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生新闻和新闻节目娱乐化.doc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民生新闻和新闻节目娱乐化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流行起一种“娱乐化包装”的潮流。所谓“娱乐化包装”,简单地说就是把大量非娱乐题材的新闻内容,用娱乐或接近于娱乐的手段表现出来,以期达到既传播新闻信息又娱乐观众的目的。 “娱乐化包装”的新闻栏目,其通常采用的手法: 一是启用一位或几位在当地有相应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戏曲、曲艺、小品、滑稽演员等娱乐人物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使其成为节目核心人物、象征性人物,让节目人格化; 二是在新闻播报方式上采用说书式、相声式(又分双人相声式、单口相声式)、闲聊式、三句半式等多种娱乐或半娱乐方式;新闻播报过程中以说为主,需要时掺以唱、演结合;新闻播报语言往往普通话、方言交替使用,各取所需; 三是将新闻演播室内的背景、道具、主持人服装、化妆以及节目开场白、节目后期合成时的片头片尾词、曲等相关环节和节目元素,全部采用相配套的娱乐形态。 通过这样整体“改造”之后的一档新闻节目,就彻底完成了编导预期的“娱乐化包装”而这样一批娱乐化新闻栏目的相继登台,构建出了当下我国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另类”形态,也成为各地电视荧屏上的一道别致风景。由于“娱乐化包装”新闻的新鲜风味与娱乐特色,一段时间以来颇受各地一些观众的喜欢。据报载,近年来有的地方台“娱乐化包装”新闻栏目其市场收视率甚至达到55%-75%这就使得另一些地方台竞相仿效,越办越多,引发一种地方电视新闻泛娱乐化现象。
现在这种“娱乐化包装”的新闻节目其内容大多集中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领域。但问题就在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就适合“娱乐化包装”了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闻专业化的进步,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它将百姓的生存生活状态置于多重聚焦之下,为了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多地了解底层的老百姓和一些弱势群体现实生活状况,在中国内地电视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民生新闻”随之出现。随着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开播和一系列类似新闻节目的相继出现,民生新闻在中国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局面,立足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地让给了平民百姓,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确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综合起来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新闻内容过度琐碎,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鸡毛蒜皮、街谈巷议的普通琐事上,足于各类原生素材的堆积,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二是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庸俗化:为满足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刻意展示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市井新闻降低了节目的品质和格调;三是节目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
上述几点批评,确是民生新闻的明显缺陷。如果说民生新闻在诞生之初仅仅凭借其新颖的形式和播报风格便可以备受观众青睐,那么在民生新闻几乎遍地开花的今天,当初的新鲜感已丧失殆尽,它已很难借此博得观众的注意力了。民生新闻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力避上述缺陷。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日常琐事是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琐碎、庸常的事物并不民生的全部内涵。关注民生话题,不是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而是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
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期推动全民共建社会规范体系。
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在与传统新闻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新闻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关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 ,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
其次,当前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必须得到修正和遏制。新闻娱乐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所谓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新闻娱乐化是当前新闻界的一个趋势,但绝不是新闻的必然走向。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硬性参考信息需求趋势转旺,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的真实需要。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因此民生新闻必须重塑和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也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的看待和处理问题,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用和形象。
当然,强调民生新闻应重塑和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不是说民生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定要中规中矩、一本正经。民生新闻大可突破成规,采用多种新颖活泼的形式,为民生新闻注入持久的活力。当前民生新闻节目普遍存在跟风模仿现象,雷同现象十分突出,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丧失了原有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导致收视率下降。此,民生新闻要实现健康发展,还必须避免形式和内容的雷同和单一,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个性和创新性。各个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南京零距离》,其主持人孟非的光头连同其犀利个性的主持风格已成为节目的品牌和标志;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则采用本地方言播报新闻,连主持人阿六头的称呼都颇具当地风俗文化特色;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为宗旨,建立了风趣幽默的节目风格……这些节目在探索和保持节目个性方面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如今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有着鲜明的文化传播特点,那就是具有通俗性、消费性和大众性等特点的大众文化。观众期望通过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获取信息,舒展身心,可以说是观众对电视明显的消费特点。娱乐元素被不断强化是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必然结果。不断出现的具有娱乐化走向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也都表现出了电视的这一特征。有研究者指出:“INFORTAINMENT这个词是从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它预示着电视在收视率诱导下的发展趋势――娱讯。”[2]可以说,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是电视新闻节目适应大众娱乐需求的内在结果,也是电视新闻节目发挥娱乐功能的外在表现。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电视新闻娱乐化问题,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和新闻传播的发展。
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应该给予正确的规范和引导。那么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 , 媒体工作人员必须正确、客观、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 发挥它的优势 , 减少它的弊端。
1 . 在制作、播出新闻节目时必须坚持新闻内容要具备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不论是哪一类的新闻 , 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到 , 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的 , 例如具有政治性、严肃性的内容 , 就不适宜娱乐化,否则会降低其权威 , 造成不良的后果。
2 . 政府应该制订健全的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媒体进行规范化管理。目前 , 我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1c8ad15b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c.html

《论民生新闻和新闻节目娱乐化.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