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地域文化色彩

发布时间:2023-02-10 00:32: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作者:高小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要: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裔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阿富汗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本文试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来探究《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旨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地域文化对阿富汗人民真实生活的影响。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地域文化作者简介:高小妹(1987-),女,河北省武安市人,现任职于安顺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一、前言《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说,不了解阿富汗地域文化的读者看过小说之后会被小说中的几个故事情节所震惊或不解,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富汗传统文化习俗才能使读者茅塞顿开。这也是本文探究《追风筝的人》的意义所在。卡勒德·胡赛尼是具有伊斯兰教宗教背景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该作品的写作背景也和阿富汗息息相关。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主人公阿米尔从在阿富汗童年时期对哈桑的背叛到移居美国后负罪的生活又重回故土赎罪的心路历程。本书出版以后,获得很大的成就和影响。在美国亚马逊文学畅销书中榜上有名。纽约时报的书评曾说过《追风筝的人》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悲悯残酷的故事,但也告诉读者是爱能使人从悲悯残酷的现实中获得重生。小说中也从宏观上描写了阿富汗从君主制的末年到国内动荡革命再到苏联入侵的历史背景,但那只是小说的一小部分。卡勒德·胡赛尼更想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读者阿富汗人民是如何在苦难中挣扎,还将如何每天面对暴力的威胁。该作品进入国内市场以后,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文学爱好者也开始研究此作品的文学价值。纵观前者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学者是把研究视角放在作品主题和人物分析上,更多地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救赎方面。如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28卷第9期的从《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救赎的主题。名作欣赏中略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形象,作者试从人物分析角度来解读此作品。胡英歌的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母题,运用成长理论分析主人公阿米尔的U型成长之路,从而深刻地理解成长的本质和内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涵。新西部中论《追风筝的人》中女性形象的蜕变。小说中具有伊斯兰教文化的元素如禁酒、风筝大赛、馕和抓饭饮食让读者进入了一个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殿堂,这也是此小说所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是从阿富汗斗风筝的传统习俗、信仰独一神的婚姻习俗以及小说中无声的女性形象来探究该作品的地域文化现象,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从新的角度来阅读这部小说,拉近读者和阿富汗人民之间的距离。二、斗风筝的传统风俗《追风筝的人》在美国出版后,一举成为畅销小说。读者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此书带领大家进入一个不同地域文化的世界。书中所描述的斗风筝的场面给人深刻印象。小说中以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成长之路为主线,描写他们童年时期的风筝情结。作者在小说中描写道:每到冬天,首都喀布尔会有斗风筝的比赛。假如你是生活在首都喀布尔的男生,斗风筝大赛绝对是冬季最高兴的事情。比赛头天晚上,我总是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甚至坐起来往身上裹个被单坐到阳台上。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战前睡在战壕里的战士一样。在首都喀布尔,斗风筝就像走向战场。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习俗。书中描述了阿富汗人如何买风筝、做风筝、斗风筝和追风筝的具体过程。