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原文及译文

发布时间:2020-10-03 00:30: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墨子》 原文及译文

墨子》墨子亲士【原文】入国〔 1〕而不存其士,则

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 2〕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 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

公出走而正天下〔 3〕;桓公〔 4〕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





也,皆于其国抑〔 6〕而大丑也。太上〔 7〕无败,其次败 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解】〔1〕入国:治理国家。

缓:怠慢,耽误。 〔 3〕文公: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 的国君。出走:逃亡。 〔 4〕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

齐国国君。〔5〕遇:遭遇,遭受。吴王:名夫差。春秋时吴 的。【译文】治理国家,如果不体恤爱护有才能的人,那么 国家就会灭亡。看到贤能的人不立即亲近,那么这是对国君 的怠慢。没有贤才就不能应付急难,没有士人就无法考虑国 家大事。怠慢贤才,忘记士人,而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 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从前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而后匡正 天下;齐桓公离开国家,而后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 王夫差灭国的耻辱,而后成为震慑中原诸侯国的贤君。三人 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取得成功,都是由于对治理国家能够 忍耐奇耻大辱。 最好的是不要失败, 其次失败了而能够成功, 这叫做善于用人。 【原文】吾闻之曰: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 心也;非无足〔 1〕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

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 2〕其志,内〔 3〕究其 情;虽杂庸民, 终无怨心, 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 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

4〕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 5 〕 ,上必有谘谘 之下〔 6〕,分议者延延〔 7〕,而支苟〔 8〕者詻詻 ,焉可以长

生保国。【注解】〔 1〕足:充足,满足。2〕败:衰败,丧 失。〔 3〕内:退。〔 4〕逼臣:宠爱的臣子。 〔 5〕弗弗之臣: 直言进谏的臣子。〔6〕谘谘(Z izi)之下:敢于争辩的臣子。〔7

分议:争议,议论。延延:不停止。8〕支苟:意见分歧。

译文】我听说: '不是没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没有安定 的心;不是没有满足的财物, 而是自己没有满足的心 '。因此, 君子自己承担艰难,将容易的事让给别人;大多数人自己承 担容易的事,将艰难推给别人。君子受重用时不丧失自己的 志向,被贬退时深入自我反省;即使夹杂在一般人之中,最 终也无怨恨之心,那是因为君子很自信。因此,去做艰难之 事,一定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听说只做想要做的,而 能避免所厌恶的。因此,被宠爱的臣子会伤害国君,谄媚的 臣下会伤害君上。国君一定要有直言进谏的臣子,君上必须 有敢于争辩的臣下,议论国事的人不停止,意见分歧的人辩 论不休,才可以长久保存国家。 【原文】臣下重〔 1〕其爵位

而不言,近臣则喑〔 2〕,远臣则吟〔 3〕,怨结于民心。谄谀





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 6〕国宝,不若献贤 而进士。 【注解】 〔 1 〕重:重视,看重。 〔2〕喑:沉默。〔3

吟:感叹,叹息。 〔 4〕善议:正确的建议。5〕以:因为。

6〕归:通'',赠送。【译文】 臣下看重名爵官位而不说话, 近旁的臣子就沉默无语,远方的臣子就感慨叹息,人民的心 中就会产生怨恨。谄谀的臣子在国君身侧,正确的建议被堵 塞,那么国家就会危险了。夏桀和商纣王不是因为失去天下 的贤士吗?因而遭到杀身之祸而丧失了天下。所以说:赠送 国宝,不如举荐贤能,接纳士人。 【原文】今有五锥,此其 铦〔 1〕,铦者必先挫〔 2〕。有五刀,此其错〔 3〕,错者必先 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 4〕近伐,灵龟近灼〔 5〕,神蛇 近暴〔 6〕。是故比干〔 7〕之殪,其抗〔 8〕也;孟贲〔 9

