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过秦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22 11:15: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过秦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3.分析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4.了解秦国灭亡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了解秦国灭亡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案

(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自主解决)

1、作者简介:

贾谊(200-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2、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给下列的字注音

腴( )轸( )镞( )笞( )恬( )藩( )瓮( )牖(

孝公既 )滑 俯首 )颈 )为城

)弩 不及 )人 蹑足 )伍

)数百之众 )长絜大   比权 )力  

)之势    )同列 一夫作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读本字音)

1.约从离衡(通“ ”)        2.合从缔交(通“ ”)     

3.  制其弊(通“ ”) 4.陈利兵而谁何(通“ ”) 

 5.  倔起阡陌之中(通“ ”)   6. 赢粮而景从(通“ ”)

7.百有余年(通“ ”)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故业,遗策

2. 天下之士

3. 秦人开关

4. 城千里

5. .....廉颇、赵奢之伦其兵

6. 秦有余力而其弊

7. 秦无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8. 逐北,伏尸百万

9. 临不测之渊以为

10.

11.

12.....廉颇、赵奢伦制其兵

六、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七、解释并识记下列古代文化常识

1.崤函 2.战国“四公子”

3.履至尊 4. 敲扑

5.山东 6. 九州

7.七庙

课上合作探究案

一、重点基础知识探究

二、文本探究

1.本文论述的是秦朝的过错,哪句话体现了秦朝的过错?它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2. 为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 分析探究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当堂检测

1.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B. “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至尊”登上皇帝的宝座,“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

C. “山东豪俊遂并起”中“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方,范围与现在的山东省大体相同。

D. “敲扑”古代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课下作业:

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谈一下你对“英雄”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过秦论》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读了一个早读,对本课的大部分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编制导学案,让他们通过导学案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然后我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通过批阅学生的导学案,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掌握得不是很扎实。

2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了解不是很全面。

3对文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不是很全面、准确

过秦论》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从学生和观评老师的反应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学习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达成度较高。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化常识,了解了《过秦论这篇文章运用的主要表现手——对比,体会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启示及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合情合理,张弛有度,有讲有练,有小组交流、合作,有小组代表当堂展示,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这堂课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效果。

过秦论》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人版(2007必修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前提下,重点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施行仁政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感受作为新时代中国公民自豪感。为此,我把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3.分析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4.了解秦国灭亡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评测练习:

2.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D.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E.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F. “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至尊”登上皇帝的宝座,“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

G. “山东豪俊遂并起”中“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方,范围与现在的山东省大体相同。

H. “敲扑”古代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答案:1、B   2、C

过秦论》课后反思:

讲授完这一课,我与学生和观课的老师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对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优点

1学情把握较好。因为这一课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加之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某些教学环节进行得不是很顺利。

2目标定位较准确。结合学生实际,我侧重了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3教学环节设计较合理。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不断地进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评测练习难易适中。既立足课文内容,又结合全国卷高考题型,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不足

1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过渡有时不够连贯。

2设计内容稍多,个别环节处理略显仓促。

3对学生的表现,评价不够及时,启发不够到位。

总之,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总结、反思,扬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过秦论》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过秦论》这篇文章在教学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梳理文言知识。学习文言文,首先疏通文意,读懂文章,而要想读懂文章,必须扫除文字障碍,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注重“言”的落实。在这篇文章中“”““固”等就比较重要。

2.积累文化常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继承与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的现实生活服务。这篇文章中关于“山东”“九州”“七庙”等就比较重要,与现实生活也有一定的联系。

3.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我们理解文章作用很大。体会本文施行仁政的现实意义,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意义重大,古代和现代的对比,让我们深感新时代的美好和伟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69776dd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f.html

《高中语文 - 过秦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