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1000字 - 从侍萍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 -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7 12:4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雷雨》读后感2000字_读后感

我与《雷雨》相识,媒人是电视台播出的话剧。时值春节,一边在各屋跑来跑去感受节日气氛,一边随意地给正吸引着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电视屏幕送去几瞥的我,左耳充斥着鞭炮声,右耳不时地捕捉到这样的语句——“在这间屋子里……”。我从不知关于《雷雨》任何细节和信息,所以当时以为这只不过是一部有着无聊透顶的情节还稍稍充斥着一丝恐怖气氛的剧本。然而当我实在无所事事也坐下来观看这部由众明星出演的话剧时,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这也开启了《雷雨》之路的大门。



其实仔细想来,在电视上主要用耳朵的那遍是完全没有读懂。年少的我对于任何有关爱情的事物都不用家长提醒地有所排斥,而《雷雨》的第四幕,也就是最后一幕,更因此让我似懂非懂。我只依稀记得演员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场景的单调和乏味,还有句中人物的痛苦生活,其他的内容是完全没有印象的。就这样,初《雷雨》就这样谢幕了。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又为什么想到捧起《雷雨》的原作好好读上一遍了,只记得这一看就怎么也放不下。不过其实最初的只用眼睛的那几遍还是没能让我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从没想过闹鬼这个情节是什么意思,还有我曾一度认为大少爷这个可怜的人物为什么不能得其所爱。虽然我还沾沾自喜地认为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但是我还是只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完全没有理解作者写此书的用意。相比之下,巴金的《家》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不知是不是由于读《家》时已经长大的缘故,仅读一次就大致明白作者的用意,而《雷雨》可让我费了不少心血



闲话少说,这就进入了最后一段的路程——真正的用心去读。不是说之前没用心,而是即使用心读也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根本读不懂。而之后越看越顺到能背出其中不少句子的几次,我是真的对其有所感了。至此,我才想要将《雷雨》的大意以我自己的理解,用我自己的方式概括一下。其实情节很简单,不过是讲述了周家及其身边的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关于更多的细节,这个很难说。因为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之后的见解就只能算是个人的愚见了。



就先从主人公入手吧。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初读雷雨时,我一直认为主人公是周萍,因为他有才华,又是纠缠了很久的感情戏的男主人公,还把他视作得不到幸福也得不到施展空间的大英雄。当然这种相反不免显得有些幼稚可笑,而我现在则认为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周萍是这样一个人,或许他和周朴园一样,爱上了本永远不可能属于他的仆人;或许他比父亲更甚地与自己的后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感情;或许他没有承担起家中完整的职责,没有做出榜样反而在家中时时显得无精打采,但他的本性从不是恶的。或者说,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周萍为何与繁漪产生感情?是因为他在缺失双亲的爱的情况下终于有了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母亲,当然两人的感情会日益加深。周萍为何爱四凤到如此地步?就是因为在这个家中,他既要充当孝顺的儿子,又要充当辜负感情的前男友,还要承担作为兄长的责任,而自己从没有过依靠,被压抑得太久。而这时,开朗活泼、勤劳大方的四凤就像他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能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能理解他渴望自由的心灵,能无所顾忌地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情,于是二人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周萍又是为何精神萎靡?这是最容易解释的,每个人在压力面前都有想退缩的念头,而在重重压力之下无法脱身的他当然不例外。由此可见,周萍的种种做法,我们都能一一找出原因。



本剧真实的主人公是周朴园。或许他不是戏份最多的,或许他不是个性最鲜明的,整部戏的所有人员都和他有某种关联。由此,就涉及到了本剧的构思和主旨。作者是想通过写周朴园和他身边的人之间的一些事情,来影射到所有当时的有权有势的富商家族的领导者。周朴园或许不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他在商海乘风破浪、运筹帷幄,但他是个普通的父亲、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男人。他实际上有三个儿子,但每一个都是他的心病:周萍无法变得刚强起来,自己也只能为止提供经济的支持而非精神的沟通和鼓励,同时,还要眼看着他爱上四凤,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而无能为力;鲁大海属于从小就没再见过,终于相见却是以敌人的身份;周冲也是令人不放心的一个,思想太过单纯天真,而且无法很好地进行亲子间的交流——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说起他的丈夫职责,只能说他只有一个妻子,就是繁漪。或许因为商业或名誉上的原因,这两个十分不和的人成了一对,周朴园于是只有以忙碌和工作需要为借口,做一些看似荒谬的事情。一旦他拥有了以上两条烦恼,他怎不是个普通的在家里受双方面压力的男人?在外,他面临着更多的困扰:为了企业的利益,要狠下心来做任何事情,包括牺牲工人的生命;为了企业的声誉,要敢于采取任何手段,束缚任何人,包括妻子和儿女;为了所谓的忠义,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作为人最基本的感情,包括爱情。所以,作者从周朴园的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每个人都生活在网中,看不清生活,看不清世界。



