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发布时间:2020-04-25 21:36: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福建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52010年)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 省 农 业 厅

00



福建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5—2010年)

近年来,我省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卖难一直无法改变,农业总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加工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几年,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将进入全面履行WTO承诺阶段作为CEPA区域成员,2006年开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将在更大范围融入CEPA区域至国际范围的剧烈市场竞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有选择地承接台湾地区食品工业的外移,对于加快发展我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为加快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多层次综合利用加工,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实现多重增值,进一步增强我省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农业部《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主要精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并会同福建省农业厅,具体委托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组织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研究提出2005~2010年我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以及促进我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规划中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范畴,主要是指以我省确定的果蔬笋、水产品、畜禽产品、茶叶、食用菌等主要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方向的加工工业,即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业。为便于分析和比较,本规划中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统计,主要指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特指食品工业中的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

一、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及其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甚至主导产业。其中食品工业是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往往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第一大产业。

全世界食品工业以每年约30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居各工业行业之首,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之一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同时也都是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美国食品工业产值6000多亿美元,在制造业中名列前茅,产品大量出口;欧近4000亿美元,食品工业是欧盟大多数国家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产业;日本食物资源贫乏,大多数食物原料进口,但其食品工业产值达2500多亿美元,占工业总值的15%左右。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大战略来抓,平均70%的农业投资用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当前,世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整体加工能力、产业经营水平、新技术研发利用,到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征和趋势:

1、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加工能力越来越强。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已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其深加工程度和副产物利用水平较高。如美国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日本的稻谷加工技术与装备,欧美的油脂精炼及副产物精细化工产品制取技术等均著称于世。在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转化率基本上都达到70%以上,加工食品占饮食消费量的90%左右。

2、产业化经营水平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高新化等特点,实行大企业集团、大公司规模经营。

3、加工技术与设备越来越先进。近年来,各种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业。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新材料等以及超高压处理、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微胶囊、真空处理、冷冻浓缩、微波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和新产品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既安全又环保,具有超越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的巨大优势。各国政府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科技开发的投入,美国每年用于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经费达10亿美元

4、综合利用率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大高于对农业的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产品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商品,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桔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红色素,从桔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柠檬酸,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5、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世界各国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进出口上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安全技术标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向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国际农产品加工业消费市场呈现新的变化,凸现以下趋势:(1)动物性食品加工增长迅速,肉制品、乳制品加工更趋于营养、方便、多样化,水产品畅销不衰;(2) 蔬菜和水果加工制品正成为人类的重要食品,各种果蔬菌笋罐头、保鲜果品、速冻蔬菜和脱水蔬菜等加工食品发展迅速,质量要求严格;(3) 饮料趋向多样化,果汁、蔬菜汁、速溶咖啡、袋泡茶、冰茶、果味饮料茶、保健茶、特种茶、保健型饮料急剧增加,发展前景广阔;(4)啤酒、果酒等酒精含量低的酒类增长速度显著;(5)方便、营养均衡性食品日益走俏,功能性食品发展迅猛,净菜、配菜及各种冷冻、休闲、旅游食品等越来越受到欢迎。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的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逐步取消,但技术性壁垒(如环保安全等)正在加强,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很大。

(二)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几年来 ,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产业,其中,食品工业产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见表1)

1: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

年份

“七五”

时期

“八五”

时期

“九五”

时期

1979年-1989年

1979年-1999年

2000年-2001年

2001年-2002年

2002年-2003年

增速(%)

8.7

13.3

8.2

10.2

11.0

9.7

15.9

17.0

注:本数据来自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和福建省统计局

200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整个工业产值的22.4%,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增势迅猛,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成为农产品加工的“老大”。2002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778.0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74%。2003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再创新高,达到12911.42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指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总产值4523.29亿元,占食品工业产值的35.03%,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行业之一。

广东、山东、浙江等省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的省份。广东省较早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以民族食品工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工业总产值曾一度稳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名牌品种多、质量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山东省选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全省1/3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的群体优势,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创办发展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提高集约化程度建立“贸工农”联合体,促使农产品加工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快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台湾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就积极发展以食品工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外销换取外汇,积累资本来发展其他产业。目前,台湾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步入工业制造形态,具有相当高的技术装备水平,朝着高科技、高附加值及高资本密集方向发展。台湾非常重视农产品品质,坚持高品质经营方向,推行CAS(优良食品标志认证),这些高品质的产品很快获得消费市场的高度认同。不过,台湾的食品工业发展到现在也面临劳动力成本、原料、经营规模等许多问题,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存在许多压力。

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水果、茶叶、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但在加工总量和加工水平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而我国只有0.40.6:1;发达国家工业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90%左右,而我国仅占25%;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约1.52倍,而我国还不及1/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达到80%以上而我国基本上仅处于10~20%的水平;在加工技术、设备以及管理和服务上,我国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发达国家10~20年。

展望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将呈现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概括起来: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现阶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二是通过加速培育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业及食品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从基本实现小康阶段,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在减少直接消费粮食的同时,对加工食品有更大需求,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调整的需要;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处于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连接点,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符合工业化初中期经济发展的产业取向,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五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但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而且还可提高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大致走过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粗加工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高起点、高标准、生态安全为目标的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详见表2),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2:福建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指标和主要年份增长速度

农业

总产值

(亿元)

农产品

加工

总产值

(亿元)

食品

工业

总产值

(亿元)

比增%

农产品

深加工

食品工业

总产值

(亿元)

比增

%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食品工业总产值 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农产品加工总产值比例%

1990

227.12

164.46

54.59

-

34.54

-

0.721

0.241

21.00

1995

738.63

625.72

215.74

-

94.11

-

0.851

0.291

15.04

2000

1037.27

807.67

219.53

2.3

98.78

8.1

0.781

0.211

12.23

2001

1061.61

919.6

234.72

7.9

105.02

6.5

0.871

0.221

11.42

2002

1089.79

1075.39

278.64

17.9

123.39

22.8

0.991

0.261

11.47

2003

1150.79

1450.31

365.57

27.4

168.39

36.8

1.261

0.321

11.61

注:以上数据由省统计局提供。食品工业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不包括烟草加工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总产值指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

(一)基本成效

1、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据统计,2003年全省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实现总产值2170.7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0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450.31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11.35亿元。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365.57亿元,在全国排名第8位,占全国的3.42%,完成出口交货值91.42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总产值168.39亿元,占全国的3.72%,完成出口交货值30.06亿元(详见表3)。涌现了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甚至超5亿元、超10亿元的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的龙头企业,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以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核心纽带的新型产业链

