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发布时间:2011-12-17 22:3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案例3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分拨中心改造路径

编写者:赵中平、张杏树

晚上7点,位于保安机场附近的SF速运一级分拨中心开始忙碌起来。此时,在分拨场外排队等候的,是满满堆放着全天从各分部、点部取回来的外寄包裹的几十辆货柜车,等待被分拨场快速清空。

分拣的场面很壮观:在月台上是十几条可移动伸缩式皮带机,可以直接伸到货柜车厢里面,还可以自由调节高度。有了这件利器,在货柜车里卸包的员工就舒服多了,省力、速度快不说,野蛮装卸、损坏包裹的情况就根本没机会发生了。

货物上了皮带以后,汇流至主流水线,进入分拣大厅,大厅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几十位员工站在流水线的两边,精神高度集中,不停查看着在流水线上快速移动的每件包裹,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中转场分拣快件是以人工判断的方式进行的,他们各自负责一块目的地区域,分拣员工需要根据包裹运单上的客户地址或电话号码的地区号把属于自己负责的区的快件从皮带机上拖下来,这可是件需要眼明手快、手脑并用的体力活。

属于同一区部的快件被拖下来以后,由各区的操作人员根据运单上的详细地址,把快件按分部分成堆,在做完收件巴枪后装车。(巴枪即手持式扫描仪,做收件巴枪是指用扫描仪读取一次运单上的条形码,记录该包裹已经被本中转场分拣完毕,准备装车发往目的地。然后该条码信息被传到信息系统中,客户就可随时查询到自己的包裹到了什么地方,目前处于什么状态。下同)

还有一部分包裹是同城件,当然,同城件在送往中转场之前分部已经和外地件做了区分,单独送到同城件分拣区域进行分拣,在同城件的分拣中,中转场的仓管员要根据皮带机上的快件运单的收件方地址,把属于自己负责的分部的快件从皮带机上拉下来交给各分部的仓管员,仓管员做完收件巴枪后把快件装车运回分部派送。

深圳是SF速运业务最繁忙的区域,深圳机场一级中转场也是其吞吐量最大的中转场,为什么还是采用人工分拣的方式呢?

确实,人工分拣的缺点是很明显的,诸如:1.效率不高,员工再眼明手快也比不上自动识别系统,会受到如疲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众多生理条件的限制。2.差错率高,漏捡或错捡时有发生。3.信息滞后,只能延时分批手动上传信息等等。但是人工分拣最大的好处就是运营成本低,分拣中心建设投资小,尤其是SF目前有一大部分分拣场是租赁的,在这些场地上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是不合适的。而招聘和培训分拣线上的员工相对容易得多。

但随着业务量的进一步增大,人工分拣方式的弊端会越来越突出,马上就会成为速递全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分拣方式更新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也正在寻找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但是面临的问题很多,即需要实现中转场布局工艺流程科学化、分拣高效化、自动化,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性价比投入,合理满足业务中转时效与场地中转的需求。运作部高级经理如是说。

“全自动分拣当然是最先进、效率最高的,但是其投资太大,同时运行维护费用也很高,在国内应用也存在一些技术与经济上的问题,比如信息识别方式,廉价的条形码在高速条件下识读准确率和容错率都不高。最理想的识别手段是RFID,但如果每个包裹上贴一枚RFID标签,按照09SF3.5亿票的量计算,光一次性RFID标签消耗的费用一年就达2个亿以上,这个成本目前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还有一种方案是半自动分拣,系统自动或提前识别快件所属分部,由操作人员根据识别出来的信息进行快件分检。这种方案初始投资相对较小,但是人工成本和人工分拣方式一样高,而且同样面临信息识别方式的问题,并且还得重新探索适合的中转处理流程,考虑如何进一步降低分拣出错率,制定出错补救方案等等。”

“其实所有这些方案,在技术上国外已经做得比较成熟,只要有资金和人力投入,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关键是如何低成本地实现与公司的业务发展匹配,不是最先进的就是最好的,也不是成本最低就是最好的,应该是最合适的是最好的。

“所以,不仅仅是SF,在整个国内的快递行业,人工分拣的方式还是占据绝大多数,因为能以较低成本基本能满足目前业务的需要,但是面对未来的发展,分拨中心必将要采用更先进的分拣方式,SF应该如何规划分拨中心的改造蓝图,分拨系统如何从目前的人海战术一步步升级到自动分拣,这可能将是一个漫长和充满挑战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4f2fef172ded630b1cb688.html

《案例3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