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之红色硕果 - 浅析“十七年”的革命题材电影

发布时间:2020-07-31 14:57: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风雨兼程之红色硕果 ——浅析十七年的革命题材电影

福建师范大学张咏絮

【摘 要】[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主流文化资源,十七年电影中的革命题材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表现主题,而革命情感+儿女私情的叙事模式又成为当时的亮点。在书写革命历史的同时加入英雄人物的情感表现,不仅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更彰显了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军英勇作战的革命形象,使得这类影片在那一个年代备受推崇,也从中折射出集体理想的范式。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期】2011(000)023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革命题材 英雄人物

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电影共出品777部创作影片,其中具有明显娱乐性质和类型化倾向的影片约306部,占同时期创作影片总数的39.4%[1]。而其中的革命题材影片又占据了大半江山。这十七年来中国电影在曲折中前进,革命题材的创作不仅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题材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的叙事影响,将关注点放在当下的革命战争中,讴歌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具体来说,本文将从人物设置和叙事策略两个方面对这类影片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物设置

十七年革命题材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通过该英雄人物来展现相关革命主题,而这个特殊时期的电影却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一题材的影片而体现出自身的特征。

(一)英雄人物的成长范式

新中国革命题材影片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片塑造的西部牛仔的扶弱凌强的硬汉形象,他们的出身背景多是贫苦的民众,一直深受阶级敌人的压迫,有着一腔革命的热血。但是他们并没有天生的禀赋,之所以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得益于党的指引和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英雄人物范式才能够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对其产生启发和教育的意义。如陈荒煤先生所说:观众感兴趣的并不是你所写的这个人物是一个天生的英雄,而是这个人物如何成为英雄。观众和读者是通过对人物成长的描写来教育自己,他们关心的是新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性格,怎样成长起来的,如果人物一开始就是一个凝固的英雄,在任何事情、任何困难面前他都可以毫不思考地做得非常正确,这个英雄形象,将使人感到无法当做一个榜样来学习。”[2]在这里英雄人物化身为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表征符码,在彰显权威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和准绳的同时,又期许获得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英雄人物理想的实现必须要通过集体,个体的复仇愿望的实现也只能通过成为革命集体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如戴锦华所说:个体生命的寻找、追求之路,如果不想遭到历史的无情被逐,就必定要融合于阶级/集体/革命队伍,就必定要献身于革命/党的事业。在十七年的革命经典叙事中,这绝非牺牲与代价;相反,这是价值的获取与生命的证明。”[3]这类英雄人物斗争的对象是阶级敌人,不同于好莱坞西部片中是与主流社会秩序的相抗衡。因此这类人物成长的结局既不是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也不是悲剧性终结,而往往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告别仪式。《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与刘四姐挥手作别,又赴征程。《战火中的青春》雷振林与高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杨晓冬与银环、《南征北战》中高营长和赵玉敏都以男女主人公告别结束。这种表现手法一方面具有更强的隐喻意义,能够给受众更大的反思和体会的空间,让电影受众在自己的思考中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产生更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其与革命题材的结合则能让革命道理和思想在电影受众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adcfc9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0.html

《风雨兼程之红色硕果 - 浅析“十七年”的革命题材电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