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情

发布时间:2016-12-26 20:49: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少数民族风情

建筑:

服饰: 侗族没有文字,其文化靠口头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修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轨迹。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头帕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物。

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脚穿翘尖绣花鞋。妇女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小孩喜戴罗汉帽。帽子上镶缀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福禄寿禧等形象银饰。有的罗汉帽沿上层镶嵌十八罗汉,下层镶十八朵梅花。两鬓处分别装饰一个月亮,正中嵌有丹凤朝阳、双龙抢宝或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周围是彩云和水波环绕,下面各嵌一只雄狮。

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由各种不同图案纹样组织而成的侗锦装饰在侗族服饰上,使侗族人民的审美物象由一般的自然性升华到艺术的创造性。侗锦长期与侗族服饰结合,使侗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更加明显。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

纹、旋涡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传说与牛图腾有关。许多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踩堂“哆耶”的舞蹈场面的写照。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感受到浓厚的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是侗族祭祖时跳“哆耶”舞的场面。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以感受到侗族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侗族由于没有文字,又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文化传承大多以歌、舞、戏、图等文艺形式完成,前三者传承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原内容走样或变异,而以图传承这种形式就相对稳定一些,这样,侗族服饰的整体形象、艺术风格对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文字史书”的作用。

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是靠口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将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的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直至唐朝才进入阶段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共同劳动,种植稻谷,元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贵贱之分,有长幼之别。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尤其是妇女服饰及重大节庆男子穿着的“百鸟衣”、“芦笙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浮萍花、田螺花、水车花等植物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观的联系。侗族服饰较少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龙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这些纹样特点,其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稻耕文化主题。此外,侗族服饰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螺丝纹等,这些纹样,是人们进行生产 劳动在服饰上的抽象化反映。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这些地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侗族自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

  侗族

服饰具有“族徽”标志功能。侗族内部虽然分为“佬、坦、纹”三大支系,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基本相同,民族内部基本上形成鼓楼与服饰两大族徽标志。只要有侗寨就会有鼓楼,鼓楼成为侗族的标志十分明显。而作为侗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侗族服饰,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凝聚侗族人的精神,以形成集体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本民族,它是相互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三大支系服饰类型都有所区别。“佬”支系以善绣而著称,即在服饰上是构图精美,图案细致,侗锦是其典型代表。“坦”支系善制陶,反映在服饰上是线条纹样清晰,长褂短裙是其代表。“纹”支系善建筑,反映在服饰上是宽松和谐,素雅端庄。

  侗族服饰具有文化记载功能。侗族由于没有文字,长期生活在崇山竣岭之中,文化传承大多以歌、舞、戏、图志等文艺形式,前三者的传承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原内容走样和因年代久远的变异,但以图记载就相对保持原义,弥补了不稳定的记载方式的缺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修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历史和轨迹。这样,侗族服饰的整体形象、艺术风格对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文字史书”作用。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由各种不同的图案纹样组织而成的侗锦装饰在侗族服饰上,使侗族人民的审美物象由一般的自然性升华到艺术的创造性。装饰功能的固定和认可,是文化升华的基础,侗锦长期地与侗族服饰结合,使侗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更加明显。

  侗族服饰中的多种崇拜意蕴。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于是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侗族是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地、太阳、天、雷、谷种、树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但崇拜习俗却流传至今,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流行于整个侗族地区的“吃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侗族有许多鱼图腾的神话传说,如大年初一早晨

必须有鱼,结婚必须有鱼,为老人送终或祭祖时,也必须有鱼等。水波纹、旋涡纹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传说与牛图腾有关。许多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踩堂“哆耶”的舞蹈场面的写照。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感受到浓厚的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三、民族建筑的文化内涵品读侗族文化之沉韵——侗寨鼓楼

三江侗乡之行,一路上,所经过的侗寨,那栉比鳞次的木楼,飞檐翘角的鼓楼,以及河面上如巨龙横卧的风雨桥,都让我们的视觉一次次震撼,心灵一次次欢呼,相机里也有了丰富的内容。