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 10〕之裂,其事





1〕铦(Xi m):锋利。〔2〕挫:受损,折断。〔3〕错:磨砺。

4 〕招木:高大的树木。 〔 5〕灼:烧。古人用火烧龟甲,

依其裂纹占卜。6〕暴:同 '',曝晒。〔 7〕比干:商代人,

因敢于进谏遭受商纣王杀害。8〕抗:刚强,正直。

贲:战国时卫国勇士,后被秦所杀。4〕吴起:战国时军事 家,因为进行变革,遭到楚国贵族的杀害。 【译文】现在有

五把锥子,这一把锋利,锋利必定先折断。有五把刀子,这

把是经过磨砺的,磨砺过的刀子必定先损坏。因此,甘甜 的井水容易枯竭,高大的树木容易受到砍伐,灵异的龟容易 受到烧灼, 神奇的蛇容易受到曝晒。 因此比干之所以被杀害, 是由于性格刚直;孟贲之所以被杀害,是由于勇猛过人;西 施之所以被沉于水, 是由于美貌绝伦; 吴起之所以遭受裂刑, 是由于进行变革。所以,世上之人很少不死于他的特长,因 此说:过于强盛是很难保持的。 【原文】故虽有贤君〔 1〕, 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

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 2〕令,非此 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 3〕;良马难乘,然 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 4〕,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

不恶〔 5〕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





己者乎?盖非兼王〔 8〕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 9〕,大

水不潦潦〔 10〕,大火不燎燎〔 11〕,王德不尧尧〔 12〕若乃 是故溪陕者速涸〔 14〕,逝〔 15〕浅者速竭,墝埆者其地不 育。王者淳泽, 不出宫中, 则不能流 〔16〕国矣。【注解】〔1〕 贤君:贤明的君主。 〔 2〕禄:俸禄。〔 3〕及高入深:射到高 处和远处。〔 4〕难令:难以驱使。 〔5〕恶:厌恶。〔 6〕器: 人材。〔7〕镒(y i):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黄金

为一镒。〔 8〕兼王:以兼爱而统一天下。9〕昭昭:明亮。

10〕潦潦:水势盛大的样子。11〕燎燎:火势盛大的样

子。〔 12〕尧尧:德行高尚的样子。13〕覆:覆盖,包容。

14〕涸:干涸。 〔 15〕逝:河流。 〔 16〕流:流传,传播。

译文】 所以即便有贤明的君主, 也不会爱没有功业的臣子; 即便有慈爱的父亲,也不会爱没有用处的儿子。因此,不胜 任某事却处在这样的位置,不是这个位置的人选;不胜任爵 位却享受俸禄,不是这个禄位的主人。良好的弓难以张开, 然而可以射到高处或远处;良马难以驾驭,然而可以驮负重 物到达远方;优良的人才难以驱使,却可以帮助君主并使他 受到尊重。因此,江河不厌恶小河流满自己,所以能称得上 广大。圣人勇于承担天下重任,顺应事物的天理,所以能成 为治理天下的才器。因此,江河之水并非只有一个源流;贵 重的皮衣,并非撷取了一只狐狸的腋下之皮。哪里有不采纳 同道之人的意见,而只采纳与自己心意相同的人的意见呢? 这大概不是以兼爱之道而统一天下吧!因此天地不是长久明 亮,大水不是长久盛大,大火不是长久燃烧,王德不会长久 高洁。处于千人之上的长官,其为政若正直如箭矢,平直如 磨刀石,便不足以包容万物。因此狭窄的溪流很快干涸,浅 小的河流很快枯竭,贫瘠的土地难以长育五谷。王者有淳厚 的恩泽, 如不走出宫中, 他的恩泽就不能传遍整个国家。 【评

析】本篇重点论述了国君知人善任,亲近贤才的重要性,认 为亲近贤才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并指出国君应当 摒弃谄媚之徒,允许臣子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广泛争辩。只 有广开言路,才能接受善议,以得民心。同时,本篇还认为 作为圣人,必须有广阔的胸怀,善于容物容人,顺应事物发 展的客观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将王者之德从宫中流布 民间,遍施天下。墨子修身【原文】君子战虽有陈〔 1〕,而 勇为本〔 2〕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