32000-2003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指标发展情况表

 项 目

产值(万元)

出口交货值(万元)

2000年

2003年

年均递增%

2000年

2003年

年均递增%

农产品加工

8076706

14503060

21.9

3390372

5113534

14.7

食品工业小计

2195811

3655710

17.4

715016

914233

8.5

1、食品加工

1207422

1971775

14.5

538758

613552

4.4

其中:粮油加工

421764

720005

15.9

10545

1864

-43.9

屠宰及肉类加工

44176

137655

47.4

8073

28243

51.8

水产品加工

513927

793396

11.2

368229

405254

3.2

菜、果加工

 ----

200081

 ----

 ----

138624

----

2、食品制造

530930

992119

25.1

153504

267509

20.3

其中:粮油、调味食品制造

246314

336603

13.4

28227

20731

-9.8

畜禽肉罐头制造

990

14898

143.8

511

4023

98.9

水产品罐头制造

 ----

1890

 ----

 ----

848

----

菜、果罐头制造

174794

274458

16.8

117083

189123

17.3

3、饮料制造

457459

691816

16.0

22754

33172

13.4

其中:菜果汁饮料

57527

155933

41.4

35

499

142.5

茶及其他软饮料

7756

11771

27.5

3978

8308

27.8

精制茶加工

54705

99382

23.6

14003

21784

15.9

注:1、本表数据来自《福建省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0年、2003年工业卷);

2、产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3、“----”表示无该项数据。

2、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

近年来,我省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农产品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全行业粗加工率达到4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10%左右。一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大优势,部分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罐头、茶叶、果蔬、烤鳗、食用菌等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食用菌、蔬菜、水产品等年出口均超1亿美元,食用菌、水果、蔬菜罐头食品年产量达50万吨,出口达40万吨,居全国首位;皮蛋、咸蛋年出口达1.5亿枚以上,亦居全国首位。部分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厦门罐头厂、紫山集团和厦门银鹭集团进入全国罐头行业十强;银鹭、惠尔康进入全国果蔬汁饮料前10雅客、金冠进入全国糖果行业前10位;亲亲、蜡笔小新进入全国果冻行业前3位;三明健盛食品为全国最大的清水笋生产企业全省创立了银鹭、惠尔康、古龙、如意、达利、盼盼、亲亲、紫山、长富、圣农、奇客、嘉华、一路发等一批享誉国内的知名品牌。

3、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显现

各地发挥资源优势,选准项目,基本形成了水产、畜禽、果蔬笋、食用菌、茶叶、粮油等区域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如闽东南沿海的水产品加工,厦门的饮料和果蔬加工,漳州的速冻蔬菜和罐头加工,福州的“菜篮子”副食品加工,泉州晋江的旅游休闲食品加工,闽西“八大干”系列食品加工,闽南和闽北的乌龙茶加工、闽东的绿(花)茶系列加工,三明、南平、漳州南靖的笋竹系列加工,光泽、新罗的鸡肉系列深加工,福清的畜禽肉蛋乳品系列加工,南平市延平区的乳业加工等,成为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力引擎。

4、闽台农业合作蓬勃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整体升级

近几年来,我省引进台资企业230余家,其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企业约占40%,合同台资6亿余元,占台资总额60%,初步形成了漳州龙海、漳浦为中心的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示范。目前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合资、合作向整体引进发展,成为带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以食品工业为例, 2003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8位,但食品工业产值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97%,低于9.05%的全国平均水平(图1),这与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很不相称,同时也说明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还很大。

(二)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同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展较快的兄弟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许多突出问题。

1、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

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知名品牌不多,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产、加、销联系不紧密,加工原料专用化程度很低,品质不高。目前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于自建基地的不到10%,既难以保证原料质量,也给一些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提供借口。有的地方品种单,均衡供货能力差,出口市场单一,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2、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 增值水平不高

科研资金与力量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高新技术,加工技术工艺、装备水平与设施条件落后发达国家10~20年,深加工所占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为数更少。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估计全行业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全国45%,对比发达国家200300%的增值率,差距甚远。

3、标准化建设滞后,质量与安全问题突出

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认证标准接轨,企业不能很好地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组织生产,出口退货屡见不鲜。一些小企业产品粗制滥造,突出存在“不干不净”(卫生指标超标),“乱添乱加”(超量或违禁使用添加剂),“不明不白”(标签标注虚假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安全,也成为我省部分优势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

4、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有限,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行业管理、规划和协调,造成产前、产中、产后脱节,产业内部协调和组织能力差,降低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依托,以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根本,优先扶持发展产业关联性强、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显著、区域比较优势明显、能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加收入的大型龙头深加工企业,切实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准确定位我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方向和重点,开发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技术创新原则。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攻关,加快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改造传统技术,促进特色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比较优势原则。找准比较优势,认准目标市场及主攻方向,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依托优势农产品主要生产区域,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龙头带动与产业集聚原则。以产业化为基本形式,实行一个产业一种思路,以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为“点”,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为“线”,通过基地建设和产业关联带动,“点”“线”连片,形成优势“片”区,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促进各“片”区连成“带”,实施产业协作集群战略,加快产业集聚。

——优质安全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市场监督准入制度,鼓励实施品牌战略,推进重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积极发展名优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

——循环经济原则。坚持特色农产品多层次综合加工、综合利用,主产品与副产品一起开发,加工下脚料和废弃物得到有效综合加工利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总的概括为:环境改善,发展加快,技术升级,布局优化,优势显效,全省形成“点线成片、连片成带、产业集聚、跨跃发展”格局。

总体目标:2005-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有较快发展,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有效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季节性“卖难”等新矛盾,实现跨季节、跨区域农产品销售。特色农产品加工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初加工比例仍然偏大的发展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转向低能耗、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链往更深层次和多样化、系列化延伸,产品朝着营养化、功能化、个性化的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主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或自主开发一批国先进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深加工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明显进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产品质量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当前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行业与CEPA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步构建WTO贸易中多种形式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应对机制,主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基本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本形成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促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具体目标是:2005~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饮料工业完成产值1000亿元,农业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0.32:1提高到接近1:1。全省主要特色农产品果蔬笋、水产品、畜牧产品、茶叶、食用菌加工完成总产值200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0亿美元。