在侗乡,基本上每隔数里,就有一座寨子。寨子依山而建,因地取势,房屋纵多,错叠有致。木楼大多古旧,从偶尔露出的一点点的破败里,能读出寨子的年久沧桑。寨前或有阡陌农田,或是绿树掩映,一派田园风光。往来的村民,哞哞的牛唤,又让我们倍感家园的和谐。

走近寨子,苔痕石阶,鸡犬相闻。一座座木屋,黛瓦飞檐之下,是轩窗,回廊。窗前的侗女、老人,或眺望,或绣花,或与小孩逗乐,像一幅轻诗软词里的温宛画面。也许是节日吧,她们都比较闲适。

寨中最为醒目的,最让人叹奇的,是鼓楼。飞檐翘角,层层叠叠的干栏式建筑的屋顶,以及顶端巨大高长的葫芦串图腾,鼓楼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色古香的侗寨里,吸引着过往民众的目光。从远处看,鼓楼的形态上细下粗,又似一颗巨大的杉树,稳稳扎在寨子中心。据说,侗族的先民们崇拜杉树,赞其旺盛的生命力、仰其笔直挺拔的躯干,将其视为“杉仙”。鼓楼也许就是侗族先民将信仰物化的一个典例。

再看鼓楼,那层层叠叠干栏式屋檐,是否象征着鼓楼是一个大宗族的标志,是由很多个屋檐下同族姓的家庭组建而成?而鼓楼顶上的葫芦串,是否可解读成侗寨宗族渴望多子多孙,兴盛发达?

走进鼓楼,它的内部是个空洞的大空间,里面除火塘、凳子、鼓之外,没有其它任何家具,平日里人们可以自由出入。鼓楼是村寨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在鼓楼举行的活动大多是较为正规的仪式,比如祭祖、聚款、议事、歌舞娱乐、迎宾送客等。只有在遇到重要事务的时候,鼓楼才会

正式启用,这种仪式化和非日常化给鼓楼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在鼓楼举行的仪式活动也随之增添了神圣的气息。而在侗人的传统里,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要在鼓楼举行专门仪式的习俗,这也说明了寨民对鼓楼及其所代表的族姓的认同感受。鼓楼成了侗寨社会生活神圣的根源,族群精神文化的标志。鼓楼位于村寨的中心,又使寨内形成了民族内聚力和共同生活的向心根源。

每一个侗寨,鼓楼不可或缺,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灵魂,是侗族全部精神文化的集中,从历史信仰、艺术娱乐到社交礼仪、节庆习俗都离不开鼓楼,鼓楼可谓是侗族积淀最深厚、表达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鼓楼连接着民族的图腾,连接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连接着着侗族人民心中对生活的崇敬和宿求。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是真正诉诸于视觉的文化景观。可以说侗族村寨的鼓楼形态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侗族传统文化高度集中物化的表现,是侗族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谱写的民族文化的建筑诗歌!

这一路上所看到的鼓楼,数三江县城鼓楼最为完美,恢宏,大气。其层数之多,楼体之大,屋顶之高,形态之美堪称鼓楼第一,楼内有回廊直通顶部,站于其上可鸟瞰三江县城四面,感受天人之惬意。看过三江鼓楼后,大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寨子里的鼓楼已然失去了吸引力。

民族建筑艺术的画廊——风雨桥

风雨桥是另一个能与鼓楼相媲美,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

进入侗乡之后,每接近寨子的地方,于沟壑之间,或是溪流之上,都会见到风雨桥。青山碧水,有古朴的木质建筑横亘其间,天人合一,浑然一体,风雨桥如此添色山林,实在是视觉的极大享受。

