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四卷考试复习笔记-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艺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概括说: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贴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A\全书无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而由一些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相互推动。
B\全书270多个人物故事纷繁,但以反对科举制度,批判功名富贵为明确的思想线索,统摄全篇,构成一个严谨的艺术整体。
C\书中人物和事件有主有次,主要人物浓墨重彩,次要人物轻描淡写,对晚清谴责小说影响深远,开近代谴责小说的先河。 填空
1、被称为“曲状元”的人是( 马致远 2、元杂剧前期活动中心是( 大都 ,后期则是(杭州 9、元曲包括“杂剧”和( 散曲
11、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 悲剧 14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 莺莺传》 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还有( 女离魂》
20、元代的戏剧有( 杂剧 )和( 南戏 两种类型。 21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是关汉卿的 《拜月亭 王实甫的 《西厢记》 白朴的 《墙关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幽魂》
31、李东阳是( 茶陵诗派 )的代表人物。
34、晚明李贽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 “童心说” 35、公安派在理论和创作上的核心人物是(袁宏道
36、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9、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的文学家是( 归有光 42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体裁是 章回小说 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三国演义》 43、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卓吾 )的评语。 53《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 金圣叹 56、“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57明代最为杰出的杂剧作家是(汤显祖 其代表作为 临川四梦 紫钗记 《南柯记》 《邯郸记》 《牡丹亭》 )四部作品组成。 58《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 历史 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和世情小说。
59、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冯梦龙编撰的“( 三言 )”、凌蒙初著的“( 二拍 )”。
6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 的作品( 园惊梦
65、创作以近于南唐词风而著称的词人是( 纳兰性德 。其词集名( 《纳兰词》 67、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 义法 )二字。
87、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修改评点,使其成为现在通行本的作家是( 9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花 3、荆刘拜杀 P284 《荆》《刘》《拜》《杀》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它们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成就不高。。
5、公安三袁
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文学观的基点不在于诗文的语言技巧,而在于个性解放的精神。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8、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这四种合称 “临川四梦”。这四部剧作都有一个梦作为剧中关键情节(《紫钗记》49出为“晓窗圆梦”,《牡丹亭》10出为“惊梦”,另二剧直接写梦),故被称为“临川四梦”。这四个剧本用戏剧的形式集中地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15、《桃花扇》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复社文人候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描写南明(16445月凤阳总督马士英、阉党余孽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集中反映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16、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形成了纵贯清代文坛的散文大派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但是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方苞《狱中杂记》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说来,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只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特点是炼意与修辞兼重、用事、造句、炼字皆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腕,载体是他晚的雅丽精绝的绝句。
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的概括,其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一大变局。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说:“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故西昆诗人所作之诗,或怀古咏史,或写景咏物,题材狭窄,内容贫乏。但西昆体诗在内容上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如刘筠、杨亿等七名馆臣以《汉武》为题的唱酬诗,即是针对真宗妄信符瑞、东封泰山之事,而以汉武故事借古讽今。 西昆体在艺术上追摹李商隐,所作之诗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如上举刘筠诗即多用典故,语言典丽,组织细密,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技巧。这种诗风对宋初诗坛白体和晚唐体的枯淡纤细无疑是有其矫正作用的。但西昆体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他们只是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却遗失了李商隐对社会人生的关切情怀,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故所作如木雕美人少有神采。
西昆体衰歇的原因 西昆体不久即遭到主张变革的文人的集中攻击并逐渐走向衰歇,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西昆体确有很大的弊病,如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创新精神。再则这种诗体出于朝廷馆阁诗人之手,在社会上的影响又特别大,所以主张变革文风的人必然要将西昆体作为批判对象。此外,也要注意到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这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相容;西昆体有明显的娱乐倾向,这和道统文学观的日渐强化也相抵触。 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改变了唐五代词坛以小令为主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柳永词“变雅为俗”,用通俗化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首先是表现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如《定风波》“自春来”;其次是表现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如《满江红》“万恨千愁”等;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少年游》和《迷仙引》等。另外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代表作是《望海潮》“东南形胜”。柳词语言上也多用日常口语和俚语。