3〕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 4〕丰末;近者不亲,

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 物而暗〔 5〕,无务博闻。 【注解】〔1〕陈:同 ''。〔2〕本: 本质,根本。〔3〕行:品行,德行。 〔 4〕无务:不去做。 〔5〕 暗:暗昧,不明。 【译文】君子作战虽然有队形阵法,但勇 敢是根本;举办丧事虽然有礼节仪式,但哀痛是根本;士人 虽然有学问知识, 但行为是根本。 因此, 根本不能树立牢固, 不必去追求枝叶丰茂; 近邻不亲善, 不要去追求远处的朋友; 连亲戚都不依附, 不要去从事外交; 一件事也不能有终有始, 就不必操持多种行业;一种事物也不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

强记。【原文】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 1〕,君 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 2〕而反之身者也,此 以怨省〔 3〕而行修矣。 谮慝〔 4〕之言, 无入之耳; 批扞〔5〕 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

无所依〔 6〕矣。【注解】〔1〕察迩:明察左右。来远:招徕 远方。来,同 ''。〔 2〕毁:毁谤。〔3〕省:减少。〔 4〕谮慝 (z en te):诬谄诋毁。〔5〕批扞(h cn):批驳漫骂。〔6〕依:凭

依。【译文】因此,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 方的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君子被不 具有修行的人所诋毁, 却能反躬自省, 这样别人的怨恨减少, 自己的德行得到了修正。诬陷诋毁的话,不入自己的耳朵; 批驳谩骂的声音,不从自己嘴里说出;杀伐伤害人家孩子的 想法, 不存在于心中。 即使有诋毁攻讦的人, 也会无所凭依。

原文】故君子力〔 1〕事日强,愿欲〔 2〕日逾,设壮〔 3〕 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 4〕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 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 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 5〕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

畅之四支〔 6〕,接之肌肤,华发隳颠〔 7〕,而犹弗舍〔 8〕 者,其唯圣人乎! 【注解】〔1〕力:努力,尽力。 〔 2〕愿欲:

3〕设壮:建树。 〔 4〕见:表现,显示。 〔5

竭:竭尽。〔 6〕四支:四肢。支,同。肢 '。〔7〕华发:头发 苍白。隳(hu I)颠:秃顶。〔8〕弗舍:不舍弃。【译文】所以 君子努力做事,日渐强盛,愿望日渐远大,建树日渐宏伟。

君子的修身之道:贫穷之时显示出廉洁,富裕之时显示出道 义,对于生者显示仁爱,对于死者显示哀痛;这四种德行不 能掺有虚假,经常要反省自己。隐藏于心中的是不竭尽的仁

爱;言谈举动是不竭尽的恭敬有礼; 说出的话永远那样合理。

这种德行贯穿于身体四肢, 渗透了肌肤, 直到头发花白秃顶, 都不会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吧! 【原文】志不强者 智不达〔 1〕,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 2〕不能以分人者, 不足与友;守道不笃〔 3〕,遍物〔 4〕不博,辩〔 5〕是非不

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 6〕,雄而不修者,其后 必惰〔 7〕,原〔 8〕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不徒生而誉不自长。 功成名遂, 名誉不可虚假, 反之身者也。

务言〔 10〕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 11 〕功,虽劳 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 12 〕而务为察。故彼 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 13〕无主于心者不留, 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 14〕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

也,君子以身戴〔 15〕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





达。〔 2〕据财:占有财富。3〕笃:笃信,专一。 〔 4〕遍物:





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不会通达,不遵守信诺的人行动不会实 现;占有财富不能分给别人的,不足以交朋友;守道不坚定

根本不坚固枝梢必定危险,强盛时不修行,后来必会怠惰, 源流混浊河流就不清澈,行为不守信用名声必然失去。名声 不会平白无故产生,荣誉不会自己生长。功成名誉自然相随 而至,名誉决不可有丝毫虚假,要进行自身反省。专注于言 谈而行动迟缓,即使雄辩别人必定不听。出力多而夸耀自己 功劳,即使辛劳别人也必定不取。有智慧的人用心思考而不 夸夸其谈,出力多而不夸耀功劳,因此名扬天下。言语不要 讲得太多而要求明智,不要讲究文采而要追求明察。所以缺 乏智慧又不能明察,自己又懒惰,这是反其道而行之。善行 不是出自内心就不会保持,德行不从自己做起就不能树立; 名声是不可能简单就成功的,声誉不可能靠取巧而建立,君 子要知行合一。谋求利益,忽视声名,可以做天下的士人, 从来不曾有这样的事。 【评析】本篇阐述了君子立身处世要 注意修养,言行合一,才能成为天下百姓的表率。坚决摒弃 依靠投机取巧, 弄虚作假而建立功名的行为。 指出君子之道,