风雨桥集亭、塔、廊、桥于一体,风格独特。远远看去,桥身横跨沟谷数百米,桥上廊亭相接,瓦檐重叠,很是恢宏大气,而亭塔顶部以及飞檐上装饰的飞鸟、仙鹤、葫芦串等图腾物,又使得桥体有玲珑精巧之美。

传统的风雨桥,都是石砌的巨大的桥墩,上面以杉木为梁,桥面铺以木板,属平板桥系。但也有特例,岜团的风雨桥,下部便是砼梁板拱桥。风雨桥的上部全为木质结构,据说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其榫卯体系在力学方面的运用,实令人惊叹不已!虽然我也是建筑工程学出身,面对这样的举世杰作,仍然感到不可思议。风雨桥可谓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颇具匠心的整体设计,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行程中,印象最深的是程阳风雨桥。桥台两侧长满蕨草苔藓,桥下有水车将细水轻

洒。桥面的木板,桥身的杉木梁柱,已被时光洗沥成斑驳的黑色,记录着沉淀的往事,悠久的岁月。走在桥面上,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遂道,安静,幽谧,喧嚣的俗世已然走远;又似走进了一个神秘而智慧的民族群落,有笙音缭绕裙袂飞扬。轻扶栏杆,有习习凉风从河面吹来,浸润着身心。这时候,唯愿自己是这侗寨的一分子,于风雨桥上读书习文,永远驻留在这古色古香的世界。

风雨桥可为行人遮风避雨,“风雨桥”之名也因此而来。桥面上还设有木凳,可供行人歇息纳凉。平日里,寨民们在风雨楼谈天说地,玩耍嬉戏,节日期间,侗家男女老少还会云集桥上,唱拦客歌,饮敬客酒,形成一幅和谐的侗家生活画面。与鼓楼相对严肃的气氛比起来,这里是轻松、自由、欢快、舒适的。程阳风雨桥因为已开发成景区,其上便多了一重功能——经商。一位位侗家妇女,售卖各类手绣织品,出租民族服装,通过她们的勤劳,换取经济收益。

风雨桥寄托了侗族人民对于平安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承载了侗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凝聚了侗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其秀美的外形,与村边的水车、山林、溪流,以及寨中的木屋鼓楼,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村寨奇观,引吸着各地游客。风雨桥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侗族人民的骄傲,在侗乡特色建筑中独放异彩,堪称我国民族建筑艺术的一支奇葩。

“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代表,含鼓楼、戏楼、花桥(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贵州东南角的黎平、从江、榕江一带是侗族的高度聚居区,历史上,其地曾以“峒”为行政单位,故将其地村民称之为“峒民”、“硐民”或“洞民”。据说,这是侗族称谓的由来。侗族自己,则自称“甘”。

侗族的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5座多角宝塔形楼亭,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构造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榫衔接,斜穿

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既有古代百越族干栏式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艺术。桥的东西台亭为斜山式,东西东亭和中央亭为钻尖式、亭倚式,集中了侗族传统建筑中三种基本造型于一身。在亭面上下均为飞角半拱,背面的瓦顶还设有古朴的装饰物,使整座程阳桥既有飞龙腾空之势,又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

风雨桥,这种不费一钉一铆的建筑,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也凝结着恩爱夫妻被花龙救护的动人传说。每一座桥,都在讲述它的过去与未来;每一阵流水或蝉鸣声都能让你深切地沉浸于凄离绝美之中。

  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寨鼓楼与汉族地区的鼓楼不仅造型各异,功能亦不相同,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文化活动场所。侗族村民认为,鼓楼有十大用途:一、聚众议事:遇有大事要事,集体商议决定,人们叫做“起款”。“款众”在“款首”主持下制定“款约”。“款约”通过之后,刻碑勒石,立于鼓楼中。二、击鼓报信: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击鼓报信有报警报喜之分,村民可从鼓声得知是警是喜。三、排解纠纷:村民之间发生纠葛,需要众人帮助排解,便聚集在鼓楼里裁决。如有什么人犯了过错,需要当众处理,也在鼓楼里进行。四、对唱大歌:“大歌”是一种“一领众和”的多声部无伴奏民歌,在可以开亲的男女歌队之间对唱,气势磅礴,观者如堵。五、摆古休息:农事之余,村民聚集在鼓楼里,夏天小憩纳凉,冬天烤

