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读书报告《国富论》

发布时间:2012-12-10 19:45: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富论》(精华本)读书报告

摘要:在《国富论》一书中,作者亚当·斯密总结了那个时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描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在仔细研读该著作的时候,我对作者的一些独到的经济学观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劳动,分工,工资,公债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的《国富论》,对正处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人的思想建构来说,都是不容忽略的。

亚当·斯密虽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的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他第一个将经济学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1.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著作

1.1基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背景

1723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

在当时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和议会大力提倡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所以当时的英国政府的政策就是尽量减少输入供本国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尽量增加输出国内产业的产品,即限制输入(进口)和鼓励输出(出口)。

基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发展,当时各类政治经济学说也十分活跃,但是零碎不成体系。加上亚当·斯密本身极不赞成重商主义,他认为把那些假定不利于本国贸易差额的国家的进口贸易加以限制是多么的没必要,不合理。所以他写作了这一本书,用以阐释自己的观点以及将当时的各种政治经济学学说进行系统地整理。

1.2基于反腐败的目的

现代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在本行业获得的技巧是以智力衰退、丧失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为代价。在任何一个进步文明的社会里,如果政府不努力挽救,占人口主体的贫穷的劳动阶层必然会受到上述伤害。”

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是处在原始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那时,原始的资本积累是血腥而野蛮的,庞大的资本家集团腐蚀了英国的议会而通过了许多压抑劳工图利资本家的议案,同时英国的资本家透过大英帝国的扩张掠夺了大量殖民地,甚至使得大英帝国的子民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因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如同马克思一样,痛斥资本家通过操纵和贿赂政客来剥削工人;他不仅对工人的贫困痛心疾首,也痛切地感受到他们心智的衰退;他还强烈谴责资本的贪婪摧毁了资本家的灵魂。同时,和列宁一样,亚当·斯密也谴责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人民,而且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工人也遭受了严重剥削。

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目的在于反对在经济生活中腐败地使用政治权力。提倡自由市场,认为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所以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就能使得整个社会得益。因此亚当·斯密要求政府退出经济舞台,不要干涉经济的自然运作,希望透过“看不见的手”来改变当时英国官商勾结的腐败现状故此他把此项(经济学)研究领域命名为“政治经济学”。[2]

2 该著作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其他类似的研究

2.1该著作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2.1.1该著作的研究思路

《国富论》共分五编,即从五个方面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第一编的主题是“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又主要靠分工。所以。第一篇的中心是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一个因素—— 分工.并由对分工的研究进入到对交换、货币、价值和收入分配的研究。

第二编的主题是“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了资本的性质,逐渐积累资本的方法,以及因为资本用途不同所推动的劳动量亦不相同这几点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除了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外.还取决于劳动的数量,而劳动的数量无疑又取决于推动劳动的资本量及资本的用途。所以第二篇的中心是研究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二个因素——资本。斯密在这一篇中分析了资本的构成、资本的作用、资本积累的条件、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以及资本各种形态的区别,等等。

第三编的主题是“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说明国家如何采用并确定各种有利于农业、商业、制造业等方面发展的政策的。亚当·斯密继续探讨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促进或阻碍了分工的发展及资本的积累和使用,从而影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对前两篇的理论进行论证和补充。

第四编的主题是“论各种经济政治学学说”, 详细明确地解释不同学说对各时代和各国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亚当·斯密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探讨不正确的政策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从而扬弃了流通主义的重商主义理论与干涉主义的政策体系,为其后几乎所有的学派提供了经济思想的源泉。

第五编的主题是“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 亚当·斯密主要是从财富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国家的收支和债务,并为后来的国家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提供了理想模式。

前四编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构成,并说明供应各时各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的性质。第五编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有: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哪些应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出,哪些应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各种募集方法有何利弊;第三,什么使几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实际财富,即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何影响。[1] [6]

2.1.2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作者的研究途径

国富论全书是围绕国民财富的增长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论述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达到“富国裕民”。

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所有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根源。该根源由这种劳动的直接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构成。一国国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供给情况的好坏,受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和消费者人数之间的比例大小决定。

而这一比例由下述两种情况决定:一是国民劳动在一般运用中所体现出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人数比例。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跟该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无关。[1]

同时,在《国富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主要提出了三点观点:

①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②从人的本性——利己动机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