到2010年,全省培育形成年产值10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20家,超5亿元的50家其中,每个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培育12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或示范园区或示范区域,拥有35家以上年产值超5亿甚至超10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创建3~5个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

主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目标:

1、果蔬笋加工。水果加工转化率从9%提高到15~20%,蔬菜加工率从6%提高到12%~15%;蔬菜采后损失率35%降低到1520%,蔬菜优质率提高到80%以上;培35个年产万吨的果蔬汁加工龙头企业,果蔬笋及制品出口6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达到7亿美元以上。

2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50亿元,加工产量280~300万吨,年均增长10%,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出口创汇逾15亿美元,实现利税50亿元,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色产品烤鳗、低温加工虾蟹、头足类(章鱼、鱿鱼)、大黄鱼、罗非鱼等达到渔业发达国家当前的水平。建立福州、厦门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基地和福州马尾、泉州石狮2个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海洋生物化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

3、畜禽产品加工。全省畜禽产品加工达到75万吨以上,其中肉类30万吨,蛋品10万吨,奶类35万吨,蜂产品5000吨。畜禽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的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家,培有影响的品牌20个,规模以上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120亿元。

4茶产品加工。茶叶初精制加工比例大幅提高,产量达4万吨以上深加工迅速发展,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产量1.52.0万吨左右,茶多酚、茶多糖等生物制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实现出口创汇1亿美元。

5、食用菌加工。全省食用菌年加工量140万吨,加工产值70亿元,年均增长11.63%,鲜品保鲜加工率达70%,培年产值超亿元加工企业810家,年出口创汇力争达4.5亿美元以上

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与区域布局

2005~2010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应重点发展果、蔬、笋、水产、畜禽、茶、食用菌七大主要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按照我省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闽西北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水产、畜牧、林业、园艺四个主导产业和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重点特色农产品的要求,逐步形成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分布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形成符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建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我省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一)果蔬笋产品加工

果蔬笋是我省优势农产品,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果蔬笋加工的原料资源丰富,2003年,全省水果产量441.68万吨,居全国第6位;蔬菜总产量达1369.54万吨,居全国第12位;笋产量138.79万吨,居全国第一。

全省果蔬笋加工业基础较好,呈稳步发展态势,2001~2003年,年均增幅为15.6%,2003年,果蔬笋及其制品工业产值达155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8.6%,在我省食品工业中居第一位,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7位跃升至2003年的第4位。出口量达50万吨,创汇5.23亿美元,出口创汇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2位,产品销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果蔬笋罐头、蜜饯、干制品、速冻产品、腌制品、脱水蔬菜、果蔬汁饮料、果醋及生物制品等10多个专业门类的庞大行业,主要产品有蘑菇罐头、芦笋罐头、果蔬汁系列产品、保鲜、速冻果蔬、清水笋等。主要制约发展因素是集约经营水平低,整体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加工损耗大,即食方便、营养、高附价值的果蔬笋制品和功能食品比重不足,优质绿笋、麻笋等多样化深加工技术开发滞后。

1、发展方向

1)加强水果保鲜技术的攻关,鼓励支持亚热带特色保鲜水果的生产加工。

2)积极推动冷加工果蔬汁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将具有我省特色的冷加工果蔬酱汁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3)提升果蔬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粉、蔬脆片等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

4)积极研发果蔬笋功能性产品,将果蔬笋中的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后,制成胶囊或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制成新的功能性食品。

5)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破碎、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发展最少加工产品,推行净菜净果上市

(6)积极开发果蔬笋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技术,提高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2、主要特色产品

(1)速冻、保鲜果蔬产品

优势与潜力:新鲜水果、蔬菜以其营养全面、口感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将成为今后国际市场的消费主体。我省水果种类多,营养好,价值高,主要适合于鲜吃。近年来我省保鲜水果和速冻蔬菜发展迅速,主要产品有保鲜枇杷、葡萄、油柰、柚子、柑桔等和速冻毛豆、甜豆、枝豆、青刀豆、芦笋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速冻毛豆、美国菠菜等产品甚至成为日本市场开盘报价的标准。我省漳州市速冻蔬菜出口量占全国速冻蔬菜出口量的8%,成为我省最主要的速冻蔬菜生产、出口基地。

发展重点:加强原料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加快无害化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研究开发贮藏、运输、销售冷链物流及配套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2)果蔬汁系列产品

优势与潜力:冷加工果蔬汁(指整个加工过程均不经过高温处理)以其营养成分损失极少,口感佳,正在成为当今市场的新宠。2003年我省果蔬汁系列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15.59亿元,产销量增幅高达17%,具有强劲发展势头。主要产品有橙汁饮料、蕃茄汁饮料、胡萝卜汁饮料、蕃石榴果汁饮料、橄榄汁饮料、余甘汁饮料、莲芯雪茶、什锦果汁饮料等。

发展重点:依据“天然、营养、优质、多品种、多档次”的要求,和我省水果、蔬菜品种多的特点,推广膜分离与冷冻浓缩技术、酶工程技术、冷杀菌和无菌罐装等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开发果蔬原料经过取汁后直接进行杀菌,包装成成品的NFC果蔬汁;生产有利于贮藏、包装、运输和国际贸易的浓缩果蔬汁和具有果味、奶味、甜味等多种风味的复合果蔬汁。

(3)果蔬罐头产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果蔬罐头多年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仅芦笋罐头一项产值就高达25亿元,产量、出口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龙眼、荔枝、枇杷等特色水果罐头,因资源丰富、口味独特,具有稳定增长的消费群体。

发展重点: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行HACCP管理体系,争创名牌,扩大出口优势。

(4)笋制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笋竹资源丰富,竹林面积全国第一,年产鲜笋110万吨,占全国的46%。主要产品以清水笋罐头为主,绝大部分生产集中在三明、南平和漳州三个地市。2003年工业产值14.8亿元,产量27.5万吨,其次是软包装笋产品,主要出口国有日、欧、美等国。

发展重点:清水笋罐头要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打造福建清水笋品牌;加快发展原味笋片、笋块、小径竹笋等即食软包装绿色食品,开发笋复合产品;应用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乳酸发酵笋等新产品。