3、创造性运用铺叙和白描手法。柳永将“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定风波》等,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与过程,以展现不同的时空场景中人物的情感心态的变化,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尤其是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在时间结构上,柳永将传统上由过去、现在、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间构成的单线结构,扩展为由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体现为回环往复的多重时间结构,如《驻马听》“凤枕鸾帏”、《浪淘沙慢》“梦觉”等,周邦彦、吴文英都受其影响而加以发展变化。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来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忆帝京》。
4、柳词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心态,如《鹤冲天》“黄金榜上”直抒名落孙山的愤愤不平,展现了其叛逆反抗的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尤其是他那些“尤工羁旅行役”的作品,比较全面展现出词人一生中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稍后的苏轼就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开拓深化的。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1、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1)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 2)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3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2、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 :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4、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至柳永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二.对题材的开拓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四. 雅俗并存: 1“俗”的方面: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他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表现的很浅尽,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如《望海潮》等。 2“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1.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生新”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瘦”洗净铅华;“硬”刚健挺拔。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2.也有平淡质朴、精光内敛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的柔婉美最终让位给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何普通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2)以文为词、用经用史。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从前代词赋中吸取语汇,而稼轩则独创的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经史散文中的语言他信手拈来皆如己出。在词史上,辛弃疾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
3)多样的风格:刚柔并济和亦庄亦谐。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 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写豪气,是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又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处,也是辛词后不可企及处。其风格多样化还表现为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冷嘲热讽痛快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又一风格特色。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文人,他首先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爱国英雄。他早年横戈跃马,奋勇抗金。因此辛词首先就是对英雄形象的展示。
2心灵世界的拓展:辛弃疾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祖国河山为最大愿望。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迁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因此其抒情人物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辛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田园生活的小令词,都能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表现了隐逸情趣。《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陌上柔桑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姜夔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姜夔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烈的柔情,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如《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此词虽是怀念合肥恋人,但并未写出艳遇的旖旎风情,而只有魂牵
梦绕、铭心刻骨的忆恋。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目的不是要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相思与忏悔,深含转折奥峭之妙。 3、意境:
过去人常用“清空”二字评价姜夔的词。所谓“清空”,大致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既很少有世俗的香艳繁杂,也很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二是表现手法,多追求言外之意,空灵的神韵,而避免质实粗重的笔触;三是词中的语言、意象,多数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四是词的意境,一般都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其表现在三个方面: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披阅散曲,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纷至沓来,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西游记》中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和相应的两个故事结构,相互重叠地构成小说的总框架。第一个母题关系到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第二个母题是所谓“历险记”式的,它在古今中外的虚构性文学中最为常见。
围绕两个母题,表现出多重意蕴:1、表意层2、寓意层3、哲理层
1 笔中存至理: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含着深刻主旨和哲理,即心学,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2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小说特别选用“心猿”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作者将孙悟空作为人心的幻相来刻画的,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就是放心、定