火取暖,老人给后生讲述历史故事,传授生产技能,教唱侗歌、侗戏。六、吹笙踩堂:逢年过节,村民在鼓楼坪上或鼓楼里的火塘边,吹芦笙,踩歌堂。七、存放芦笙:在下种以后一段时间里,为了不误农时,将芦笙音孔用棉花塞紧,存放于鼓楼内。八、拾物招领:村民拣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谁,便放在鼓楼里,任失者自领。九、悬挂牛角:村民将斗死或老死的“斗牛”的犄角悬挂在鼓楼内,作为村民团结、村寨富有的象征。十、施舍草鞋:为方便过往行人,将草鞋挂于鼓楼柱上,任行者取用。

  在贵州300多座侗寨鼓楼中,从江县的“增冲鼓楼”是年代最早、体量最大、工艺最精的一座。此楼建于清初,为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结构,通高20余米,占地100多平方米,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附近,建有一座风雨桥,也是“增冲鼓楼”的组成部分。大概为了不与鼓楼争主角,心甘情愿当配角,不雕不绘,朴实无华,仅在桥头雕塑吉祥动物作为“保护神”。

  侗族喜欢唱侗戏,侗寨里头戏楼多,有的寨子多至四五座。侗寨戏楼多建于寨子中央,与鼓楼、歌坪紧密结合,构成侗寨的“心脏”。侗戏为著名戏师吴文彩首创。由于侗戏是在侗族民歌和民间故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群众基础好,很容易普及,故而大批戏楼应运而建,仅从江县目前即有100多座。

  侗寨戏楼是用侗乡盛产之优良杉材建成的,楼面多盖杉树皮,有的也盖小青瓦。盖瓦的楼脊上,正中彩塑二龙抢宝,脊端精雕鸱吻鳌鱼,翼角高翘,潇洒飘逸。戏台面阔13至14米,进深7至8米。台前罩面枋上多有木雕,饰有游龙飞凤、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侗寨戏楼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多半建于鱼塘上。此举不仅节约用地,还便于防火防潮。特别有趣的是,台上演戏,台下养鱼,人欢鱼跃,相映成趣。

  侗族喜欢住水边。溪涧纵横,流水潺潺,小桥人家,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有河有水便有桥,河多水多桥自多。据不完全统计,仅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即有各式各样的风雨桥300余座。桥本是水上交通设施,但侗寨风雨桥除了作为交通设施使用外,还有装点江山、培修风水等功能。侗族风俗认为,村头寨尾修建风雨桥,可以保住寨子里的财富不随水流走。侗寨风雨桥不仅是富有的象征,还是富有的保障。

  许多风雨桥,彩塑彩绘,花花绿绿,人称“花桥”。在众多的花桥中,黎平县的“地坪花桥”最为壮观。桥横跨南江河,全长57米。桥上建有长廊,廊上建有3座亭子,中间一座酷似鼓楼,人称

“花桥鼓楼”。在这座风雨桥的长廊内和花桥鼓楼上,绘有20多幅侗乡风俗画,诸如侗姑纺纱、侗姑织锦、激流放排、吹笙比赛、双牛角斗、行歌坐月、南江小景等等。地坪风雨桥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搂和花桥最为引人注目。

  高高地耸立在侗寨中的鼓楼,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在绝大多数侗寨中都能见到。 密檐式鼓搂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它的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厅堂。亭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它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宝塔,有5层、7层、9层、11层,甚至更多层的,高达10-15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