(5)脱水果蔬、果蔬粉、净果菜

优势与潜力:果蔬粉和冻干果蔬是脱水加工果蔬的较高级产品。果蔬粉能应用到食品加工的各个领域,用于改良产品的营养成分、改善产品的色泽和风味,具有广泛的需求。冻干果蔬因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营养成分、色泽和风味,消费需求逐年扩大,2003年世界冻干食品销售额达15亿美元。净果菜入市既适应当代家庭的消费和家庭厨房现代化的趋势,更适合现代餐饮服务业的需求,新鲜、营养、方便、卫生的净果菜是今后的消费主流,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实行。我省在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目前尚无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但优势显著,潜力很大,应迅速抢占先机,尽快将我省果蔬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

发展重点:研究开发和完善脱水果蔬和蔬菜粉加工技术及设备,应用果蔬的冷冻和真空状态下干燥和超微粉碎技术及设备,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干制工艺,开发生产优质的建莲、锥栗等冻干及果蔬粉制品,如婴幼儿建莲营养米粉,中老年建莲休闲食品等;抓紧研究、引进净果蔬加工后防止褐变、失水、组织结构软化、微生物繁殖和冷藏、气调、包装等技术,大力发展小包装净果菜;同时大力扶持建设贮运冷链,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6)其它特色产品

根据我省特有的橄榄、青梅、李子、余甘等果蔬资源和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橄榄、青梅、李子、余甘等的果脯、蜜饯加工,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复合功能性食品,如橄榄、余干含片、果饮和余干富硒水溶片等,通过分离、提取、浓缩其特殊生理活性成分,制成胶囊或将这些功能成分添加到各种食品中,研发新的功能性食品;要重点研发马铃薯膨发食品、地瓜干、烤制花生等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加工食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避免因产品同质性严重、差异性小而产生恶性竞争。

3区域布局

依据区域优势及产业基础,在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福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发展保鲜水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亚热带水果果汁、蔬菜汁饮料,以及果醋、膨化果蔬食品;如漳州发展芦笋与蔬菜、荔枝、龙眼、香蕉深加工,永春柑桔汁加工,莆田枇杷果汁加工,诏安、上杭、永泰青梅加工,福州橄榄加工,晋江、南安、洛江龙眼加工,惠安余甘综合加工等;在闽西北的三明、南平、龙岩等地有重点地选择发展笋罐头、软包装方便食品、速冻制品等果蔬笋特色产品。如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加工,永泰芙蓉李、青梅加工,福鼎槟榔芋加工,永定红柿加工等;在屏南、古田、周宁等山区县和中心城市周边建立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或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相配套的净菜加工企业,总体上形成生产与加工、资源与市场相互依托布局。

重点扶持发展厦门罐头厂、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厦门惠尔康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绿泉实业总公司、福州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漳州紫山集团、漳浦盈丰食品、联侨食品冷冻(漳浦)有限公司、晋江福源食品公司、晋江亲亲食品公司、泉州森美、惠安老爸食品有限公司、龙海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永春县逢源实业有限公司、三明健盛食品公司、沙县三和食品公司、福建闽江源绿田实业有限公司、建宁文鑫莲业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二)水产品加工

我省是渔业大省,2003年,全省水产产量达572.77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鳗鱼、大黄鱼、牡蛎、海带、紫菜的养殖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水产加工145万吨,加工产值131亿元,出口创汇5.39亿美元。

我省海岸线长,江河纵横交错,气候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发展水产品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业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水产品在全省农副产品出口中居首位,基本形成了以日韩及欧美加为主的多元化出口市场。烤鳗、甲壳类、头足类速冻水产品及甲壳素及其衍生物、鳗钙、螺旋藻制品、深海鱼油等主要海洋生物制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水产加工产品的主导品种和渔业创汇的拳头产品,居全国前列。烤鳗加工技术装备居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份额达50%以上,具有明显的原料、技术和市场优势主要制约因素表现在:加工比例较低,目前仅为28%(渔业发达国家是6070%),综合加工利用率(烤鳗除外)多数仍在10%以下;集约化经营水平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严重滞后

1、发展方向

以传统的大宗产品(藻类、淡水鱼、贝类、大黄鱼等)和中上层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的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为重点,培植和引导一批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1)以海洋生物制品等高附值产品和低值鱼的加工转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等高科技产品,着力培育和建立海洋生物科研开发生产基地。

2)突破超低温冷技术和超低温鱼肉蛋白抗冻变性技术、温流通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烤鳗、速冻水产品等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出口汇高的重点品,并不断开发新产品,国际市场

3)提高大宗产品、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如大宗养殖产品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大黄鱼等淡海水鱼类、贝藻类及出口创汇主要品种章鱼、鱿鱼、甲壳类等。推进淡水鱼、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

2、主要特色产品

(1)鳗鱼制品

优势与潜力:鳗鱼加工是我省水产加工业的龙头和支柱,烤鳗是我省最主要的特色产品之一,全省现有烤鳗企业34家,生产线38条,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年实际加工烤鳗逾5万吨,约占全国的70%,占国际市场的60%,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达国际先进水平。当前制约烤鳗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全省烤鳗产量的80%以上销往日本,市场单一。随着欧盟恢复对我国进口动物源性蛋白及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盟和国内的消费量将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欧盟每年消费鳗鱼制品2万吨以上,国内年消费量达4万吨以上。

发展重点:及时调整烤鳗业的发展政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积极开拓欧、美、韩等水产品传统消费大国市场,巩固日本市场,同时要鼓励和扶持烤鳗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在技术上要开发不同包装、不同风味,符合不同区域、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鳗鱼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虾类制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虾类加工制品主要有冻虾仁、烤虾、去头虾、蝴蝶虾、面包虾等,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年出口量在2万吨以上,创汇额逾1亿美元,约占国际市场3%~5%的份额,是我省渔业创汇的第二大产品。目前,全省多数从事对虾加工的企业已通过HACCP认证或欧盟注册,其加工技术和装备已达到国际水平,产品质量和价格均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发展重点:开发精深加工的终极消费产品,如面包虾等,以避开贸易壁垒,同时要大力推动有关企业开展欧盟注册,拓展欧盟市场。

(3)罗非鱼产品

优势与潜力:罗非鱼是我省规模最大养殖最成功的鱼类品种之一,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三。2003年加工量已达3.5万吨,占年产量的35%,产品多数出口美国,出口货值5000万美元以上,已经替代台湾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罗非鱼整鱼出口国。随着欧盟的市场解禁,我省作为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大省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重点:大力推进鱼片产品等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如鱼鳞功能物质提取、鱼皮制革、内脏制成植物营养液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头足类和贝藻类产品