阿米尔和哈桑会积攒自己的零花钱到集市上去买风筝线、纸、胶水和竹子,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自己去做风筝。除了自己做风筝以外,阿富汗还有许多风筝店。阿米尔回忆父亲带着自己和哈桑到全城最有名的风筝店去买风筝。店主是视力不好的老人,名叫塞弗。多年以后,阿米尔仍然能够清晰地记着店主的名字,可知阿富汗斗风筝传统习俗带给阿米尔的童年带来多少欢乐。胡赛尼用大量的篇幅在小说中介绍阿富汗人斗风筝的点点滴滴,可见作者对故土斗风筝传统习俗的热爱和怀念。买好风筝或者做好风筝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斗风筝。比赛从早上开始,直到最后一只风筝在空中才算结束。有的时候比赛到了天黑也没有结束。书中描写道:人们在人行道上,在屋顶上,为自家的孩子鼓劲加油。街道上满是风筝斗士,手里的线时而猛拉、时而速放,目不转睛地仰望天空,力图占个好位置,以便割断敌手的风筝线。阿富汗斗风筝没有其他国家那种严格的规则。他们的规则很简单就是放飞自己的风筝,割断对手的风筝线,祝你好运。斗风筝比赛最后一个环节是追风筝。当比赛中的一方风筝线被其他参赛者割断后,这只被割断的风筝就是自由的风筝,也就出现了追风筝的人。如果有人能够追到最后一只被割断的风筝,那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小说中描写到哈桑是见过最擅长于追风筝的人,他好像有一种莫名的神奇力量能够知道风筝飘落的地方。胡赛尼此部小说是在讲述自己童年时期在阿富汗的生活经历。书名为追风筝人,有两种含义:一是作者对阿富汗斗风筝习俗的继承和发扬,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一个喜爱风筝比赛的阿富汗。第二种含义是以此书名来怀念童年时期的同伴哈桑。三、信仰独一神的婚姻习俗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阿富汗的传统习俗是要信仰真主排斥其他,这也影响了男女关系婚姻问题上。《古兰经》认为穆斯林不能同多神教徒婚配,以维护伊斯兰教的权益和促使多神教徒改信伊斯兰教。不许女儿嫁给异教徒,迎娶的媳妇也必须皈依真主。穆斯林之间的婚姻要严格遵守教规,否则会失去名誉和尊严。《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随父亲移居到美国,但是仍然信仰伊斯兰教,结婚选择的对象也是穆斯林,虽然索拉雅有过不堪的一段感情经历,但是仍然选择她为自己的结婚对象。索拉雅是普什图人,阿米尔移居到美国后的生活圈子也是阿富汗人的圈子。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读者阅读小说的重点。索拉雅曾经与美国白人私奔,受到美国阿富汗圈子的强烈谴责,最终被父亲带回了家中。出身名门的索拉雅像被大家遗弃了一样,没有人再给她唱民族歌谣,没有人给她涂指甲花,没有人在她的头巾上摆放《可兰经》。每个婚礼上,陪她跳舞的总是塔赫里将军。(1143)小说中提到一首古老的阿富汗婚礼歌谣《慢慢走》将清晨化成钥匙,扔到水井去。慢慢走,我心爱的月亮,慢慢走。让朝阳忘记从东方升起。慢慢走,我心爱的月亮,慢慢走。即便是大家如此遗弃的索拉雅,阿米尔还是鼓起勇气向她求婚。由此可见作者受阿富汗婚姻习俗的影响。信仰独一神真主在《古兰经》中也有这样的描写:禁止同母辈、同辈、卑辈中有血统关系或者有乳源关系的妇女以及有夫之妇结婚。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的主要民族,在阿富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占据统治地位,而哈扎拉人是13世纪蒙古人与当地人的后裔,这也是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的偏见所在。普什图人不接受和哈扎拉人之间的通婚。哈桑的母亲是哈扎拉人,阿米尔的父亲是纯正的普什图人,注定他们之间的丑闻是一场悲剧,不可能有好的结局。哈桑的出生就是恶行的结果。对于名誉至上的父亲来说不可能在阿富汗信仰独一神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下承认哈桑是自己的私生子,这样会遭受同族的排挤和唾弃。小说中无论是父亲还是阿米尔,信仰独一神的信仰独一神的婚姻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心中。面对普什图族人的伦理婚姻观念,父亲只能掩藏曾经的丑陋来维护自己的名誉,没有承认过哈桑的母亲,没有承认过哈桑是自己的儿子,只能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补偿哈桑。而阿米尔内心一直埋藏着对哈桑的恶行,祈求真主的宽恕,即便到美国以后依然追随真主,视他为独一神,严格按照《古兰经》教规来表明自己的婚姻立场。四、无声的女性波尔卡面纱阿富汗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婚姻法规定婚姻是一种契约,妇女不是缔约当事人,而是契约的标的物,妻子应尊敬和服从丈夫,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如丈夫不赡养妻子,妻子才可以请求离婚。休妻制盛行,被休之妻在一定期限内应仍居住原处,在此期限内丈夫可以与她言归于好;休妻可进行3次,第三次为永久离别。妇女应披长衫,除丈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外,在人前不能显露身体面容;不能轻易和男人直接交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5e809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3.html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地域文化色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