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语八下第4课《灯笼》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3-30 09:57: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 知识点大全

【文学常识】

1. 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等。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字词积累】

1.字音:

斡wò旋 熙熙xī然 怅惘wǎng 锵qiāng然 争讼sòng

褪tuì色 夜深星岚lán 焚fén身 神龛kān 静穆mù

犬吠fèi 霍骠piào姚 思慕mù 燎liáo原 族姊zǐ

马前卒zú 人情

2.多音字:

塞:瓶塞sāi;阻塞sè;边塞sài。

悄:悄qiāo悄;幽悄qiǎo、悄然。

差:应差chāi、差事、差使;差chā别;差chà得太多;参差cī

挣:挣zhēng扎;挣钱 zhèng。

3.形近字:

斡wò旋、达斡尔族;浩瀚hàn。

星阑、夜阑;波澜;谰lán语;斑斓。

燎liáo原;潦liáo草;瞭liào望;撩liáo逗;脚镣liào。

马前卒zú;猝cù不及防;纯粹cuì;荟萃cuì;憔悴cuì;淬cuì火;啐cuì了一口。

焚fén身;梵fàn文。

磷火;鱼鳞;波光粼粼;怪石嶙峋。

不甚shèn了然;难堪kān;湛zhàn蓝;斟zhēn酌。

蜡火;腊月。

亨hēng通;享受;谆zhūn谆教诲。

官衔xián;街道。

宵夜;云霄。

怅chàng惘;肿胀zhàng;涨zhǎng水。

萧xiāo条;肃sù杀;潇xiāo洒。

彻chè 底;砌qì墙。

4. 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声音清脆。

幽悄:幽深寂静。

可悯:令人怜悯的意思。

星阑:指夜将尽。

燎原:指代大火。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文章理解】

1.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孩子喜欢亮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9段),回忆自己与灯笼有关的往事,从不同方面表达灯笼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了宫灯及塞外战场中的灯笼,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

第四部分(第12段),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说说本文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作者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4.作者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想象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如: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2.结构严谨:

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作者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3.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

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4. 运用诗文典故:

文中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典故,如引用《宋史·仪卫志》、化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化用贾谊《过秦论》中蒙恬等抗击敌寇的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真题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神( kǎn) 炕(nì) 旋(gàn)

B.争( sòng) 然(jiāng) 惘(chàng)

C.声(fèi) 声(fén) 恐(hè)

D. 源( hēng) 公(pèi) 马前(zú)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 )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 )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 )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 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挑衅 恣意 大失所望 扣人心弦

B.挑战 随意 大喜过望 触目惊心

C.挑衅 随意 大失所望 触目惊心

D.挑战 恣意 大失所望 扣人心弦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 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

5.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课代表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几个传统节日。如果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庭地白树柄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6.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在路上轻易不提( )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2)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 ),是一辈子思( )着的。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

(4)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 )枝叶做点( )。

(5)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 )。

(6)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liáo( )原的一把烈火!

7.选词填空。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 梵)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2)假定是暖融融的春(霄 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

8.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

1. C 2.A 3.D 4.C 5.C

6.(1)wò

(2)穆;慕

(3)chàng wǎng

(4)bǎi;zhuì

(5)qiǎo

(6)燎

7.(1)焚 (2)宵

8.①灯笼承载着亲人的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怀念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民族历史。

⑤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热情。

【综合性学习】

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广泛、非常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仅叫法就有二十多种,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里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观点论辩】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也不以为然,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就这一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材料探究】2009年9月,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提示修改下列材料。

【A】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原因,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B】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观看传统文化习俗。

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可以产生多种积极影响:可以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而这一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①【A】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修改:

②【B】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3.【续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弘扬传统文化

下联:

【答案】

1.示例: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①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③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⑤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

2.①【A】应删掉“的原因”。

②【B】应将“观看”改为“关注”。

3.示例:传承民族精神

【拓展阅读】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改动)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5分)

【答案】

1.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每空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厘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文章的①到③段,介绍了乡间庙会;④到⑧段,写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第⑨段写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2.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3分)解析: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从里面挑选生动的词语加以分析即可,如可以抓住“摇晃”“悦耳的吆喝声”等,结合所写的画面和人物加以分析。

3.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每点1分,共3分)

(示例)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每点1分,共2分)

解析:第一问,从文章第③段,我们可以看出“走亲家”和“做买卖”是庙会的两个重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再结合文章第⑦段中“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可以看出“看戏”也是庙会重要的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第二问,结合文章第⑨段中“无名的哀伤”“幽幽地”“无尽地盘桓”“几千年”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多少年来,农民的生活没有改变,固守着传统的形式而感到悲哀,从全文内容也看得出作者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fb694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ef.html

《13.部语八下第4课《灯笼》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