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2-08-04 11:45: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发的起源

远古时代男女都蓄长发,商周以后各种修剃工具相继出现,古人认为蓄短发是一种蛮夷风俗,蓄长发习惯依旧,《左传。哀公七年》有“吴人短发纹身”的记载;《左传。哀公十一年》有“吴发短”的记载;《史记。越世家》有“越人纹身断发”的记载。吴越当时被视为蛮地,“断发”即短发,蛮地蛮人蓄短发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后汉书。梁冀转》记载:梁冀妻子孙寿因争风吃醋殴打梁冀的情妇友通期时写道:“篡取通气归,截发,刮面、笞掠之。。。。。”可见把头发载掉或是载环是对人的一种惩罚,把头发剃掉是一种刑罚,叫做“髡(kun)”,唐代诗人顾况在《哀闽也》一诗有“为髡为钳,如视草木”,清代的屈大均《早发大同作》:“髡钳昔日图成事”。封建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伤。后来散乱的长发不方便不美观,于是就将长发结扎在头上,这就是“髻”,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用笄簪束发的习惯较为流行,妇女还戴着用绿松石等制成的坠子,成串的小骨珠,穿孔的蚌壳和猪牙,是人们所喜爱的装饰品”。笄是固发的工具,簪是简单的首饰。可见我国的理发技术在商周以前已有一定基础了,

周秦以来,理发技术有了发展,首先是梳理工具的进步,《左传》有“栉”,是古代的梳,的总称,宋代朱熹考证:“栉,理发器也”,使用梳篦来理头发加之青铜镜,为较为复杂发型的梳理创造了条件,当时流行的是鬟式发髻(以西施的三鬟髻为代表)。秦始皇要他的嫔妃梳“望仙髻,九嫔髻,参鸾髻”,以玉石为材料的固发工具和首饰普遍使用,玉簪取代蒿簪,荆钗也是理发史上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护发用品也出现。《诗经。卫风。伯兮》:“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沫,谁适为容!”,膏是发油,沫是洗发,洗发之后再擦上油。

汉魏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头发的盘卷,梳理普遍重视,发型繁多,近代出土的汉墓陶俑及画像砖中,见到有单髻,双髻,三髻,还有中分头路,顶部扎成圆髻的,中分头路,后部梳成圆髻;头路三七分,顶部梳成螺旋的。《后汉书。梁冀传》有梁冀的妻子孙寿梳的是堕马髻”,是一种髻偏在一边的发型,汉魏乐府《陌上桑》称堕马髻为倭坠髻,《采兰杂志》有:“后既入魏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桓有赤珠,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固后髻每日不同,号曰灵蛇髻”。《中华古今注》:“琼树始制为蝉翼,望之缥缈如蝉翼,固曰蝉”莫琼树是魏文帝的宫人,他将修剪技术和梳理结合,创蝉髻。汉魏时期的首饰有簪,钗,珠,花等,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有了面饰,花黄类似于现代戏剧中旦角的贴片,起改善脸型,美化的作用。

唐宋时期,流行有衬托物的高云髻,温庭筠有“髻如高簇,鬟凤低垂”,“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髻如云”,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金步摇是一种金质的上有垂珠,走起路来摇动的首饰,花钿是用金片镂成形状似花的首饰,翠翘用翡翠做的形状如鸟尾上长羽的首饰,金雀即金爵钗,也叫凤头钗,玉搔头即玉簪,高云髻也传到日本,越南,朝鲜。唐宋宫廷贵族官僚及富贵人家妇女争奇斗艳,宋欧阳修《南歌子。闺情》“凤金泥带,龙纹玉掌梳”,描述了妇女极端讲究的情景。杜甫《负薪行》“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说一个背柴的老年贫妇没有精美贵重的首饰,也要用野花山叶来装饰垂颈的双鬟。唐宋以前,盘卷,梳理只是一种人或是一家一户为范围的活动,唐宋以来发型增多,头饰繁杂,对梳理,盘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以整容,梳理为业的人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理发行业的萌芽。

元明时期,元代黄澄《卖花声》有“迎门争买,早斜簪云髻”,明代陈子龙《念奴娇。春雪咏兰》有“玉腕香消,云鬟雾掩”,清朝吴伟业《圆圆曲》有“娥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人魂”,元朝吴激《人月圆。有感》有“仙肌胜雪,宫鬓堆鸦”,堆鸦是似鸦羽的新发型,也称鸦鬓。清朝入关后男人一律蓄发,于是剃头,刮脸为业的人增多,最初是挑担流动服务,后有固定门面,雇佣专业剃发人员的理发店,从事男子剃发,刮脸和从事女子梳理整容为业的两股人员结合,理发业就正式形成了。

辛亥革命以后很多人剪掉辫子蓄短发。

五四运动以后,男子的辫子几乎全部剪掉,代之以平顶式,圆顶式,分头式,女子也除去发髻,剪成短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f18d3643323968011c920b.html

《理发的起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