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5.诗词五首》(含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9-26 15:24: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创风格。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诗词背景,背诵五首诗词。

2.了解诗词朗读的技巧,并反复咏读五首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饮酒》(其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昭明太子萧统曾经这样评论过一位他非常崇拜的诗人;文章不群,独超众类。他说这个人文章写得特别好。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饮酒》(其五)。

2、自学释疑

1.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 背景知识:《饮酒》诗共20首,本诗为第5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为陶渊明诗的代表作之一。

3、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①名家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②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层次分析:全诗可以分为几层?

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3. 研习第一层:第一层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4. 研习第二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四、 再读诗歌,重点分析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他是一个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

积极意义: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他的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消极意义: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五、阅读感悟

《饮酒》通过写田园生活中对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板书设计

(二)《春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二、自学释疑

1 作者简介:

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悟

1. 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2. 理解诗意:(出示幻灯片,逐句翻译诗句)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 短:稀疏 浑:简直 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可是诗人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4、课文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春天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五、布置作业

1. 学生有感情的背诵《饮酒》《春望》(配乐朗诵)

2. 写一写: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雁门太守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二、自学释疑

1.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791-817),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四、再读诗歌,重点分析

1.分析首联,描绘出了什么气氛,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

“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2.尾联的“玉龙为君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五、延伸迁移

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六、阅读感悟

描绘了边关将士在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七、板书设计

(二)《赤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自学释疑 

1.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2.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整体分析

①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颇有情致。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②后两句是议论,抒发感慨,深刻警策。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再读诗歌,重点分析

1.师:《赤壁》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师:《赤壁》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是诗人发表的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作者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也有另一层意思蕴含在其中: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四、阅读感悟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六、布置作业

1.《赤壁》的诗人是 代的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诗中的兴由之物是 ,作者由咏史而生发的感慨是

2.背诵两首诗歌。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渔家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走近李清照。

二、自学释疑

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词语言自然清新、凝练新颖,有《漱玉词》传世。今人辑有《李清照集》。但这首词却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写作背景:《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她幻想有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让自己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见希望的境况。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理解诗意:

①“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用“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用“转”和“舞”将人在风浪中乘船颠簸前行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四个动词“接、连、转、舞”用的十分巧妙。

②“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③“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

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4、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1.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

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

③、用典、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大鹏句、三山句。

2.归纳中心: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瑰奇雄伟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五、阅读感悟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瑰奇雄伟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复习

1.背诵这五首诗歌。

2.回顾五首诗歌的主旨,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完成检查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诗歌讲解按照常规进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情感,整体效果不错,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前松后紧,前面环节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讨论等环节,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思考时间等不够。

2. 学生预习不到位,特别是部分学生对预习不看重,因此不能跟上老师节奏。参与课堂不积极。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6f1e1c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c.html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5.诗词五首》(含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