优势与潜力:头足类产品主要有章鱼系列制品和鱿鱼加工制品,我省的加工设备及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年加工量3万吨以上,产品全部出口,尤其是章鱼产品在日本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我省素有贝类养殖之乡的美称,年产量200多万吨,产品多数以鲜销和传统干制为主,主要是鲜活贝类冷冻加工品,以及小包装的调制品产品欧盟和东南亚市场需求量较大,出口价格优势,但深加工利用开展较迟。我省藻类产品年产量逾40万吨,产品主要有海带、紫菜、红毛菜、龙须菜等,全省年产紫菜3.5万吨,约占全国的50%。目前得到加工的原料主要是海带、紫菜,如海带结、海带丝、海带卷、海带胶等海带系列和调味紫菜、烤紫菜等低附加值产品,加工利用率低,与江苏等省市的差距很大。全省目前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多数企业厂房简陋、加工设备技术落后,处于初(粗)级加工水平,与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发展重点:提高贝类净化技术水平;研究超低温冻结技术和功能成分提取分离技术,进一步提高贝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研究冷链流通技术,解决低温腐烂问题;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开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

(5)大黄鱼和蟹类产品

优势与潜力:大黄鱼是我省海水养殖产品中产量最大的品种,繁殖及养殖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养殖规模和养殖产量位居世界之首,年产量近5万吨。但加工起步较晚,加工设施仍很简陋,主要产品有咸香、糟香和单冻加工产品,年加工量8000~10000吨,创汇1000多万美元。大黄鱼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国内外传统消费产品之一,在国内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及港澳台地区均具有较大市场空间。

全省目前蟹肉加工年产量1000多吨,产值约1.5亿元,创汇1500万美元,是我省加工出口创汇的特色产品,加工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出口美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

发展重点:提升咸香、糟香和单冻保鲜大黄鱼加工技术;研究开发脱脂加工产品及其它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更多的深加工大黄鱼制品,实现产品系列化;研究解决大黄鱼药物残留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甲壳类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技术,促进富含甲壳素等功能物质的下脚料的有效利用,开发其它甲壳类产品和不同形态的产品,拓展欧盟、日、韩等水产品市场,促进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发展。

(6)调理食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是最早开展冷冻调理食品加工的省份之一,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居全国先进水平,加工产量名列前茅,2003年生产量2万多吨,产品以内销为主,产值2.5~3亿元,“安井”、“百洋”、 “海欣”等品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消费市场已由大中城市逐渐扩展到农村,消费群体庞大,具有相当发展潜力。

发展重点:研究开发高档加工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解决下脚料综合加工利用问题,实现洁净生产;开拓东南亚、欧美及非洲国家等消费市场。

(7)海洋生物制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海洋生物制品开发较晚,目前品种主要有螺旋藻制品、深海鱼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鳗钙等功能性产品,年产值超过3亿元,创汇1500多万美元。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开发的前沿,海洋生物制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展重点:以国家海洋三所、省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和高校为科研技术中坚,组成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攻关小组,逐步建立福州、厦门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基地,在福州马尾、福清、泉州石狮建立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巩固已有产品和市场,重点研发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全价氨基酸营养品、微量元素、矿物质及转基因产品等。

3区域布局

从闽东到闽南以沿海各渔业县(市、区)为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建立以闽南三角洲(厦、漳、泉)和以福州省会城市为中心(包括宁德、莆田)的闽南和闽东两大产业集群。闽南集群重点培育发展东山、龙海、同安、石狮和漳浦五个小集群,闽东集群重点培育福清、连江、长乐、涵江、蕉城、霞浦、福鼎七个小集群。

烤鳗加工产业主要在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的福清、长乐、莆田、厦门等地区进一步发展;头足类、虾类、鱼类等速冻水产品重点在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和闽东等主要产区发展;甲壳素及其衍生物、鳗钙、螺旋藻制品、深海鱼油等海洋生物制品主要在泉州市(石狮)、厦门市和福州(福清、马尾)发展;调理食品以福州、厦门、泉州及其周边渔业主产区为重点发展区域;贝类、藻类、大黄鱼、罗非鱼及中上层鱼类、大宗低值鱼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工产业在宁德、福州和泉州沿海的霞浦、福鼎、连江、平潭、晋江等产区发展,并提高综合利用能力;淡水鱼加工利用要借助当前部分龙头企业现有的技术、市场、规模优势先行探索,逐步发展。

重点扶持发展福建三华股份、福建福铭、长乐聚泉、福清华信、莆田东源、莆田兴和、厦门龙鹏、厦门大洋、福清东威(龙威)、福清谊华、福建远洋、龙海格林、龙海嘉荣、、东山海魁、福清隆裕食品、福州名成实业、福清龙威、福安五洲、连江琯坞、龙海嘉荣、漳州格林、东山顺发、福鼎海鸥、宁德岳海、厦门华顺、福州海欣、福州百洋以及福建高龙实业、福州南海岸鳗钙、福清新大泽螺旋藻、福建铁民生物工程、石狮华宝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三)畜禽产品加工

我省长期以来都是全国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但近几年来养殖和加工业发展速度很快,2003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33.46万吨,肉类、禽蛋和奶类的产量分别达到171.56万吨、42.4万吨、19.19万吨,蜂群总饲养量达10万群,全省肉制品、禽蛋制品和乳制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皮蛋、咸蛋和沙阳板鸭、连城白鸭、金定鸭、河田鸡、白绒乌骨鸡、山麻鸡、莆田黑鸭、白羽半番鸭、槐猪、莆田黑猪、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建兔、漳州水奶牛等地方特色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知名度。

我省养猪业发达,近年来生猪年出栏超过2000万头,从典型销区变为产区,年净外调数量超过100万头。水禽饲养量达到1.78亿羽,其中鸭饲养量人均水平居全国首位。肉兔发展迅速,由于品种优,规模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一些龙头企业从欧美引进世界先进的屠宰、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引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品的质量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开发了冷鲜分割肉制品、风味禽肉产品、消毒奶、乳饮料、酸奶等产品其中熟制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无铅皮蛋和无灰红心咸蛋畅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畜禽产品加工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我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介于全国最著名的长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之间,当前正值台湾畜牧业外迁长江、珠江三角洲畜牧业外移,为我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加快发展畜禽产品加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影响畜禽加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现代畜禽产品加工生产与管理体系不健全、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转化程度不高、动物疫病和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等。