心、修心的全过程,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相结合,使得《西游记》在具体描绘中,表现出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3 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小说中孙悟空不受任何管束,追求自由自在,强调自我,希望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代表了人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孙悟空桀骜不驯
4 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作家将一些小故事镶嵌在整个故事体系中,让他们各自散发出折射现实的光芒。 《金瓶梅》的思想特色:
1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从西门庆一家的日常生活琐事,上至朝廷,下及奴婢,雅如士林,俗若市井,无不使之众相毕露;其社会之黑暗,经济之腐败,人心之险恶,道德之沦丧,一一使人洞若观火。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2 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从西门庆的日常生活我们看到了被金钱锈蚀了的封建官僚机器已经彻底腐烂了,其焦点集中到以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身上,并进行无情揭露和有力的抨击;作者对于作为新兴的商人势力的代表西门庆抱有复杂的态度,虽然总体批判,写尽了他的罪恶,但是却常常不自觉地把这个不顾传统道德、破坏封建秩序、蔑视朝廷法规和一味追求金钱和女人、纵情享乐的商人写的精明强干,表明了封建势力的衰落,新兴商人的崛起;西门庆也因自己的扭曲的人性而断送了自己,不仅是西门庆,还有小说中的诸多女性,也因异化的情欲、物欲导致理性的淹没、人生的毁灭。
3 悲剧意义:《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张潮《幽梦影》首先,小说通过西门庆、陈经济的命运深刻表现了16世纪中国商人的悲剧。其次,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不仅在于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也不仅仅在于写到了穷人们度日如年,过着卖儿鬻女的悲惨生活,它揭示了中国16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及其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也在于客观的表明了晚明涌动着的人性思潮,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而人欲的放纵和人性的压抑一样,都在毁灭者人的自身价值。
4 性描写:作者态度矛盾:既欲暴露性的罪恶,以“为世戒”,又对“性”的原生态津津乐道。露骨的性描绘,虽对写人、叙事不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潮,但对读者心灵的腐蚀实难讳言。
二、“拥刘反曹”思想[1]的内涵 “拥刘反曹”思想产生于特定历史时空中,长期为广大劳动人民所认可,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它复杂的内涵从而正确看待它呢? 1、它是德治仁政理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德政仁君是儒家的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愚弄人民群众的一种手段。但是近千年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广大劳苦人民不断受到暴政的迫害,身受其苦,痛入骨髓。反对暴君孽政的思想情感十分强烈。迫切渴望一个仁君德政的政治局面。《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长厚、仁义、宽政爱民,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曹操是乱臣贼子,奸诈、残忍、暴虐,是万恶之首的暴君典型。“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反映。 2、它是民族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露。
三国故事产生在公元三世纪,但其长期的流传过程是四世纪至十四世纪。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唐末、五代、宋元时期,民族矛盾或者说汉以外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之间,民族冲突十分尖锐。同时中原政权政治黑暗,当权执政者专横恣肆,往往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劳苦百姓身上,平民百姓的处境是内忧外患交相促进,持续加深加重。祖辈生活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受儒家文化影响很重,民族观念极强,民族自尊心特重。民族矛盾越尖锐,民族歧视越严重,表现出来的反抗性越强烈。他们往往认为,现实的苦难是外族侵略者带来的,排外思想和正统观念相融合,借“拥刘反曹”作载体,把民族观念,民族情绪表露出来。《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汉裔”、“汉室”,是汉民族,汉家的象征性称号。“拥刘”的实质性内容。清初,民族矛盾又一次尖锐,上升为主要矛盾,毛纶、毛宗岗父子通过修订、加工《三国演义》加强了对蜀汉正统地位的肯定,更加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则是对上述观点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说,“拥刘反曹”思想是民族思想、民族观念、民族情结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表露,也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积聚与萌发,这又是“拥刘反曹”的另一原因。 3、它是正统思想的表现。 何为正统思想?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建的正统思想是建立在天命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的思想,是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一家一姓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皇帝是真龙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得说:“皇恩浩荡”,“谢主隆恩”等。反对皇帝便是“大不敬”、大逆不道,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这是一种陈腐的、反动的思想,应该批判与否定。对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中含有正统观念因素,应做具体分析。它产生的条件是外困重于内扰或内外交困这种特定现实土壤中产生的正统观念含有民族主义、爱国激情的内核,是在外来势力重压下,爱国主义的替代语,代名词。这种“正统观念”在特殊历史时期内,例如,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八国联军入侵,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思,民族感情。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四、“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在统治阶级腐败、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民不聊生的时代,它鼓舞着贫苦大众奋起反抗暴政、昏君、鼓舞着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武装斗争。清代黄人在《小说小话》中有一段记载:“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皆乌合之众,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闻起皆以《三国演义》为玉帐之秘本。”这些传说未必可靠,这里讲的也侧重于战术,但是《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思想,对明、清两代的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鼓舞作用是不容置疑。在异族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特殊时期,“拥刘反曹”思想中含有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民族情结曾鼓舞着人民群众爱国爱家,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也是不争的事实。 “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忠君、正统观念都是消极的,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例如,清代统治者就曾利用“忠君”思想,多次为关羽褒奖,到处建立关帝庙。其目的便是借以宣传“忠君”“忠义”,模糊人民的斗争视线来转移矛盾斗争的方向,巩固封建统治地位。正统观念是消极的,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历史的特殊时期,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新时期必须加以否定和批判。
