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下岗创业的故事,40岁下岗工人9年创业成千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9-01-15 09:39: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0多岁下岗创业的故事,40岁下岗工人9年创业成千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篇一:40岁下岗夫妇为生存创业发家
  40岁下岗夫妇为生存创业发家
  一对下岗夫妇的创业故事,见证了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无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历程
  ??
  ??一对下岗夫妇的创业故事,见证了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无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历程
  ??一对同时下岗的夫妇,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有过失败的辛酸,有过缺乏资金的困惑。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工商、税费全免一项项惠民政策,一双双温暖的手使他们获得了前行的动力。他们的小吃店由38平方米扩展到130平方米,还有8名下岗职工在这里重新上岗。
  ??初冬时节,坐在陈凤敏夫妇干净整洁的小吃店里,一杯清茶,一抹浓香,关于创业的话题就这样徐徐散开
  ??孩子在饭桌上天真地问:妈妈,为什么咱家的菜里没有肉呢?
  ??2000年,陈凤敏从哈尔滨针织厂下岗。
  ??一夜之间,她仿佛从天上掉到了地下。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其爱人李世军也从建筑公司下岗了。
  ??这一年,他们40岁。孩子正在上学,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的正常开支都失去了来源,他们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为了生存,夫妻二人携手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收过废品,干过熟食店,但效益都不是很好。最脏最累的活儿是收头发。把从理发店中收的头发一点一点清理干净,他们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但为了生活,两个人互相鼓励着,坚持着。
  ??
  ??2003年,他们组建了以下岗职工为主的水电安装服务队。遗憾的是,服务队仅仅运营了7个月,就被两家企业拖欠垮了。到2004年初,他们已欠外债8万多元,生活彻底陷入了窘境。
  ??一次,孩子在饭桌上天真地问陈凤敏:妈妈,为什么咱家的菜里没有肉呢?两口子互相对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夺眶而出。
  ??孩子不知道,别说是肉,就是买菜,爸爸妈妈每天都是从市场这头走到那头,挑最便宜的买。
  ??陈凤敏一家三口的经历,许多城市下岗职工家庭都曾经历过。当他们手中的铁饭碗被打碎,而又未找到其他合适的饭碗时,他们在那种菜里没有肉的生活中顽强地坚持着。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国企职工下岗,是这场变革中的阵痛。安稳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妻子没了工作,丈夫下岗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截至9月底,全省各类企业仍有8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
  ??然而,他们又必须闯过这道关口。陈凤敏和所有的下岗职工一样,在艰苦的创业路上摸索着,前进着。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国务院在我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原来职工与企业只是一纸有名无实的合约。并轨后,企业切断了与职工的联系,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接续了社会保险关系,职工拿到补偿金后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人,可以自谋生路,并享受相应的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全省已有163万余人实现了并轨,人均获得经济补偿金8395元。此外,其他惠民政策也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就这样,陈凤敏夫妇在阵痛中,体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暖流。
  ??两口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创业培训让我们长了见识
  ??
  ??2004年,亲属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主动借给他们一套38平方米的车库做生意,并
  提供了启动资金。夫妻二人觉得生活又见了光亮。
  ??他们起早贪黑地干。李世军每天早晨两点起床去进货,两口子一忙就是一整天。然而,买卖做得还是不尽如人意。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又一次亏损了。干了三四个月,也不见有转机。二人的心里彻底没了底儿:怎么办?
  ??就在这时,哈市劳动保障局打来电话,邀请他们免费参加创业培训班。夫妻二人如同见了救星,一头扎进学校,同时他们还经常浏览政府推荐的财富经网站学习创业的知识和别人成功的经验。在这里,他们不仅懂得了怎样理财,如何经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慰藉:下岗不仅仅是下岗职工自己的事,它牵动着各级政府的心。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
  ??李世军拿出夫妻二人的哈尔滨市创业培训合格证给记者看。两个红色的小本是他们心中的一团圣火。李世军说:我们的学习是免费的,但政府却是有投入的。如果我们做不好,对不起政府。简单的几句话却是那样发自肺腑。
  ??或许是从培训班得了真经,回来后两个月,他们的小吃店出现了转机,回头客越来越多。夫妻俩前堂后灶忙个不停,欣喜的笑容挂在脸上,生活是那样充满希望。
  ??许多下岗职工像陈凤敏夫妇一样,虽然有创业的愿望,却不知从何处入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各级政府着手解其燃眉之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基层的乡镇,各种培训机构成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孵化器。创业培训则为那些有开业条件和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创业培训学到了点金术,他们开始信心十足地闯荡市场,寻找金子了。
  ??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前9月,我省共为2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培训后有1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 71%。同时,对近3万名有创业愿望和开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创业和开业指导,1.6万人成功创办企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率60%,新创就业岗位近5万个。培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搭建了一座金桥。 ??夫妻俩连声赞叹:小额贷款使我们的生意锦上添花
  ??小吃店火了。很多顾客为了就餐而等座位。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扩大营业面积,才能增加效益。可是囊中羞涩,两个人左思右想,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突然,他们的眼前一亮:可以到商业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两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胆突突地去了。没想到的是,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利达支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详细讲解了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很快,陈凤敏从商业银行取得了2万元贷款,扩大了营业面积,他们的第二家店兰州拉面馆顺利开张了。
  ??