至于巴金所说自己在《家中》没有给读者指出一条明确的路就草草收尾,曹禺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就他自己多次在多处提到,曹禺最喜欢的是繁漪这个人物,意在表明他欣赏这样敢于反抗的人,并且提倡这种特立独行不受压迫的精神,这已然是为读者指明的道路了。至于鲁大海,我原本也是很欣赏的,但后来才明白了他行事鲁莽的方式,对于那个时代也是很不适合的,而曹禺恰恰通过逃跑这样一个结局反映出:盲目的抗争其实没有什么效果,不会改变任何人和事,反倒是最终可能伤了自己。其实世上的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乱世的事更是这样。



我读《雷雨》,只是因为自己能与文学大师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交谈而欣慰。我也看过很多当时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也都明白它们想表达的又是什么,与其说是一种希冀,一种祈求,不如说是一种内心深处感情的触发罢了。

《雷雨》读后感1000字——【从侍萍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_读后感

《雷雨》,这部家喻户晓的话剧的问世,使曹禺先生开始了创作生活的第一步。



《雷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人物的性格冲突,曹禺笔下的人物都具有真实性。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语都由人物的内心发出,而每一句话中,必然充满着个人的情绪色彩,符合他们的身份,性格特征。



故事的根牢牢地系在30年前周朴园对侍萍(鲁妈)始乱终弃。那时的侍萍还是个天真美丽、贤慧的少女,在周公馆当下人,身份是卑微的,地位是下等的。可是周公馆的少爷却偏偏给了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姑娘希望与幻想,她幼稚地违背道德与贞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无名无份,默默煎熬,像周朴园这般身份的人是不会把一个下人正式的娶进门的。当时的社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也造就了无数桩构筑在金钱与利益之上的婚姻。



也许侍萍很清楚这一点,但她只有最浅显的要求,哪怕当个妾也好,可是周朴园没有这么对她,在大年三十晚上,在侍萍生了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公馆把她逼进了漫天风雪中。手里抱着的,是危在旦夕的婴儿。这时的侍萍绝望到了极点,她更悔恨自己,恨自己的无知与幼稚,于是,她绝望地跳河自尽。故事发展到这里,很自然地让我想到《家》里的鸣凤,一样是大户人家的下人,一样博得少爷的爱,可结果都是同一条自杀的路。为什么?这也正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封建家庭的没落与腐朽,社会制度的冷酷与自私,从她们身上,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当时中国家庭的、社会的罪恶。



然而,侍萍的求死却没有如愿,这也注定她仍要在残酷的现实里挣扎,一个女人,带着个重病的孩子,流落他乡,孤苦无依。为了生活,她嫁过两次。干过各种杂活。可在当时的社会里,她遇人都不如意。是的,有钱有势的,对她不屑一顾;好人家又会嫌她的不清白。周朴园带给她的,是三十年无休止的痛苦与恨。



故事在三十年后侍萍与周朴园的重逢中发展到了高潮。面对昔日的爱人与仇人,侍萍经历了痛苦的矛盾斗争最终勇敢地与他相认。她并不是用这种方式来敲诈他,面对周朴园搪塞打发的5000块钱支票,侍萍不屑一顾地撕个粉碎。也许她只是觉得我三十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可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骨气与自尊,她表明身份,也许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子之心,想为门外候着的鲁大海争取说话的权利,也是了为见一见三十年未曾谋面的大儿子周萍。周朴园对于侍萍的出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喜,他只有恐惧、担心、害怕,害怕自己一直以来苦经营的好名声会毁于一旦。那个时代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本性就是在这种虚伪的外表掩盖之下的冷酷、自私,对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遭遇是凄惨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甚至对于亲情的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不是吗?周萍面对眼前的亲生母亲是冷漠的,无情的,虽然没有相认,但丝毫的血脉相连都感觉不到。还亲手打自己的弟弟。侍萍的心在滴血,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残着她的身心,阶级地位的悬殊又使她不能认回亲生儿子。鲜明的阶级对立,有着天壤之别的等级待遇,这是侍萍不愿意看到的,然而社会毕竟是现实的,残酷的。



侍萍其实很可悲,这么多年,她始终未能清醒,而是听任命运的摆布,让时间与辛劳一点点地消磨自己的愤恨与痛苦。而她苦难的一生也正是对周朴园的控诉和那个万恶社会制度的宣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6a2b01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3e.html

《《雷雨》读后感1000字 - 从侍萍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 -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