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地理创新必修2设计课堂讲义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12-09 03:21: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5地理创新必修2设计课堂讲义及答案

第一篇:《【创新设计】2015年地理人教版高三二轮复习 11+2+3选1仿真模拟卷(五)》
11+2+3选1仿真模拟卷(五)
(限时: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面的甲图和乙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区最冷月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的气温年较差最小值可能出现在图示区域的( )
A.东南部
C.东北部 B.西北部 D.中部偏东
2.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5地理创新必修2设计课堂讲义及答案
A.影响甲图中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B.影响乙图中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
C.在甲图所示月份,h地的农作物受寒潮影响最严重
D.在乙图所示月份,h地可能出现伏旱天气
解析 第1题,根据甲、乙两图等温线分布情况可知,图示区域东南部气温年较差最小。第2题,影响甲图中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影响乙图中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甲图所示月份为1月份,h地农作物处于休眠期,受寒潮影响不大;乙图所示月份为7月份,h地可能出现伏旱天气。 答案 1.A 2.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2015地理创新必修2设计课堂讲义及答案
C.③ D.④
4.③时期以后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移
B.水资源匮乏
C.技术人才外流
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①时期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第4题,据图可知,②至③时期该地区人口迁入率不断增加,表明该地区就业机会较多,而③时期以后,人口迁入率下降,这最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外转移,就业机会减少。
答案 3.A 4.A
(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读下图“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题。
5.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①处可能出现“云翻飞,雨淋淋”
B.飞机飞越②处上空最不安全
C.大气逆辐射③强于④
D.④处风向为偏北风
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的等压线数值,①处位于低压中心左侧,属于冷锋的位臵,可能出现“云翻飞,雨淋淋”的天气,A对。②处是高压中心附近,是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飞机飞越上空是安全的,B错。③处是高压控制,晴天多,大气逆辐射弱,④处应是暖锋天气,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C错。④处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的暖锋位臵,风向为偏南风,D错。
答案 A
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地区在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示意图(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蚀作用越显著)。据此完成6~8题。
6.如果水分条件相同,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的是( )
A.无植被耕地
C.柏树林 B.人工草地 D.天然草坡
7.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沙化
C.石漠化 B.泥石流 D.滑坡2015地理创新必修2设计课堂讲义及答案
8.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当地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效果比较好的是( )
A.退耕还草
C.平整土地 B.退耕还林 D.推广太阳灶
解析 第6题,据图可知,水分条件相同时,在土壤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人工草地的土壤中CO2浓度最高,故人工草地覆盖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第7题,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且降水丰富,破坏植被易造成土壤被侵蚀,导致岩石裸露,产生石漠化问题。第8题,据图可知,土壤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柏树林覆盖下的土壤中CO2浓度最低,土壤、岩石不易被侵蚀,因此防治石漠化效果较好的措施是退耕还林。
答案 6.B 7.C 8.B
(2014·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示范围内,植被种类丰富,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地衣均有分布。据此回答9~11题。
9.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降水差异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纬度低,且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2015地理创新必修2设计课堂讲义及答案
B.乙地位于河流谷地,焚风效应显著,降水最少
C.丙地深处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D.丁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空气上升运动显著,降水最多
10.关于图示地区的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到丙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由甲向西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由甲到丁体现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由丁到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11.关于甲国最大河流——恒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流经恒河平原,泥沙含量大
B.源于喜玛拉雅山脉南坡,落差大,水流急
C.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为汛期
D.在恒河三角洲分流入海,排泄能力强,不易成涝
解析 第9题,甲地纬度低,位于德干高原东北部,降水相对较少;乙地位于伊洛瓦底江河流谷地,以下沉气流为主,焚风效应显著,降水量小;丙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部的青藏高原上,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降水较少;丁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沿着河谷逐步抬升,降水丰富,故B项正确。第10题,由甲到丙海拔相对高度大,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由甲向西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相同,地带性差异不是很显著;由甲到丁和由丁到乙的差异都是因为河谷地形的影响,主要体现了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第11题,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每年的6~9月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为汛期;10~次年5月降水量小,河流流量小,为枯水期。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大;恒河流经恒河平原,流速减缓,泥沙含沙量大;在河口三角洲地区,泥沙不断淤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容易产生洪涝灾害,故A正确。
答案 9.B 10.D 11.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分)
12.(24分)下图是我国风能及风电场分布和上海市风力电站规划建设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我国风电场和风力电站分布的特点。(4分)
(2)图中甲地区和乙地区都没有大量风电场和风力电站分布。对比分析甲、乙两地区风电场和风力电站布局少的不同原因。(12分)
(3)简述上海市开发风能资源的意义。(8分)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风电场和风力电站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第(2)题,甲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地形闭塞,风力资源贫乏;乙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风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小。第(3)题,上海市开发风能资源的意义可以从能源供求状况、能源消费结构、就业机会、环境质量、相关产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地区(或新疆、内蒙古),以及东部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2)甲地区风电场和风力电站少的原因:甲地区缺乏风能资源;因为地处内陆,受地形(盆地)因素影响,风力小。乙地区风电场和风力电站少的原因:乙地区虽然风能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小;替代能源(太阳能、地热等)丰富。
(3)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环境质量等。
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蒙古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材料二 中蒙经济合作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a15bbff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7.html

《2015地理创新必修2设计课堂讲义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