  ??小额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从天而降。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精神动力,让我们有从头再来的勇
  ??气和信心。陈凤敏真诚地表白。
  ??经过苦心经营,他们的小吃店越来越兴旺,营业规模一扩再扩。今年3月,他们又用这两年挣的钱,把兰州拉面馆旁的房子买了下来,设了单间。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饮水思源。夫妻俩一再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众人的帮助下获得的,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他们经常义务为市民修暖气、自来水,通下水,并且年年捐款,送还拣失钱物1万余元。这对下岗夫妇因此获得了黑龙江省特色文明家庭的美誉。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场景:政府开发的交通协管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给被称为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群体;下岗 职工做生意,不但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还可以享受到免税与免费的优惠;失业人员可在就近的街道或社区享受到就业服务这些政策,都是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 的一部分。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今
  年前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2万人。
  ??采访中,陈凤敏夫妇拿出了他们的再就业优惠证。在这个绿色的小本里,记录着夫妻二人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工商、税收全免。抚摸着这个绿色的小本,回想起当初下岗时的情景,两个人不禁感慨万千:下岗是不幸的,但也是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陈凤敏夫妇的创业故事,是我省无数下岗职工再就业故事中的一个。心若在,梦就在,天地间还有真爱他们在真爱中,在社会构筑的强大的就业网中获得新生。
  ??
  篇二:三位下岗人员的创业故事
  目前我省约有下岗失业人员8万人,他们是政府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群体。经过多年摸索、打拼,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创办起自己的小企业,并经营有方,越做越大,有的还在艰难地筹集资金,寻找起步机会。每一个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走过或正在走着一条艰辛的经营之路。今天三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做自己喜欢的
  李章从小喜欢画画。2000年,李章所在的海口市进出口贸易公司解体,他失去了工作。几年里,李章批发过服装、做过小百货生意,但生意都没有起色。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海南市场上旅游工艺品品种少,设计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与突破,产品艺术含量不高,文化内涵不够。李章突然被触动了。他开始埋头设计有品味的旅游工艺品。2002年,李章设计的平面镶嵌半球体装饰品获得国家专利。他的产品中有中国国粹京剧脸谱系列,海南风情系列等等。2003年,李章用仅有的几万元个人积蓄作起动资金,租一间民房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创办海南品乐工艺品有限公司,用百年椰树与椰壳做材料,纯手工制作工艺品。他的产品慢慢得到认可,海南的外事部门还选择他的产品用于外事活动。
  他手下现有10几个工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做手工活,国庆节别人放七天假,他们一天也没休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觉得累,他的愿望是开一家专卖店,他说,由于缺乏资金,现在还实现不了,慢慢来吧。
  做自己擅长的
  高琳,是一位50岁的军嫂,上初中时她就喜欢绣花、剪纸、折纸等手工制作,还学会了裁剪服装。1996年她下岗后,开过服装店,推销过安利产品,做过保险业务员。两年折腾下来,她感觉做的都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中央电视二台的劳动与创业的一期水晶花制作节目,让她心中一亮。她想:这不就是我喜欢的事业吗?她毫不犹豫地付了1.5万元学费,专程到北京求学。
  水晶花是用一种特殊的树脂材料经人工制作而成,晶莹剔透,五彩缤纷。2005年初,她的水晶花艺工作室在海口开业了。她不但可以按客户要求设计花型,还有很多自己的创意。1012日,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开了个大张。她希望多设销售点,有一批人来做水晶花,但是后备生产力不足。每天只是制作、送货,就让她和店里的姑娘们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
  安心做农业
  原海南省岭脚热带作物场职工朱辉扬做过10多个职业。朱辉扬生于1964年,1983高中毕业。他的第一个职业是摘茶叶———岭脚热带作物场茶工。1985年进场办橡胶厂做水鞋。1993年,他来到海口发展,做过泥水工、玻璃工、卖鱼的渔客,到旅游公司当会计、家庭工厂织草帽。什么赚钱做什么。