  高大的鼓楼完全是用杉木制作的,全楼找不到一根铁钉。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异常严密。鼓楼内部也非常讲究,楼顶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装饰着精美的彩塑和绘画:有飞禽走兽、有花鸟鱼虫、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侗乡风情画。

  鼓楼不仅是精美的建筑艺术,而且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侗族的习俗,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自已的鼓楼,因此族姓多的村寨里鼓楼就多。贵州省黎平县启兴寨就建有5座大小、样式各不相同的鼓楼。每座鼓楼的高低、装饰,都体现着这个家族的审美观念、志趣和愿望,因此人们都为本族鼓楼的高大雄伟或装饰的豪华精美而引以自豪。

  鼓楼内有一架附着在大木柱上的梯子,遇到紧急情况时,便派人登上楼顶的小阁,敲打皮鼓,向全寨报警。人们从鼓的节奏中就可以分辨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作好准备前往鼓楼集中。如果有需要全族人集体协商的大事或需要众人裁决的村民纠纷时,也都在鼓楼集会解决,因此鼓楼是全族姓人的政治活动中心。平时人们喜欢在鼓楼休息,节日里全族男女老少都到鼓搂来娱乐,在鼓楼前的坪场上吹芦笙、跳舞、唱歌,往往通宵达旦。

梁思成:“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少数民族建筑作为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同样是深厚丰富的。它为民族史和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可靠的材料。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各民族建筑是

研究建筑史和建筑艺术的巨大宝库。我国现实的民族建筑中,至今仍能看到窝棚式、帐篷式、窑洞式、干栏式、邛笼式、土墙瓦顶式的各种民居建筑,它们几乎包括了人类早期建筑的各种形态,并鲜明地勾勒出了建筑发展的轮廓。

2、民族建筑是研究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宗教建筑作为民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宝贵文物资料。

宗教建筑对于研究宗教历史、宗教文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3、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是代表民族的重要的永久性标志。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4、民族地区的古建筑和古遗址是研究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5、土司衙门类建筑为研究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宝贵资料。

6、陵墓建筑为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7、公用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公共活动。除宗教建筑中的寺庙是举行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活动的主要场所外,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或更大的社区里,都有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地方。侗族的鼓楼

鼓楼作为侗寨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建于寨子中心,有老人义务看守。

在政治活动方面,在鼓楼召集民众大会制订款约或乡规民约,刻写在碑上,立于鼓楼前的广场旁边。

在经济活动方面,凡是稍为重大的生产活动,都要集众于鼓楼里进行商讨,做出行动决议。

解放前社会不安定,鼓楼又是款军战时集结地和报警的哨所。

从文化活动来说,鼓楼是对歌、讲故事、祭祀、迎宾、送客(村寨集体的宾客)和集体欢舞的场所。

8、民居建筑中所反映的婚姻家庭情况 基诺族的“大房子”是父系家族公社的产物。

拉祜族西支的“大房子”是母系残余形式大家庭的反映。

9、建筑中表现出丰富的装饰美术 主要是雕刻和绘画,最普遍的是上彩油饰。在藏族、蒙古族、傣族、白族、纳西族、回族、东乡族的寺庙和民居中反映很突出。因为建筑艺术本身就是综合文化的载体与纪念碑,所以很难把其内涵在简短的文字中全部揭示出来。

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音乐和歌曲沉默的时候,建筑仍在歌唱。”

222222222文化特点:

1.多元性: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就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包含着56个民族的大家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化。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明。

2.稳定性:民族文化传统常常表现出相对的凝固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惯性。也就是说

,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维持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往往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在世界文化交流已经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是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表现出凝固性和保守性。它不仅在发展进程上落后于时代,有的甚至于拒绝时代变革的要求,拒绝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文化传统的稳固性具有两面意义:积极方面的意义是它保持了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即民族性;消极方面的意义是它影响到文化传统的交流和变革,阻碍着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创造和传播。

3.民族性 4.变异性 5.凝聚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a35cd7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47.html

《少数民族风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