即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从内心深处 甚至于秃顶也不改变对于善行的永恒追求。 墨子所染 【原文】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 '染于苍则苍〔 1〕,染于黄则黄。所 入者〔 2〕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 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 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 伯阳〔 3〕,



禹染于皋陶、伯益〔 4〕,汤染于伊尹、仲虺〔 5〕,武王染于 太公、周公〔 6〕。此四王者所染当〔 7〕,故王天下,立为天

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 8〕,必称此四王者。

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 许由: 唐尧时人, 不接受尧让天下, 有名的隐士。伯阳:传说为舜七友之一。 〔 4〕禹:传说中继 舜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夏朝的创始者。皋陶:舜时任刑法

之官。伯益:舜时任牧猎之官。5〕汤:商代君主。伊尹: 商汤大臣,出身卑微。仲虺 (hu 1):商汤大臣。〔6〕武王:周 文王之子。太公:姜尚,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周公:名旦, 周武王之弟。 〔 7〕当:确当,正当。 〔 8〕显人:声名显赫的

人。【译文】墨子看到染丝时就感叹说: '织品用青色染料染 变成青色,用黄色染料染就变成黄色。随着染料的变化,织 品的颜色也变化;放入五种染料中去染则呈现五种颜色。所 以对于染丝不可不慎重 '。不只是染丝有这种情况,治理国家 也如同染丝一样。虞舜受到许由、伯阳的感染,夏禹受到皋 陶、伯益的感染,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感染,周武王受到 姜尚、周公旦的的感染。这四位君王所受的感染确当,所以 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绩和声誉充满天地。只要列举 天下具备仁爱道义和声名显赫的人,必然说到这四位君王。

原文】 夏桀染于干辛、 推哆〔1〕,殷纣染于崇侯、 恶来〔2〕, 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 3〕,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4〕。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5〕。举 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 6〕,

晋文染于舅犯、高偃〔 7〕,楚庄染于孙叔、沈尹〔 8〕,吴阖 闾染于伍员〔 9〕、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

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





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 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 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注解】〔 1〕夏桀:夏

朝时的暴君。干辛、推哆:夏桀的宠臣。2〕殷纣:商朝时

的暴君。崇侯、恶来:商纣王的宠臣。 〔 3〕厉王:周厉王,





王:周幽王,周朝的暴君。傅公夷、蔡公谷:周幽王的宠臣。

5〕僇(I⑪:同'',杀害。〔6〕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 舅犯、 高偃: 辅佐晋文公的贤大夫。

8〕楚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楚国大臣。沈 尹:楚国大夫。 〔 9〕吴阖闾:吴国国君。曾经大败越国。伍 员、文义:春秋时吴国贤大夫。 〔 10〕越勾践:越国国君。

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范蠡、大夫种:越王勾践的谋 臣。范吉射:春秋末晋卿范献子鞅之子,被赵简子所击败。

长柳朔、王胜:范吉射的家臣。中行寅:春秋末晋卿中行穆





夫差:吴国国君,被越王勾践所灭亡。王孙雒、太宰嚭:





宋康:战国时宋国国君,为齐国所灭。唐鞅、佃不礼:宋国 臣子。苛扰:苛刻,骚扰。【译文】夏桀受到宠臣干辛、推 哆的感染,殷纣王受到宠臣崇侯、恶来的感染,周历王受到 厉公长父、荣夷终的感染,周幽王受到宠臣傅公夷、蔡公谷 的感染。这四位君王受到奸邪的感染,所以国家残破,遭受 杀身之祸,被天下所诟辱。列举天下不守道义行为可耻的人, 必然说到这四位君王。齐桓公受到贤相管仲、鲍叔的感染, 晋文公受到舅犯、高偃的感染,楚庄王受到大臣孙叔、沈尹 的感染,吴王阖闾受到伍员、文义的感染,越王勾践受到贤 臣范蠡、大夫种的感染。这五位国君受到感染正当,所以能