  2000年,朱辉扬看到海口东湖花卉苗木市场行情不错,便回到岭脚租用土地,引种一些花卉苗木种植。从2002年开始,他将全部心思投入到土地上,大量种植花卉,做鲜切花供应省内外市场。当别人大种散尾葵等鲜切花时,他开始培育种植名贵苗木,主要种红花风铃、酒瓶椰子;做花卉的人多了,他就开始引进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观赏树种,如火焰树、红鸡蛋花树、吊瓜树,还到山区寻找老树,采种子或插枝、嫁接育苗;今年开始转向专做木桩,又比别人先行了一步。他已有六块种植基地,各种苗木近万株。
  回顾自主创业过程,朱辉扬说,折腾了近20年,什么都做过,做得乱七八糟,最后还是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了出路。他说:像我这样40多岁农民出身的人,没文化,没专业,到哪都不行,只有安下心来做农业,才是出路。他说,在海南,只要有三五亩地,靠土地加勤劳,集中精力经营好它,生活就能过得不错。创业项目要选走大众化路线,这样你的产品市场一年四季都有需求,只要安下心来用心经营,跟着市场走,一定会有收获。(来源:海南新闻网)《》
  篇三:三位下岗工人的创业故事
  目前我省约有下岗失业人员8万人,他们是政府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群体。经过多年摸索、打拼,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创办起自己的小企业,并经营有方,越做越大,有的还在艰难地筹集资金,寻找起步机会。每一个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走过或正在走着一条艰辛的经营之路。今天三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做自己喜欢的李章从小喜欢画画。2000年,李章所在的海口市进出口贸易公司解体,他失去了工作。几年里,李章批发过服装、做过小百货生意,但生意都没有起色。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海南市场上旅游工艺品品种少,设计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与突破,产品艺术含量不高,文化内涵不够。李章突然被触动了。他开始埋头设计有品味的旅游工艺品。2002年,李章设计的平面镶嵌半球体装饰品获得国家专利。他的产品中有中国国粹京剧脸谱系列,海南风情系列等等。2003年,李章用仅有的几万元个人积蓄作起动资金,租一间民房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创办海南品乐工艺品有限公司,用百年椰树与椰壳做材料,纯手工制作工艺品。他的产品慢慢得到认可,海南的外事部门还选择他的产品用于外事活动。他手下现有10几个工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做手工活,国庆节别人放七天假,他们一天也没休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觉得累,他的愿望是开一家专卖店,他说,由于缺乏资金,现在还实现不了,慢慢来吧。做自己擅长的高琳,是一位50岁的军嫂,上初中时她就喜欢绣花、剪纸、折纸等手工制作,还学会了裁剪服装。1996年她下岗后,开过服装店,推销过安利产品,做过保险业务员。两年折腾下来,她感觉做的都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中央电视二台的劳动与创业的一期水晶花制作节目,让她心中一亮。她想:这不就是我喜欢的事业吗?她毫不犹豫地付了1.5万元学费,专程到北京求学。水晶花是用一种特殊的树脂材料经人工制作而成,晶莹剔透,五彩缤纷。2005年初,她的水晶花艺工作室在海口开业了。她不但可以按客户要求设计花型,还有很多自己的创意。1012日,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开了个大张。她希望多设销售点,有一批人来做水晶花,但是后备生产力不足。每天只是制作、送货,就让她和店里的姑娘们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安心做农业原海南省岭脚热带作物场职工朱辉扬做过10多个职业。朱辉扬生于1964年,1983高中毕业。他的第一个职业是摘茶叶岭脚热带作物场茶工。1985年进场办橡胶厂做水鞋。1993年,他来到海口发展,做过泥水工、玻璃工、卖鱼的渔客,到旅游公司当会计、家庭工厂织草帽。什么赚钱做什么。2000年,朱辉扬看到海口东湖花卉苗木市场行情不错,便回到岭脚租用土地,引种一些花卉苗木种植。从2002年开始,他将全部心思投入到土地上,大量种植花卉,做鲜切花供应省内外市场。当别人大种散尾葵等鲜切花时,他开始培育种植名贵苗木,主要种红花风铃、酒瓶椰子;做花卉的人多了,他就开始引进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观赏树种,如火焰树、红鸡蛋花树、吊瓜树,还到山区寻找老树,采种子或插枝、嫁接育苗;今年开始转向专做木桩,又比别人先行了一步。他已有六块种植基地,各种苗木近万株。回顾自主创业过程,朱辉扬说,折腾了近20年,什么都做过,做得乱七八糟,最后还是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了出路。他说:像我这样40多岁农民出身的人,没文化,没专业,到哪都不行,只有安下心来做农业,才是出路。他说,在海南,只要有三五亩地,靠土地加勤劳,集中精力经营好它,生活就能过得不错。创业项目要选走大众化路线,这样你的产品市场一年四季都有需求,只要安下心来用心经营,跟着市场走,一定会有收获。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97e4a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7.html

《40多岁下岗创业的故事,40岁下岗工人9年创业成千万富翁的创业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