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25 16:30: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英语学习的状况,我作了以下反思。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用心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

  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

  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系统性,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基于以上状况,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资料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一、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潜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其实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记得一位优秀的教师曾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超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二、多鼓励后进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并把他们分成三组不一样的差生来进行补差工作。第一组是一点也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群众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潜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方法,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并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我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以上做法,我虽收到必须的效果,但我没坚持到底,确实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充分利用有效时间,也就是每一天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潜力。

  三、在复习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做到:

  (一)精讲多练。精讲多练是我采取的另一个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少讲精讲,让每位同学做好笔记,掌握知识重点难点,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练习加以巩固,课后留有适当不一样层次的作业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去练习,这样透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我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在我每次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把他们易错的习题和知识点重点记在错题本上,以便于平时有重点地去记忆和理解。个性是学习好的学生做的十分好。

  (二)根据复习资料,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

  (三)循环考试,即每学完一部分后,进行阶段性测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自觉性。

  四、在整个英语复习中还应遵循一条原则:摆正师生关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在归纳、检查、分析、比较、讨论、总结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到达提高学生自学潜力,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体验活动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内容摘要】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注重体验引导,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 体验活动 品德课堂 充满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的形式,具有实效性。
  一、联系生活体验

生活是最大的课堂,对于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课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辅助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自己体会,引导学生主动研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作到知行统一。如第七册《让爷爷奶奶高兴》。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我先请孩子们回忆爷爷奶奶的一些特殊的举动并交流,孩子们学起爷爷奶奶在家里的种种趣事,有的说奶奶总爱唠叨,过去的事说一遍又一遍;有的说爷爷忘性很大,话说到一半就不知道想说什么了;有的说爱打瞌睡、出门老忘记带钥匙……孩子们说得有声有色,课堂里笑声一片。我又让他们介绍一下老人们每天做过的事,孩子们变得认真起来:奶奶每天要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干许多家务活;爷爷每天要去买菜、帮忙做家务等等,在孩子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爷爷奶奶虽然年级大了,可每天却在为家里做许多事。在孩子们心怀感激之情时,我让他们回忆一下老人生活和身体有哪些不方便,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片刻沉思后,有的说奶奶现在下不了楼了,整天只能呆在房间里,很寂寞;有的说爷爷牙齿掉光了,许多好吃的都吃不动了;有的说奶奶腰腿经常疼;有的说爷爷得了高血压等慢性病,一年四季药不离口……有的孩子面露惭愧,有的声音哽咽,有的眼含泪花,我动情地说:“孩子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在我们还有机会尽点孝心的时候,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的发言令人感动,他们都表达了要用实际行动来孝敬老人的决心,情感是真挚的,可见联系生活经验来带动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品德学习手段。

二、模拟角色体验

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好模仿,表演欲望非常强烈。教学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家里来了客人》时,让学生说说招待客人的一些基本礼节后,再安排小组表演小品,创设以下情景:假日里,老师来家访,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你应该怎样接待?每一小组先进行自由准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请学生上台示范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明白招待客人的礼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 《我的家乡风光好》一课,先让学生们说说家乡有哪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再创设情境,“假如外地游客要来家乡旅游,希望能看到我们家乡更多的景点,请你帮忙设计一个‘家乡三日游’的旅游行程表,并做好小导游。”让学生进行模拟角色体验活动,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有的模拟小导游对游客作生动的介绍,有的模拟游客,互相交流,全班同学均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了不同的角色,都有了自己的感受。

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自的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个活动,引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和经验。

三、游戏活动中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品德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设计同学们喜爱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悲伤。如教学《游戏中的规则》一课时,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击鼓传球”的游戏,比一比哪组获胜。我故意在人数和机会上分配不公,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这样的设计,学生游戏活动中体验、认识和感悟,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四、创设情境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味说教往往没有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生活效果好。生活情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角色的转换,探索自己未摄入的领域,客观公正的看待现实,使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发生质的改变。如我在教学《关爱残疾人》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残疾人不仅需要我们的帮助,更值得我们尊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蒙上眼睛扮演盲人”进行活动体验,第一次,让几名同学们蒙上眼睛,从自己的座位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次,全部同学取下红领巾,蒙上眼睛,重新戴好红领巾;第三次,全班同学蒙上眼睛,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书包里分别拿出不同的书和作业本。这样的亲身体验,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感同身受,这个时候老师再抛出“说说你的我们生活中遇到残疾人该怎么做?”时,一个学生说:“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残疾人朋友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他们身残志不残。”这个时候我用多媒体播放残运会上那些残疾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强不息赢得世人的尊重时,学生除了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外,更多的是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健全人该如何做,无形中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课堂中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孩子们的情感与课堂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意识。

五、实践活动中体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在学习《走进购物场所》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际调查,了解附近的购物场所都有哪些,自己和家长一起去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并记录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又如教学《让家乡环境更美好》一课,我布置了“我们校园的环境卫生”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采访、了解校园环境卫生问题,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发现校园卫生保持很不好,有的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大部分学生看到地上的垃圾都无动于衷;每天吃小食品的学生较多,地上的食品袋也很多;有的学生随便进入花园,践踏花草;还有的浪费水资源……紧接着,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言行,进行了反思,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以上行为,最后全部达成共识,要让校园环境清洁干净,必须靠每一个同学的努力,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总之,把活动体验引入小学品德课中,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形成体验,学会反思,最终认识事物,发展能力, 促进思想道德认识、 情感价值观的内化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01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2007

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与探讨》,重庆市教科研院,陶元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a00b4a6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2.html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