够称霸诸侯,功业声名传留后世。范吉射受到家臣长柳朔、





受到宠臣王孙雒、太宰嚭的感染,智伯摇受到家臣智国、张





大臣唐鞅、佃不礼的感染。这六位国君所受的感染不正当, 所以国家遭到残破灭亡,自己遭受杀害,祖庙毁灭,后代断

绝,君臣离散,人民逃亡。列举天下贪婪残暴苛刻骚扰百姓 的人,必然要说到这六位国君。 【原文】凡君之所以安者何 也?以其行理〔 1〕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 论人〔 2〕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 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 不知要〔 3〕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注解】〔 1〕行

理:做事合乎情理。 〔 2〕论人:择人。佚:安逸。

要领,根本。【译文】大凡国君所以安逸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他做事合乎情理,合乎情理又由于受到的感染正确。

所以,善于做国君的人,在选择人才时费尽心思,而在办理 公务方面轻松安逸。不善于当国君的人,劳心费神,忧愁操 劳,然而国家却更加危急, 自己更加受人诟辱。 这六位国君, 并非不看重他的国家,爱惜自己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 其中的要领。不了解治理国家的要领,是由于所受的感染不 正当。【原文】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

淳谨〔 1〕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 2〕得

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3〕。其享皆好矜

4 〕奇,创作比周〔 5〕,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

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6〕。《诗》曰 ' 必择所堪,必谨所堪 '者,此之谓也。 【注解】〔1〕谨:谨慎。

2〕处官:做官。 〔3〕段干木:战国时期著名学者。禽子: 墨子的弟子。傅说:商代贤相。 〔4〕矜:矜持。 〔5〕创作比

周:胡作非为,结党营私。 〔 6〕子西:春秋时人。易牙、竖 刀:齐桓公的宠臣。 【译文】不只是国君受到臣子的感染, 士人也会受到别人的感染。他的朋友都喜好仁爱道义,淳厚 谨慎,敬畏法令,那么他的家就会兴旺,身体日渐安逸,名 声日渐荣达,做官能恰当处理事情,如段干木、禽子、傅说 就是这种人。他的朋友都喜欢矜持鲁莽,胡作非为,结党营 私,那么他的家就日渐损伤,身体处于危难,名声日渐受到 诟辱,做官不能恰当处理事情,如子西、易牙、竖刀就是这 种人。《诗》说: '必定要选择染料,必定谨慎对待染料 '。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 【评析】本篇着重强调了择人识人的重要 性。无论是国君还是有才能的士人, 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即'所染 '。左右之人言行讲究仁义规范, 则所染正当; 左右之 人谄谀奉承,阴险奸诈,则所染不当。历史上大凡贤能的国 君,其周围必定有一批贤臣良相;大凡暴君,其周围必定有

批奸邪之徒。墨子法仪【原文】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 不可以无法仪〔 1〕,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 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 2〕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 3〕,平以水。

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 6〕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 皆有法所度。 【注解】〔 1〕法仪:法度准则。 〔 2〕百工:各 行各业。〔 3〕县:通 '',测定垂直的工具。 〔 4〕无:无论。

中:合乎。〔6〕放依:仿照。 【译文】墨子说:天下人

做事,不可以没有法度准则,没有法度准则而能把事情做成 的是没有的。即使做了将相的有才能的人,也都有一定的法 度。即使各行各业的工匠,也都有一定的法度。工匠用矩尺 来测定方形,用圆规来测定圆形,用绳墨来测定直线,用悬 锤来测定是否垂直,用水平器测定平面。无论巧匠还是一般 的工匠,都以这五种用具做为法度。巧匠能做到合乎法度,

般的工匠即使不能合乎法度,只要仿照着工具去做,就胜 过自己了。 所以,各行各业做工的人, 必须有法度可依。 【原 文】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 辩〔 1〕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 2〕皆法其父母,奚 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 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 3〕,奚若?天下 之为学者众, 而仁者寡。 若皆法其学, 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 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 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

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注解】〔1〕辩:明辨。〔 2〕 治理天下,其次治理大国,倘若没有法度可依据,这还不如 各行各业的工匠能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5ec9ff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1.html

《《墨子》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