1、发展方向

(1)重点发展中式优质原料型、半成品型、预制品型、制品型的畜产品,提高中式畜产品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加快低温冷却肉走向城镇百姓餐桌。

(2)强化低成本、方便、卫生液态乳制品的开发,重点发展消毒乳、酸奶、营养强化型乳饮料。

(3)加快研制开发功能性畜产品,充分利用地方畜禽良种,重点开发保健防病抗衰老的功能性产品。

(4)加快研制开发高档、优质、安全、保健、营养的特色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蜡,特别是蜂毒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

(5)利用高压灭菌、生化分离、冷冻干燥、微胶囊等高新技术,加大动物、骨、血等副产品综合研究开发,提高畜禽加工综合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

2、主要特色产品

(1) 畜禽肉制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畜禽肉制品均具有一定的特色,特别是具有我省特色的畜禽品种多,品质优,必须重点加以保护和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集中财力支持一些产业关联度高,产品竞争力强,有利于发展我省山区经济的畜禽产品加工业,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猪肉发展重点:巩固传统的肉松、肉脯、罐头加工优势,重点发展冷却肉,积极发展营养方便的小包装、可微波加热的中式熟食制品。探索发展西式快餐肉制品。

禽肉发展重点:低温加工分割禽肉、熟食系列产品,改善加工工艺、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特别要研究能保持地方优良品种特殊风味的加工工艺技术,主要如河田鸡、连城白鸭加工。二者皆已形成一定数量的群体,遗传性状稳定,规格统一,具备加工发展的基础,且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2)牛肉、兔肉

优势与潜力:牛肉、兔肉加工产业应在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突出特色的优势,强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弱化不具竞争力的产品。

牛肉发展重点:尽快树立品牌,形成主导产品,为后续市场的激烈竞争奠定基础。

兔肉发展重点:分割兔肉及熟食系列产品,形成冷冻和速食包装。

(3)乳制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乳制品加工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涌现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奶业集团,如长富、大乘、惠尔康、宏宝露等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产业化水平最高的畜牧企业,同时拥有约占全国1/4的水奶牛,漳州市已列入中国水奶牛产业带。要充分利用当前各种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推进乳品加工业发展,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

发展重点:在巩固鲜奶、利乐包牛奶、酸牛奶、风味牛奶、初奶粉以及水奶牛的奶粒、奶碗等优势产品基础上,重点发展奶酪、奶清粉、奶油等新品种,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水平,创立名牌产品。

(4)蛋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是水禽主要产区,拥有金定鸭、山麻鸭等世界最好的蛋鸭品种,鸭蛋是加工皮蛋、咸蛋的最好原料。我省一直是皮蛋、咸蛋等传统蛋品加工优势产区,在全国居领先水平,2003年出口量4949万枚,出口产值401.4万美元,位居全国前矛。从市场前景看,皮蛋、咸蛋是我国传统消费产品,在全球华人聚集地区需求大,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洁蛋、液态蛋以及分工更加细化的专用蛋粉是今后禽蛋消费的主体,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空间巨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健康蛋的开发生产是禽蛋发展的方向。

发展重点:要巩固皮蛋、咸蛋等传统优势蛋品加工,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开发保健皮蛋新品种,积极发展清洁消毒包装洁蛋、液体鲜蛋、专用蛋粉,加快蛋内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开发、禽蛋副产物生物技术综合利用。

(5)蜂产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养蜂历史悠久,有着蜜源充足、科研水平和蜂毒蜂疗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等优势。全省蜜蜂存栏量31万箱,已经形成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蜡、蜂胶等系列加工产品。随着蜂蜜产品营养保健功能日益深入人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发展重点:进一步发展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蜡、蜂胶以及含蜂产品饮料等蜂蜜系列产品,推进蜂产品功能性健康营养保健产品开发。加快蜂毒蜂疗等先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加出口。

3、区域布局

依托畜禽主产区,建立闽西生猪、肉牛、肉羊,闽北乳品,闽中、闽南水禽及蛋品,闽西、闽北肉鸡为区域特色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带,以福清、厦门海沧、晋江、龙海、仙游、新罗、延平、光泽、沙县、长汀为重点发展区域。分割冷却猪肉加工依托龙岩(闽西)生猪主产区,年出栏量超过400万头,外销生猪超过200万头的地域优势,重点在龙岩和厦门两地发展;中式熟食系列猪肉制品重点在漳州发展;肉鸡加工业以福建圣农、龙岩森宝等主要加工企业为中心,在闽西北山区光泽、新罗、永安、长汀等产区发展;特色家禽河田鸡、连城白鸭等的加工以长汀、连城为中心,带动周边县域;肉牛加工业在闽西北连城、武平、清流、宁化、明溪和闽南的漳浦、长泰、南安等产区发展;肉兔加工业在大田、连城、连江等产区发展;蛋制品加工业在福清、仙游、龙海等传统优势产区发展;乳制品加工在延平、福州、漳州产区发展。

(四)茶叶加工

我省是茶叶生产的适宜区,茶叶品种优良,种类繁多,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区,茶叶产量已连续16年增产增收。2003年总产量达15万吨,比增4.8%,占全国19.5%。精加工总量2.93万吨,比增35.4%,占全国的8.2%,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

多年来,我省茶叶的总产量、销售总额、出口创汇以及茶叶良种数量和品质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具有区位优势、品种优势,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市场开拓基础,从基地建设、科研开发、加工到销售产业化经营发育良好。全省已建立一批产值上亿元的茶浓缩液、速溶茶饮料和以高新技术生产茶多酚、茶多糖、儿茶素、EGCG单体、绿茶粉等高附价值茶叶生物制品的龙头企业,具备较高的起点。制约今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总体偏低,加工设备陈旧、产品质量和包装档次不高,综合利用不高

1、发展方向

1)继续大力发展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和闽东名优绿茶为代表的精包装名优茶、高档茶,大力推广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推行名优茶冷藏和机械化、现代化加工技术。

2)大力扶持发展茶浓缩汁、速溶茶粉、茶饮料、保健茶等功能性系列茶制品

3)加快扶持发展利用低值茶、下脚料生产茶多酚、茶多糖及儿茶素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添加剂制品等,特别要在闽东、北等交通不便、经济较欠发达地区,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传统制茶业的改造,重点发展2-3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多酚、茶多糖生产企业,将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作为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2、主要特色产品