(一)多姿多彩的狐女形象。
1、千娇百媚的狐女。
《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大多是“世间罕有其匹”的美女。如娇娜是“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婴宁则是“容华绝代,笑容可掬”;鸦头是“眉目含情,仪度娴婉”。她们个个美若天仙,让人喜欢,让人怜爱。孔生雪笠一见娇娜“频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而王子服自从邂逅婴宁后“神魂丧失”,“至家,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甚至相思到“忽忽若迷”的严重程度。
2、心地善良的狐女。
蒲松龄笔下的大多狐女不但是绝世美女,而且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是美的使者,更是善的化身,展现最美好的人性。如《小翠》中青春少女小翠为报母恩而甘愿嫁给一个傻子,并想方设法使王家化险为夷,让丈
夫变成一个正常人。《娇娜》中狐女娇娜与孔生以诚相待,患难中互相救助,度过人生中的一个个难关。这些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狐女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产生感染人、陶冶人的美的力量。
3、多情勇敢的狐女。
这些风华绝代的狐女对男性是主动、大胆,她们热爱生活,对美好的爱情的热烈追求,感情执着专一,在恶势力面前坚韧与勇敢,无不使人为之动情。像《莲香》、《鸦头》、《红玉》等篇章的主人公。在《鸦头》一篇中则刻画一个为了真诚的爱情和自由的生活而自觉与恶势力做拼死的斗争的勇于反抗、意志坚定的狐女鸦头。鸦头虽被母亲逼去当妓女,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真爱的追求,见王生“淳笃可托”,于是连夜“急易男装”与王私奔。她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并终于获得新生,过上幸福的生活。
4、聪慧多才的狐女。
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知抑制、扼杀了多少女子的聪明才智。在《聊斋志异》里,出现众多聪明绝顶,才华出众的狐女。蒲松龄用他塑造的这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批判了这种现象,歌颂了女子的智慧。
如《狐谐》,作品中的狐娘子在酒席上落落大方地与男人对饮,谈笑风生,当深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的封建文人自以为比妇女高明,想拿她开玩笑时。狐女借用两个骂人的“狐典”巧妙地进行反击。她讲:有个大臣,出使红毛国。国王见了他戴的狐腋冠,问他是什么毛,这样温厚?他说是狐毛。国王不知什么是狐,问他狐字怎么写?他说狐字右边是个大傻瓜,左边是个小犬。这样聪明地把坐在她左右的人骂了一顿,使轻薄文人穷于应付,狼狈不堪。《小翠》中的小翠因报救母之恩,嫁给王太常的痴子,并想方设法保护他们一家,帮助公公解除烦恼,保全官位。她嫁到王家后,整天带着傻元丰嬉戏玩乐,甚至让元丰穿戴皇上的礼服,玩起了游戏,还让王太常的政敌王给谏拿去了礼服。而这一切看似疯癫的行为背后却藏着莫大的智慧。小翠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这最后一着棋,引诱工于心计、老谋深算的王给谏中计上当。王给谏终因诬告罪充军云南。王太常一家终无后患。这场戏充分表现狐女小翠的深谋远虑和超人智慧。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作者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同时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她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
范。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二、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
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家长的压制,深闺后院的封闭,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这样的火种,就会燃烧起崔莺莺炽热的爱情之火。 正是寺庙相遇这“火种”,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并不是天生具有,而是经过后天的影响而形成。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产生对美满爱情生活的追求呢? 三、聪明勇敢叛逆的崔莺莺
老夫人的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这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莺莺聪明勇敢叛逆的特点。
《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莺莺这一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勇敢女性形象,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严厉控诉。其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又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莺莺这一聪明叛逆敢于抗争的形象。
清空是宋词的一种创作风格。张炎《词源》中谈到了两种类型的清空,一种以苏轼为代表,另一种以姜夔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以诗为词,指出宋词向上的一路。直到姜夔登上词坛,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姜夔以有意的心态从事词的创作,认真探讨词的各种法度。姜夔论词的资料不多,涉及到词的字面、句法和章法,还有超越这些具体法度的活法。
姜夔把词的创作纳入一定的法度。他根据自己对音乐精神的理解,改造唐宋乐谱,使市井俗乐与传统雅乐的精神相通;他总结化用才学的法度,从众多的典故中汲取其共同意义,把具体的情感升华为空灵模糊的意趣;他用近俗的题材,表现出雅正的情感。他从词体的特征出发,因势而利导,随俗而雅化,使清空与骚雅连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宋人以才学为词,抒发的情感比较空泛。沦落江湖,远离政治风波,使江湖词人抒发的情感多是一种清雅的意趣。姜夔词的情感是孤云野飞、去留无迹的意趣,由于它无所定指,以致《暗香》《疏影》的主题千余年来尚无定论。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一位自具风格的诗人,早年写诗,学江西诗派;中年以后,则批判江西诗派的求奇、 求新的弊病,主张师法自然,不模拟前人,创作出独具风格的” 指杨万里诗歌风格,因其号而得名。 特点: 1题材上以描写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为多, 并善于发掘其中蕴含的理趣, 使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邃的哲理; 2、丰富、新颖的想象; 3、幽默诙谐、自然活泼的语言。 “诚斋体”的特点: 1、创作方式上:
一是善于敏感地发现与迅速地捕捉在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人所不能发现或容易忽略的富于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这正是他抛弃堆垛古人、剥撦古语、模仿古诗而热情地投入生活的结果; 二是注意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2、语言上:“诚斋体”在语言方面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为基本特征。
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以表现其中的勃勃生机和自己内心中的人生体验:
首先,杨万里的诗句大多句法完整而意脉连贯,很少有断续拼合和跳跃连接的,这越过江西诗派而较多继承了宋诗自梅、欧、苏以来所形成的语言风格;
其次,是多采用自然的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活泼,并求得新颖、生动、轻快与风趣的效果。 3、杨万里的诗较少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类诗虽为数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写得比较好的。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国,或歌颂抗敌捐躯的将领,或讽刺卖国投敌的权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6035e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6.html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四卷考试复习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