是个纨绔子弟,这才使她小小年纪便懂得了人情世故,对于宝钗来讲,她的封建礼仪教化是从小就培养的。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导,使得薛宝钗最终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同样也让宝钗年纪轻轻便落得凄苦下场。

(2)薛宝钗的出场背景

书上是这样讲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シ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 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 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5]薛宝钗的出场符合她自己的身份,恬淡又不失恰当的出场方式,让人觉得恰到好处。

(3)薛宝钗的性格分析

薛宝钗的性格是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她完全具备大家闺秀的一切准则,她也淑女的典范,但是以现代人的看法。她完全符合妻子的标准,但是如果是女朋友的话,她又少了一份灵动。总之薛宝钗用四个字形容就是:“绵里藏针[6]。她可以说是大观园里的第二个凤姐,这点对她来说可谓实至名归。她又不同于王熙凤。王熙凤的狠是放在明面上,而她却是放在内心,她对别人狠,其实她对自己更狠。王熙凤是手中有把刀,而薛宝钗是心中有把刀。她是传统礼教观念的忠诚信奉者。

3、终不忘与终身误

(1)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对比

在大观园的少女中,林黛玉是其中一个有命无运的女性。她活的太过自我,她绝不会像现实所妥协,她蔑视权贵,不喜仕途,她是理想美的化身。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那封建迂腐的社会中,反对封建道德,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她对贾宝玉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从不规劝,而且常常支持的态度。另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淑女标准,林黛玉并不在意。她对于“非女孩家的本分”[7]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甚至成为了她生活的重要内容。

她的命运悲剧集中表现在她同宝玉的恋爱上面。可以说,爱情完全是和她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在黛玉的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受着封建统治的百般阻挠,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的思想矛盾。[8]因为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是一种不被认可的行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她的思想受着封建阶级熏陶,所以她在爱情上所受的苦难是双重的。因此,她热烈要求贾宝玉向她诉衷肠,并不避嫌。最后林黛玉的爱情终于还是突破了自己的封建意识,继续向前发展了,然而却在宝玉成婚的当晚泪逝而去。

而薛宝钗是封建道德忠诚的信奉者。 她的家庭环境使她成了一个决不违背正统礼教规范的政治婚姻的奴隶。但正是这些封建思想才让她在当时的社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她而不像黛玉那样遭冷落。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型闺秀。她不止一次地劝贾宝玉去“立身官场[9]

在爱情上,薛宝钗深信“金玉良缘”[10]的预言。因此,她对于林黛玉的讽刺毫不在心,这一方面表现了薛宝钗的庄重,但同时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自信。她认为,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事。对于宝玉,她从不敢表露对宝玉的心意。因为有封建礼教约束着她。

如果说黛玉是封建制度的敌对分子,那么宝钗就应当是它的拥护者了。然而拥护者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却不能拥有爱情,最终落寞一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理想美,一个是现实美,她们两个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2)林黛玉的结局

在贾府那样的封建大家族里是肯定要拆散宝玉和黛玉的,从一开始黛玉就是一副体弱多病、楚楚可怜的样子,曹雪芹早就设定好这个人物不得善终了。
况且以她的病情肯定承受不住与宝玉分开的打击,所以,最终她在宝玉成亲的当晚,怀恨病死在潇湘馆。

(3)薛宝钗的结局

薛宝钗虽说和宝玉结为连理,但是宝玉一直不忘与他心心相惜的林黛玉,最终皈依佛门。而薛宝钗最终也是独自守着空闺。有一句话叫做:活着的人比死去的更加悲苦大概说的就是我们的宝姐姐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出版社,2006.

[2]《红楼梦》[M],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出版社,2006.

[4] 丁维忠.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沉思[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红楼梦[M].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裔锦声.红楼梦:爱的寓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薛海燕.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陈文新、余来明.红楼梦:悲剧人生[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e441cecf84b9d529ea7a87.html

《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