(1)初精制加工产品

优势与潜力:我省茶叶初精制加工产品主要有乌龙茶、绿茶(花茶)、红茶、白茶,年出口量约2.8万吨,出口茶类包括乌、绿、红、白、花等五大类,其中乌龙茶的对日贸易近年来基本稳定在1.8万吨左右,约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65%,占日本茶叶消费总量的10%以上。绿茶(花茶)、红茶、白茶也出口西非、英国、东欧、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茶叶生产贸易主要以红茶为主,除我国外,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三个世界主要产茶国以生产红茶为主,与我省主要茶叶产品不相冲突。日本、越南的绿茶生产水平与我省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暂时不会对我省绿茶生产产生大的冲击。从市场前景看,国内外市场潜力都很大,国内的潜在消费量相当于现在的10倍,出口市场消费量可达现在的5倍,只要挖掘一半潜力,国内外销售总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近年来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茶叶消费均呈增长趋势,我国销往欧美加的乌龙茶增长率达10%以上。今后,只要产品卫生质量能符合国际市场要求,我省绿茶、乌龙茶消费将更加全球化。

发展重点:引进名优茶机制设备,标准化生产名优茶产品,提高茶叶品质;大力开发和推广乌龙茶空调制青技术和特种茶加工工艺,加工特种绿茶和花茶,提高优质率。

①乌龙茶:主抓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平和白芽奇兰、永春佛手等名优品种,提高制优率,争创福建乌龙茶的全球性品牌优势。推行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包括茶青采摘、茶叶初制、茶叶精制、茶叶包装各环节的标准化)。抓好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销售队伍的建设,形成更加紧密的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

②绿(花)茶: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名优茶的比重。加强绿(花)茶制作先进工艺和机械设备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加工水平,提高茶叶品质,创立名牌产品。

③白茶:突出白茶独特的保健功能,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福建白茶的社会知名度,逐步扩大白茶的生产规模。

(2)精深加工产品

主要包括茶饮料(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和茶多酚、茶多糖等。

①茶饮料(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

优势与潜力:近年来茶饮料呈迅速发展势头,2003年我省茶饮料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已具备年产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各5000吨的能力。从发展前景看,国内外茶饮料市场都在不断扩大,预计全球尚有1000万吨市场发展空间,并可能在3~5年内进入一个消费高潮。饮料工业“集中主剂生产、分散灌装”的发展模式,必将为我省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发展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当前,欧美国家以速溶茶粉为原料,不断创造出各种草本茶、调味速溶茶,也将推动了速溶茶粉的更加广泛的市场需求。

发展重点:加快研究、推广超临界萃取、冷冻干燥等高新技术在茶叶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解决中低档茶叶的加工增值问题,鼓励和扶持原有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②茶多酚、茶多糖

优势与潜力:茶多酚、茶多糖都是茶叶深加工提取物,二者均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功能。茶多酚作为一种抗氧化剂,目前在食品加工、日用化工、医药领域等均有应用,其天然、安全、高效和低成本优势具有巨大市场前景。国外对高纯度茶多酚需求量很大,美国年耗量高达500吨,日本为300~500吨,国内需求量大约为250~300吨/年,预计未来几年,茶多酚需求量将增至2000吨/年左右。

发展重点:加强茶多酚、茶多糖系列产品及茶叶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发;跟踪国际类似天然药物的研发动向,及时开拓茶多酚、茶多糖新的应用领域;鼓励和扶持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特别要在闽东新建若干生产企业,解决低档茶的加工利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区域布局

全省形成闽南乌龙茶产区、闽北乌龙茶产区、闽东绿(花)茶产区及闽西北多茶类产区四个主要区域。精包装名优茶、高档茶的发展相对集中在泉州、南平、漳州、宁德等地,其中闽南乌龙茶主要在安溪、永春、华安等县发展,闽北乌龙茶主要在武夷山、建瓯发展,闽东绿(花)茶主要在蕉城、福安、福鼎发展,闽西北多茶类区的重点区域是大田、永安、尤溪、沙县、明溪等;罐装茶饮料在福州、厦门、泉州大中城市适当发展,茶浓缩液和速溶茶粉在厦门、漳州及闽东绿茶基地扩建或投建;茶多酚、茶氨酸及茶叶功能性保健食品在福州及南平(松溪、建瓯)、宁德绿茶主产区发展。

(五)食用菌加工

我省是食用菌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2003年全省食用菌产量151万吨,总产值52.56亿元,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54%;加工产值约32.4亿元,出口18.20万吨,创汇2.20亿美元,占全国的24.18%。产量、产值、出口创汇自1986年以来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

我省发展食用菌加工自然条件优越,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明显。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省造就了百万熟练的食用菌栽培、加工、管理的技术人员和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在优质高产新品种栽培、保鲜、速冻、罐头、干品加工、食(药)用菌生理活性成分、有效成分开发和适应市场转型等方面有较强实力,产业基础较好。存在主要问题是出口产品大部分以罐头、鲜菇、干菇及盐渍菇为主,产品品种较少;深加工比例较小,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精深加工的创新研究滞后。

1、发展方向

(1)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食用菌无公害物理保鲜技术,扶持建立食用菌保鲜加工企业,不断扩大新鲜食用菌出口量。

(2)进一步巩固发展以我省主栽品种双孢蘑菇、香菇、银耳、金针菇等为原料的干、罐、保鲜、速冻、冻干加工产业发展大宗和珍稀食用菌软包装、小包装保鲜产品即食方便食品、旅游休闲食品、营养食品、调味食品功能食品

(3)积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提取多糖体、干扰素、酶等食、药用菌特殊有效成分,开发真菌保健品和真菌药品研制、生产治疗疑难病症的辅助药物和治疗药物

(4) 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开展HACCP、ISO9000和GMP生产管理认证,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扩大产品出口。

2、主要特色产品

(1)保鲜和速冻产品

优势与潜力:保鲜和速冻是我省出口和异地销售食用菌产品的主要加工形式之一,全省食用菌主产区建有食用菌保鲜库达数千座之巨,但规模都很小,技术水平落后。2003年全省保鲜和速冻食用菌离境出口5万吨以上,交货值5000万美元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鲜食用菌作为营养、保健食品进入百姓一日三餐,其需求量将有大幅度提高。