③提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关于亚当·斯密的研究途径,有学者认为,亚当·斯密研究方法并不是太严谨,书中的论证鲜有大量详实的数据支持,却常用类似于“据说”、“我相信”的主观臆断的词汇,因此,斯密的论证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据统计,《国富论》中提到“据说”185次,提到“我相信”57次,“似乎”333次。

作为一名曾经是神学和哲学教师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哲学更多的是主观主义,倾向于认为人性指导人类的经济行为,却忽视了人的行为背后的物质生产规律。因此,斯密的经济理论更多地基于经验分析,缺乏严格的理论推导,他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是十分肤浅的。他的劳动价值论深受亚里士多德以来经院学者的影响,充满了矛盾。[3]

亚当·斯密国富论 虽然奠定了其现代经济学的祖师地位但由于斯密本人曾是道德哲学教授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作为哲学著作来构思与完成的侧重于运用哲学方法的经济学研究即经济哲学的研究”,在其国富论中便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他受到了当时流行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影响以自然学派的自然秩序作为方法论的基础构建了国富论的理论体系。[5]

所以说,亚当·斯密并不是以我们现在熟悉的科学数据分析法而是用自己所习惯的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来来解释经济现象和探讨其本质的。

固然,作为这样一本经济学界的著作,作者亚当·斯密的研究由于缺少大量数据的支持而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主观论断的词语作为判断的标准缺失少了一些信服力,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亚当·斯密用他有力的分析把经济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再谈到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从私人资财到国家财富的增长,最后讨论了各种政治经济学以及君主与国家的收入这一系列的分析,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作者的研究思路是很清晰的,论证充分。

2.2对同类问题的其他研究

亚当·斯密之后,他的接班人,像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专注于将斯密的理论整合为现在所称的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将亚当·斯密的理论进一步延伸至人口过剩上,而李嘉图则提出了工资铁律认为人口过剩将导致工资连勉强糊口的层次都无法达成。亚当·斯密假设工资的增长会伴随着生产的增长,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则较为准确。

2.2.1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保持平衡。马尔萨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

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

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

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

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

以上结论充分体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本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误在于抛开了社会制度,抽象地从生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人口规律。

还有据说马尔萨斯最大的“失算”在于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经典例子就是二战之后的“绿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经滑到了饥荒边缘,但是绿色革命中研发的一种大米品种让大米产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从饥荒边缘转了回来,而且一口气又生了7亿人。

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到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粮价一跌再跌。

还有一个马尔萨斯没有预见到的趋势,是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总之社会越发展,人们越不愿生孩子了。对此最好的说明就是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国,现在一家平均只生1.6个孩子,而且还在下降之中。[9]

2.2.2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工资钢铁定律

马尔萨斯影响的经济学家断定:在正常的环境下,人口过剩使工资不会大大地高于维持生计的水平。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说:劳动的自然价格就是必须使劳动者能够共同生存,即使人类不增不减永世长存的价格。这个学说一般被称为工资钢铁定律,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主要成份。

也就是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即为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

3对著作中部分观点的思考分析

1)“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富论》的开篇讲的就是劳动及其分工问题,这是本书的基础。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然后价值才能转化为国民财富。而劳动分工则是改良劳动的手段,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带动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这种因为分工而造成的同等数量劳动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比过去大大增加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即熟练程度增加;第二,节约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第三,机械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人以一顶三。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分工思想,世界上的很多事儿本就不是可以兼着干的,人们要各司其职,各归其位,专心才能出效率。孟子指出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分工便于各尽其能,分工有利于社会发展

而关于劳动分工最好的例子就是福特汽车流水线的诞生流水线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手工作坊型的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当时汽车的年产量大约12这一速度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所以使得汽车成为富人的象征 福特的梦想是让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所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是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使普通百姓也能买的起汽车。所以1913,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运用流水线生产。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汽车也因此走入千万普通家庭。

那么,为什么汽车流水线会带来如此大生产效率的提高呢?因为它使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间的分工更为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极大促进了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适应了美国当时的国情,汽车工业迅速成为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

 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使每一个生产岗位有了标准化和通用性由此,只有少数技术工人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被彻底颠覆了,一个最普通的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也可以被提高到技术工人的水平之上。这是流水线生产方式本身的功劳和胜利。在工业时代,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正是因流水线制生产方式而出现

