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发布时间:2020-06-22 00:14: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散文阅读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经典)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

命题方向: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常考重点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经典例题:

【例1】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例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1《长城》第22题答为: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修辞方法类

 命题方向: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常考重点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排比与反复。

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在各种修辞中,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1.呼应题目,2.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3.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经典例题:

【例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2】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例3】07年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例4】07年浙江卷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答为: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06年天津卷第19题: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07年福建卷第12题: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407年浙江卷20题: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现将《考试说明(山东卷)所规定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借代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三、表达方式类

命题方向: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常考重点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①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a.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b.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面性。

经典例题:

【例1】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例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4】07年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11998年第28小题可答为:作者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愤。举例。

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特征:秀美,宁静。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407年江苏卷第15题: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基本知识点: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如下: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    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    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    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四、行文段落类

 命题方向: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常考重点

1首段的作用 :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3)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且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a如果描写的次要物象,与选文描写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b如果描写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4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5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表达上看,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诗情画意等方面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经典例题:

【例1】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例2】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例3】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4】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答为: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答为: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307年江西卷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407年辽宁卷第17题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基本知识点: 段落的作用,如下: 

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五、表现手法类

命题方向: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常考重点

1对比的作用

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2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的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试卷文学作品阅读更是具有典型的由实而虚的哲理意蕴,看来,在高考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为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答案便呼之欲出。

经典例题:

【例1】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例2】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例3】07年全国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答为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耍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2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答为:(1)表现手法:对比。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307年全国卷第16题: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基本知识点: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如下: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六、物象类 (物象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

命题方向:针对文中某一意象设题。

常考重点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经典例题:

【例1】03年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例2】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太子燕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风中轻吟。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

问:“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例3】06年重庆卷第16小题问: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例4】07年全国卷第16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03年第21题答案为: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并丰富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第二例答案为:是串连事件的线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306年重庆卷第16小题答为:(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407年全国卷第16题: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解题思路: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 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结:

既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也势必见智见仁,各抒己见。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指导普通读者阅读现代文,而是针对广大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对各种"作用"知之甚少,答题时无所适从的实际情况而提供的解题思路。如果说,这是一种模式,那也是引导中学生尽快上路的模式。根据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只有先进入模式,掌握了基本套路,然后才能突破模式,有所创新,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惟其如此,为中学生提供解答"作用题"的一般套路,也就具有对症下药、切合实际、引人上路的指导意义。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本文提供的只是一般性的解答思路或答题框架,并不完全等同于参考答案。因为高考试卷中选文的内容是无限的,而作用题概括的框架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在有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稍加发挥,才能最大限度的贴近参考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86a134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e.html

《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