发展重点:进一步发展双孢蘑菇、香菇和适销对路的珍稀食用菌保鲜加工,主攻色、香、味保全完好、符合安全卫生质量标准的保鲜技术,加大先进设备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逐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产品质量和规模与市场和产区分布相协调的保鲜厂;针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对高档食用菌的需求,适当发展大宗和珍稀食用菌的保鲜和速冻加工小包装产品;在漳州、厦门、福州、宁德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同时配套建设与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市场共享信息平台。

(2)干制和冻干产品

优势与潜力:干制加工是目前食用菌加工量最大的加工形式,年加工鲜菇约6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0%左右。由于干制加工技术较易掌握,加工产品耐储藏,方便运输,有利于调节市场供应,干制仍然是今后食用菌加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冻干产品质量好,是国际市场受欢迎的干制品。

发展重点:大力推广热风多段穿流冲击动态式干燥技术和设备,开发新型干燥技术,逐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大型脱水加工厂,提升脱水干制技术水准,改变目前保鲜加工厂规模小、耗能大、以硫化物和重金属超标为特征的卫生和安全指标不规范的现状。

(3)食、药用真菌系列化特色产品

我省拥有许多珍贵真菌资源,是生产真菌营养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但在加工开发方面十分薄弱。开发真菌营养、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符合产业发展动向,市场潜力广阔,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开发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

药用真菌是我国珍贵中药宝库之一,我省拥有丰富的药用真菌和野生真菌资源,应优先研发将传统的切、蒸、熬、炼等加工技术与提纯、超临界萃取、冻干等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提取、分离食、药用真菌特殊功能性成分,改进传统真菌药物组分,提高治疗效果,研制、生产具有治疗和对疑难病症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开发具有显著疗效的真菌药物。

发展重点: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重点研发具有疾病治疗辅助功效和特殊营养功能为特征的真菌营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在抗疲劳、护肝、降脂、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积极开发以保持食用菌子实体原有物理形态和性质为特征,既保持食用菌特有的色、香、味,又符合国内外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要求的绿色休闲食品、旅游食品。

3区域布局

木生食用菌香菇、银耳、毛木耳等和杏孢菇、茶树菇、袖珍菇、鸡腿蘑、白灵菇、金福菇、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和灵芝、灰树花等药用菌的保鲜、干制、冻干和软包装罐头加工,主要布局在南平、三明、龙岩和宁德四地市的20多个木生食用菌主产地;双孢蘑菇、草菇、姬松茸和部分珍稀食用菌罐藏、保鲜、速冻加工及真菌营养及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的开发主要布局在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六地市的10余个粪草类食用菌主产地;在福州、漳州、泉州、厦门、三明,以中药制药企业和医药科研部门为依托,建立药用真菌研发中心,启动新、特真菌药物的开发,研发新型真菌药物。

五、促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规划指导

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现阶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特别要把发展我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作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农村又一轮经济体制创新,进一步推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明确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把农产品加工纳入农业产业链范畴,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产业集聚、跨跃发展”的原则,择优扶强,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龙头加工企业,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国内外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优势特色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关联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抓紧制订出台关于促进我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采取必要的财政、税务、金融和行政措施,促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实施财税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财政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及其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投入,特别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项目扶持。提高农产品加工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产品综合开发资金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理顺目前省直多个部门各自管理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加大力度,集中连续优先扶持发展对产业关联性强、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较高、规模效益显著、区域比较优势明显、外贸出口拉动强劲、能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型加工龙头企业。今后几年内,重点扶持100-150家省级龙头企业,建设60-8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引导金融、工商企业(组织)等社会资金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多元投入。实行农产品加工制品及食品出口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对农产品、食品出口退税实行具实即退,不限定退税指标,以缩短退税周期。进一步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

(三)改进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步伐

将特色农产品收购基金列入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范围,以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政府鼓励和协调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快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基金,鼓励中小企业自愿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互助担保联保机构,开展信用担保联保业务。积极探索采用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原料抵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积极寻求大型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新突破,探索稳妥利用相对丰富的民间资本的办法,鼓励和吸收民间资本和其他行业资金投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积极合理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对科技含量较高、前景良好的骨干企业和优势项目,争取世行贷款和国债资金,争取和引导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优先上市融资。

(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精深加工

加快全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成立省级农产品加工(推广)中心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快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把我省大宗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各种技术的综合集成,以及产业化过程中带有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技术集成和技术配套等系统工程问题列入重大科技专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解决。定期向企业征集需求技术,组织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及时解决一些迫切性技术难题。鼓励大型企业成立技术攻关与开发机构,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地域优势、民族特色的名牌农产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竞争力。

(五)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深化闽台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合作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出发,抓住台湾食品工业向外转移,和国务院最近批准福建全省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机遇,不断完善和优化闽台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合作运作机制,扩大合作成果,促进闽台农产品加工业合作向宽领域、多层次方向发展。坚持以台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为主体,鼓励内资企业与台资的“嫁接”、“改造”,以冷冻食品、保健食品为重点,突出传统文化,联手发展东方食品,全方位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升级。

(六)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创牌,推进重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名优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鼓励和推进企业积极推行GMP和HACCP、IS0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等认证,鼓励有条件企业申请贸易对象国的安全、环保类标志的认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和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畜产品出口加工主产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紧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我省实际的主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尽快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一次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行动进一步宣传质量安全的战略意义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和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规程管理,加强软硬件建设,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在重点优势产区配套建设专项质量检测中心,加强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加大市场准入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落实配套措施和政策,迅速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扶持发展行业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等市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要扶持并规范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以及专业学会或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发挥有关行业中介组织或专业学会在参与行业规划、行业管理、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推动和保护加工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与政府部门对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行业管理符合国际惯例,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条件促进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专业学会为广大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信息、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物流配套、管理人才等多方位的服务,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八)建立和完善出口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壁垒”工作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农业、外经、外事、海关、商检等部门和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等参加的促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出口协调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各国产品进出口信息、产品质量标准及贸易壁垒设制情况,研究解决应对办法,为企业争取一个平等的国际竞争环境。

积极协调电力部门保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旺季和特殊生产时期用电,并给予享受农业用电价格的优惠;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时,要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允许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交纳土地出让金等形式,优先优惠解决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用地问题,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和加工园区的开发和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a144be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6.html

《福建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