斯密分工理论对于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是在斯密的这一学说基础上提出来的。特别是2O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人泰勒,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以提高劳动效率为核心,提出了“科学管理四原则”。他在对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职责进行研究划分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化、科学化的分工方法和操作规则,代替了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曾被各类工厂广泛采用。[3]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冒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了科学挑选“第一流工人”的观点。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选择“第一流的工人”。泰勒对“第一流的工人”的要求是:“第一流的工人”必须有能力做“第一流”工作;“第一流的工人”必须愿意工作,而不是被强迫去做某种工作;一般的工人可以被培训为“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须干“第一流的工作”。做到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泰勒认为每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特定类型的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如身强力壮的男人适合体力工作。柔弱纤巧的女工适合在纺织业工作等。这种观点也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对劳动者本身进行区分的应用。[8]

但是,分工也带来了弊端。斯密在《国富论》下卷中谈到:分工进步依靠劳动为生者的大部分的职业。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的职业.就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往往单纯到只有一两种操作。可是人类大部分智力的养成,必由于其日常职业。一个人如把他一生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影响。又是相同的或极其相似的,那么。他就没有机会来发挥他的智力或运用他的发明才能来寻找解除困难的方法。因为他永远不会碰到困难:这样一来。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习惯。而变成最恿钝最无知的人:他精神上这种无感觉的状态。不但使他不能领会或参加一切合理的谈话。而且使他不能怀抱一切宽宏的、高尚的、温顺的情感。其结果。对于许多私人日常生活上的平常义务。他也没有能力来作适当的判断。至于国家的置大和广泛的利益。他更是全然辨认不了的。他的无变化生活的单调性质。自然把他精神上的勇气消毁了。就是他肉体上的活动力,也因这种单调生活毁坏了,除了他已经习惯的职业外。对于无论什么职业。他都不能活泼地、坚定地去进行。这样看来,他对自身特定职业所掌握的技巧和熟练,可以说是由牺牲他的智能、他的交际能力而获得的[7]

2)“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而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

劳动创造价值,而使用这些价值就需要用其他劳动创造的价值来交换。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是由劳动产品构成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私有,资本积累,工资成为使用劳动要素所支付的报酬,由需要的阶级付给出卖劳动力的人。

而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一国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和资本没有增加,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绝不会增加。而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所以,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是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的。也就是说,使劳动工资增高的,不是庞大的现有国民财富,而是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

其实,影响一国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劳动者的生活费用支出、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但是,劳动力的价值(价格)归根到底还是由获得劳动力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因此,工资就是获得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劳动量的货币体现。用成本收益方法来表达,工资就是获得劳动力的成本。一国获得劳动力的成本越高,则劳动力的工资越高。

这个观点就今天来看,依然是正确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也快,而劳动者不够,自会导致雇主间的竞争,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佣劳动者,所以劳动者的劳动工资增长的也快。

一个国家即使非常富有,但如果经济发展长久陷于停滞状态,那么每年的所雇佣的的劳动者就很容易供应下一年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即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增长缓慢,所以,劳动者的增加就会超过雇主需要雇佣的人数,一方面雇主不需要为了获得劳动者而相互竞争,支付高额的劳动工资;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机会不足,劳动者为了获得工作来维持生活,就不得不接受报酬较低的工作。这样一来,劳动者的工资自然不会高了。比如说挪威、丹麦、瑞典、芬兰等一些北欧国家,国家富裕,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虽然不是最高,但是国家政府都有极好的福利制度来保证国民的生活。

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莫过于东亚的韩国和中国,因此,分析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变动情况比较具有典型意义。

韩国经过两次“汉江奇迹”,已跻身OECD国家行列。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的产业结构大幅调整,高科技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韩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挑战日系产品。但是,韩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是工人工资日渐攀升。1980年韩国非农部门的工资是日本工资的1/5,到了2000年已经上升到1/2,而2000年韩国的人均GNP只有日本的1/47

而中国的工资也在大幅攀升。按本币计算,2000年中国非农部门的工资是1990年的4.8倍;即使折算成美元,十年间中国的工资也增长了153%,而同时期美国的工资才增长了38%。上海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地方,其工资增长更是大大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2003年上海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990年的29倍,环比增长速度是29.6%,比上海生所谓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出12个百分点。

但是,也有人认为虽然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其工资增长也快,然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其工资未必是世界上工资最高的地方,并撰文进行说明,在此不多做解释。[1][3]

3)“平时不注意节约积蓄的国家,一般的国库也没有多余的款项,如果遭遇战争的话就只好被迫借债了。”

这是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

一个国家如果要为战时的国防设备积蓄的费用,必须高于平时的三到四倍,因此战时的收入就必须比平时收入高三四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国家马上就有按照费用增大比例而增加收入的方法,一般来说是没有的,这样大的收入的来源必须来自赋税,而最快课征的赋税也要经过10个月乃至12个月才能入国库。军队、武器装备、给养等均需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到位,所以在瞬息万变的战争时期,政府除了向国民借债外则没有其他办法了,这就是公债。

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在平时没有节约,到战时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政府除了借债,再不能有其他的方法。至于在平时,亚当·斯密是反对举债的,因为债权者贷与政府的资本,在贷与的那一瞬间,已经由资本的机能,转化为收入的机能了。换言之,已经不是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是用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了。

 亚当·斯密论证,当公债增大到某种程度时,几乎没有公共道道地完全偿还了的实例。国家在公债上的负担,总是由于倒账而解除的。有时是明说的倒账,更多的是假账还之名行倒账之实,例如提高货币的名义价值,就是这种惯伎。

但是,如今的社会,即使不是在战时无法快速筹集资金的情况下,国家还是会发行公债来收集人民手中富余的钱来进行其他方面的用途,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的投资等。

其实,公债通俗一点讲,就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向国民和其他国家借钱,这其实是以国家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的。一旦在公债上出现问题,国家的信用就岌岌可危了。

比如说不久前的希腊债务危机,它源于200912月希腊政府公布政府财政赤字,尔后全球三大信用评级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而揭开希腊债务危机的序幕。希腊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即是政府的财政赤字,除希腊外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存在较高的财政赤字,因此,希腊债务危机也引爆了欧洲债务危机。此次危机是继迪拜债务危机之后全球又一大债务危机。20125月,希腊人纷纷到银行去提领存款,银行出现挤兑现象。由此可见,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会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所以,希腊现在希望选举出被国民信任的新一任政府以期重新获得希腊公民的信任以缓解这一债务信用危机。

4.读完该著作的收获以及自己的思考

4.1 读完著作后的收获和对自己的反思

我看的这一本《国富论》是经过编译者浓缩的精华本,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是由于删减了一些解说的案例,阅读时觉得艰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反复琢磨之后,对书中所描述的一些经济学的观点还是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

比如说,之前对进口出口只是单纯的表面理解,看完这本书后,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亚当·斯密在书中详细说明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而政府对于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例如,退税,奖励金,通商条约等等。

但是,由于个人水平的不足以及版本的删减,还是无法完全理解书中观点。等以后有足够的能力去好好钻研一下《国富论》的原版,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4.2基于该著作的一点思考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本书之一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等等。

其实,由于亚当·斯密受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世界观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局限,《国富论》中也存在不少谬误,一些用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所解释的经济现象,缺乏准确的数据分析,在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很大的信服力。但是,从1776《国富论》首次出版,到今年,已经230多年了它的的光芒却依然没有减退。还是有那么多人追随在亚当·斯密后面,学习《国富论》里的精髓。

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19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人能感觉出来。

更确切的说,亚当·斯密的一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他的分工理论交换理论价值与价格理论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如今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精华本) [M].陈建平编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1

[2] 郎咸平,杨瑞辉.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M].东方出版社,2012.1

[3] 乔刚. 亚当·斯密“最高工资”理论[DB/OL].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2006,13. http://www.jjykj.com/wenzhang/viewnews.asp?id=3610 2012.6.15

[4] 闫永华.重读《国富论》关于分工理论之浅见[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3:126

[5] 任保平.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方法论基础与特征[J]. 经济评论杂志,2003,2

[6] 郭波,辛立国,单文博.解读斯密——试析<国富论>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J]. 大连大学学报, 20056,26,3

[7]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 寇晓宇.《国富论》中的分工理论对2O世纪初管理理论的影响[J].产力研究杂志.2004,11

[9] 佚名.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到底是对是错? [J/OL].南方周末.

http://news.ifeng.com/history/2/shidian/200806/0619_2666_606978_1.shtml

2008.6.1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0278bf65ce050876321386.html

《经济学读书报告《国富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